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俄罗斯学术界关于历史理论问题的思考
——当代俄罗斯学术界对十月革命史学的思考
张建华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8年11期
【原文出处】《史学史研究》(京)2008年3期第10~14页
【英文标题】Contemporary Russian Academia’s Reflection on Historical Theories
【作者简介】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编 者 按】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发生了急剧的社会转型,使俄罗斯史学经历了巨大的动荡。这种情况迫使俄罗斯史学界认真反思自苏联时代以来史学的得失,考察国际史学发展趋势,试图为俄罗斯史学寻找新的“路标”。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刊载了四篇文章。曹特金教授的文章对俄罗斯学者探讨俄罗斯文明类型、特点等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重点评介了俄罗斯学者对俄罗斯文明的理解和定位。刘爽教授的文章讨论当代俄罗斯史学界对苏联史学的反思,并对建构中的俄罗斯新史学的趋势和特点作了宏观的分析。张建华教授的文章探讨苏联史学乃至当代俄罗斯史学的重要问题——十月革命史学,指出当代十月革命史学反映在方法论、研究范式、资料来源及研究细碎化上的变化。李新教授的文章从经济史和制度变迁角度介绍俄罗斯学界对苏联历史以及20年俄罗斯转轨历史的反思,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复兴”等现象。此四篇文章,对于了解当代俄罗斯史学的概况,无疑是有意义的。欢迎学界同仁参与讨论。


    十月革命史学曾经是苏联史学的“宏大叙事”和核心问题,时至今日,该问题的研究在立场、理论、样式、观点和资料方面的变化仍从很大程度上折射了当代俄罗斯史学的转型过程。1994年11月5日在莫斯科举行的题为“1917年十月和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的试验”学术会议是俄罗斯史学界最后一次关于十月革命史学的全国性会议。会上,历史学家博罗金宣布:“如果认为它是社会主义革命,那么,评价革命的结果,可以说革命已完全失败。或许,这是一场在假社会主义口号下进行的亚洲式的社会革命。”①他的观点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史学界大致的学术倾向。
    在十月革命发生90周年之际的2007年,《莫斯科新闻》发表了由经济学家布兹加林等17名俄罗斯著名学者联署的公开信《十月革命对于我们、俄罗斯和全世界》。该文大声呼吁维护十月革命的价值观,强调:“十月革命使超民族的与超越认同的解放和社会正义的理想统一起来”,“十月革命曾经是而且仍然是我们的命运,我们不能拒绝这个俄罗斯历史上至关重要的部分。”②
    同年6月在十月革命的首发地——圣彼得堡出版的《圣彼得堡大学学报》“历史卷”设立了《纪念1917年俄国革命90周年》专号(第2卷第2期),刊登了18篇专论十月革命史的论文,其观点、资料、视角和理论均为鲜见,基本代表了当前俄罗斯十月革命史学的研究现状。③本文将综合俄罗斯史学界、哲学界以及其他人文学科领域著名学者和代表性著作,试图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俄罗斯十月革命史学做出宏观概述。
    一、方法论:从现代化和文明史观的角度重新审视十月革命史
    俄罗斯学者将十月革命置于长时段和大视野的现代化体系之下,注意俄国现代化进程中十月革命的定位和角色之变,并注意与外国经验的比较。
    有学者认为同西欧和美国的现代化相比较,俄国现代化是一种不成熟的类型,是主要借助于国家力量,“从上面”进行的现代化,而不是在成熟的内在需要的压力下实现的现代化④。这种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无机性”——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在外部环境的压力下,这种现代化的具体进程、现代化的成功和失败,关键要看传统农业社会对改革的负面反映。
    历史学家菲拉托夫认为十月革命打断了俄国现代化正常的历史进程,强调:“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伴随着当时各种矛盾的极端尖锐化……但俄罗斯帝国并不是完全不可救药……俄国迈进20世纪时蕴藏着巨大的自然、民主和文化潜力”。他的结论是:从本质上说,布尔什维克在其执政期间,对俄国社会在20世纪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解决。⑤格拉西缅科的观点与菲拉托夫不同。他认为:“20世纪初,为了巩固现有秩序的根基,权力机关开始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但是在保存专制体制的情况下,实现进步的可能性被耗尽了。”在此背景下,二月革命以及随后的十月革命都是解决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加剧的制度危机以及俄国现代化前途的特殊方式。至于它是否成功,后世对它如何评价,则是另外一个问题,需要单独论证。⑥
    当代俄罗斯学者从文明史观出发对十月革命史的研究方法值得中国学者重视。
    俄罗斯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一场新旧文明、东西文明的“冲突”,是俄国现代化的阶段性尝试。
    哲学家斯焦宾院士将文明划分为传统型和技术型两种。“技术型文明大约在公元14—16世纪开始在欧洲地区形成。其核心价值体系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时期而形成。他将俄罗斯文明划归传统文明的行列之中,将十月革命及其社会剧变看成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之战。⑦
