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论坛报》记者卡塞拉访华文章:《文化革命后的中国》
[1971年01月]
《日内瓦论坛报》记者卡塞拉访华文章:《文化革命后的中国》
【本刊讯】瑞士《日内瓦论坛报》从八日起开始发表在中国访问了三个多星期、刚从中国回去的该报特派记者亚历山大·卡塞拉的几篇文章。评论员安德烈·纳夫在编者按中强调指出:“正当中国重新在重大的国际争论中显示它的威力并且引人注目地回到世界舞台的时候——星期二(五日)阿连德当总统的智利承认北京政权这件事是最近的表示——……,这个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事实上,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大概将是这十年的一件大事,所以更有必要密切注视占人类三分之一的七亿(据某些估计,有八亿或九亿)中国人的命运,我们现在要求我们的读者这样做。”
下面就是卡塞拉第一篇文章的摘要,题目是《文化革命后的中国》。
“当然,在文化革命期间,国家把精力都集中在政治问题上,工作和生产方面发生过某些暂时的、有限的停顿状态。我们知道,在运输方面也发生过一些问题。就全国来说,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同我谈话的负责人微笑起来。他接着说,”农业不仅没有受影响,而是恰恰相反,最近几年连年丰收。至于我国的工业,最近几年来有了十分令人满意的发展。显而易见,文化革命带来了许多变化。”
到处都有变化。因为一九七一年的中国,几乎是新中国,是经过第二次革命的中国。这绝不意味着弃置一切,而是竭力赋予旧形式以新内容。在这方面,最深刻的变化并不一定是最显眼的。“承革路”
在北京,街道名字改了。以前叫“王府井”的首都商业大街,现在成了“人民路”。连接“人民路”的是“永革路”,“永革路”与“反帝路”相交叉。
到处有毛泽东主席的语录。
同样,处处都有毛泽东的画像。中苏冲突的阴影
巨幅的宣传画往往是这样的画面:一个有着愤怒的表情的战士,不顾一个护士竭力要给他包扎完额部伤口,手里拿着冲锋枪在没膝的雪地里冲向敌人。还有别的一些也是画着作战场面的宣传画。这些画都展示着雪地和杉木成林的情景。中国人是不会轻易忘记同苏联的紧张关系和莫斯科当时扬言的“苏联军事优势”的。
从一九六九年十月起,中国各地都在挖防空洞。不论是北京的小巷里还是农村,不论是上海还是长沙,街道边上都堆着成堆的土。这样,每所房子就变成了一个防空掩蔽所,有时,人行道上泥土成堆。在防空方面的巨大努力
人们从容不迫、坚持不懈地在防空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男人挖土,妇女搬砖,孩子们用小圆篮帮助运土。这样,在几个月期间,每个居民区都变成了工地,然后把土运走,街道又恢复正常。
在目前北京和莫斯科进行谈判的背景下,对于中国领导人来说,毫无疑问这是一张王牌,他们可以说,如果爆发战争,他们将能使亿万居民的防空有着落。在布拉格事件和乌苏里江事件之后,一般的中国人都自然地认为,有俄国人这样的邻人,家里有一个防空洞就有备无患了。
除了防空洞和经常看到毛主席语录之外,今天的北京同我在一九六五年所看到的北京没有多大的不同。当然,在这五年中,已经进行了许多建设,出现了成批的市区。沿看宽阔的大街,用红砖砌成的四、五层楼的大楼成群,布局美观大方,大街两旁栽了几行小树,并且经常给这些树木浇水。在绿化首都方面所作的努力已经有了显著的成绩。到处都建起了公园,而过去这是一些灰土堆积的地方。
北京的古老城墙没有了。有人对我说:“从前,这些城墙是防御我们的敌人的;但是今天,敌人不会从那里向我们进攻;另一方面,这些城墙太占地方,因此必须把它拆掉。”
幸而,人们保存了这里叫做什么门、什么门的那些古老的城楼。这些城楼是矮胖的大建筑,同时又具有中国建筑天才赋予大建筑的那种轻巧风格,这些城楼四角往上翘的大屋顶直伸云天。
中国的群众还是那个样子。他们总是那么从容不迫,以好奇的眼光、有时甚至以惊奇的眼光注视外国人。街道整洁,看来人们营养充足,给人以这样的印象:他们是愉快的,他们肯定享受到虽然还只是初步的福利。商店里挤满了人,饭馆里人也很多。在街道的角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小摊子,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给你钉个鞋掌,缝个钮扣。价格和工资
至于商店售货的价格,日用必需品的价格是低的,其他物品是贵的。此外,工资与价格的比例是相当特殊的。
可以作这样的估计:平均一个工人每月得七十元。房租每月三元,每人每月伙食十至十五元。照这样的工资,对于一个住在城里的四口之家来说,日用必需品不缺,过得去。如果妻子工作的话,那么家庭收入可达一百二十元,每月可有二十元的储蓄。再说,政府鼓励储蓄,中国的银行给百分之三的利息。这样,到年终的时候,一个家庭储蓄的钱足以买一辆自行车,也许还能买一架半导体收音机。下一年就可以买一只手表。这一切,还不是富裕,但已经不再是贫困了。此外,文化革命没有影响这种相对说来是初步的福利。在进行文化革命的过程中并不是没有发生冲突和波折的,文化革命的某些教训还没完全总结出来。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但是,看来肯定的是,如果说文化革命深刻地改变了国家体制,甚至有时改变了政治风尚,那么,它显然没有对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起消极影响。这无疑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困难和动乱并不是在各地同时发生的——因为中国是个大国——,另一方面,决不能低估中国一再表明的“经得起”社会动荡的能力,而别的一些国家则要花很大气力才能使自己从社会动荡中恢复过来。(文内小标题是原有的——本刊注)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1.01.19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