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美国《生活》杂志报道说:“尼克松渴望到中国去” [1971年06月]

  

  美国《生活》杂志报道说:“尼克松渴望到中国去”
  
  【本刊讯】美国《生活》杂志四月三十日一期在发表斯诺访华文章《同毛泽东的一次交谈》的同时,还在“总统职务”一栏中刊登了休·赛迪的一篇文章,题为《渴望到中国去》,摘要如下:
  
  (原编者按:中国人有许多词可以表达“危机”。以下的这个词是尼克松选择的,可以最好地说明他的《六个危机》一书中所用的这个词表示的概念。)
  
  尼克松在他写的书中有一段话谈到中国人用来表示“危机”的词。不论在哪种语文中,他所喜欢的一个词就是这个词。尼克松指出,这个词是由两个中国字组成的。一个字的意思是“危险”,另一个字的意思是“机会”。
  
  要了解总统为什么对同大陆中国突然重新进行接触毫不掩饰地表示感到高兴,对危机一词所下的这个东方式的脚注是一个适当的线索。在尼克松玩的权力游戏中,人们去应付危险不仅是因为有必要这样做,而且还因为这样做有最大的刺激力量。中国提供了象一个尚未发掘的巨大矿藏一样的机会。
  
  在过去十年中,这个巨大的国家对美国总统们具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当麦卡锡主义渐渐失去势头以后,白宫的人不再怕再研究中国共产党人了。其中大多数人愿意承认:试图在不承认有六亿到八亿人的存在的情况下处理世界事务是荒唐可笑的。
  
  在肯尼迪执政初期,他要求采取新的作法。现任亚洲事务助理国务卿格林当时被调离驻香港总领事的职务而负责东亚司下面的一个新的中国科。政府较低级的官员开始考虑关于让中国进入联合国以及重新进行人员交往和贸易接触的初步主张。然而重要官员从未考虑这些主张,后来肯尼迪遇刺,于是这种工作便停下来了。
  
  约翰逊也考虑了中国问题。一天晚上,在他的小书房里,他对几位客人说,他搞不懂为什么要把赤色中国排除在联合国之外。他说:“我不知道如果你不同人们谈话如何能同他们交朋友。我不知道如果你不让他们同你坐在一起如何能同他们谈话。”这种普通的道理使奉行老方针的国务院官员感到震惊。然而,约翰逊终于被他们吓住了。他说:“外交官们对我说,我们不能那样做。因此我想我们将不那样做。”但是他从未失去对中国所抱的好奇心。在中国准备试验它的核武器的过程中,他通过间谍飞机和卫星注意到所采取的每一个行动。
  
  历史的另一件具有讽刺意义的事情是,反共老战士尼克松现在竟然同中国人握手了。二十年前,尼克松大喊道,如果台湾失陷,“下一道边界就是加利福尼亚海岸”。在此之后十年,他仍然坚持说,承认赤色中国将“有害于自由和和平事业”。
  
  加利福尼亚人对亚洲是特别向往的,因为他们住在太平洋沿岸。到一九六七年,当尼克松在《外交》季刊撰文说应当使赤色中国人进入国际大家庭时,他已经摆出了专家的身份。
  
  他对他周围的人说,由于他有反共的历史,因此他提出这种主张要比别人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他滔滔不绝地谈了好几个钟头,谈到一些东西如何在大陆中国“聚在一起”:俄国和美国的利益是如何相遇的,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的利益是如何相遇的。尼克松也被他手下的一个人所说的“中国的某种魅力”迷住了。在中国问题上有一股冒险的味道,尼克松则是一种穿灰法兰绒衣服的探险家。他对中国的文明发生了兴趣,并且得出结论说,中国人也许是亚洲人中最有天才、最精力充沛、最富于创造性的人。(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
  
  他由此得出了这样的政治结论:没有大陆中国参加,就不可能有稳定的世界秩序,不必把俄国作为我们的首要的共产党接触对象,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状态已使它的领导人对美国一无所知,这种状况必须消除。
  
  尼克松全力以赴地投入打开赤色中国大门的工作,并且拉着政府其他人一起这样做。对这种做法感到怀疑的不仅仅是阿格纽一个人。内阁的其他高级官员以及外交官们仍然墨守旧的信念:同赤色中国人为敌挺不错。然而,不到一年以前,在中东危机发生的时候,总统坐在他的椭圆形的办公室的椅子上,背靠着椅子,拿起镇尺在桌面上敲了一下说:“俄国将不会作出任何努力使中国进入世界大家庭。这种努力要由美国来做了。我们必须开始进行对话。在五年内也许不会进行这种对话,甚至在十年内也许不会进行这种对话。但是在二十年内最好进行对话,否则世界将会处于致命的危险中。如果说在我死之前我希望做到什么事情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成,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去。”
  
  这个信息已以一切可以设想的方式传到大陆,其中包括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是使用“赤色中国”这样一种微妙的、经过精心考虑的手法。这种提法是尼克松本人在向罗马尼亚主席齐奥塞斯库祝酒时提出来的。美国记者忽略了这种提法的重要意义。尼克松手下的人竭力使罗马尼亚人不要忽略它的重要意义。他们向齐奥塞斯库指出了这一点,知道这个信息会很快传到北京。
  
  尼克松手下的一个人说,现在尼克松象是一个切望旅行的人——“渴望到中国去”。
  
  当然,他不久到那里去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是象任何有这种爱好并且研究过折叠地图的旅行家一样,他一直抱有这样的希望。一想到进行旅行的白宫——以及白宫的大批先行人员、它的喷气机队、它的摄影师和记者的队伍,亨利·基辛格就会认为,即使中国能够经得住这样大批人马的进攻,也还是有必要进行几年的精心准备。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1.06.20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