    历史学家阿列克谢耶夫院士将文明演进与现代化进程等量齐观。他认为:“20世纪世界文明进程的特点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被称为现代化的现代:工业社会的紧张过渡。这种过渡在某种程度上涉及了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因此就出现了俄国的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及其后果这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他认为:“从以文明的态度对待历史进程的视角来看,布尔什维克领导的革命同时追求两个相互对立的目标。一方面,它推翻了在俄国已经产生的资产阶级关系,同时也破坏了现代化过渡的自然发展过程;而另一方面它消灭了阻碍这一过渡的封建残余。在第一种情况下,这是历史的错误,在第二种情况下这是历史成就。”⑧
    阿列克谢耶夫院士还提出一个新观点,他把30年代的苏联大清洗也看成是文明之间的“冲突”,即:“通常认为,斯大林的镇压是党内斗争及斯大林的个人性格特点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的,但是对这个问题必须看得更深入一点。显而易见,斗争不仅是争取有各种不同解释的社会主义改造,而是争取非阶级加速的苏联现代化,这种现代化导致了潜在的国内战争形式。农民和部分工人(来自农村)遭到迫害,并由于农村生活方式的落后而被成千上万地消灭。知识分子、宗教界人士、部分现役军人因抵制摧毁了俄国几个世纪的生活方式的野蛮的现代化方式而受到惩处,而新的官僚制度的代表则由于在实施惩罚措施时的根据不足、有时是过分热心而受到惩处。就实质来讲进行的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国内战争。这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斗争的血腥悲剧。”⑨
    在俄罗斯急剧转型并在外交采取向西方“一边倒”政策时,在国内盛行并成为主流的社会思潮是“大西洋主义”。许多学者试图从文化、宗教、语言甚至族缘、血缘方面寻找俄罗斯与西欧的共同点。利哈乔夫院士认为俄罗斯从来就不是东方国家,“在俄罗斯文化的产生中,拜占庭和斯堪的那维亚起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亚洲游牧民族的影响在定居的罗斯是微不足道的。”⑩他甚至创造了一个新名词:斯堪多斯拉维亚(Скандославия),即斯堪的纳维亚(Сканденавия)加上斯拉夫(Славяне)。几年来西化模式实践的失败同时也宣告了“大西洋主义”道路的破产。继承了20世纪20-30年代产生于俄侨中的欧亚主义的“新欧亚主义”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思潮。新欧亚主义者既主张坚持俄罗斯文化传统,同时又强调尊重现代文明,既鄙视大西洋主义者的民族虚无主义,又批评斯拉夫主义者的守旧观点。他们认为在现代化和后工业社会里,只有俄罗斯才能将“技术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俄罗斯社会意识中迄今还留有与现代化相对立的传统价值,尽管它不适合工业文明的要求,但更适合后工业文明的要求。从而使俄罗斯社会的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更为容易。俄罗斯摆脱现有的历史处境的出路在于实现工业化国家的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从而使俄罗斯踏上一条无与伦比的新路。”(11)
    二、十月革命性质:无法结束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十月革命性质问题既涉及对革命本身的判断,更牵涉到对苏维埃政权性质的评价。因此历来是十月革命史学的“兵家必争之地”。正统派和自由派观点历来泾渭分明。正统派将十月革命视为水到渠成的“社会主义革命”,而自由派则将十月革命归结为少数革命极端分子的阴谋和暴乱。
    然而,时至今日,尽管学者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第一手档案材料以及解读历史的多方面手段,但仍然无法对十月革命的性质做出让大多数人信服的评价。
    俄罗斯联邦总统办公厅主任菲拉托夫笠临1994年召开的“1917年的十月和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的实验”学术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说,他认为:“1917年10月俄国发生了一次政变,其结果是政权为人数不多但很团结的左翼激进政党所篡夺”,无疑代表了俄罗斯官方对十月革命的态度。(12)现场发言的另一位人物,历史学家沃洛布耶夫则争锋相对地指出:“十月革命是俄国社会危机的结果,……应该注意到布尔什维克解决了全民族的任务”。(13)
    拉奇科夫斯基认为二月革命是一场走向民主与繁荣道路的革命,而十月革命则是产生一切灾难与痛苦的根源,布尔什维克专政扼杀了民主运动。(14)霍佳科夫将十月革命称之为“布尔什维克政变(болъшевистский переворот)”。(15)而沃罗宁和索科洛娃称为“十月政变”(Октябръский переворот)。(16)
    对于十月革命进行评价时,大部分学者把十月革命之后的内战、军事共产主义及无产阶级专政等加于区别分析和评价,认识到不能把“苏联时代发生的一切消极现象来否认十月革命在俄国史和世界史上的地位”。(17)福明认为,十月革命并没有推翻二月革命,而是二月革命开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正常的继续。(18)
    前文提到的17位俄罗斯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其中包括6名职业历史学家或历史学博士)的公开信特别强调“十月革命不是阴谋,而是社会革命”。理由是“十月革命的火光不是被阴谋家抑或国外政权的代理人点燃的。她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仅仅通过呼吁就引发了的社会地震、飓风、海啸。当大量流行的不满情绪集中于唯一全能的时势,革命因事件的内在逻辑而爆发。”(15)
    总之,在当今的俄罗斯学术界,随着历史研究细碎化的盛行,已经鲜见以专题论文和著作的方式直接探讨十月革命性质的论文,更多的是在探讨历史的碎片——十月革命的细节问题中,折射出对十月革命性质和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对“十月”的称谓上不管是“革命(революция)”还是“政变(переворот)”都能或多或少地反映出研究者某种微妙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的取向。
