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刊载文分析美国对华政策:
[1971年01月]
英刊载文分析美国对华政策:
《美国与中国》
【本刊讯】英国《国际问题》杂志十月号发表《美国与中国》一文,分析美国对华政策。作者亨利·吉尔伯是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政治讲师,去年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工作一年,文章摘要如下:
从美国的观点看来,对中国的政策显然不是孤立的。对中国可能采取的每一步骤,在其它政策方面都会马上引起反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会牵涉到美国对苏联和对日本的政策问题。
美国维持同苏联的战略均势具有最重要的意义。这一均势使国际现势保持目前的稳定状态。从更广泛的意义说,中国又是美苏关系发展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例如一直有人主张以中美谅解作为对苏施加压力的手段。但是,没有迹象表明北京会被此种计划所吸引,也没有理由设想华盛顿这样作就可以对莫斯科施加更多的影响。因为俄国人只要严重担心中美和解,就可能采取两种反应:一种是,莫斯科自己也讨好北京,他们并能比美国拿出更多的东西。不过,从中苏关系现状看来,俄国人不可能成为热情的求爱者。另一种可能是,莫斯科威胁要进行报复,如果中美达成谅解,它要采取很激烈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由于自身的处境,很难给北京以有效的支持,莫斯科的威胁很可能成功。总之,不管哪一种可能,美国都捞不到什么,而且,俄国人还可能倒退回去,重新对西方采取严厉的态度,并大力加强其军事地位,使裁军谈判、欧洲和平、在中东的美苏合作等希望都将告吹。当然,上述观点也不宜被过份强调。美国没有义务使自己的对华政策从属于苏联的需要。适当放松对华政策对美国是有好处的,甚至可以为处理美苏关系带来好处。目前,尼克松政府让北京知道彼此接近的大门始终敞开着的作法是明智的。不过,在改变对华政策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避免有意地卷入中苏分歧。
美国对华政策,由于在另一方面牵涉到美日关系,活动范围也有两个限度:第一,不能因对华问题在日本引起美国人可能要遗弃日本的猜疑。日本的重新武装虽在进行中,可是要求放慢或制止重新武装的势力仍很强大。加速武装的行动不能引起紧张,以致影响到日本政治制度的稳定;也不能因猜疑美国将遗弃日本而引起反美情绪。第二,日本在安全方面负起日益重大的责任时,形势将追使日本自己在对华政策方面面临极限而有所调整,这一点是更长期的因素。因此,重要的是,美国与中国的接近不应超越日本根据它对北京的估计在目前希望做的程度。这并非说美国政策就只能停滞不前,美国还可以裁减驻朝鲜美军、减少美对台湾担负的责任,鼓励日本更直接地插手台湾和南朝鲜。总之,如果美国被迫在两者之间作一抉择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美日关系应重于美中关系。
尼克松上台以来,在对华政策方面的许多改变是有益的,增加了美国的灵活性和行动自由。这些改进堵住了国内外批评者的嘴。但是,采取更重大的或片面的、未经充分准备的行动,例如从台湾撤退第七舰队或单方面宣布承认北京等是否明智,值得怀疑。
有些人认为美国的政策可以影响北京,这是不切合实际的。中国政策的制定,除某些战略方面外,主要是根据中国国内因素决定的,很少受美国声明或行动的影响。有时,美国同中国接近反而可能使中国更加敌视美国。北京认为这是鼓励其国内的修正主义,会采取更革命的反应,重新加强警惕和斗争。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也不一定能阻止中国的颠覆活动。印度同中国建交就未能阻止中国人支持叛乱的那加族。
目前,美中之间可取的安排,可能仅限于两个主要方面:第一,在与意识形态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有限范围内进行艰苦的谈判。中国愿与小邻国就边界问题达成协议就是一例。第二,单方面采取某些能捞到好处的行动,既不需要中国对此作出积极的回答,也不会因遭到拒绝而下不了台,或者被中国的对策所压倒。总之,采取某种必须得到中国的具体回答的行动,或者采取的行动在全球范围内付出的代价超过了从美中关系方面所能得到的好处,都是危险的。
上述原则说明,对北京应采取谨慎而又现实主义的作法。美国可以探索中国对解决问题的意图,而不能因此暴露美国和盟国的利害所在。美国可以进一步放松贸易;也可以在联合国采取行动,不一定表示赞成中国进入联合国,而是使美国同这一问题的决定不发生关系。在美中会谈问题上,应一再建议继续谈判,即使被拒绝,也可表明美国有讨论问题的诚意。与此同时,还可以鼓励别国与中国建立更多的联系,这对美国也有用处。如果这些国家在同中国打交道时遇到挫折,它们就会更加同情美国的困难处境。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1.01.19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