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社评论《尼克松访华和美国的现实》
[1972年02月]
共同社评论《尼克松访华和美国的现实》
【共同社东京二月十日电】题:《尼克松访华和美国的现实——放弃敌视,走向由大国保障稳定,准备周到的改善美中关系》
特派记者森华盛顿十日电:尼克松总统一涉及到对华政策,就特别小心。这是去年六月《纽约时报》揭露国防部秘密报告以后不久的事情。据说,尼克松总统对访问白宫的人披露说:“现在担心的是基辛格助理和周总理的秘密会谈计划是否会变成泡影。”
以后,由于撇开盟国而宣布访华决定激怒了日本,在印巴战争中偏袒巴基斯坦而触怒了印度。但是这些都是因为优先对中国关照的结果。而且在去年年底举行一系列首脑会谈时,推开苦苦哀求的国府而不召它来会谈,在美苏战略武器谈判中也把它的进展推迟到访华以后去,等等,专为北京而大伤脑筋。
在历代的美国政府中,为谋求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如此周到地进行准备,细心地给予注意的政府恐怕是没有的。对华政策是尼克松总统亲自打头阵,全神贯注的最重要的外交政策。这样说也决非言过其实。
尼克松总统所接收的美国是在越南遭到失败、决心不再作“世界警察”的美国。尼克松总统既然被迫背着从越南撤退的包袱粉墨登场,那么,可以说他就不得不结束“杜勒斯式的遏制中国的政策”。于是,尼克松总统在六九年七月在关岛发表了“尼克松主义”。这种尼克松主义在当时并不是太清楚的,但现在可以认为,它一开始就促使美中关系的改善前进了。
这是因为,一方面遵守对外的诺言,另一方面削减在亚洲的美军兵力,依靠各国的自卫力量。这种尼克松主义如果不以来自中国的大规模武装侵略是不存在的这一事实为前提是不合逻辑的。
在美军兵力被削减,美国舆论极端讨厌对外介入的状态下,杜勒斯时代以中国进行武装侵略为前提而作出的条约上的诺言,现实地加以履行当然是不可能的。恐怕可以说,在尼克松主义出世的时候,尼克松政权就不再以把同中国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作为外交战略的前提,而设想了改善美中关系的方向。
这意味着尼克松主义所许诺的要加以遵守的“条约上的诺言”,实际也被当作只是形式的东西了。翻过来说,把冷战时代的“诺言”变成只是形式的东西,这乃是当前改善对中国关系的前提。
在改善美中关系时成为问题的美台条约实际上也是正在变成那样一种徒具形式的“诺言”之一。
美国国务院说,根据美台条约美军没有驻扎在台湾的义务,而基辛格助理更前进了一步,说:“台湾问题最好是由北京政府和台湾之间解决。”“台湾是内政问题。”如果改善美中关系有所进展,那么,美台条约就更加成为徒具形式的了,而且这种把诺言变成徒具形式的情形也适用于其他国家。
可以说,尼克松主义是结束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冷战结构这个过程中的方法,但是尼克松总统又进一步提出了长期的政策,即主张把中国拉出来建立五极和平结构。这就是美国、苏联、中国,再加上欧洲和日本形成势力的均衡。
这是由大国实行的一种固定现状的做法,把这种做法适用于印度支那,就变成印度支那中立化和由大国实行国际保障。
美国也关心朝鲜半岛的和平,希望南北朝鲜和平共处。
不过,这同时也具有另外一种意义,那就是在美国的主导权下,以美中和解为轴心牵制苏联和日本。基辛格助理是公认的具有反苏倾向,并且是持有认为中苏对立现在没有消除的希望这样一种看法的人。
但是,基辛格助理对日本今后的行动持有强烈的警惕心,显然他认为中国的言行比日本更可信任。在这一点上,美国政府当局人士的评价也是相当一致的。因此,可以说,在基辛格助理的设想中,接近中国和对日警惕心是同时存在的。而且,政府当局人士虽然说接近中国并不是对抗日本的措施,但也承认从对日本将来的行动有某些不安的心情来看,也有着接近中国以“保持平衡”的意义。可以说,在这一点上美中首脑之间有着共同的东西。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2.02.12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