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卖新闻》连载文章《毛泽东路线的新开展》(五)
[1970年10月]
日《读卖新闻》连载文章《毛泽东路线的新开展》(五)
《对“遏制”的挑战》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九月十九日刊登了该报连载文章《毛泽东路线的新开展》的第五篇,标题是《对“遏制”的挑战》(作者:关)。摘要如下:“核”外交
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许可以说,中国发动文化大革命来保证“确立毛泽东路线”这样一个目的,已经基本上达到。它的标志就是作为国家的百年大计而确定了毛主席称之为“纸老虎”的“核武装”,并且走上了轨道。
由于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卫星,中国甚至已经达到了发展准中程核导弹的阶段。按照纯军事观点来说,核武装已经到了再也无法半途而废的地步。中国的强烈的民族主义也在保证这个政策的推行。
中国认为苏联的对美和平共处路线是一笔“肮脏的交易”,是“美苏依靠核威胁来推行瓜分与统治世界的阴谋”。要打破这个“阴谋”,突破“对中国的遏制”,中国也必须独自地进行核武装。在中国的核武装成为中苏对立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的背后,曾经发生过具有种种意义的历史性抗争和对立。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全面地学习了已公开发表和未公开发表的毛主席的文章、讲演和发言。从中苏对立的发展情况看,显而易见,毛主席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召开的同时,就对苏联产生了无可消除的不信任的念头,并且下定决心同苏联对抗。同时,围绕着包括发展核武器在内的战略方针问题,矛盾也在日趋发展。
毛主席在五七年底亲自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想要制止对美和平共处路线,努力于说服赫鲁晓夫。但是没有见效,于是第二年伊始就提出了批判现代修正主义、实行大跃进以及独自地发展核武装和争取民族解放的路线,对苏联的领导权开始进行挑战。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就象庆祝宣布赫鲁晓夫下台(六四年十月)似地,是在同一天举行的。这象征着中国发展核武器的意义。
不言而喻,毛泽东路线的内外政策,是在同实行核武装的战略方针密切相关的情况下展开的。不久前召开的二中全会批准了“七○年度的经济计划”和“加强战备”这两个报告。问题在于:中国实行核武装只是作为同美苏抗衡的第三大国的“威信的象征”,并满足于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呢,还是能够成为推进争取打破世界现状的民族解放斗争路线的强大后盾呢?
从第一次核试验起,中国就保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同时一再说发展核武器的目的在于全部销毁核武器,并为此而召开世界首脑会议。
但是,如果前景暗淡,中国也必须设法同美苏取得“核均势的共处”。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0.10.04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