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长沙
[1967年04月]
重访长沙
作者:新西兰路易·艾黎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四月十日发表新西兰人士路易·艾黎写的一篇通讯,题为《重访长沙》,摘要如下:
再次到湖南来访问,是一桩快乐的事情。省会长沙,是一座正在发展中的美丽城市,人口快要增加到一百万了。为了收集写作资料,我在一九六二年曾经访问过长沙,当时,我参观了市里的一座陶瓷制造厂。这次(一九六六年十二月)我逗留湖南期间,首先参观的也是这座陶瓷制造厂。一九六二年那次参观,印象并不那么深刻,因为在此以前,我刚刚参观了醴陵的规模宏大的陶瓷厂,其后又参观了分布于湖南各县的陶瓷厂,所有这些陶瓷厂,都是建于风景优美的地方,水路交通方便。而长沙这座陶瓷厂,却位于市内迅速发展着的工业区中。我到那里去参观,主要是为了看看一些年青朋友,他们是从北京来的外国学生,作为红卫兵,他们在长征中到这座陶瓷厂来当工人。
整天同陶瓷工人在一起干活、生活,并向他们学习,对于这些外国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这样,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教育,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想到他们是工人运动的一部分,心头热呼呼的,同志爱的感情油然而生。
管理人员领着我参观了这座陶瓷厂。自从我上一次到这里来参观后,它是大大地扩大了。高级的家用瓷器年产量,比一九六二年增加了一倍以上,许多产品都运销国外。显然,在技术上和产量上,都已经有了进步。
十二月初,共有二十万名以上的红卫兵和学生到了长沙来。他们个个带着《毛主席语录》,随处朗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良好的影响。尽管这些年青人将到别的地方参加工作或回到学校去,然而,他们所带来的讯息,将永远留存在人民的脑海里。到处可以看到,人民的政治觉悟的确提高了。
这从我第二次访问的那家工厂,可以很好地看出来。解放前,在长沙市郊的一座布满坟墓的山岗上,有一个地下革命组织设在那里。解放后,这里经过了清理,建起了一座工厂。然而,他们的制品不够好。生产品的质量同全国水平比较起来,仍然很低。一直到了一九六四年,他们加强了政治学习,接着又改进了生产方法,到了一九六五年年底,他们生产的套鞋和胶底布鞋这两种主要产品的质量,就赶上了全国同类产品的最高水平了。在加强政治学习期间,工人们下到农村去,了解公社社员对胶鞋的要求。他们发现,厂里制造出来的胶鞋,许多人的脚都穿不进去。有一位十八岁的小伙子,脚长得特别大。工厂就决定制作一批特号模子,为所有大脚的人制造胶鞋,取价与一般大小的成品相同,尽管生产这样的胶鞋,成本要比卖出去的价格高几倍。工人们说:“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就是要这样作。”
与此同时,他们还生产了长筒胶鞋,供在田间耕作的社员用,以防肝蛭侵袭,并且尽量压低价格出售。现在用的橡胶,全部都是国产的了,因此,这家工厂不再仰赖进口原料了。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67.04.20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