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俄罗斯学术界关于历史理论问题的思考
——当代俄罗斯史学家对苏联史学的反思——兼论当代俄罗斯史学走向
刘爽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8年11期
【原文出处】《史学史研究》(京)2008年3期第6~9页
【英文标题】Contemporary Russian Academia’s Reflection on Historical Theories
【作者简介】刘爽,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北京 100006)
【编 者 按】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发生了急剧的社会转型,使俄罗斯史学经历了巨大的动荡。这种情况迫使俄罗斯史学界认真反思自苏联时代以来史学的得失,考察国际史学发展趋势,试图为俄罗斯史学寻找新的“路标”。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刊载了四篇文章。曹特金教授的文章对俄罗斯学者探讨俄罗斯文明类型、特点等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重点评介了俄罗斯学者对俄罗斯文明的理解和定位。刘爽教授的文章讨论当代俄罗斯史学界对苏联史学的反思,并对建构中的俄罗斯新史学的趋势和特点作了宏观的分析。张建华教授的文章探讨苏联史学乃至当代俄罗斯史学的重要问题——十月革命史学,指出当代十月革命史学反映在方法论、研究范式、资料来源及研究细碎化上的变化。李新教授的文章从经济史和制度变迁角度介绍俄罗斯学界对苏联历史以及20年俄罗斯转轨历史的反思,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复兴”等现象。此四篇文章,对于了解当代俄罗斯史学的概况,无疑是有意义的。欢迎学界同仁参与讨论。
一、社会转型中俄罗斯学界的反思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从1992年开始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激进改革。这种试图在短时间内建立西方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俄罗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也开始了对俄国历史的特殊性的重新审视,对苏联历史地位的重新思考,对苏联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新认识。许多俄罗斯当代历史学家把目光转向俄国深层结构的历史,并开始对苏联史学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反思。
如何评价苏联史学,是十多年来俄罗斯学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从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经济社会的混乱、衰退,到普京时代俄罗斯逐步恢复大国地位,人们对俄苏历史整体性认识在不断转变,与此同时,对苏联史学的评价也已从过多地质疑和否定到客观地评价和较多的肯定。多数学者认为,对苏联史学的简单否定并不符合实际,重要的是在历史地、科学地分析的基础上,对苏联史学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与总结。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史学一直是惟一的统治流派”①,苏联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历史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首先,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定的历史时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环境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苏联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70多年苏联史学取得巨大成就的理论基石。总的来说,苏联史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它对世界历史和对从古至今的俄苏历史的阐释,在20世纪历史科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产生了深远影响。历史学家莫吉利尼茨认为,“十月革命为历史科学和史学方法论的发展新阶段奠定了基础。客观地评价这一阶段十分重要,哪怕只是因为:大家都是从这一阶段过来的,在各自的研究方法中,甚至在各自的心态中,都会程度不同地带有这一阶段的特点。这种客观的评价之所以需要,不仅是为了恰当地评价祖国历史思想史中这70年发展时期的意义,而且也是为了弄明白祖国的史学现状和史学方法论研究的前景。”②一些学者指出,对于苏联史学中存在的政治化倾向,也应根据不同学科做出具体分析。历史学博士O. A. 勒热舍夫斯基指出:“我个人并不认为,苏联历史科学中一切已经都不行了。对历史科学状况的评价,尤其是综合性的评价,应该由对问题有研究的专家来作出。”③例如,还在苏联解体前,波兰历史学家哲塞·托波尔斯基就曾认为,“社会史研究发展迅速是苏联史学的特点”。“社会史属于苏联史学研究中最有生气的学科,就其方法的发展和讨论的热烈而论,社会史是苏联历史学中最先进的重要学科。其特征就是同经济史和政治史,并在一定发展的程度上,与社会意识的历史不间断的联系。”④
在新世纪开始之时,许多历史学家经过几年的反思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整个俄罗斯历史进行较为完整的考察,选择了科学地、客观地对待历史的态度,这一点正在成为多数历史学家的共识,并且构成了俄罗斯新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许多学者认为,90年代初“复辟史学”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对苏联领导人的极力丑化,对苏联时期历史研究成就的贬低,以及对旧俄时代的一切大加褒扬,并不是科学的、历史主义的态度,而是对本国和本民族历史的否定。无论从文化的继承性,还是从传统史学的自身价值来看,人们实际上都无法割断历史。学者们认为,尽管苏联史学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但从整个俄罗斯史学史的发展来看,苏联70年所取得的成就还是其他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这样一种正视历史,肯定前人通过艰苦劳动所创造的成就的客观态度,得到了当代多数历史学家的赞同。
