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修撰文谈中美苏“三人竞赛”
[1969年12月]
三好修撰文谈中美苏“三人竞赛”
说跨进六十年代,国际关系进入“三人竞赛”,其形式是:美苏接近、美中对立、中苏对立;猜测七十年代起,其形式将变为:中苏对立、美苏共处、“美中共处”。认为美帝苏修都企图在同我关系上玩弄花招以压对方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十一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二十三日连续刊登了该报评论委员三好修为“日本的和平与安全”专栏(至此,三好修已在这个专栏发表了三百九十七篇文章)撰写的三篇有关中美苏关系的评论,依次摘要译载如下:
“越来越多的华盛顿专家们持有这样的意见,即认为美国不应该偏袒中苏任何一方,而应该行使外交和军事力量的威严,来避免世界遭到悲惨结局的前景。……这里存在着巨大的危险性、巨大的赌注和大好的机会——理查德·尼克松成长为象样的历史性人物的机会”(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
在中苏争端中,如果再加进来一个巨人美国,就成了所谓“三人竞赛”。三人竞赛的原理很简单。那就是当三名表演者参加一场竞赛的时候,其中每一个人都要警惕不使另外两个人联合起来对付自己。当其中两个人已经联合在一起的时候,第三个表演者就希望这种联合削弱,或者遭到破坏。所以说原理是简单的,但是把这种原理适用于国际政治舞台,形势就会变得相当复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欧洲,各列强间的所谓“力量平衡”就一直发挥了形成国际秩序的作用。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世界,由于美苏两巨人在军事和经济上拥有压倒优势的强大手段,世界就被分割成为分别以美苏为首领的两巨人体系——东西方两大阵营。因此,这个时代的国际关系的本质就是“二人竞赛”。美苏接近的心情
然而,在五十年代的末期,由于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之间接近的气氛开始活动起来。同时,中苏之间的对立表面化了。跨进六十年代国际关系就进入了“三人竞赛”的时代,世界的双中心(冷战)结构也开始崩溃了。
六十年代三人竞赛的图式大体上表现如下:
以一九六二年的古巴危机为转折点,美苏之间想要避免核战争的思想冲动开始强烈地表现出来。从缔结部分停止核试验条约(六三年)到共同提出防止核扩散条约的建议,两巨人之间的和平共处体系逐渐采取了具体的形式。
赫鲁晓夫的政策在一九六二年的古巴危机中遭到了挫折,在中印战争中苏联采取了偏袒印度的姿态……,由于这些因素,中苏之间便公开地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在这种局面下,中国在辩论中便把攻击的矛头指向了“美帝国主义”和“苏联修正主义集团”这两个方面。这就是说,三人竞赛变成了“美苏接近”、“美中对立”、“中苏对立”的形式。
但是,在一九六五年以来的越南战争逐步升级过程中,三人竞赛开始采取更加复杂的形式。中苏双方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身份,摆出间接地同“美帝国主义”战斗的姿态。这样一种状况,乍一看好象和五十年代的“双中心结构”相似,但内幕却是复杂的。
给六十年代的“美苏共处”、“美中对立”、“中苏对立”这种三人竞赛图式带来了变化因素的,就是美国的外交。尼克松政权,面对中苏争端长期化的前景,今年夏天,对这种争端明确地表示了要严守中立的态度。罗杰斯国务卿今年七月在访问亚洲的旅行中以及在堪培拉的演说里,都明确地提出“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对亚洲政策和对中国政策的基本方针。当时他曾说过下面一段话:
“在中苏之间的争端中,美国无意参加任何一方,而是在设法寻求同双方改善关系。我们不采取这样的政策:或者由于中国反对就停止同苏联的谈判,或者由于苏联反对就放弃同中国接触。”
说要同中苏双方改善关系的罗杰斯的这项声明,正是他响应索尔兹伯里记者的劝告的姿态。就是说,当中苏争端面临危险关头的时候,美国为了有效地行使其外交和军事的力量,以发挥缓和形势的作用,必须从一开始就明确地表示在两者之间采取严格的中立的态度。罗杰斯声明就是美国按照这种方针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
