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日《世界周刊》刊登三好修的文章:《亚洲的三极结构和日本安全保障》 [1972年01月]

  

  日《世界周刊》刊登三好修的文章:《亚洲的三极结构和日本安全保障》
  
  【本刊讯】日本《世界周刊》一九七二年新年特刊登载了每日新闻社编辑部顾问三好修撰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亚洲的三极结构和日本的安全保障,要摆脱战后的“依存”》,摘要如下:变动的国际形势
  
  由于美中接近和中国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的第一线,当前亚洲的政治形势已经更加明确地过渡到三极结构,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这个三极局面为了与日本自己设定的独自任务和付诸行动的速度相适应,将在较短的期间内结束而过渡为四极结构。因此,我们今天正在面临的三极局面也许是意外的短,并且具有暂时的性质。
  
  有关全欧安全保障会议今后的形势发展对远东形势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远东地区的形势发展将成为极其复杂的函数关系。但也有可能指出其中的几股明显的新潮流。抑制均势的变化
  
  尼克松政权放弃在核武器领域中的对苏优势观念,和苏联致力于追踪一事相结合,以致于今天在核领域中业已出现了美苏的“对等性”。
  
  美国从对苏“优势”转到“对等性”,未必意味着美苏之间基本上修改了当前的抑制均势。
  
  就是说,美国在核武器方面今后即便进入多少不如苏联的局面,也不会立即丧失美苏抑制它们突然打核战争、也就是第三次大战这种互相抑制的关系。美军加速撤退
  
  到七二年十一月选举总统的时候,估计还将从越南撤退十万左右。
  
  预料在一九七三年美国还会发生重要的战略变化。包括政治方面在内,越南战争的结束,估计将在七三年上半年。随着越南战争的结束,以前保留的美军征兵制改为全面的志愿应募制,预期将在七三年到七四年财政年度(七三年七月一日以后)内实行,这是不可避免的。伴随志愿应募制的实行而来的,士兵每人工资的提高最低也是百分之四十。因此,美国兵力的标准将不得不削减。美国的兵力标准也有可能不足二百万。
  
  确实的事情是:美国国民,乃至美国政府的亚洲政策观会发生基本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特点是对亚洲的争端采取高度不介入的态度;美国军队介入地面战斗将不会发生;最多可以期望的乃是限于部署适当的空海军力量。结果是不能排除从韩国、日本本土、台湾和菲律宾撤退全部地面部队这种趋势。这样,从中期来看,被留在远东或者是新部署的美国军事因素,主要将是空海军。这种做法当然会促使美国从根本上修改它对这个地区的战略姿态以及美国和盟国的联合防卫战略。美中首脑会谈和战略变化
  
  美中、美苏首脑会谈意味着目前正在发展的三极竞赛已经达到一个高潮。但不能特别指望会从而出现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稳定和平的重大形势发展。
  
  美中首脑会谈中最重要的一个论点是关于日本今后的国防和安全政策问题。然而,尼克松能够撇开日本,而拿日本的安全保障体制来同中国进行政治交易吗?美国拿日美同盟来同中国进行交易,指望中国付出什么代价呢?
  
  从五月举行的美苏首脑会谈来看,就欧洲安全保障会议等欧洲问题而言,可以指望美苏在一定的程度上达成一致。然而,由于印巴战争及其后印度次大陆的形势发展,美苏之间的利害矛盾或许将给美苏会谈投下一个很大的阴影。
  
  由上述展望可以归纳出,一九七二年的尼克松外交策略是开始同中苏进行具有历史意义的谈判,做出一副为缓和紧张局势而进行现实努力的姿态,给美国选民留下印象,以便使国内形势大大有利于十一月的总统选举。
  
  今天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三极关系,无论怎么说,也不能料想通过美国总统一次访问中苏,就能使形势全面稳定下来。尼克松以这个现实为基础,将在一九七三年第二次当政,同时着手从根本上修改美国第二次大战后的世界战略。
  