其次,一些学者认为,苏联在历史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成就,至今仍有指导意义。80年代以后,随着苏联逐步对外开放,苏联史学家在历史理论与方法论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范型。例如,历史学家舍米亚金在《60-80年代苏联科学著作中的文明问题》一书中讨论了“形态方法”和“文明方法”问题,指出:“形态方法在弄清推动社会发展的那些矛盾的基础上,用以分析发展的规律,其目的是研究使社会分裂的东西。文明方法把社会看作各种整体性的类型,所研究的是使社会联合的东西。形态方法是用以研究社会变化的机制,而文明方法则研究社会继承性。因此,两者是互补的。”⑤在巴尔格、米罗诺夫、科瓦利钦科、古列维奇等人的研究中,许多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成果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且也得到了一些西方学者的认同,在20世纪世界历史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第三,苏联计量史学取得长足进展,许多研究成果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如科瓦利钦科院士所说:“具体的方法论和历史研究方法都得到了积极的完善。这里最重要的是历史研究的计算机化和计量化。在理论—方法论更新的基础上,计量方法的广泛运用将促使历史科学危机的克服及其进一步的顺利发展。”⑥我们从米罗诺夫等学者近年来运用计量史学在社会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可以了解到计量史学在苏联时期发展的水平。并且,苏联计量史学的成就在西方也得到了借鉴和应用。
第四,毋庸置疑的是,在苏联许多特定的历史时期,某些研究领域,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的解释和应用,也给苏联史学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有俄罗斯学者在谈到“史学危机”时指出,所谓危机就是“无法在旧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基础上认识历史真理,并提出新的历史综合的理论”⑦也有学者指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奠基人的主张的教条主义态度,阻止了苏联历史学家在他们理论探索的许多方面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⑧同时,斯大林在大清洗运动中推行的文化专制主义,也伤害了许多历史学家。在一些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处于被压制和不被重视的状态。某些历史学家还在80年代中期,就已表现出了对苏联体制和苏联史学的失望和不满,这是他们提出要“填补历史空白点”,掀起“历史热”的重要原因。近几年俄罗斯学者在对苏联史学进行深入地反思中,主要是考虑如何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形而上学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苏联史学的作用和影响加以区分,在分析这样一个十分复杂、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时,应该尽量避免夹带着大量情绪化的色彩去简单地批判,这样往往会产生矫枉过正式的全盘否定。苏联解体前后与近几年俄罗斯学者对列宁和斯大林以及整个苏联历史评价已经出现巨大反差的事实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二、在反思中建构俄罗斯新史学
俄罗斯的社会思潮和社会发展在90年代中期以后再次转向,“批评西方国家,强调俄罗斯传统文化对人类的重要价值,寻找符合俄罗斯特点的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成为近年来俄罗斯社会思潮的主流。”⑨阐释俄罗斯思想的历史本源,寻找民族团结的精神动力,确立俄罗斯发展的新方向,使当代的俄罗斯历史研究从困惑转向了理性反思,并显露出新史学建构的基本走向。
首先,从人类价值观念建立和文化继承性的意义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并不可能由于意识形态的变迁和制度的转型所能简单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在苏联时期经历了不少曲折,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已经成为多数俄罗斯历史学家的基本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建构。今天,大多数严肃的历史学家在教学与研究工作中,仍然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精髓指导自己的史学实践,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解释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与方法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价值,重要的是必须抛弃过去那种断章取义、不求甚解、实用主义和贴标签式的简单作法。分析米罗诺夫《俄国社会史》⑩等苏联解体后代表性著作的理论与方法,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与此同时,一批重评斯大林的论著相继出版,(11)这些论著的作者力图在广泛收集最新历史档案资料的基础上,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对斯大林为苏维埃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所做出的丰功伟绩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他所犯错误的原因及后果也进行了客观地评析。
