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日报文章《毛、尼克松的历史性握手--世界史戏剧般地走向转折》 [1972年03月]

  

  日报文章《毛、尼克松的历史性握手--世界史戏剧般地走向转折》
  
  【本刊讯】日本《世界周报》三月七日一期刊登了时事通讯社国际部记者小关哲哉写的一篇评论,题目是《毛、尼克松的历史性握手——世界史戏剧般地走向转折》,摘要如下:
  
  全世界的人们通过卫星转播,在电视屏上日睹了在座落于北京市内中南海的毛泽东主席的书斋里,用坚强有力的紧紧握手迎接了尼克松总统的毛主席同总统亲切交谈的情景。当这个镜头映入他们眼帘的时候,大概谁都会切身感受到,世界的历史如今正在发生变化。
  
  这种实感恐怕是正确的。历史以尼克松总统和毛泽东主席在北京的握手为转机而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化的幅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已公诸于世的公报的慎重措词,今后将会继续给亚洲和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
  
  那么,毛泽东主席决定邀请尼克松总统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呢?
  
  邀请尼克松访华的最大动机在于苏联的威胁。
  
  那种认为由于中国登上国际舞台而使世界进入了三极时代的看法,从外交方面来看确实是正确的。但是,在军事力量,也是以核战力为中心的综合战力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仍然超过其他国家,军事上的两极状况依然如故。这一点中国本身也是最了解的。在同比自己优越的两个强大国家相对抗的时候,究竟把哪一个作为自己的伙伴呢?即便不这样,使它处于中立地位也是无害的,这是实力外交的常识。这种想法同基辛格式的均势论也是一致的。似乎可以说,北京的美中首脑会谈,事前已经打好了在把苏联看作共同的对手这一长期战略方面达成广泛一致的基础。
  
  这样一来,似乎就证明尼克松访华的最大目标在于苏联,而苏联对这次访华也表示极为强烈的警惕和不快。苏联认为美中接近将大大改变亚洲的均势,因此,一直对阿拉伯世界、印度次大陆、印度支那半岛国家以及日本等广泛地包围着中国的国家采取外交对策。其布局完成一半,正密切注视着由尼克松访华给予各国的影响所引起的反应。
  
  不过,苏联所担心的与其说是亚洲,毋宁说是尼克松访华将给西方正面的欧洲带来的影响。尼克松总统在外交咨文中,作为决心接近中国的理由之一,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应成为一个国家集团的唯一发言者”。也可以说,这是对勃列日涅夫主义进行公开的挑战。响应这个呼吁,就有可能加速东欧国家的分裂。罗马尼亚的共产党机关报《火花报》已经赞扬尼克松访华,祝福中国取得成功。苏联不能不设法阻止这种倾向在东欧国家中间蔓延。
  
  尼克松、基辛格路线所描绘的在亚洲建立新的均势的宏伟计划,现在也终于到了脱离蓝图范围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实力外交的任何一方一旦错误地估计形势,就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历史反复告诉我们:争取和平新时代的主动,反而会引起紧张局势的加剧。
  
  但是,截至昨天为止还把对方称为敌人的两个大国,突然成为伙伴,这是过于急剧的动向,必然要产生很多冲突。对大国的这种动向最感到不安的是那些担心由大国间进行交易而很可能被出卖的中小国家和盟国。为了把这些国家的动摇控制在最小限度内,尽可能地减小过渡时期的混乱,美中两国互相之间都要坚持“原则”,改善关系也需要强调不是那么急剧地进行。
  
  但是,尼克松总统访问北京,同中国首脑亲切握手,举行了长时间的会谈,这件事情本身就已经是现状的重大变化,不能否认,两国今后的接触将会愈加促进现状的改变。美中接近产生的影响,今后将进一步扩大,暂时有可能加剧亚洲地区的动摇。为了使亚洲稳定下来,美中两国一方面要加深接近的程度,另一方面对友邦国家保证履行诺言,有时,在绝对不伤害感情的情况下相互谴责对方也是必要的。
  
  美国方面为了使归国后的尼克松总统不受到作为自己地盘的保守派所进行的可能是做了无原则的妥协这种指责,也有必要强调在北京会谈中是坚决贯彻了原则。
  
  关于台湾事宜,美国对台湾履行条约上的义务和同中国进行和解,表面上似乎是矛盾的,但最终将能够找到一致点。因为,在北京和台湾不受到外部干涉实现台湾和平地归还本土之前,美国将继续承担防卫台湾的责任,就能够防止失去支持的台北倾向莫斯科。
  
  以尼克松总统和毛泽东主席在北京的握手而开始的历史转折,难道不是至少要在今后一两年内经受充满不稳与动摇的过渡时期的考验吗?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2.03.11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