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兴起一股“中国热”
[1972年02月]
美国社会兴起一股“中国热”
美国社会上正在兴起以自行车代替汽车之风。美国“运输部”最近乘机向国民呼吁,要求大家为了缓和汽车所引起的公害与交通混乱,改用自行车来作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与此同时,一项“骑自行车可保持健康、保持人性、保持自然环境”的民间运动也已兴起。
美国社会上的这股新风气,是受到了外国记者不断称赞北京市民广泛使用自行车,保持空气清新,市内情静的报道的影响,几乎是和“乒乓外交”与之俱来的。一九七○年度,美国自行车生产量不过五百万辆,但一九七一年生产了七百多万辆,仍远远不敷需要。据说,美国还从西欧、日本进口了大量自行车,难怪自美国宣布新“经济政策”以来,日本出口业备受打击,唯独自行车还是一枝独秀。
(摘自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十二日新加坡《民报》)中国服装潮
基辛格开创了时装新趋势。时装设计家伦达说:“基辛格七月到北京访问后,我知道中国热潮就要到来了”。不久,他开始设计春装,很多都受到中国服装款式的影响,其中五、六种已成了全美国最畅销的时装。
另一位时装设计家布洛克斯说:“我自小就为远东着了迷,在我收集的款式中,总是有东方色彩,当中国看来很可能出席联合国后,我知道这是机会了”。
时装设计家圣安格罗在设计春装时,吸收了中国艺术的特点。
一些服装公司还争先进口第一批中国服装。纽约布隆明代尔百货公司,特辟一个“中国部”,陈设着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和蓝色的解放装。
平时专卖北欧服装的设计研究公司和专卖新式时装的比西·彭克吉尼公司,上周都收到一批中国制的服装。设计研究公司出售的中国棉外衣,每件三十三美元,只几天就卖光了。该公司和比西·彭克吉尼公司有一种长印花棉外衣,每件一百二十美元,一种蓝色或棕色的真丝棉裤,每件七十美元。
纽约华侨叶小姐已成立一家“龙女士公司”,专门进口中国服装,包括布袋、布鞋等。
曾经访问过中国的耳科专家罗森的夫人,是公园里第一个穿着在北京订制的解放装的美国妇女。
(摘自一九七二年一月三日新加坡《星洲日报》)中国货大受欢迎
纽约一家大百货公司,陈列着各色各样圣诞节礼品,其中有细竹子做的扫帚(七·五美元),还有柳条编的篮子、竹制的蟋蟀笼、饭盘、纸伞和刷子等,这些不常见的东西如此吸引人,很快就被人买去,是因为这些物品来自中国。
用各种材料编制的民间手工艺品非常好卖,计有虾笼、米箩、盛鸡蛋用的筐子以及戴在头上的笠帽,种类繁多。从中国进口的镶花翡翠首饰、景泰蓝的器皿和精致的漆盒等珍贵物品也深受欢迎。
这些物品自从在纽约出售以来吸引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相信不久,将风行整个美国。
美国人喜欢买这些商品,是由于他们喜爱中国制品的艺术形式和对一个文明古国具有无限向往的心情。
由于对中国东西发生兴趣,美国全国性的古物展览会(每年在纽约举行)主持人宣布,明春的展览将以中国艺术品和古物为主题。美国的化妆品厂商也同时装店一样用“中国样式”作宣传。
(原载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新加坡《民报》)美国风行中国菜
由于美国人很喜欢中国菜,中国菜又比西菜价廉味美,好多西餐馆做中国菜反比西菜做得多。纽约《论坛报》一个编辑结婚,在五十二街最大的“‘美丽中国菜馆”宴客,逾千名美国男女对中国菜赞不绝口。事后编辑在该报作专文写道:“中国菜真是色、香、味俱全,吃来令人齿颊留香”。
在纽约设有很多中国菜的烹饪学校。其中一部分学生是中国华侨子弟,还有相当数量是美国的家庭主妇。她们为了能够自己烧中国莱,就到烹饪学校去受中国厨师的技术训练,她们不厌其详地,天天在整堆油、酱、菜、肉中学习,从配料到调味,几个月的工夫,只能够学得其中皮毛而已。但是,她们仅懂得一点点,便回到家里去大动刀法了。
她们所烧出来的中国菜,虽然味道还很劣,但丈夫儿女们却已围着吃得兴致勃勃,津津有味。
(摘自一九七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新加坡《民报》)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2.02.04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