其次,苏联时期的学术禁区和理论束缚被打破后,学术研究的环境变得宽松起来,各种历史观纷纷亮相,不同的史学观念在相互论争中,推进了具有俄罗斯史学传统和现代意义的新的历史观的形成。历史档案材料大规模地对社会开放,为科学地整理加工史料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史学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使过去很多长期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的史学难题,得到了较为客观的解答。通过引进当代国外各史学流派的成果和理论,通过将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史学研究的实践,俄罗斯历史学在理论与方法上都有所发展。
第三,史学理论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经过苏联解体的阵痛和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反思,俄罗斯学者普遍认为,要推进史学的创新和发展,不仅要批判传统史学中对马克思主义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的解释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应加强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设。并且,这种建设绝非仅仅是少数史学理论家的事,每一个历史学家都有必要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历史观念不断地得到更新,积极参预并推进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我们在A. Н. 萨哈罗夫、Б. Н. 米罗诺夫、И. Д. 科瓦利钦科、E. Н. 切尔诺卢斯卡娅等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他们对理论问题的重视态度。他们认为,如果不很好地解决诸如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科学的关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西方史学理论与俄罗斯史学发展的关系、历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关系、历史学与社会学及其它自然科学方法的关系等问题,就无法重建科学的历史研究体系,因而也就无法从历史的角度回答俄罗斯社会发展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第四,历史编纂学发生了巨大转折。1996年,由俄罗斯科学院俄国历史所所长A. Н. 萨哈罗夫主编的俄罗斯历史编纂学专著《俄罗斯史学家——17—20世纪初》出版。该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严谨的逻辑结构,对17—20世纪具有突出代表性的史学家的活动与著述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与客观的评价,纠正了对苏联时期所批判或反对的一切都加以褒扬,而对苏联时期所赞扬的一切又都加以否定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较为完整地展现了俄苏历史学发展的线索与特征。曾在俄罗斯占主流地位的自由主义思潮随着“休克疗法”的失败而逐渐失去地位,以其为理论基础的“复辟史学”也受到人们的冷落。经过几年的理性思索,特别是通过对史料的挖掘、整理和对史学遗产的认真研究,俄罗斯历史学家的视野进一步开阔。在批判教条主义的过程中,对本国历史的思考开始变得比较客观和理性了。通过重温传统史学,借鉴国外史学经验,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性史学论著逐步增多,史学研究的范围明显拓宽,许多过去历史研究的禁区和薄弱领域引起学者的重视和关注,社会史研究在探索中迅速崛起。
第五,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外开放,当代俄罗斯史学也摆脱了自我封闭的状态,加强了与国外史学界的交流。冷战时期的封闭不仅是导致苏联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同时,对于现代西方史学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苏联学者也大多是将其作为资产阶级史学来加以批判。苏联解体后,学者们利用全球化和信息化所能提供的条件,通过与国外学术界的广泛交流,充分了解和认识了西方史学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过程。他们将国外所有重要的史学成果在国内翻译出版,对于西方新史学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各种问题作出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俄罗斯学者在引用西方新史学过程中,基本上能够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用批判性的眼光,比较恰当地运用引进的理论与方法,并努力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式,很少有机械地照搬照抄等“食洋不化”的现象。
第六,20世纪90年代中叶,一批新历史教材的出版颇为引人注目。据统计,在1995-1996的两年间,俄罗斯共出版了教程、讲义、教学参考书、历史文选等共160余种(12)其中影响较大、发行较多的有:Б.利奇曼主编的两卷本教程《俄罗斯史》(叶卡捷琳堡,1995年)、И.祖耶夫主编的高考参考书《自古至今的俄罗斯史》(莫斯科高校出版社,1996年)、B.鲍里索夫的教程《俄罗斯史》(莫斯科,1996年)、O.费多罗夫主编的教材《自古至今的俄罗斯史》(奥廖尔,1996年)、B.舒利金等编著的高校教材《19—20世纪的俄罗斯文化史》(莫斯科,1996年)、A.萨哈罗夫主编的三卷本《从古代到20世纪末的俄国史》(莫斯科,1996年)、Ю. Н. 阿法纳西耶夫主编的《苏联史学史》(莫斯科,1996年)等等。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是,摒弃了苏联传统史学中的单纯的阶级斗争分析方法,采用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强调历史的真实性,力求客观地阐述史实。但是这些作品也有着明显的过渡性质,主要表现在作者往往采用折中或简单的综合方法,将斯拉夫派、西方派、欧亚主义等结合起来以取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立的价值观念与思想体系尚未形成。某些著作虽然试图从多种角度和多各侧面来阐述纷繁复杂的俄国历史,但由于在理论和方法上并未实现新的突破,因此在研究上势必缺乏宏观协调性,许多观点也是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多种理论的相互对立和斗争,反映了史学研究的过渡和探索时期的特点。
