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广州水上居民翻天覆地的变化 [1966年06月]

  

  广州水上居民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本)高野久好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七日译载高野久好(日本)一篇报道,题为《在广州访“水上居民”》,摘转如下:
  
  很早就听说过去生活在珠江水上的广东“水上居民”,和日本的一些未开化部落一样,是受到歧视的人。这一回我有机会访问了这些“水上居民”。他们在解放后生活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全家挤在一艘小艇上,而是搬进了新建的住所,他们在新社会完全没有遭到歧视,“水上居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以前生活凄苦
  
  解放初期,广州据说有六万八千水上居民,他们长期住在一万六千只小艇上,过着悲惨的生活。他们天天辛勤劳动却是难得温饱。“水上居民”们的卫生环境更糟,解放前河流满浮污物垃圾。夏季一到,河面臭气熏天。“水上居民”们的饮用水就来自河中,许多人死于传染病。他们死亡没有钱埋葬,就在黑夜里偷偷将尸体扔入河流或海中。
  
  解放以后,“水上居民”生活的最大变化就是从此在岸上定居下来。解放初期,广州的六万八千“水上居民”已经有四万多人迁入了陆上新居。广州市已出现许多专为“水上居民”们盖的新屋,都是三层到六层的新建筑,“滨江新村”就是其中之一。这幢位于珠江畔的新建筑是去年夏天刚刚完成的,现在住有两千二百六十户,人数九千人。新村里有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小学校是一幢四层的楼房,建筑得很漂亮。这对“水上居民”来说,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前他们的子女终年局促在小艇上,捱饥受冻,根本谈不上读书,几乎都是文盲,现在他们的子弟不仅普遍上了小学,许多人上了中学,甚至进入大学读书也不足奇了。政府关怀房租特低
  
  过去“水上居民”一向不能和“陆地上的人”通婚,因为他们是受歧视的贫困者。现在这一界限已经打破,“水陆通婚”已数见不鲜了。为了照顾“水上居民”,广州市政府把“水上居民”宿舍的房租比一般住户减低两成,对生活有困难的还可以暂时不收房租。市政府还帮助“水上居民”安排多种副业生产,使他们增加收入。生活安定又受教育
  
  我登门访问了“滨江新村”一个居民梁润好的六口之家。她是这一家人的主妇,已经五十岁了。她的丈夫在广州市航运部门工作,每月收入八十元。她自己在幼稚园工作,月入三十余元。她的大儿子在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加入解放军,几个小的儿女都在上学读书。她们一家的日子过得很好。
  
  梁润好和另一户主妇谭带的七口之家一起住着四大间房,另外有厨房、厕所、浴室等设备。这位谭带(五十三岁)过去也是“水上居民”,由于她肯为群众作事,她还被选为广州市的女人民代表。我会见了谭带的八十六岁高龄的母亲。这位从一生下来就在水上居住了八十五年的老人,亲口向我叙述了过去在水上生活的苦难。她说,过去“水上居民”们生下的孩子都要用绳子缚在小艇上,否则一个不小心,孩子就会掉到河里淹死。她目睹很多“水上居民”生活困难而饿死。“现在,”她笑着说:“我们搬进了新屋,再不怕大风大雨了,一住上岸之后再也不想回到艇上了。”锣鼓喧天市长亲迎
  
  去年当谭带等一批批“水上居民”从小艇上搬入“滨江新村”时,广州市长曾生领着许多市民代表亲自欢迎“水上居民”。当时,岸上锣鼓喧天,巨幅标语上面写着:“欢迎水上居住的同志们上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新旧社会对于“水上居民”来说,是多么深刻的感受啊!
  
  广州市的“水上居民”,据说还有大约二万八千人,他们之中大多数住在离广州比较远的地区。市政当局正在继续兴建新的宿舍,迎接他们上岸居住。
  
  随着中国大陆的解放,“水上居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翻了身。他们有的参加渔业合作社,或者参加运输工作,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在不久的将来,广州所有的“水上居民”将成为历史的陈迹了。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66.06.10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