但是,也象索尔兹伯里记者所指出的,要使中立的态度具体化,就必须大大修改美国的对华政策。现在,美中间的接触事实上是中断了。这样一来,要想有效地运用美国的影响力量,就必须使这种影响力量“在莫斯科和在北京,都能被感觉出来”。具体地来说,那就是和美苏之间现存的关系同样的和平共处——或者作为对话者——的关系,必须在美中之间也逐渐地建立起来。访问罗马尼亚这出戏的演出
美国国务院七月宣布对中国采取缓和措施,迈出了第一步。对中国采取这种“和风外交”,如前所述,乃是越南战争结束后的美国对亚洲政策的一部分。越南战争结束以后,威胁亚洲和平的最大的问题既然是中苏争端,那么美国外交把注意的中心集中在这个问题上,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尼克松总统继亚洲旅行之后访问了罗马尼亚,这里包含着美国对中国虽然是间接的但却是更加动人的接近姿态。谁都知道,罗马尼亚的独立是以“在中苏之间继续保持严格平衡”(齐奥塞斯库总书记)的姿态为基础的。
可以看出,尼克松总统访问罗马尼亚,是对罗马尼亚的独立和主权给予支持,是向苏联的东欧统治体系安进了钉子,它产生了深刻的意义。就是说,美国是想通过这次访问告诉北京:“我们并没有想,如同你们担心的那样,要同苏联合谋包围你们。在对东欧政策方面,我们和你们的利害关系是这样的一致,难道不就是明证吗?”同时,这也是华盛顿给予莫斯科的暗示:“如果你们在裁军、越南、中东等问题上不进行合乎理性的会谈,美国就要象对待罗马尼亚一样,甚至同中国接触也是做得出来的。”(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美中接近的可能性
今年四月,在宣布这项访问计划以后不久,美国官方人士就私下透露了这样一种期望:“这次访问也许会打开美中之间新接触的道路。”这暗示着白宫的智囊基辛格特别助理等人在制定这项危险性很大的外交计划的时候,从一开始就把上述对待北京的意图包括进去了。而美中接近的可能性,在近几年来已经成了苏联外交当局人士的一种经常性的恶梦。《真理报》(八月十七日)谴责说:“(罗杰斯国务卿的)恢复美中会谈的呼吁,是美国企图巩固亚洲后院的野心的表现。同时,抱着反苏的目的试图同美帝国主义
勾结的中国,正在加紧对苏联边界进行挑衅。”
美国的“三人竞赛”战略,至少正在对苏联起着这样生动的作用。当中苏之间的边界争端今年夏季开始激化的时候,美国提出了接近中国的政策。这件事背离了苏联国民和领导人内心中暗藏着的“在同中国作战时,美国会成为自己的伙伴”这样一种期望,给中苏争端的前途带来了重大的不稳因素。这件事也许具有这样一种效果,就是它削弱了莫斯科那些主张对
中国发动先发制人进攻的人们的地位,而加强了鸽派的地位。
尼克松总统访问罗马尼亚,使苏联外交当局人士的恶梦越作越凶。意识形态上的僵硬态度只要现在的中国意识形态上的僵硬态度不变,尽管美国采取新的外交姿态,三人竞赛的图式,和六十年代比较,就不会有多大的变化。
但是,一旦美中接近的气氛——尽管存在台湾问题——开始活动,七十年代的三人竞赛就将开始转变为“中苏对立”、“”美苏共处””、“美中共处”这种新的图式,它将使亚洲的政治形势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立即还击美国
三人竞赛孕育着很大的危险性。美中之间过份性急的接近,就把苏联迄今为止保持的地位一举而置于不利的状况。它在西方陷入捷克的泥潭,而同时在东方又面临边界争端,这就是说,苏联的政治领导集团现在正紧张地战战兢兢地走着钢丝。所以,万一克里姆林宫作出这样的形势判断,即认为由于美中接近,苏联已面临两方面威胁增大的局面,那么,也有引起意外的爆炸性反应的危险。据传,今年七月,当美国宣布采取缓和对华关系的措施时,尼克松总统压下了国务院拟定的更庞大的缓和计划,而选择了零星的措施。这也许就是因为当时曾考虑到这种危险性。
另一方面,苏联则针对美国接近中国的动向,自己开始同中国进行边界谈判,暗示在中苏关系方面没有美国插手的余地,也可以说对美国立即进行了还击。
总之,七十年代的日本亚洲外交,就是要在这种微妙的三人竞赛的范围内展开。不言而喻,日本外交要摆脱安全保障体制下的美国中心主义,但是,偏向于中国或苏联任何一方,也都包含着巨大的危险性。如果不在美中苏三者之间始终保持平衡,那么,和平外交也有可能反而造成危险的形势。(文内小标题是原来的——本刊注)。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69.12.09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