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中友协访华代表团团长胡宁:盛赞我国自力更生方针取得辉煌成果
[1966年01月]
柬中友协访华代表团团长胡宁:盛赞我国自力更生方针取得辉煌成果
【本刊讯】金边华侨报纸《棉华日报》从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八日起连续刊登柬中友协访华代表团团长胡宁十二月三日在柬王国“法科与经济大学”主讲的介绍我经济建设成就的长篇学术演讲,题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自力更生经济建设》,摘要如下:
我曾两度访问中国,我每次访问这个友邦时,都比较特别地注意它的经济建设。这使我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人民在其社会主义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困难。
中国领导人革命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在中国人的经验中,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中国领导人的现实主义精神。他们高度准确地懂得结合“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与实际的和有创造性的科学精神”。在一切的经济范畴内,中国领导人都能吸收和融会贯通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因此,他们能按照中国的客观现实性找出组织和管理的方式。
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各个阶段中,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在一九六○——一九六一年间便遇到了一些困难。让我们尽力观察这些困难和中国领导人所采取的解决这些困难的办法。
八字方针取得很大成就 现在可以总结经验大步跃进
从一九六一年起,中国负责人便实行了名为“调整、提高和改进的政策。”
中国的农产品现在甚至可供出口了。中国目前向苏联输出某些农产品。今年,超过八万吨猪肉和其他产品,诸如水果、蛋类……等出口到这个国家。
中国领导人给他们的经济建设制订了一个新的基本方针:“以农业作为基础,以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这个新的经济方针乃是中国农业政策成功的关键之一。其他的一个关键当然是人民公社的创立。关于此点,我谨引述一个目击者的证明,这便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书的作者之一、玛基西柯女士的证实。她说:“在困难的年月里,我们曾在中国生活,当我们路经各地时看到干涸了的河流。黄河在雨季中竞缩成为一缕小水流,广大的玉米苗高不到五公寸。然而,我们做梦也想不到复原得这么神速,这么壮大;特别是在苏联专家撤回后更没有外来的援助。这个复原一大部分是归功于人民公社的。”
这个在一九六○——一九六一年的困难期间后所实行的调整、提高和改进的政策取得很高的成就。
一九六○——一九六一年的困难期间已经被克服了。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极大转变已经被完成了。
中国现在可以做经验的总结以便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永远大步跃进。
中国这几年的经验很好地指出,下述的中国发展经济政策的四个要点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我们亲眼所看到的一九六五年的繁荣景象——来自各大洲的四千多位来客和商人最近参观过的“广州秋季出口商品交易会”——实在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繁荣的明显证明之一。
下面便是中国经济建设的四个要点。
一、促进社会生产效率;
二、确立工业与农业之间的联系;
三、依靠自力更生;
四、勤俭建国。激励劳动的是思想
中国负责人说,人是居于第一位,技术在第二位。为此,中国负责人完全注重在发展“每个人、每个单位的创造力”。但是,怎样激励一个人去劳动呢?怎样发挥他的创造力呢?
国家一方面关怀民众的福利,不断改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最为重要的工作乃是“思想工作”。
在我们的访问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并不是“利益”促使中国人把荒凉的新疆省改变为一个农林最丰富的省份,或促使他们不顾苏联专家离开,自己来经营冶铁工厂并且取得很高的效率。促使他们这样做的正是一颗“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心”,以及支持仍然受到帝国主义压迫的各个友好民族的“国际主义精神”。因此,激励劳动的是思想。
没有思想、没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力量和群众创造力便不能发展了。如果说中国农民无限热爱工作,那是因为他懂得他的劳动果实是来自他自己和集体,并晓得,他的生活条件也越加得到改善。
工人都对他们今天的命运极感满足,并且尽力增加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进行研究以创立新的品种。他们以极大的热心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工厂是集体的资产,是整个社会的资产;他们就是工厂的主人。
中国农业集体化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极大贡献
第二点:确立工业与农业之间的联系。
在我看来,社会主义是一个永远朝向进步方面发展的事业。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范围里——如成立人民公社,中国领导人的这个见解,已经充实了这门“社会主义”的科学了。
我从中国的方法中看到了对于农业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极大的贡献,这就是先后组织了生产互助队、半社会主义合作社,接着到社会主义合作社,最后是人民公社。
农业政策(按指我农业八字宪法)产生辉煌结果。在我们参观过的上海市郊“马罗”人民公社,谷物每年的平均产量是每公顷十吨又七十二公斤,单单米的产量为每公顷七吨又五十公斤。这委实是世界纪录,而在日本和澳大利亚只有四至五吨而已。(下略)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66.01.20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