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南通社驻京记者中国通讯:《访问中国人民公社》(一) [1971年01月]

  

  南通社驻京记者中国通讯:《访问中国人民公社》(一)
  
  《以前的沙漠现在一年收获三次》
  
  【本刊讯】南斯拉夫《战斗报》十二月二十七日刊登了南通社记者斯·普察克发自北京的一篇通讯。标题是《访问中国人民公社(一)》《以前的沙漠现在一年收获三次》。提要是:“位于北京郊区山脚下的东北旺公社,十年前建社时是一棵树木都没有的地方。”摘要如下:
  
  在我们周游中国的长达五千公里的旅途中,我们参观了广州以北乘车要走一小时路程的一个公社。我们参观的第二个公社是在上海,早在以前参观的第三个公社位于离北京不远的西山脚下。这是我们比较详细地了解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劳动的一个机会,而中国农民在这个拥有八亿人口的民族中占绝大多数。
  
  公社建立以前,中国农业是非常落后的。贫瘠的土地往往每年只能收获一次,而且产量很低,远远不能养活这个国家的大量人口。时常发生饥荒,在不远的过去还有数百万人饿死。因此,新建的公社的基本任务是迅速地提高产量和增加播种面积。如果不进行艰巨的组织工作,这是办不到的。
  
  东北旺公社位于环绕北京的小山脚下。这个公社的人告诉我们,十年以前,在这片荒芜的沙漠地区连一棵树也没有。现在都已绿化,一眼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幼小的树木。每年由原来收获一次增加到两次,有些地方甚至每年收获三次,这样就使粮食的总产量由每公顷一点五吨增加到六吨左右。公社和小型工业
  
  新华公社也有类似的成绩值得夸耀。这个公社位于广州附近的丘陵地带。这里已是亚热带地区,如果没有灌溉设备,农业是不堪设想的。由于直到不久以前还没有这样的设备,这个公社的大约六万居民只能靠国家供应部分粮食和其他食品。但是,自从在盆地的小山上建造了一个容积一千万立方米的人工湖、堤坝和水渠(通过这些渠道把水送到四面八方)以来,这个公社就开始向国家上交余粮。
  
  我们在上海郊区的马陆公社获悉,那里的产量比一九五七年增长了百分之八十一。
  
  公社盛产粮食和棉花,但是还有六个“小型工厂”和其他各种作坊以及服务行业。这就是至少要满足农业基本需要和及时加工农产品的“小型工业”。在收入方面可能有较大差别
  
  在独立自主的范围内,公社还建立了自己的“公积金”,把百分之十的总收入拨给“公积金”。
  
  行政机构和管理机构极其简单,此外,所有的行政人员在农忙时都去田间干活。在马陆公社,行政管理费用只占总收入的百分之零点零五。从所有这些情况中可以看出,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总收入都作为纯收入分配给社员。
  
  “在社员之间如何分配这笔收入?”“‘我们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
  
  “各人在收入方面是否有较大的差别?”“有。”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1.01.09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