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取得了从未有过的经济繁荣
[1966年09月]
中国取得了从未有过的经济繁荣
日本一教授著文评我文化大革命说:在北京感到的气氛是明朗的。还说,这是应当认真地放在中国历史的正面加以思考的重要课题,又是可以从中汲取普通而的运动
【本刊讯】日本《经济学人》周刊八月三十日号刊登了早稻田大学教授安藤彦太郎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在北京看到的“文化大革命”》。摘要如下:街上气氛明朗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期间,食堂和大街小巷到处有的小酒馆都生意兴隆,在许多工作场所实行的午休的习惯也没有取消,早晨在各公园里仍有许多人打太极拳。我感到气氛是明朗的。我在什么地方也没有能够看到什么“恐怖气氛”。连那些有“挨整”说法的人,都对街上的明朗气氛感到不可思议。但是,也有人反驳说,尽管街上的气氛是明朗的,然而我们不能了解他们的内心。创造新文化的尝试还处于试验阶段
仅就中国的情况来看,“文化大革命”决不是一个唐突的事件。
中国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虽然是从十分贫乏的状态开始的,但是生产一直向上发展,在一九五八年出现了所谓大跃进的一年。那一年我虽未实际观察过,然而据说,物资丰富,呈现一片相当活跃的气氛,也多少有讴歌繁荣的一面。现在建立于全国的大厦,大体上都是那一年建筑的。到秋季来临,物产丰富,为北京的水果店增添色彩的葡萄及其他水果,就是在那大跃进的一年里大规模展开植树造林运动的结果。
在一九五九年,它遭到了自然灾害的沉重打击。而且,苏联技术人员全部撤走了。
中国依靠“自力更生”的方针战胜了这种困难。它开展了大规模的思想教育运动,对“现代修正主义”采取了坚决的态度,实行了“以农业为基础”等它自己的政策,为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奠定了跃进的基础。这三年,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是最有兴趣的时期。
现在,中国不但完全战胜了自然灾害,而且赢得了从来没有过的经济繁荣。我目前没有和一九五八年相比较的数字,但是就中国人的生活实感来说,好象是要比那一年好。在我逗留的两年里,这种变化是显著的。无论是从商店里陈列的商品上,还是从马路上行驶的汽车的数目上,都令人感到这一点。
中国的人们说,“文化大革命”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而其现实根据就是上述情况。
一方面严厉地批判所谓“三十年代”文艺思想,另一方面以毛泽东思想为依据实行京剧现代化、半工半读学校制度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还处于试验阶段。但是,总而言之,所以进行着这种创造新文化的尝试,不外乎是目前同“资本主义”斗争的表现。人类最初的尝试
中国的立场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阶级斗争也没有结束。而且说,这种斗争需要进行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它说,“文化大革命”是阶级斗争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他们有一种自负,就是苏联没有实行这一点,而中国现在要进行这个人类最初的尝试。这种主张妥当不妥当,人们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只是,我认为,中国式的这样搞法的“政治艺术”是值得注意的。“大字报”的作用
在工作场所来说,最下边的人既可以在大字报上批评他们的顶头上司,也可以批评最上级的人。所以,在日本的公司来说,就是股长、课长都会受到批评,而部长、局长首当其冲被批评的比率很大。
要是在日本的机关、公司里也这样做,想必是痛快的。
大字报是下级揭发和纠正领导上的官僚主义、不合理现象和恶劣态度的武器。所有上级都必须接受这种批评。这应当说是彻底的民主。
不言而喻,“文化大革命”,不是对上级解闷出气的运动,在中国是被当作阶级斗争的。中国的人们认为,这是在通过这场斗争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挖掉各自的“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根子的运动。因此,运动当中是贯彻严厉的精神的。
尽管如此,这个运动是一个心情舒畅的运动,是足以敲锣打鼓结队游行的。
我认为,“文化大革命”是一个我们应当更认真地放到中国历史的正面加以慢慢思考的重要课题。
而且认为,它是中国的问题,同时又是那种可以从中汲取普遍原则的运动。
(文内小标题是原来的——本刊注)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66.09.08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