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香港《新晚报》文章:《洋戏迷赞〈沙家浜〉》 [1972年02月]

  

  香港《新晚报》文章:《洋戏迷赞〈沙家浜〉》
  
  【本刊讯】香港《新晚报》一月九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洋戏迷赞《沙家浜〉》,全文如下:
  
  一个美国友人,早年在北京待过不少日子,能说中国话,对京戏非常爱好,并且有不浅认识,故常以“洋戏迷”自居。我们分别已有二十四年,此次他有事东来,途经香港,刚巧碰上《沙家浜》的彩色纪录片在此放映。行装甫卸,便独自前去观看,一次不足,第二天又要我陪去再次欣赏。两次看下来,这位洋戏迷于过足戏瘾之余,还谈了不少感想和意见。所谈种种,或不免有外行之嫌,但视角不同,往往能见人之未曾见者。因略记所谈,借以见“沙”剧在一般外国观众心中所造成的良好印象。
  
  他说解放前在北京看过四五年戏,不能说不喜欢,可是不敢说懂,更不敢说真能欣赏。第一是听不懂白和唱;第二是根本不知道戏的情节。我曾经陪同一些亲友去看京戏,他们唯一的称赞是服装光怪陆离和“杂技”出色。我这个能讲中国话,又略谙中国历史的人,看京戏所得的印象当然比他们略为深些,可是也深不了多少。我所以会爱看京戏,最初也是为了它的美丽的服装和了不起的“杂技”。后来,看多了,才渐渐为京戏的那种强烈的节奏给迷上了。这种节奏感,由演员的动作、歌唱与幕后的音乐共同造成的,显得非常特殊,对观众与听众能产生非常奇妙的效果。它能使你的呼吸与它齐一,能使你的脉搏与它合拍,能使你的感情与它同起同落,因而让你感觉到其他任何一种视听艺术所不能造成的情绪上的满足。
  
  京戏让我着了迷,主要就是因为这种满足。
  
  这种满足是可贵的,但是,光有这一点满足,总不能说是全面欣赏,总不能算是充分享受。
  
  可是《沙家浜》却使我欣赏的限度扩大了,使我能全面与充分地得到享受。首先,我看得懂故事,其次我大致听得懂唱念。更重要的,在我这个外国人看来,京戏开始成为戏剧了。我这样说,你也许会觉得奇怪,“京戏不从来就是戏剧吗?怎么能说开始成为戏剧呢?”你多半会这样问。我是说“在我看来”是如此。因为我说过,过去对于京戏,我们外国戏迷只欣赏它的服装,欣赏它的“杂技”,或者,说得更广义一点,欣赏它的舞蹈’还有极少数人也能欣赏它的歌唱,可是,我们中间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从戏剧观点来欣赏京戏的。这一方面固然由于外国人大多不懂得故事所源出的历史或小说,另一方面,却也由于京戏演员大多(当然不是指全部)不注意剧中人物的特殊刻划,而戏的编排亦不注意戏之所以为戏,而只着重主角唱做的安排。因此,在我们外国人看来,京戏中只有人的类型而无活的人物,只有片段的唱做而无戏剧的联贯。
  
  这次看的《沙家浜》却大不同了。它首先是一出完整的戏,其次才是各个精采的片段。其中的人物不再是木偶傀儡,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说的话不再是戏剧家笔下的“创作”,而是真真实实的生活语言。因此,在我看的时候,不再光是为京戏特有的奇妙的节奏所影响,而且又为整出戏的情节,为各个角色的演技,为那更加美妙的“杂技”与舞蹈所感动了。讲到服装,废除了花花绿绿的奇异袍褂,对最起码的外国观众说也许减少点魅力,但那是非常小的极不重要的“损失”;至少对我这样的“鬼子戏迷”说来,完全不觉得是损失;恰恰相反,日常服装给了我较大的亲切感。
  
  唱的方面,我无法说它比过去的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因为,说真个的,我在这方面还根本没有批评的资格。不过有一点我还是可以说说。以前在北京听戏,最不能接受的是小嗓子,特别是男角的小嗓子。当我看见台上站着一位披甲的小将,英姿勃勃,气概轩昂,可是听他一张嘴,其声娇而且尖,总觉得极其不称,甚至有点滑稽。在《沙家浜》中听不到这种嗓子,不知是根本废除了,还是因为戏中没有唱这种嗓子的角色,所以没有用上。
  
  (笔者告诉他,男角唱小嗓已经废除了,他对郭建光的造型很满意,感到很生动。)
  
  不正常的唱法除得好,废得对,还有,在《沙家浜》中,那女角阿庆嫂唱的似乎也改变了,比以前听的柔和圆润得多,不那么刺耳。
  
  (笔者说,阿庆嫂唱的还是小嗓。)
  
  那末这位演员唱得真的太好了。拿我们听惯西方发声法的耳朵来听,也完全是一种享受,不再有尖声叫喊的感觉,丝毫不觉得难受。
  
  这位演员真了不起,不但唱得好,而且演得好。我觉得她简直是节奏的化身,是音乐的图解。无论她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有分寸,都有尺度,都这么恰到好处,加一分则过火,减一分则不足,美极了,妙极了。
  
  (说到这里,笔者对他大致讲了些文化大革命以来戏剧改革的经过。)
  
  这些我多少都听说过。在美国的报章上,也曾读到过一些人对此改革的批评。我因为对戏剧毕竟是外行,不敢、也不能参加意见;不过看了《沙家浜》之后,我相信,这个改革运动的方向是对的,运动的本身也是必要的。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2.02.17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