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商品供应充足 人民购买力提高 [1966年03月]

  

  商品供应充足 人民购买力提高
  
  瑞士记者卡塞拉访问我国后说:中国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好
  
  【本刊讯】瑞士《日内瓦日报》一月十二日——十八日连载该报特派记者卡塞拉的访华观感,摘要如下:
  
  象历史一样古老的中国有着不折不扣的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这样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是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中国正在从事着这个新世界的建设。因为国家还落后,所以必须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指南就是毛泽东所解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关键因素,即发展经济,并不是自身的目的,而仅仅是赖以创造一个新社会的手段。
  
  但是,经济发展这一广义的革命,是在三千年的古老文化的内部进行的。
  
  中国领导人在今天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这一工具来发展国家的经济。但是,另一方面,这种马克思主义又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是通往将出现在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国家的世界上的无阶级社会的一条道路。因此必须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不堕落到“修正主义”和不把革命精力集中在经济成果上。最后,有时需要保存、有时需要应付、有时甚至需要毁掉这个沉重负担,即中国三千年历史这一大堆因循守旧,换句话说,即靠一种尚待进行衡量的思想来发展国家,但并不是致力于实际需求。所有这一切都不出传统的范围,对这种传统有所取舍。
  
  在我第一次访问中国之后的十年,我又来到了北京。尽管这座城市丝毫没有失去其特点,但是与以往的差别还是显著的。完全泥泞不堪的旧街道已经铺上了柏油,重建了各种室内市场。涌现出一些房屋。
  
  大使馆都迁移了。
  
  此外,中国的北京是很健全的。商店有丰富的食品和消费品。而且已经看到了某些商品的多样化。各种布匹花色俱全,收音机现在算是最高的奢侈品了。一九六○年时期的危机终于被克服,对于群众来说,无疑,今天的条件要比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好。因为,不仅商店商品充足,而且人们也在购买。饭店里顾客拥挤,自行车——富裕的表象——越来越多。
  
  自行车和手表是奢侈品。可是,北京街头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我所能参观的中国其它地方约有百分之六十的人,都有一块。至于自行车,越来越多,这些是不可否认的迹象,它表明,一旦主要需求得到满足,便会有一部分富余的购买力集中到不再是第一需要的物质上。根据亚洲人的水平,这是一种革命。
  
  在生活习惯中已不再存在的是:盗窃。
  
  人们可能不知道这种现象的原因。正式提出的理由是,“‘不再有贫穷,既然人们不再挨饿,他们就不再盗窃。”无疑,这种说法有一部分是对的,但是也有另一些更微妙的解释。中国在不多几年内已变成一个超组织的国家,它有一个腐败现象已完全绝迹的政府。
  
  中国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革命
  
  实行使知识分子参加体力劳动的政策不仅是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原因,这一政策确实符合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和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对立的愿望。而且它也符合仅仅是中国的因素所提出的需要。
  
  在中国,越南战争已出现在街上,对人民来说,这不再是一场抽象和遥远的冲突,它已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从最偏僻的乡村到大城市,都张贴着说明越共战绩大量的宣传画。这场战争几乎就象发生在中国。为什么呢?
  
  因为马克思主义(如果要加以补充的话)没有取消地界,越南是在中国的近邻。中国的对外政策不可能仍是袖手旁观的政策。但是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呢?事实上,它是两种政策:一是传统的,一是革命的。
  
  曾为旧的王朝采用过的这个传统政策主要是边缘政策,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在自己的周围建立一个或者由友好国家、或者由中立国家组成的防疫带。总之,这个政策同苏联在欧洲和美国在拉丁美洲所实行的政策一样。
  
  关于中国另一对外政策,主要是意识形态上的。中国人过去是世界上最闭关自守的,现在作为社会主义者的中国人,意识到他们负有一项国际使命。这就是向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动强大的意识形态攻势,而结果是失败!非洲目前关心的是经济援助,而中国在经济方面实际上丝毫没有提供援助,非洲国家元首有时显然执行反美主义,但是当事态恶化时,他们就转向美国。(文内小题是原来的——本刊注)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66.03.24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