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时代》文章:《尼克松总统的“北京一周”》
[1972年03月]
苏《新时代》文章:《尼克松总统的“北京一周”》
【本刊讯】苏修《新时代》第十期(三月三日)发表沃利斯基写的题为《尼克松总统的“北京一周”》的评论。摘要如下:
尼克松总统同中国领导人举行的历时一周的会谈,同对这种会谈的准备工作一样,也被美国报刊、电视和电台弄得耸人听闻。北京方面对美国总统的访问也广为宣扬。但是,会谈结束后所发表的联合公报却不能不使那些对耸人听闻消息有兴趣的人感到失望。公报中阐明了每一方对一系列国际问题的众所周知的官方立场,宣布了中国和美国对“缓和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的愿望。会谈的实际结果是:双方同意“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整个公报没有透露会谈内容。而且美国和中国的负责人都拒绝对公报发表评论。尼克松总统自己解释说,公报将是唯一文件,会谈内容保密。
访问是在美国对印度支那采取军事行动的新的波涛声中开始的。
五角大楼不仅加强对越南的空战,而且总是炫耀自己有全球军事准备。国防部长莱尔德恰恰在二月份要求五角大楼增加预算,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穆勒发出好战呼吁,美国报刊把它称之为“对俄国人的警告”和“新的一轮军备竞赛的可能信号”。此类吻合是偶然的吗?
历史是不能一笔抹煞的。尼克松和周恩来在北京的第一次谈话中都认为有必要指出两国政府有着“巨大分歧”。了解尼克松访问过程的记者指出,谈判是困难的,谈判时气氛不时发生激烈的变化。《纽约时报》谈到签署公报时写道:两国之间的任何一个严重分歧,显然都没有消除,只不过是冲突的某些领域有些收缩。
许多人认为台湾问题在公报中占核心地位。得出的结论是,结果北京从美中谈判中得到的东西比华盛顿要多,至少在威信方面是如此。然而,对此也有另外的一种看法。大家都清楚地知道,美帝国主义是什么都不会白给的。正如公报所说,减少美国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而进行。
然而,谁能保障这种缓和呢?继续在印度支那上空进行轰炸的华盛顿当然不会承担这种义务。这种附加条件难道不是意味着美国侵略集团在尼克松访问前夕,公开向北京首领提出的关于对亚洲解放运动施加压力迫使它们接受美国的条件那种要求吗?
美中公报关于印度半岛问题的提法也证明这种假设的合理性。公报的作者们认为可以再次让全世界注意到在这个问题上各自立场的吻合。美国声明,它赞成“把全部军队(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沃利斯基注)撤回本国境内”。中国方面也主张把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军队“撤回到本国境内”。这实际上是勾结起来反对年轻的孟加拉共和国,共同试图对该国的存在提出怀疑,妨碍印度半岛局势进一步正常化。
上述一切证明,将尼克松总统在北京会谈的结果比喻成海上浮流的冰山是正确的,大家知道,冰山的可见部分是大大少于水下部分的。
对改善美中关系这一事实本身,只能表示欢迎。全部的问题仅在于:美中接近的条件和基础是什么,华盛顿和北京所追求的真正目的何在,它们的对外政策实践将是什么样的。未来将表明这一点。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2.03.12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