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伊万斯和诺瓦克合写文章:《为什么尼克松要亲自前往?》 [1972年02月]

  

  伊万斯和诺瓦克合写文章:《为什么尼克松要亲自前往?》
  
  说华盛顿的政策专家们现在感到非常不安,“担心中国已在政治上得到很大收获,却使尼克松冒巨大的风险”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二月二十四日登载了罗兰·伊万斯和罗伯特·诺瓦克合写的一篇文章,标题是《为什么尼克松要亲自前往?》,摘要如下:
  
  来自北京的乐观情绪在美国电视的萤光屏上洋溢着,这种乐观情绪现在也使这里的政策专家们感到非常不安,担心中国的“共产党政府”已在政治上得到很大收获,它自己没有付出任何代价,但却使理查德·尼克松冒巨大的风险。
  
  这种警惕虽然并不是普遍的,但却并不局限于官方的政策制定者。这种不安是基于上述设想:对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和周恩来总理的抱同情的描述,正如美国公众在他们的客厅里所看到的那样,将导致过分膨胀的希望,这种希望将危险地限制尼克松先生将来在远东的行动自由。
  
  从象哈佛大学的费正清这样一位专家身上就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他在星期天(二月二十日)在全国广播公司的“与记者会见”节目中竟然说了这样令人难以相信的话:“尼克松先生通过这种前往北京的手段已经能够……结束冷战,这是伟大的成就。”
  
  正是这种广泛传播的乐观情绪使这里的远东问题专家们深感不安。他们担心,尼克松先生远没有同共产党中国“结束冷战”,而且由于对融洽的关系作了如此巨大的个人投资,因而已削弱了他同北京讨价还价的力量。
  
  为了理解尼克松先生是怎样下这样一笔个人赌注的,需要了解一些背景情况。当总统于一九六九年初第一次决定打开这个严厉的竹幕时,他指示他的参加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谈判代表探索向北京派遣一个美国使团的可能性。国务院和白宫当时都初步同意,这个代表团应由负责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马歇尔·格林率领,或者可能由一个级别较低的官员率领。
  
  但是,当尼克松先生在一九七○年五月命令入侵柬埔寨时,同中国达成的初步协议便告吹了。在华沙的一切接触暂时停止了。后来,总统突然把原来的规格升级,命令他的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进行首次北京之行,为尼克松自己的访问铺平道路。
  
  除了尼克松本人以外,谁也不知道采取这种引人注目的升级行动的整个原因何在,也不知道一九七二年的总统选举在这中间起着什么作用。但是甚至在尼克松作出决定之后,他的掌管对外政策的机构还是强烈要求对会晤“少加宣扬”。
  
  政治顾问们感觉到这对那些注视着总统谋求和平的旅行的每一步的千百万美国选民可能具有的吸引力,他们的论点轻而易举地占了上风,而对外政策问题专家的意见被压了下去。此外,中国人自己也主张有控制地进行电视报道,以便把他们的信息传到美国。
  
  另外,在总统对外国进行历史上时间最长的访问期间作东道主的机灵的中国人,在尼克松先生进行八天的访问期间正在处于支配地位,从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例如,周总理用外交词令然而十分明确地把造成两国之间长期以来的敌对状态的责任完全推到美国身上,他在第一次向尼克松先生祝酒时说:“中国政府早在一九五五年就公开声明……中国政府愿意坐下来同美国政府谈判。”这里至少有一位远东问题专家认为,总统没有公开作出对等的反应一事意味着承认美国有错误,“正式承认自己犯了错误”。
  
  如果总统当初按照原来的计划,派一位地位比较低的使节朝着同北京缓和关系迈出这个重大的第一步,这一切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是现在,在投入了那么多的个人的——和总统的——威望之后,尼克松先生可能很快会发现他已经危险地把他未来的行动作了抵押。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2.02.27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