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本驻北京记者菅荣一撰文:《不知涨价为何物的国家》
[1966年12月]
前日本驻北京记者菅荣一撰文:《不知涨价为何物的国家》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十一月二十七日译载日本《产经周刊》发表的菅荣一的文章,题为《不知涨价为何物的国家》,摘要如下:
我们,日本的特派员们,都是带着非常笨重的行李,足以放满在身体周围而去北京赴任的。除了这些随身携带的之外,还怕不够,另用空运和海运来补够的人也有的是。在行李中,上至衣服下至使用什物,旁及墨水笔、原子笔、备忘录、笔记簿、浆糊、墨水以及食物等等。应有尽有。这是因为听人说:“北京是没有什么东西的。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才好”。
然而,事实又何如呢?我们这批特派员们,在北京还住不满一个礼拜,便有人忍不住说了:“原来在北京甚么东西都有!”这种话使我们大家感到脸红,感到把重重的行李从东京千辛万苦地带出来,气力真是白费了。
二年来我实际是住在北京,但中间曾去内蒙古大草原访问过住在蒙古包里的少数民族,访问过蒙古族人民公社,还访问过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以及西安、洛阳、郑州、武汉、南京、长沙、无锡、苏州、杭州、广州等地,所得的印象是“物资的丰富远较传闻为甚”。到北京来赴任之前,友人们忠告“北京缺少物资”,确证是毫无根据的。
自一九五五年起实施的粮食、棉布、食用油配给制度,其配给量是按年龄、性别、地区别和工作的轻重而有所不同。现时中国的粮食储存丰富。
主食、副食品方面,在我居留北京的二年时间里,这些东西的价钱都未有丝毫上涨过,相反,有些东西的价钱却曾稍稍下降。
如今,在文化革命中,对于这些东西的生产上有些什么影响呢?如果深入来看,令人会发生极大兴趣,因为红卫兵的登场,意味着“再一次革命”,可是,无论街头巷尾,并未看到物资有所减少,更没有物价上涨的波动,这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在日本记者群中,有所谓“食家”的。在此之前,他们均认为现在要吃最好的中国菜,已不是在中国菜的原产地,而是在东京、香港甚至于台湾。抱着这种观念,住在北京,不料有一天,大家去到前门附近的丰泽园,这是一家专售山东菜的馆子,吃到了拿手的燕窝和鱼翅,其滋味之佳,使那些自称“中国料理通”的人不由不改变了迄今为止的论调。连声大赞:“这个好?S,这个刮刮叫”。推翻了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菜肴麻麻地的“定论”。
此后,我们还曾一次一次轮流去吃一些地方风味的馆子,像四川饭店的川菜,全聚德的烤鸭,老正兴的上海菜等,都使我们这群日本人大饱口腹之欲。我们还曾去尝过连西太后都十分喜吃的设在北海公园内的一间馆子的甜品。记者们经过这一连串的试食之后,得出了结论,把要吃最好的中国菜只有东京、香港甚或台湾的说法根本推翻,认为这句话已大有改变的必要了。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66.12.02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