    三、十月革命史学的新趋势:细碎化与新课题
    当前俄罗斯十月革命史学已彻底改变苏联时代仅就十月革命的“意义”“性质”“影响”等“宏大叙事”式的政治化倾向,改变了苏联解体最初十余年内俄罗斯史学彻底否定十月革命的“一边倒”式的非学术化倾向,开始较多地和较明显地从学术角度研究十月革命。随着大量的档案资料解密与公开,使得学者们有条件对十月革命进行深入的细碎化的研究,并且拓展出许多新课题。
    从政治出版物的角度探究十月革命中的政治力量变化和居民政治情绪是上述新趋势的体现。
    拉奇科夫斯基以1917年到1920年在彼得格勒出现的各种政治团体及出版物为研究对象,来考察这一时期的彼得格勒形形色色的政治力量的活动。论文关注到革命前自由状态下的政治出版物的多重价值之一在于,各种政党和政治流派可以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加夫里洛娃以在1917-1918年出版的彼得格勒地方自治机关的刊物《彼得格勒地方自治通报》为考察对象,以十月革命以后至立宪会议的召开这段时间里在通报上发表的大量文章为例证,揭示了彼得格勒地区的居民中对十月革命的抵制和对立宪会议的拥护的情绪。(25)
    十月革命对外省,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影响成为俄罗斯史学家关注的新课题。
    阿雷莫夫以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到1918年3月红军进驻乌拉尔为时间背景,考察了乌拉尔州当地的哥萨克军队与州政府之间的关系在中央政府影响下的演变,并最终归并苏维埃的过程。(22)
    赫里桑福夫以北方小城卢加(Лука)为对象,考察了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后这段时间,在整个革命的大背景下,革命形势在本地的演变和发展。在此期间虽有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和科尔尼洛夫的叛乱势力,以及孟什维克等的各种政治力量在卢卡的政治博弈,以及卢卡本地的旧军官、士兵和工人对时局的判断与行动,最终却由布尔什维克建立了合法政权。(23)
    穆萨耶夫则另辟蹊境,将目光从革命如火如荼的俄国国内移向国外,他在《1918年芬兰独立中的俄罗斯人的命运》展现了政治变动和国家关系中的俄罗斯侨民的命运。1917年12月6日芬兰独立得到了苏维埃政府的承认。然而芬兰政府对待俄侨的态度也随着国内和一战局势变化,大部分留在芬兰的俄罗斯人成了政治局势的牺牲品,或被囚禁、屠杀,或被驱逐,他们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24)
    临时政府与苏维埃政府初期的死刑制度研究既是新课题,也是十月革命史研究的细碎化的体现。特维尔久卡娃在《社会与罪恶的世界:二月革命后相互关系的某些观点》中谈及临时政府在二月革命后为了争取群众支持,对刑事犯实行了特赦,目的是“让可以让他们回到诚实的劳动生活中去”。然而,特赦带来的负面效果远远大于它的正面效果。被特赦的刑事犯人饱受身体上、心灵上和道德上的创伤,大部分人疾病、饥饿和犯罪,重获新生的人极为罕见。(25)拉季科夫斯基著有《苏维埃政权初期死刑制度的演化》。他认为在第二届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上,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决定放弃死刑这一残酷的惩罚措施。然而由于德国进攻及内战的爆发,国内外政治局势的恶化迫使苏维埃政府放弃了废除死刑的想法。虽然确定由捷尔任斯基领导的全俄肃反委员会统一管辖死刑案,但实际上死刑宣判和执行是混乱和无节制的,“死刑判决和执行一再扩大:从最开始的镇压刑事犯,转变为打击政治反对派”。(26)
    上述观点集中大致反映了在经历了20年余年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之痛的俄罗斯学者对十月革命史学的重新反思,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俄罗斯史学的转型,显现了构建俄罗斯新史学的基本趋向。(赵玉明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注释:
    ①刘淑春等编:《“十月”的选择——90年代国外学者论十月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7页。
    ②Бузгалин А. В. и др., Октябръ для нас, России и всего мира//Московские Новости. 2007-06-01
    ③同时收录了中国学者张建华的论文《寻找自由主义的路标:П. Б. 斯图卢威关于俄国自由主义的思考)(Поиск《вех либерализма》: раздумъя П. Б. Струве о русских революциях),文章阐释了俄国著名自由主义思想家斯图卢威在十月革命前后的思想历程。
    ④Модернизация: зарубежный опыт и Россия. М., 1994. C. 26-32.
    ⑤刘淑春等编:《“十月”的选择——90年代国外学者论十月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306-308页。
    ⑥Герасименко Г. А., Судъба 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ой алътернативы в России 1917 года и ролъ её лидеров//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июль, 2005.
    ⑦Степин. С Марксизм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цивилизации. //《马克思主义:历史与现实——首届中俄思想家论坛文集》,北京,2006.
