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评尼克松访华社论:《在北京的前景》
[1972年02月]
《华盛顿邮报》评尼克松访华社论:《在北京的前景》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二月十三日发表一篇社论,题为《在北京的前景》,摘要如下:
尼克松先生警告说,在第一次中美最高级会谈中,将进行的“主要是对话”,而不是“谈判”,他的这个警告是很对的。他的警告体现了举行第一次这样的会晤的基本目的和不可避免的无把握的情况。这应当有助于使美国的盟国放心:总统不会在牺牲它们的利益的情况下做交易。这也应当使他免于被人指责“空手”而回。
然而,越来越多的迹象和普遍的认识是,尼克松先生不会“空手”而回。
首先,他将作为一个打破了历史上的壁垒并且确实对北京进行了访问的总统回来,对北京进行访问这个事实的政治意义由于中国同意接待一个庞大的记者团(这件事本身就是对尼克松先生表现了很大的好有)和同意带去使总统在中国的情况能够活生生地展现在美国的电视上的装置(这是一个更大的好意)而变得更为突出了。而且尼克松先生星期变四暗示,除了一项最后公
报外,“在举行会晤的过
程中”还可能就“议程问题、将讨论什么问题等事项”作一些宣布。我们对总统候选人到莫斯科去搞竞选运动已经司空见惯了。尼克松先生是把北京加到这条路上的第一个候选人。
看来总统指望得到的第二种结果是中美之间保持联系的一些象征和渠道,如中美之间继续进行文化团体或者记者的交流,也许以贸易使团的形式派驻一种“影子”外交代表团,可能对周恩来总理发出对应的邀请,以及诸如此类的作法。这些结果将使尼克松先生开辟的人员交往的局面正式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它制度化——这是一个重要的考虑。
这些结果还将有助于实现可以肯定地说是主人和客人对这次访问都抱有的一个实际目的:使双方在分别同苏联打交道的时候在力量对比方面有较大的谈判力量。如果一次访问未能促使中美联系至少象征性地扩大和继续下去的话,那么这次访问将是苏联的一个“胜利”,从而加强克里姆林宫在无论是同华盛顿还是同北京打交道方面的力量。
最后,如果要使中美关系不仅仅是虚有其表的话,那就无疑会讨论今后一些年在中国的太平洋沿岸必定会发生的一些政治上的调整。对美国来说,问题是要在不让美国在太平洋沿岸的朋友为这种变化付出代价的情况下,消除一代人坚决要对中国实行“遏制”的情绪。对中国来说,问题是同美国在太平洋实现一种新的平衡,从太平洋一边来说,目前美国是一个敌人,但是从苏联一边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美国又是一个潜在的盟国。
尼克松在台湾问题上的方针现在已经确定了,这就是必要时帮助保卫它,同时鼓励争执中的中国人和平地确定他们自己的前途。可能即将在这方面作出一种象征性的表示。
不久前,本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由于宣布尼克松先生的两次最高级会晤而引起人们的激动情绪和很高的期望,是否存在下述这种危险性:从计划到现实之间的漫长时间、特别是选举年的计划,是否将使莫斯科和北京在谈判中得到某些潜在的好处。
虽然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但是我们对俄国之行所持的保留意见要比对中国之行大得多。无论如何,总统在动身前往北京时,一直小心翼翼,不让人们抱过高的期望。我们祝他的享业顺利。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2.02.18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