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日本《每日新闻》评述:中国外交既坚持原则又很灵活 [1970年08月]

  

  日本《每日新闻》评述:中国外交既坚持原则又很灵活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七月二十二日刊登该报驻香港特派记者辻发回的一篇报道,题目是《走向同苏联“和平共处”——显示出灵活性的中国外交》,摘要如下:
  
  毛泽东主席五月二十日发表声明,号召打倒“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从此便揭开了中国新外交的序幕。
  
  目前,中国仍在继续激烈地谴责美国,特别是严厉地谴责‘“日本军国主义”。
  
  然而,人们注意到,虽然这种“强硬路线”是中国新外交的支柱,但在另一个方面,中国同时也正在推行可以称之为现实外交的富有很大伸缩性的“灵活路线”。
  
  “中苏两国同意恢复互派大使”、“毛主席会见法国代表团团长贝当古”、“中国和坦桑尼亚签署关于建设铁路的新协定”,等等,最近传来的这一系列消息都表明中国正在多角式地推行“灵活路线”。
  
  尽管“中苏战争”这种最坏的事态得以避免,但是自从发生边界争端以来的两国间的紧张局势,仍然看不出有缓和的迹象。
  
  不过,中国方面从四月发表三报刊编辑部文章《列宁主义,还是社会帝国主义?》以来,苏联方面也从美军进入柬埔寨以来,彼此在论战方面都有所克制。
  
  七月初开始就流传着一种猜测,说中苏将恢复互派大使,也可以看出这是苏联故意传出来的,但现在已经明确苏联方面派斯捷帕科夫(据法新社莫斯科一日电,现改为托尔斯季科夫——本刊注),中国方面派刘新权为大使。中苏两国的大使自从一九六七年回国以来,直到现在才又重新派遣,这是两国的国家关系改善的开端,正在引起人们的注意。
  
  但是,双方关于边界的主张几乎没有妥协的余地,以及十多年来的意识形态论战等等中苏之间的对立,并不是只靠大使返任就可以解决的。对于互不承认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中苏两国来说,彼此能够互相承认的唯一的国家关系就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和平共处”。因此,中苏两国恢复互派大使,这本身并不会直接通向恢复过去的友好关系,不过,可以说这是中苏两大国在寻求彼此关系的新的稳定局面的一种动向。
  
  中国的新的和平共处外交对于苏联是非常冷淡的,但是对于不同制度的法国却是作为友好外交而表现出来的。法国的计划和领土整治部长贝当古访华,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第一位西方有影响的国家的部长进入北京。中国方面也表示了破格的欢迎态度,对于一位部长,却由毛主席和林副主席一起亲自会见。这次中法会谈,其内容如何暂且不谈,但对法国来说,它意味着取得了在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中国打开第一个缺口这样一个外交上的成就,而对中国来说,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在自由主义国家当中也不是孤立的。
  
  在以和平共处为招牌的中国的灵活外交中,中国本身目前大力推行的是对非洲国家的友好外交。根据十二日在北京签署的新协定,据说中国为建设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全长约一千五百公里)提供了巨额的无息贷款(期限为二十五年),帮助建设刚果(布拉柴维尔)纺织厂、几内亚炼油厂等,积极展开援助活动。
  
  中国的“灵活路线”,如果从造反外交来看,也可以说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但不能忽视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修正主义、支持民族解放斗争的原则,现在仍然坚持着。
  
  对于美军进入柬埔寨、日美安全条约的自动延长、在台湾和东南亚日本影响的增大这样一种形势,中国表示激烈的反对,并且已经结成从印度支那到北朝鲜的反美、反日统一战线。为了加强和扩大这条统一战线,解除后顾之忧,也在设法最低限度地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法国也努力保持友好关系,这样一种“灵活路线”正在展开。因此,中国新外交的“灵活和强硬”这种两面性并不是矛盾的,正确的看法应该是,“灵活路线”是长期贯彻强硬路线的前提。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0.08.06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