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读卖新闻》载文介绍我人民公社说:人民公社给中国农村带来惊人的发展
[1967年05月]
日本《读卖新闻》载文介绍我人民公社说:人民公社给中国农村带来惊人的发展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四月八日、九日和十一日在《这就是中国》专栏中发表了三篇关于人民公社的文章,摘要如下:
河南省古都——洛阳北郊有一个营庄人民公社,社主任姓李。他兴高采烈地自豪地说:
“你瞧,这是一片苹果园。在开垦这片园地时,大家反对,经过苦口婆心的说服,大家才想通了。你可知道这么多石头哪里来的?哎!都是从邙山上挖出来的。”他边说边指着梯田的石堰。
但是,社主任自豪的不是这些石堰,而是种在园里的小苹果树。苹果树大一点的是六年。但是,从培育小树的情况可以清楚地了解开垦自古以来以帝王陵墓著名的荒山野岭——邙山植树所留下的痕迹。在削平的丘陵下,有一条笔直的长达四十公里的邙山水渠,用从水井(深的水井达二百八十米)抽出的地下水,把黄土旱田滋润得发黑。
营庄公社是我这次旅行中参观的第四个人民公社。这个营庄公社营庄大队的苹果园在去年收益四十万元,这使我感到“人民公社发展到这种程度,就不可能轻易地垮台了”。人民公社在茁壮地成长。可以说这是俨然存在的事实,就连过去预言人民公社垮台的人也不得不肯定这一事实。生活显著提高
人民公社在政治上的支柱是在农村四清中诞生的“贫、下中农协会”,而公社制度在经济上的支柱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这是公社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的必需的因素。
一句话,提高生产水平就是增加粮食生产。无论从旅行者所看到的城乡的富裕情况或者从政府宣布的取得了“解放以来的丰收”来说,现在,中国的粮食产量是顺利地增长,这是肯定无疑的。
谈到中国人的生活的提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例如,现在,中国的群众明显地不再带有大蒜味。了解古时中国特别是中国北方一带的人,都会回忆起电车、火车、集市甚至城市都散发一种强烈的蒜味。现在,这种蒜味已经完全消失。即使在载满工人北京的公共汽车上,或者在挤满红卫兵的列车上,也几乎再也闻不到大蒜味。当然,同主食富裕的情况一样,这是在副食及其他方面生活得到改善的证据。
在洛阳郊区,看到人民公社社员为生产队经营副业——卖烤红薯,早些年深受人欢迎。但是,社员说:“现在不大好卖。”这或许也反映了粮食情况的好转。一年种两季水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北方的水稻的种植面积正在逐步扩大。东北的鞍山—沈阳之间的铁路沿线也进行了辽河的水利建设,开垦了一望无际的水田。长江流域早已种植两季稻。
据说,各个公社都认真地对待“因地制宜”地种植问题,所以,便实现了“稳产、高产”。
如上所述,中国基本上已经摆脱了“饥饿”。当然,中国还没有做到“已经解决了”粮食和农业问题。但是,中国的农业取得了解放前无法比拟的显著的发展,这是现在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
只要访问人民公社,不论走到那里,都可以看到惊人的发展,这种发展在过去的农村中是看不到的。抽地下水灌溉,用水泵引长江水上山等等,都是这种发展。无论旅行到什么地方,都看不到用人力或驴推的水井,而是可以看到用马达带动的水泵这种农村新事物。
但是,在各地旅行所得到的印象是这样的:在中国大力宣传的农业“四化”——水利化、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中,只有水利化刚刚就绪,要完全实现“四化”,还是遥远将来的事。中国自己也说,完成“四化”需要二十年到二十五年。要使中国的农业近代化达到日本的水平,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作出很大的努力。贫下中农协会是关键
贫下中农协会拥有领导整个人民公社的权利。贫下中农协会是肩负今后人民公社的前途这个重大责任的机构,党和政府对它寄以很大希望。(文内小题是原来的——本刊注)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67.05.06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