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访华团一团员撰文谈访华观感
[1966年05月]
菲律宾访华团一团员撰文谈访华观感
【本刊讯】菲律宾《华侨商报》从三月十一日起译载菲律宾前方案执行署长法维拉在《马尼拉纪事报》撰写的访华观感文章,摘要转载如下:
在两个城市逗留十天是难于用任何佯装有适当的能力来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但是本月初那个由卡蒂瓦克夫人率领的访问团(我是团员)访问那个国家有最佳的机会首先考察中国的一些发展。
我对访问大陆感到非常有趣。说中国到处都清洁粮食生产成就显著
我们为清洁所吃惊,不只是在火车站,在我们走过的乡村亦然。我们抵达广州时,这项观察力受到加强,我们全程发觉到处清洁。
使我有更深刻的印象是(北京)明陵附近的水库。我们的向导员说,有四万名工人与志愿工作者在三个月的时间内把这水库建筑起来,假如是属实的话,这一定是个非常伟大的成就。
自解放后,粮食生产有很显著成就。说菲无法接受公社制度但其增产方法值得研究
我们参观过广州附近的南海县平洲公社,位于肥沃的珠江三角洲。由于这片土地座落于河流的弯曲处,全条河岸也都建了防堤;小溪及沟渠加以填塞或改道,而代以整齐的长方形灌溉运河。安装了大大小小的抽水站。
在参观这公社时,我所想到的问题当然是能不能在菲律宾这样做。容易看出的是,因铲平地土时,许多古迹风景区一定会被毁掉,而改变曲折的河道及将形状不规则的田地改为长方形的田地,一定会加剧辨认每块地产的问题。对他们来说,这些是不重要的,但在我们的政治制度之下,测量、分配及分发田契,将会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总括地说,平洲公社是大规模农耕的一个良好典范,尽量利用其位于三角洲的良好条件,而又克服了许多地形上的阻碍。
公社作为一项制度,是菲律宾人民在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下所无法接受的。
然而,使生产力提高的技术,却是完全另一回事;而公社主要是由依靠自己及集体力量来增加生产的这些方法,是值得菲国相似的农村发展机构研究的。说自力更生遍及各行各业
一项测量一个国家发展的准则是它的重工业,我们在中国仅短短的一段时间,我感到一定要看看它的工业。我们要看生产程序已“中国化”到什么程度。
我们在同一天下午访问的北京一号机械厂,与那家小镍铬厂是项强烈的对照。唯一的相似之点是对自力更生的强调。
对整个厂的参观,给人若干印象。
第一,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看来是不成问题的。
第二,厂里所用的机器大部分是中国制造的。
第三,几乎在所有经济活动的范畴,都施行自力更生的原则。自力更生不但是国家的一项政策,而且显然还伸延为尽可能的自给自足,连个别工厂也是这样。你会感到一九六○年苏联有害地收回援助,确实影响到中国所有阶层的行为,并刺激了施行极端的自力更生。说经济成就使人印象深刻在农业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在这篇文章里,我要详细讨论这次访华之行怎样地纠正和加强了我若干先前的印象,以及怎样地看出其面容。我并未成为一个一流的中国通,而我所知悉的一切关于中国的事,是源自西方的源头及其印刷品。
使我感到应列为首的,是一种急需和危机的感觉,弥漫于中国社会中各阶层的人士心中。
第二,尽管中国人在六十年代初期遭逢到歉收,和苏援的抽退,他们却显有使人印象深刻的经济成就。就让我们看看各方面吧。
在农业方面,他们已在对土地的利取方面,表现出很够格。比较一下:广东东区的一万三千公顷,每公顷平均可收成一百七十斗,而收成最高的中吕宋,其二十五万公顷的具有水利灌溉的米田,每公顷平均仅有四十四斗;全中国每公顷平均可收成六十三斗,菲律宾为二十七斗。我们所看到的他们耕种的方法,这种所称的丰收是可能的;除此以外,近年来他们的配米出口,似显示出此现象,但在另一方面,他们在农业上的弱点,似在小麦方面的不断缺乏。
中国人已打下了重工业基础,虽然仍被嫌不足,但他们制造出的东西中,且包括了拖拉机、货车、机器工具、蒸汽和内燃机的火车头、军用飞机等……以至核子器。石油矿藏的发现和开采,以及随后应需要而建立的炼油厂,提高了中国在工业自足的冲力。相对地,她的造船业很幼稚,较新颖的化学工厂也自国外输入——并已在装置中。相对地,消费品较少,难以择类,品质亦普遍差。然而,这事实仍旧是事实:工业基础一旦树立后,消费品生产的扩大,便相对地成为简单的事。
自我们返国后,已有很多论到关于应怎样制定往巨人般邻国旅游的政策。
为了那些对中国持着绝对孤立政策的人士们的好处起见,我要引两个纪元前的作家的话,来结束我的文章。
罗马帝国时的作家奥密,曾说过:“甚至受教于敌人,亦无不对处。”
比耶稣早诞生六世纪的中国军事战略家,亦说过一句经典性的话:“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66.05.04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