当然,目前俄罗斯社会的转型和变化尚未结束,正如A. Н. 萨哈罗夫所说,“一个社会如果始终不能从政治的、社会关系的、经济的和心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那是很难获得真理的。今天俄罗斯历史科学发展的环境尚未达到这一水平,还处于一种过渡状态。”(13)在这一过渡中的不懈探索,不仅包含着对以往史学研究的批判与反思,同时也表明人们已经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史学应该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因为,“马克思通过创立他的历史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但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1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探索符合俄罗斯特点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推进史学的创新和发展,为俄罗斯的复兴提供思想和理论支持,是俄罗斯当代史学的基本方向。
注释:
①《苏联历史百科全书》(俄文版)第6卷,苏联百科全书出版社1965年,第476页。
②《近现代史》1993年第3期,第10页。
③见《历史问题》1989年第4期,第104页。
④托波尔斯基:《苏联的社会史研究》,载《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87页。
⑤Я.舍米亚金:《60-80年代苏联科学著作中的文明问题》,载《苏联历史》1991年第5期,第89页。
⑥И. Д. 科瓦利钦科:《历史研究的理论—方法论问题——关于新方法的思考》,载《近现代史》1995年第1期,第4页。
⑦萨哈罗夫:《关于俄国历史的新观点》,载《历史问题》2002年第8期。
⑧斯摩棱斯基:《论历史科学理论问题的研究状况》,载《近现代史》1990年第4期,第202页。
⑨安启念:《俄罗斯向何处去——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⑩米罗诺夫:《18—20世纪初帝俄时期社会史:个人、民主家庭、市民社会和法治国家的形成》(简称《俄国社会史》)圣彼得堡,2000年版。
(11)[俄]弗拉基米尔·卡尔波夫:《大元帅斯大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俄]瓦列金·别列什科夫:《斯大林私人翻译回忆录》,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俄]罗伊·麦德维杰夫等:《斯大林——鲜为人知的剖面》,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等等。
(12)B.杰里钦:《新教材讨论》,《祖国历史》杂志,1998年第1期,第177页。
(13)A. Н. 萨哈罗夫:“关于俄国历史的新观点”,载《历史问题》2002年第8期。
(14)[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页。^NU1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8年11期
【原文出处】《史学史研究》(京)2008年3期第6~9页
【英文标题】Contemporary Russian Academia’s Reflection on Historical Theories
【作者简介】刘爽,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北京 100006)
【编 者 按】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发生了急剧的社会转型,使俄罗斯史学经历了巨大的动荡。这种情况迫使俄罗斯史学界认真反思自苏联时代以来史学的得失,考察国际史学发展趋势,试图为俄罗斯史学寻找新的“路标”。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刊载了四篇文章。曹特金教授的文章对俄罗斯学者探讨俄罗斯文明类型、特点等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重点评介了俄罗斯学者对俄罗斯文明的理解和定位。刘爽教授的文章讨论当代俄罗斯史学界对苏联史学的反思,并对建构中的俄罗斯新史学的趋势和特点作了宏观的分析。张建华教授的文章探讨苏联史学乃至当代俄罗斯史学的重要问题——十月革命史学,指出当代十月革命史学反映在方法论、研究范式、资料来源及研究细碎化上的变化。李新教授的文章从经济史和制度变迁角度介绍俄罗斯学界对苏联历史以及20年俄罗斯转轨历史的反思,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复兴”等现象。此四篇文章,对于了解当代俄罗斯史学的概况,无疑是有意义的。欢迎学界同仁参与讨论。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从1992年开始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激进改革。这种试图在短时间内建立西方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俄罗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也开始了对俄国历史的特殊性的重新审视,对苏联历史地位的重新思考,对苏联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新认识。许多俄罗斯当代历史学家把目光转向俄国深层结构的历史,并开始对苏联史学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反思。
