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尔认为:苏修对我进行突然袭击的可能性增加
[1970年02月]
马克斯韦尔认为:苏修对我进行突然袭击的可能性增加
【本刊讯】英《泰晤士报》二日刊载马克斯韦尔的一篇文章,摘要如下:
要说中国正在备战,那是真实的。但是并不确切;中国是在准备抵抗俄国的袭击。苏联否认有任何这样一种意图,但是俄国的军队调动和俄国的威胁使得中国的担心具有了现实性,并且在中国全国各地加紧进行的防御准备中得到了反映。中国的动员虽然是反应性的,但是却被莫斯科谴责为是“挑衅性的侵略准备”,于是恶性的循环就几乎完成了:威胁促使采取对付措施,而这些措施又使得威胁加剧,于是苏联和中国之间的战争就日益地临近了。
意识形态的、国家的和种族的敌对由于边界问题而转化到战争。而且,如果到了爆发的时候,这看来也一定就是点燃的火花。中国的态度是人们广泛接受的,而且现在确实成了几乎是约定俗成的智慧的一部分。俄国人错误地理解了中国的态度,这种误解使得这个争端混乱起来了,中国被看成是对沙皇吞并的大片领土提出了民族统一主义要求的了。这就是苏联关于它自己的军事准备是防御性的这样一种解释的根据,而且如果俄国人确实袭击中国的话,毫无疑问还会把它作为进行袭击的理由提出来的。
本报以前已经分析了边界问题的复杂性,这里只需要说的是,中国对苏联没有提出领土要求。争执的核心不在于领土,而在于对取得一项必要的边界解决办法抱什么态度的问题上有着根本的分歧。
北京谋求在使得目前的边界成为合法的十九世纪条约和尊重现状的基础上举行全面的谈判,莫斯科则只同意采取零敲碎打的态度,“讨论个别地段的具体标界问题”,这就把要由谁来决定哪个“个别地段”需要“标定”的问题变成了论据。
因此,目前在北京的中苏谈判必然陷于僵局,就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了。于是中国采取行动以消除边界局势的导火引线,建议双方自一切争议领土撤出武装部队——他们说,柯西金去年在同周恩来会谈时同意了这一措施。但是苏联现在拒绝采取这种作法。
由于通向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和缓和正在冒烟的军事局势的道路都断绝了,前景就是继续对峙,边界保持非常紧张,冒着不断发生容易升级的小规模冲突的风险。而在九月间,俄国人曾告诉倾向莫斯科的各个共产党说:“当然,苏联决不允许事情发展成为旷日持久的边界战争。而一定要采取额外的措施来保卫苏联人民的利益和边境……”从中国大规模加紧进行的防御准备工作就可以看出中国所预料的这些“额外的措施”是什么。
一些研究克里姆村宫问题的人(特别是《卫报》的佐尔扎)深信,苏联已决定进攻中国,正在有系统地在军事和政治方面备战。华盛顿传出的消息表明,美国政府现在已改而认为,俄国发动进攻是可能的。如果俄国的言行足以使美国的和西方其他的观察家认识到俄国威胁的现实,那就用不着怀疑,中国人正在采取真正的和有力的对策。
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有说明俄国准备进攻的证据。红军高级统帅部进行了改组、中央亚细亚军区进行了改组,在中国边境集结了重兵;去年秋季,华盛顿就注意到苏联边境地区击落一切飞机的命令,当时这被看成是军事行动的一次演习,甚至是当时已取消的一次进攻的预备阶段。在政治方面,莫斯科一方面对中国的指责嗤之以鼻,另一方面似乎又在力图使其他共产党政府习惯于这样的想法,即中国的好战可能使得苏联没有别的办法而只能拿起武器。
甚至有人表示,勃列日涅夫主义——莫斯科曾以此来证明其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正确的——可以适用于中国:这样一来,对中国的进攻可以说成是保卫社会主义世界的一个行动。最近,莫斯科已抓住中美恢复华沙会谈作为中国人仇视俄国人不择手段的一个证据。
上面那段话听起来是有讽刺意味的,因为它同中国人长期来发出的认为苏联在拉拢华盛顿结成联盟以反对他们的这一抱怨如同一辙;但这是出于俄国人内心对中国的担心情绪。对俄国人来说,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敌人,在现在也是一个严重的潜在威胁。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在遥远的边境那一边的模糊的危险,而且是一个贴邻——繁荣的俄国城市就在中国大炮射程之内,而中国的大块土地插在亚洲俄罗斯和俄国腹地之间。
看来俄国人已经深信中国政府是好战的。他们知道,中国越来越强大,而且他们能够预见到,在不太遥远的将来,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将等同,然后超过他们自己的力量。俄国人觉得,中国拥有了这种力量,而且又处在一个像中国目前这样的政府控制之下,中国将压倒苏联。
中国人由于公开表示不理会核战争的威胁,因此他们对于能够产生恐怖平衡的那种威慑力量并不敏感。现在也许不能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对北京政府的性格和政策的误解了,看来俄国的政策正是以这种理解为基础的。
现在,苏联军人说,他们的技术优势是如此之大,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可以用来制服或摧毁中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小了。正是苏联和中国之间的力量差距在慢慢变化的这一个现实情况,必然使克里姆林的主张发动先发制人的袭击的理由增加很大的力量,而且使得一九七○年不但对中国,而且对全世界是一个危险的年头。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0.02.06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