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中国教育革命》
[1968年10月]
《我看到的中国教育革命》
作者:日本冈山武夫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十八日译载日本冈山武夫的一篇文章,题为《我看到的中国教育革命》,全文如下:
我是中国文化大革命以前在中国的大学毕业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在北京时常和以前的一些同学们聚谈,回忆过去的学生时代的生活。我现在且说一说一些亲身的体验。
我入大学的时候,选的是中文系中国文学专业。直到大学三年级,讲授的课程几乎全都是古代文学,完全没有触及现代文学。这个问题不仅是文学专业如此,语言专业也同样不把重点放在现代汉语上,而放在古代汉语上。在众多的科目中,和现代汉语有关的讲授仅有一科而已。
文学专业的“文学评论”一科,按说讲授的内容当然要以反映现代的文学,以及指导这一文学的毛泽东主席的“文艺讲话”(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为中心。但是我们的教师却大谈特谈孔子的文学观,解释一句唐诗竟毫不在乎地用了两小时!
中国赫鲁晓夫为了要复辟资本主义,抛出了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相对抗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他不想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而想培养资产阶级的接班人,而我们便首蒙其毒害。
然而,却不能因此就说中国的教育完全是修正主义的。这里一直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而占指导地位的仍然是毛泽东思想。因此在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革命学生起了很大的作用,乃是当然的事情。绝大多数的学生,一直是和反毛泽东思想、反社会主义的各种东西斗争过来的。
一九五八年,正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震撼了全世界的一年。那一年我还在高中读书。学生们都认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正在前人所未走过的道路上前进,我们也应该从我们的手里建立起崭新的教育来。”学生们从毛主席的教导中获得启发,走出教室,踏入社会,投身于大跃进运动之中。大家都到工厂和工地参加劳动。我们由此得到了和工人、农民广泛接触的机会,同时也深深体会到毛主席的教导是千真万确的。自此以后,学生们就努力要把学校的面貌革新。
学校附近的一间铁工厂,对于我们的这种作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我也和同学们每天放学以后就到那间工厂去学习生产技术,当学徒。两个月以后,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在校内建成了一座可以生产运货车和鼓风机的学校工厂。铁工厂那边,经常有几位工人来担任我们的生产指导。其间,有的工人就给我们上起课来了。
这样,我就读的那间高级中学,便确立了“五一一”的教学制度。即:每周上课五天,劳动一天,休息一天。这个制度是建立新教学制度的一个尝试。
一九五八年教育改革的另一件大事,是教科书的编纂。每一班都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审查以前所用的教科书,然后归纳起来,重新编制新的教材。在新编的教科书里面,反映了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成果。新教科书的特点是突出政治。在语文方面,一反从前只选用一些所谓“名著”来作教材的作法,而改用毛主席的著作、劳动人民忆苦思甜的文章,以及青年们改造世界观的体验等等文章,作为新的教材。新教科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例如在解释一条数学上的定理时,首先从这条定理在实际生产中如何,以及可以解决怎样的问题等来加以说明。即使是抽象的问题,也通过生产的实践来加以具体的说明。学生们一看就懂,因此大受欢迎。当时我们那间高级中学,就编写出了几十本这样的新教科书。
然而可惜的是,这一改革并没有彻底完成。一九六○年初,“上面”来了一个黑指示:“你们荒废了学业;在准备毕业考试期内,要把所缺的课程补上。”这样一来,就把站在教育改革第一线上的学生们与劳动分离开了。
我进了大学以后,听到一些高年级同学谈起,原来大学里也发生过同样的情形。走资派以各种口实,如:“集体写的东西,质量太差”、“全国的教科书必须统一”等等,来拒绝使用新的教科书。我们所学习的,仍然是所谓“权威”们的那些旧教材。因为考试的题目是从这些教材中出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埋首其中。
这就是修正主义对于一九五八年开始的教育改革运动的反扑,也就是建立新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过程中的一股逆流。
我是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才知道中共中央内部存在着无产阶级司令部和资产阶级司令部的分别;在那以前,我们也是一直地错误地以为上面来的指示,都是在毛主席的指导之下作出的,便毫不考虑地实行了。同时,我们一心只想升学,想得到好分数,这种心理便被走资派利用了。我们也深深地反省了这一点。
从这一体验,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权力是何等的重要。中国赫鲁晓夫的一伙正是利用他们窃踞的权力和地位,践踏了教育改革运动的成果。所以要改革教育,必须先解决权力的问题。
我念的那间大学,在文化大革命中,群众展开了对一小撮走资派的夺权斗争,把权力掌握在革命派手里。目前,学校里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正遵循着毛主席的指示,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推进教育革命。
这一次教育革命,普遍地触及了教育制度、教育方针、教学方法、考试制度、教材、师生关系等各方面,所以比起十年前那次教育改革是更全面、更彻底的。我确信:中国的革命师生,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一定会取得教育革命的光辉胜利。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68.10.25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