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万岁(待续)
[1968年01月]
延安精神万岁(待续)
作者:日本作家丰田正子
二十一、杨家岭
在延安的第三天,我们还是乘坐那辆汽车,跨过结了冰的延河,穿过两边的垂着长枝的杨柳,驶上昨天经过的公路。动作轻灵的红卫兵们,有时由大概是老师的人率领,有时只是几个人打着一面红旗,精神抖擞高声唱歌,队伍在一路上连绵不断,真像节日那么热闹。路边的黄色断层上,或是大石块的灰色石面上,几尺大的字体,触及眼帘。
延安精神万岁!
欢迎红卫兵!
红卫兵不怕远征难!
山坡上的湛蓝色的天空,真是在日本看不到的那么明朗。
H先生有时指着仅能通车的峡谷,有时指着延河那边的山脚,一一详细说明:这里是原来的女子医学卫生研究所,那里是过去的马列研究所旧址,连窑洞带教室,都是学生们自己用铁锹挖掘兴建起来的。
不一会儿,车到杨家岭。一九三八年,延安被日本空军轰炸以后,中共中央移到这里来。尤其是这里的中央大礼堂,是从一九四○年到一九四二年,亦即解放区最为困难的时期,在极端缺乏物资的情况下,由中央干部与工农群众在一起,亲手搬运砖瓦木材,亲身参加建筑作业,用了三年时间,才建筑成功的。
后来,它又被侵略军大事破坏,只剩下几面墙壁和几根柱子,解放以后,才重新复原。划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九四五年四月至六月)当时的陈设,也与建筑物同时再现出来。
毛主席的旧居就在山麓的小山包上,那里是一处天然窑洞,寝室、工作室都照例非常简朴。尤其是我在进入又是客厅又是书房的那间房间时,胸前一阵急促地跳动。这并不是为了其他原因,而是由于我记得,那位伟大的革命的国际主义者白求恩同志,与毛主席仅见过一生中仅有的一面,怀着最敬爱的心情,一直谈了数小时,直至夜深,而谈话的地方,就是杨家岭这间房间。
这个地方,红卫兵们可以自由参观。他们人人都持有极其虔诚的态度,从一间房移到另外一间房。主席日常使用的桌椅笔墨之类,摆在那里,没有一个人去碰它摸它,完全是一片朝拜圣地的心情;而与他们一同参观的我们,在心情上也一样如此。
(待续)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68.01.12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