    ⑧Алексеев В. В. Столетняя революция в России. //《马克思主义:历史与现实——首届中俄思想家论坛文集》,北京,2006.
    ⑨Алексеев В. В. Столетняя революция в России. //《马克思主义:历史与现实——首届中俄思想家论坛文集》,北京,2006.
    ⑩利哈乔夫:《解读俄罗斯》,吴晓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11)Модернизация русского обшщества.круглый стол. матер//Bестник Росс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и. М., 1993(3).
    (12)刘淑春等编:《“十月”的选择——90年代国外学者论十月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305页。
    (13)刘淑春等编:《“十月”的选择——90年代国外学者论十月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0-311页。
    (14)刘淑春等编:《“十月”的选择——90年代国外学者论十月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362页。
    (15)Ходяков М.В., Деньги гражданской войны и их ролъ в обеспечении легитимности белогвардейских правителъств//Вестник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серия2, история, выпуск2, июнь, 2007.
    (16)Воронин А. В, Соколова Т. П., Эволюция системы взаимоотношений местных органов власти и кооперации на европейком севере в годы революции и гражданской войны: основные направления и Зтапы//Вестник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серия2, история, выпуск2, июнь, 2007.
    (17)刘淑春等编:《“十月”的选择——90年代国外学者论十月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5页。
    (18)刘淑春等编:《“十月”的选择——90年代国外学者论十月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3页。
    (19)Бузгалин А. В. и др., Октябръ для нас, России и всего мира//Московские Новости. 2007-06-01.
    (20)Рачковский В. А., Начальный Зтап изучения петроградского совета рабочих и солдатских депутатов(совет в литературе 1917-1920гг.)//Вестник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серия2, история, выпуск2, июнь, 2007.
    (21)Гаврилова О. А., Петроградское земство на выборах в учредителъное собрание(по материалам《Петроградского земского вестника》за1917-1918гг.)//Вестник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серия2, история, выпуск2, июнь, 2007.
    (22)Алымов Ю. В., Вопросы власти в уралъском казачъем войске и уралъской области в феврале 1917-марте1918г.//Вестник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серия2, история, выпуск2, июнь, 2007.
    (23)Хрисарфов В. И. Лука в 1917г.//Вестник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серия2, история, выпуск2, июнь, 2007.
    (24)Мусаев В. И., Судьба русской диаспоры в независимой филядии(1918г.)//Вестник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серия2, история, выпуск2, июнь, 2007.
    (25)Твердюкова Е. Д., Общество и преступрный мир: некоторые аспекты взаимоотношений после февралъ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н//Вестник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серия2, история, выпуск2, июнь, 2007.
    (26)Ратьковский И. С., Эволюция института смертной казни в первый год советской власти//Вестник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серия2, история, выпуск2, июнь, 2007.^NU1



返回2008年11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