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日本驻北京记者延安访问记:延安--中国革命的故乡 [1966年10月]

  

  日本驻北京记者延安访问记:延安--中国革命的故乡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十月二日星期日版在“历史由此开始”栏里刊登了它的驻北京记者高田富佐雄写的文章,标题是《延安——共产党中国革命的故乡》。摘要如下:圣地起大变化
  
  我隔了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第二次降落在延安机场上。延安机场,实际上是,在黄土的山坳的峡谷中间,只有一条石板铺的跑道。我一下飞机,在一瞬间感到吃了一惊。变了!
  
  我们乘着小型公共汽车过了延安大桥。在桥脚下,摆着庞大的机器,正在修路。车子左拐右拐,“到了”。下了车,我简直惊讶了。在前年空无一物的地方,现在在我的眼前,矗立着一座四层楼的豪华的大厦——“延安宾馆”。我们就住在这里。红星卧薪十年
  
  一九三七年一月,四十三岁的“救星”毛泽东率领着中国共产党的一队人马住进了这座市镇。他们在凤凰、清凉、宝塔这“延安三座山”的山腰上挖窑洞,开荒地,大搞自给自足,同时远征山西、华北平原,和日本军作战。清凉山上竖起了无线电塔。从窑洞里的电台发出的“抗日救国”的呼声,把全中国的年轻人吸引到了这座边境的山塞。第二次大战结束以后,蒋介石用四百三十万全副美式装备的大军发起了“讨伐共剿匪”的战争。这时,十年前败留下来的部队刚刚成长为一百二十万人的大军,却已经准备好了推翻国民党天下的革命战略。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延安市区在日本空军的猛烈轰炸下化为废墟。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从凤凰山麓迁到杨家岭的窑洞里。延安成了“战火下的城市”。但是,延安的每一天都为在长征遭到严重打击的共产党提供了时间,使它得以恢复,并且充实起来。革命战略问世
  
  毛泽东在这段时间里,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篇哲学著作,以及《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建立了广泛的革命战略体系。
  
  另一方面,八路军和新四军继续活跃在日本军的后方,建立根据地,进行果敢的游击战。这种活跃的行动吸引了全国的年轻人,使他们奔向它的策源地延安。延安的人口在“长征军”开进去的时候只有三千,但由于“抗日学生”冲过日本军和国府军的封锁线去到那里,就增加到了十万人。他们挖窑洞,耕田地,学习自救的道理,同时接受军事训练,很快成为“战士”,奔赴前线了。在这座山峡之中的城市里,开设了二十四所院校,从抗日军政大学到鲁迅艺术学院,有各种各样培养干部的学校。笔、枪和犁,是学生们的“三件宝”。
  
  一九四九年,毛泽东完成了统一全中国的伟大事业。十月一日,他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那个时候起,已经过了十七年的岁月。现在,在七亿人口的中国,正猛烈地刮着应说是“第二个革命”的“文化大革命”风暴。
  
  现在,毛泽东亲自在军服上戴上红袖章,站在“红卫兵”的前面了。也许在这位七十二岁的革命家的胸中,又唤起了他从“秋收起义”以来一直进行殊死战斗的记忆。因为从红卫兵运动中可以看到他的意图,就是让“战后派”的青年们体验一下革命的严峻性,把他们锻炼成为可靠的接班人。(文中小插题是原来的——本刊注)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66.10.11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