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武吉次郎文章:《中国根绝“公害”的试验》 [1971年07月]

  

  武吉次郎文章:《中国根绝“公害”的试验》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六月四日刊登了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业务第二部长武吉次郎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根绝“公害”的试验》,摘要如下:
  
  人民经常问起:“在中国公害情况如何呢?”因此我想介绍一下从去年夏季开始的八个月时间里,在中国逗留期间的所见所闻。
  
  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人口有一千万人。大小工厂加在一起将近一万个。前年,开展了回收大工厂废水、废气、废物(在中国把这三样东西叫“三废”)的人民战争。
  
  这样一来,在一年的时间里上海全市回收了染料数百吨、油类八千吨、化工原料数万吨和各种金属近一万吨。使用废水灌溉
  
  这个经验作为变废物为宝、变有害之物为有益之物的“综合利用”,去年波及到了全中国。
  
  综合利用目前正在成为中国有关工业人员的一句口号。
  
  本来,中国在研究筹建新厂的地基条件的时候,总是考虑到对市民生活的影响的。例如,解放前是消费城市的北京,在东郊和南郊建设了工厂区,这是考虑到大半是刮西北风而设计的。
  
  上海情况就不同了。当年,包括日本在内的列强分别设立了租界加以统治,正因为是盲目发展的城市,因而最近随着惊人的重型化学工业的发展,每天有两百万吨的工厂废水和城市下水流进了穿过城镇的苏州河,开始引起了其下游黄浦江和长江的污染。
  
  在那里,城市建设部门和沿岸的工厂同心协力地研究对策并反复试验。为从工厂排液中回收有害的物质,有关工厂费尽了脑筋,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其次,为了把这种废水和下水变成高速堆肥以利于灌溉田地而进行了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市内西南方的肇嘉浜路用管道把一日三十万吨的废水汇集起来通过黄浦江的河底,开始灌溉向东三十公里以外的十四个人民公社的近一万公顷的土地。这么多的废水中每一公顷含有相当于四十五公斤的肥料,而且据说还起到了预防虫害和改良土壤的作用。克服刘少奇路线
  
  国际港口——天津,作为面向渤海的食盐产地也享有盛名。化学工厂排出的“三废”达到了几十种。在这里也充分地有效利用“三废”,直到形成织网手工业。
  
  综合利用之所以如此地被推进,主要原因是由于“公害”在中国并不是什么大的社会问题。其转机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对工业管理和工厂领导方面一向采取的作法进行了批判。
  
  之所以达到这一步是因为有着一个克服受“刘少奇路线”影响的各种各样的想法的过程。在核算方面也是有利的
  
  说明综合利用重要性的天津市革命委员会的文章断定说:“综合利用是发展生产的客观法则。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一切资源都可以综合利用。”大概今后中国的各个工厂将朝着以一业为主同时谋求多种经营的方向发展下去。
  
  那么,综合利用和企业核算的关系如何呢?的确在中国,由于不是私人企业,所以即使不考虑一个企业的得失也能够生产,这点是优越的。但是成本问题在中国的企业中和生产量、质量一样都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所以综合利用在这一方面也产生出带来有利因素的结果。
  
  不仅如此,中国的工业安排不是大城市的畸形发展,方向是到处开发沉睡在广大国土上的丰富的资源,在当地加工消费,地方工业和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的小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综合利用由于在这种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得到重视,因此和“工厂规模越大成本就越低”这样一种计算具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也是肯定无疑的。
  
  周恩来总理以及北京和上海的领导干部都深知日本的“公害”问题,“公害”这一日本的新语也是照样用的。在上海时他们说:“日本的情况很值得参考。希望你们务必介绍一下经验。”就在这时真正出现了一种不寻常的气氛。
  
  不管怎样,综合利用是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开展的,它被认为是发展工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在中国综合利用不光是根绝“公害”的空前试验,而且共同地发展工业和农业,使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都设在适宜的地方,彻底地利用大自然的财富,可以说这清楚地表明了科学技术本来应有的姿态。虽说是社会制度不同,但是中国的这一努力难道不值得重视吗?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1.07.09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