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共同社特派记者斋田谈美二十二年来对华政策的失败 [1972年02月]

  

  共同社特派记者斋田谈美二十二年来对华政策的失败
  
  《漫长的通向北京的道路》
  
  【共同社东京二月十日电】题:《美中会谈和美国的现实——因越南战争而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漫长的通向北京的道路》
  
  特派记者斋田华盛顿十日电:“美国国民终于承认了毛泽东的共产党战胜了蒋介石的国民党这一事实。这花费了二十二年的时间。在这期间,美国经历了两次战争和在联合国的长期失败。”——这是最近美国报纸的一篇评述消息的一段引言。这列于日本人来说,也许需要再稍加详细说明,但是它却深刻地、明确地道出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回顾过去的历史,“漫长的通向北京的道路”这样一种感觉、好不容易达成了和解这样一种安心感以及接触到超乎预料的易于接近的中国实体所产生的好奇心互相交组在一起。从对立走向对话
  
  去年秋天就中国问题进行了广泛调查的哈里斯民意测验所的调查,希望通过尼克松总统访华而实现美中建交的占百分之六十一,希望不实现建交的占百分之十五,没有表示意见的占百分之二十六。当然一些保守派对尼克松总统接近中国的姿态提出了批评,但那也是说不希望造成削弱“老朋友”台湾的地位的结果,而不是否认中国已成为世界的大国这一事实本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内战中被打败的蒋政权逃到台湾以后,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同中国作战,继续承认蒋政权代表整个中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
  
  在美国国内,以已故的麦卡锡参院议员为中心追究对中国共产党的实力给予善意评价的约翰·谢伟思等外交官和学者的责任的活动加强了,产生了只是口头上空喊打开同中国的关系但政治生命感到受威胁那样一种不自然的气氛。
  
  麦卡锡的这种“反共旋风”在表面上平息了以后,美国仍然从阻止中国的共产主义渗透的前提出发,踏进了越南战争的泥潭。可是,在国际社会里承认北京政府已是大势所趋,在去年的联合国大会上美国提出的使台湾和北京双方都参加的提案失败,北京政府被批准作为唯一的代表参加联合国。于是在美国公民中间要求对越南战争进行反省的呼声增强了。越南战争的教训
  
  这是二十二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的变化典型地表现在尼克松总统本人的身上,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经大喊大叫地要同共产主义对抗,他是作为积极揭发共产主义同情者的保守派年轻议员而确立了政治地位的人。
  
  这一漫长的历史背景,同美国国民对中国的看法是分不开的。每想起中国问题,许多美国国民就引起了对“反共”时代的不愉快的回忆,他们就想起了由于遏制中国而过分地承担了义务,甚至发展到越南战争的结果。这种现象就如同许多日本人回忆起在日中战争中给中国造成的巨大牺牲是一样的。
  
  由于有了这种不愉快的回忆,美国国民都以实感接受这样一种抽象的说明:为了建立国际合作,改善同中国的关系是必要的。就是希望不要再使“反共”和越南战争重演那样一种心情。
  
  由此看来,认为越南战争是错误的这样一种意见已经占压倒优势地增强了,就是在这样一个阶段,支持敌视中国政策的舆论基础崩溃了,美国国民的对中国看法的变化开始了。
  
  对中国的好感决定性地增强起来的是从去年四月的乒乓球外交,接着在七月宣布尼克松访华决定之后开始的,但从历史上来看,对越南战争的反省改变了美国国民对政治和外交的想法,树立和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对历史的重新评价
  
  可是,国内的“反共”,在国外的越南战争,等等,美国历史的这些伤痕,同日本的情形不同,不是给中国造成的创伤,而是由于对中国缺乏根本的认识,没有同中国对话,美国自己所受到的创伤。
  
  因此,象在日本所出现的主张“补偿”给中国所造成的牺牲那种沉重的心情上、道义上的议论,在美国是不可能引起的。不妨说,美国国民自己反而付出巨大牺牲,才勉强地使同中国的关系即将正常化。他们以根据这种体验所得到实感为背景,要求以实干的心情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
  
  谢伟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久曾在延安的窑洞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接触过。他根据自己的体验指出:“他们是坦率的,有实干精神的;他们的想法和对问题的处理方法,与其说是东方的,莫如说更接近于美国方式。”这和为尼克松访华而进行了准备谈判的基辛格助理所说的是共同的对中国的看法,基辛格说:“得到的印象是中国方面在冷静地进行实际的会谈。”
  
  在美国国民中间,崭新的对中国的看法正在固定下来,支持改善美中关系的政策的舆论基础已经形成。可以认为,与其说这是尼克松通过访华来领导舆论,莫如说是全体美国国民正在实现着走向越南战争以后的新时代的历史性变化。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2.02.13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