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卖新闻》驻布拉格记者报道东欧对尼克松访华反应的文章《“北京以后”的世界,指望意外收获的东欧》
[1972年03月]
日《读卖新闻》驻布拉格记者报道东欧对尼克松访华反应的文章《“北京以后”的世界,指望意外收获的东欧》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三月三日登载了该报驻布拉格特派记者木村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北京以后”的世界,指望意外收获的东欧——苏联的紧箍将会放松?在扩大自由化方面增强了发言权》。摘要如下:
如果说美中会谈的实现这件事本身意味着世界革命或反共十字军这种战后世界政治和虚构的崩溃,那么紧紧地束缚着东欧国家的“苏联绝对权力”的神话也自当提出来重新研究。因为东欧的诞生就是根据雅尔塔协定划分美苏势力范围的结果。而华沙条约国的“兄弟般的羁绊”也是对抗美国的反共十字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产物。然而东欧的领导人也好,民众也好,实际上也许早就注意到这样的虚构了。但是这次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正是东欧国家被迫分担对相距几千公里的亚洲的战争和孟加拉国的援助的时候,因此,偷看美中两国首脑含笑握手的电视镜头的民众,无疑地又一次被现实的力量激烈地动摇了。
问题是,怎样修正这种虚构。在目前的东欧范围内,大概不是走上激烈的制度改革的方向,而可能是逐步地具体实现更广泛的自由化,实现更好的生活等市民的要求。
东欧多数派(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以外的国家)对这次美中会谈的正式看法和一般民众的兴趣之间差距是非常大的。全世界几亿人凝视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电视转播,在这里,只用不到一分钟放映了最初到达机场的场面。报道的也是外电消息。而且消息本身只有一两节,而谴责美中勾结的评论却得到极大的优待。
他们的论调是,“世界多极化的理论是为了掩盖阶级矛盾这一事实的资产阶级理论”,“将来美国镇压东南亚的民族解放运动能否得到批准?尼克松可能是在探询这个问题”等等。他们对于这样重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就是这样非常简单地处理的。
但是另一方面,民众却以小道消息来弥补新闻报道的不足,同时期待着终究会发生什么事情。尽管公报内容的正式发表很晚,但是人们很早就知道了“美军撤出台湾”的一条。
而且总的说来,东欧的人们对中国因为不了解而感到兴趣,也交织着一种茫然不安的心情。对于美国,因为它是一个在从上一个世纪以来就有许多移民到那里去的国家,所以有根深蒂固的亲近感。
而且在战后,是把美国同东欧阵营内的“绝对权威”苏联相对比着看的,所以也有把美国的形象美化得超过现实的一面。
因此,美国的成功就是对苏联的打击——领导人和民众对这次美中会谈也有这样一种一致的看法。
这次会谈在东欧各国所引起的反响中还有一个重要之点,那就是对欧洲安全会议的期望因此而高涨起来。已经有人指出过,作为实际的问题,苏联阵营过去热心于召开安全会议的最根本的动机是苏联下决心要认真对抗中国,就是要“从欧洲腾出手来”。
据说,在美中会谈的高潮时候,“由美苏保证中部欧洲无武装中立”这样一个老传说,在此间的知识界又复活了。随着前年春季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谈判的正规化,在当地象真有其事似地窃窃私语的一种象梦话一样的说法,即使两个德国、波兰、捷克、奥地利成为无武装中立国。这样的梦想大概又借美中会谈的机会鼓吹起来了。但是国民希望”来自苏联的束缚”得到缓和,这样一种希望每遇到国际政治出现巨大的转折,就以这样传说的方式死灰复燃。
如果欧洲安全实现了,东欧的领导人也将主张减少庞大的驻东欧苏军,从掌握人心的意义上来说,将是大为有利的。
正如五十年代中期“斯大林神话”的破灭带来了东德、波兰、匈牙利的血腥暴动那样,由于这次“苏联绝对化”的后退,也可能发生同样的事件吗?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回答似乎是否定的。目前在东欧是“内柔外刚”。任何一个领导人都因七○年年底波兰的“粮食暴动”而受到了深刻的冲击,都把这个教训看成现行政策的最大课题。
在政治方面,慎重的现任领导人避免重蹈过去杜布切克的覆辙,在表面上以“对苏友好”为基本路线,在经济方面也宣誓加强对经互会的合作,这是不变的。
然而这次尼克松冲击作为对东欧的长期影响,此间的东欧人士指出:(1)加强了东欧领导人在有关内外政策方面对苏的发言权;(2)为了使国内稳定,要逐步扩大自由化并进一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后一个问题是东欧阵营的最大课题。而且在目前,生产率和经济成长率的增长全面停滞,各国领导人必须带着这个问题,逐渐加强对苏发言权。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2.03.09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