  欧洲的情况是,把英法的核战力联合起来,在美国的协助下逐步建成独立的‘“欧洲抑制核力量”。这种设想已经出现。但是在亚洲,面临拥有核武器的中苏,怎么能够以常规兵力方面也还处于劣势并且没有核武器的日本为中心来实现亚洲的军事均势呢?这个决定主要取决于日美两国的意志。美国对日本的前途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在华盛顿已经有人主张美国应该帮助日本实行核武装。然而,这意味着抛弃美国政府同苏联达成协议的防止核扩散政策,而且国际上的反对也会很强烈。访问过日本的莱尔德国防部长暗示,日本目前加强常规战力和推进现代化,把是否要实行核武装作为以后决定前途的问题,这也许是更为现实的。但是在那种情况下,美国即使进一步从日本本土撤出美军,至少也必须把第七舰队留在日本附近。为要达到这个目的,上述日美新决定,即规定横须贺和佐世保为西太平洋的母港,这无论在法律上或实质上都是不可缺少的。中苏争端和亚洲集体安全保障
  
  也有称为“洛迦诺方式”的亚洲集体安全保障的想法。苏联已经作为勃列日涅夫计划提出了这种设想,它的要点是:(1)坚持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边界现状的原则;(2)同亚洲国家缔结双边的类似苏联同阿联(七一年六月)和印度(同年八月)签定的和平友好条约,集其大成,实际上就实现了亚洲集体安全保障体制。
  
  从中苏矛盾加剧的现状来看,中国是绝对不会签署这种条约的。其结果是,苏联的亚洲集体安全保障体制目的在于取代美国对中国的包围网,形成以苏联为核心的对中国的包围网。同样,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集体安全,归根到底只能意味着形成中国对苏联的反包围网。要成立真正的“远东洛迦诺”,必须以美中苏三国之间稳定的共处关系和互相理解为前提。这种状况大约在七十年代里是不会实现的。
  
  中苏争端的持续和激化对欧洲和日本的安全保障来说,是有利因素。这是因为,只要中苏的关心集中在相互之间漫长的边界线上,苏联就没有余力对西欧或日本进行军事冒险。相反,中苏对立加剧甚至促进苏联对缓和欧洲局势的关心和接近日本的动向。
  
  如果中苏争端引起的两国对抗在苏满(指我国东北——本刊注)边界或者在朝鲜半岛等接近日本的地区发展,那时,日本必须有足以消除中苏直接对抗的“火星”的主动防卫力量。目前中苏之间的对抗具有间接的性质,而且焦点在印度次大陆。在这个地区的对抗有持久性。这对日本来说,可以说还有充裕的时间能够适应美国的战略变化,进行自己的调整。“日美安全条约体制”的调整
  
  前面纵观了日本列岛周围所发生的战略形势变化的趋势。由此可以归纳:日本如果要继续作为自由社会生存下去,它就没有余力改变结盟的阵营。美国实行战略性的后退,同时,苏联实行战略性的扩张,这是形成七十年代中期和后期国际政治特点的主要因素。从而已经开始出现以“苏联的和平”来代替“美国的和平”这种耳语了。但是因此就把日美安全条约换为日苏友好合作条约,归根到底只能意味着使日本变成芬兰或者捷克。这只意味着作为自由国家的日本逐渐衰亡。关于日中结盟,因为目前两国的军事力量缺乏广阔地区的机动力,所以只是单纯的幻想。还有唯一现实性的“中立”,也只能是核武装中立。
  
  于是,日本要作为自由国家继续生存,它所选择的道路在目前只有继续保持日美同盟。然而,不可能维持目前单方面地依靠美国的状况了。今后的日美安全体制将越来越要求分担责任的双边性和平等性。
  
  目前国际组织正在发生结构上的变化。国际环境的这种变化必然会促使我国对安全问题的政策态度发生变化,即从“依靠”回到“独立”。
  
  另一方面,在美苏核抑制均势的条件下,军事力量不是直接作为战争的工具,而是越来越加强了作为间接地建立政治影响的工具的性质。大战争被制止了,于是国家之间的斗争就越来越加深了适应军事、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和思想各方面综合斗争的全面战略性质。这就要求国民进而要求政界在思想深处改变对安全和国防问题的意识。
  
  我们的当务之急首先是摆脱战后那种“天真”和“依赖”的心理状况,或者说思想方法。并且在我们恢复了足以直接面对国际形势现实的思考自由和物力论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以自己的国家利益和经济手段为基础,对争取和平与安全做出多样的选择。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2.01.12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