美《华盛顿邮报》评中美联合公报文章《有限的结果;美国政治运动中开始展开辩论》
[1972年03月]
美《华盛顿邮报》评中美联合公报文章《有限的结果;美国政治运动中开始展开辩论》
【本刊讯】美《华盛顿邮报》二月二十八日刊载该报记者默里·马德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之行:有限的结果;美国政治运动中开始展开辩论》,详细摘要如下:
许多专家昨天一致认为,打破了尼克松总统在中国进行讨价还价的谈判的沉默状态的中美联合公报带来的是“有限的”而不是“惊人的”结果。
一场关于北京最高级对话产生的结果比预料的要大还是小的全国范围的辩论,已经迅速地在美国开展起来。在当前的政治运动中立即展开了辩论。
那些预计将取得“最小限度”的结果的亚洲专家们,昨天在对这些明显的结果作出迅速的估价中,一般都认为这一公报是“一个好文件”或甚至“比预料的要好”。其他一些专家对没有谈到某些问题表示失望,或者对这个结果“没有”感到“任何意外”。
最富于批评性质的评价之一,一,是前副国务卿鲍尔在全国电视(美国广播公司《问题和回答》节目)上的讲话。这位民主党人曾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中任职。鲍尔说:“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多的人如此不辞辛劳,来为这么多人取得如此小的结果。”对最高级会议提出批评的鲍尔把此行说成是“电视的过分渲染,正如这曾是外交方面的过分渲染一样。”
在同一个节目上,哈佛大学教授小詹姆斯·汤姆森,接着还有其他几位中国问题专家,随即对鲍尔的评价表示了“强烈的不同意见”。汤姆森对鲍尔说:“在外交方面的过分渲染这一点上,我认为你说得对”,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对美国公众来说,“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事件”。
美中关系协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密执安大学的亚历山大·埃克斯坦教授说:“我要说,在实质上,此行的结果比我原先预料的要好。”
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的多克·巴尼特教授在研究了公报之后说,“我认为这是一个好文件,人们能真正指望的也只能是这么一些——这意味着在具体的结果方面,它是很有限的。”
可是,对哈佛大学教授、前美国驻日大使赖肖尔来说,尼克松总统在同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会谈以后发表的公报,其内容“甚至比我原先指望的还要少——而我指望的本来就是很少的。”
赖肖尔特别感到关切的是,日本对美国对中国开门的做法会不必要地感到惊慌。他说,“日本现在可以松一口气了。”
赖肖尔说,美国向中国作出的表示,的确表明美国政策“明显的重大变化”,但是根据他的判断,总统此行只不过是进一步“象征性地澄清了”这种早已发生的立场变化。
专家们一致认为,公报中最耐人寻味的新的提法是美国保证“最终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此外,他们还注意到公报说,对“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立场,美国“不提出异议”。但是,引起专家们更大的兴趣的是关于撤军的说法,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新局面。
巴尼特把撤军部分称之为“明显的有意含糊其辞——这是为使任何这种改变成为可行所必需的。”
他指出——正如埃克斯坦教授那样——由于公报指出美国“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而减少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设施,撤军的保证受到了限制。
巴尼特说,这就使美国撤走在台湾的大约八千名军队的时机取决于“我们自己作出的各种各样的解释”,“在某种意义上,没有走得象我所希望的那样远。”
另一位中国问题专家、哥伦比亚大学的唐纳德·克莱因在一次电话谈话中说:“我想,双方会愿意听任它(一九五五年同台湾签订的防务条约)自然消亡。”
克莱因说,随着美军从越南撤走和已经保证的从台湾撤出武装力量,对中国来说,“南边的紧张局势”已经缓和下来,“现在的紧张局势是在东边”……这使中国人……只剩下苏联作为一种军事威胁,这一局面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可贵的。
几位专家指出,昨天发表的美中公报在将来的外交接触方面,比人们所指望的要差。在没有正常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北京不是同意设立某种新的使团,而是同意只加上“不定期”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到北京去……”
巴尼特说:“我原来认为互派次外交使团或准外交使团是可能的。”
巴尼特说:公报关于为发展贸易和扩大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人员交流“提供便利”的保证不明确,不过又重新“肯定”下来。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2.03.03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