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事评论家村上熏认为:我卫星上天意义深远
[1970年06月]
日军事评论家村上熏认为:我卫星上天意义深远
说由于中国卫星上天,七十年代世界政治军事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本刊讯】五月十二日出版的日本《经济学人》周刊,发表了日本军事评论家村上熏的一篇文章,摘要如下:
四月二十四日,中国终于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看到它正在准确地围绕着地球轨道运行的时候,人们不能不再次感到中国对七十年代政治进行挑战的非同寻常的决心。
正如歌颂毛泽东主席的《东方红》乐曲所炫耀的那样,这次人造卫星的发射,本来就是带有极为强烈的政治性的事件。这首先是因为它出色地证明中国的洲际导弹计划无论是科学方面还是军事方面,都在按预想的那样切切实实地进行着,并再次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作为具有能够在战略上和苏美两大强国相对抗的潜在力量的国家而存在的事实。
的确,由于这次中国人造卫星的发射,七十年代的世界政治和军事结构面临着重大的变化。特别是给予四周那些和中国邻近的亚洲国家的影响,可以说的的确确是有决定性的。大约在发射卫星一周之前,中国方面在日中备忘录贸易谈判的政治会谈公报里,采取严厉的态度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已经复活”。目前它正在我国掀起关于“军国主义”的深刻的争论,以发射人造卫星为转折点,中国对日本的态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包括日本在内的全世界,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将被迫作认真的重新研究。一百七十三公斤的发射能力已经确切地证明,中国已经掌握了制造可将核弹头发射到四周地区的中程导弹的能力,中国将在数年之后,作为一个仅次于美苏但毫不含糊地具有制造洲际导弹能力的国家登上舞台。
正如中国在发展核武器方面没有多大障碍一样,它在制造导弹方面,基本上也不存在什么克服不了的难关。中国以人们预想不到的高速度实行核武装化的秘密何在?作为解答这个疑难问题的关键,首先要指出来的,就是这个国家独特的、强大的政治领导体制。第二就是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马丁·萨默菲尔德教授所说的“后来居上”。
不言而喻,这种情况将从根本上动摇目前以美苏核抑制为基础所形成的美苏共处体制。
人们都知道,六九年四月,中国在北京召开的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上,明确地提出把打倒“美帝国主义”与打倒“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作为今后的方针。
对这样一种基本的战略决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近几年来包围着中国的军事形势。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面临着美国和苏联的核进攻,所以它急于尽可能早一点地完成这种作为抑制美国和苏联的力量的核武装。站在中国的立场看,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次发射人造卫星,恰好把矛头对准正在维也纳进行的美苏限制战略武器的谈判。
对于一直强烈地谴责“美苏核垄断”的中国来说,一定是想通过发射人造卫星大声地强调说:无视“核大国中国”存在的谈判是无意义的。由于中国核武装的发展,美苏两国的这个谈判反倒变得有些困难了。暂且不谈多弹头分导重新进入大气层运载工具,在建立反导弹系统的问题上,美国过去一直把对付中国的洲际导弹作为重要的理由。这个理由今后将变得更加具有说服力。
长期以来和中国之间存在着边界纠纷的苏联,对于中国核武装发展所感到的焦虑更甚于美国。由于上述原因,美苏双方想继续保持它们与从后边急起直追上来的中国之间的距离。在这种冲动之下,有极大的可能将越来越深地把它们拖入多弹头分导重新进入大气层运载工具和反导弹系统这个第二代的核武器竞赛中去。
众所周知,由于老挝和柬埔寨的形势恶化,目前苏联已经陷入了一筹莫展的窘境。但在中国这方面,周恩来总理访问了北朝鲜,在柬埔寨问题上又掌握王牌,并且在扩大民族解放斗争,因而在与苏联争夺亚洲的领导权的斗争中,中国占着上风。
苏联当前最害怕的是中国可能充分利用由于发射人造卫星而提高的威望,排除苏联在亚洲地区的影响。由于中国正式参加了核大国的行列(人造卫星是其象征),七十年代的亚洲形势将更加复杂化。
由于中国发射的人造卫星打破了以前美苏两国所产生的核均势,核扩军竞赛日益升级的可能性确实是进一步增大了。
但是,细细想起来,也可以说,这次中国人造卫星的发射给人们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疏远中国、单是美苏两极之间的和平是何等的不稳定。
从这里可汲取的教训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尽早地让中国回到国际社会中来。这才是日本为坚持“无核”、和平国家的立场而应采取的唯一的和平战略。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0.06.09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