如何评价苏联史学,是十多年来俄罗斯学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从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经济社会的混乱、衰退,到普京时代俄罗斯逐步恢复大国地位,人们对俄苏历史整体性认识在不断转变,与此同时,对苏联史学的评价也已从过多地质疑和否定到客观地评价和较多的肯定。多数学者认为,对苏联史学的简单否定并不符合实际,重要的是在历史地、科学地分析的基础上,对苏联史学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与总结。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史学一直是惟一的统治流派”①,苏联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历史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首先,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定的历史时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环境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苏联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70多年苏联史学取得巨大成就的理论基石。总的来说,苏联史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它对世界历史和对从古至今的俄苏历史的阐释,在20世纪历史科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产生了深远影响。历史学家莫吉利尼茨认为,“十月革命为历史科学和史学方法论的发展新阶段奠定了基础。客观地评价这一阶段十分重要,哪怕只是因为:大家都是从这一阶段过来的,在各自的研究方法中,甚至在各自的心态中,都会程度不同地带有这一阶段的特点。这种客观的评价之所以需要,不仅是为了恰当地评价祖国历史思想史中这70年发展时期的意义,而且也是为了弄明白祖国的史学现状和史学方法论研究的前景。”②一些学者指出,对于苏联史学中存在的政治化倾向,也应根据不同学科做出具体分析。历史学博士O. A. 勒热舍夫斯基指出:“我个人并不认为,苏联历史科学中一切已经都不行了。对历史科学状况的评价,尤其是综合性的评价,应该由对问题有研究的专家来作出。”③例如,还在苏联解体前,波兰历史学家哲塞·托波尔斯基就曾认为,“社会史研究发展迅速是苏联史学的特点”。“社会史属于苏联史学研究中最有生气的学科,就其方法的发展和讨论的热烈而论,社会史是苏联历史学中最先进的重要学科。其特征就是同经济史和政治史,并在一定发展的程度上,与社会意识的历史不间断的联系。”④
在新世纪开始之时,许多历史学家经过几年的反思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整个俄罗斯历史进行较为完整的考察,选择了科学地、客观地对待历史的态度,这一点正在成为多数历史学家的共识,并且构成了俄罗斯新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许多学者认为,90年代初“复辟史学”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对苏联领导人的极力丑化,对苏联时期历史研究成就的贬低,以及对旧俄时代的一切大加褒扬,并不是科学的、历史主义的态度,而是对本国和本民族历史的否定。无论从文化的继承性,还是从传统史学的自身价值来看,人们实际上都无法割断历史。学者们认为,尽管苏联史学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但从整个俄罗斯史学史的发展来看,苏联70年所取得的成就还是其他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这样一种正视历史,肯定前人通过艰苦劳动所创造的成就的客观态度,得到了当代多数历史学家的赞同。
其次,一些学者认为,苏联在历史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成就,至今仍有指导意义。80年代以后,随着苏联逐步对外开放,苏联史学家在历史理论与方法论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范型。例如,历史学家舍米亚金在《60-80年代苏联科学著作中的文明问题》一书中讨论了“形态方法”和“文明方法”问题,指出:“形态方法在弄清推动社会发展的那些矛盾的基础上,用以分析发展的规律,其目的是研究使社会分裂的东西。文明方法把社会看作各种整体性的类型,所研究的是使社会联合的东西。形态方法是用以研究社会变化的机制,而文明方法则研究社会继承性。因此,两者是互补的。”⑤在巴尔格、米罗诺夫、科瓦利钦科、古列维奇等人的研究中,许多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成果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且也得到了一些西方学者的认同,在20世纪世界历史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第三,苏联计量史学取得长足进展,许多研究成果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如科瓦利钦科院士所说:“具体的方法论和历史研究方法都得到了积极的完善。这里最重要的是历史研究的计算机化和计量化。在理论—方法论更新的基础上,计量方法的广泛运用将促使历史科学危机的克服及其进一步的顺利发展。”⑥我们从米罗诺夫等学者近年来运用计量史学在社会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可以了解到计量史学在苏联时期发展的水平。并且,苏联计量史学的成就在西方也得到了借鉴和应用。
第四,毋庸置疑的是,在苏联许多特定的历史时期,某些研究领域,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的解释和应用,也给苏联史学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有俄罗斯学者在谈到“史学危机”时指出,所谓危机就是“无法在旧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基础上认识历史真理,并提出新的历史综合的理论”⑦也有学者指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奠基人的主张的教条主义态度,阻止了苏联历史学家在他们理论探索的许多方面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⑧同时,斯大林在大清洗运动中推行的文化专制主义,也伤害了许多历史学家。在一些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处于被压制和不被重视的状态。某些历史学家还在80年代中期,就已表现出了对苏联体制和苏联史学的失望和不满,这是他们提出要“填补历史空白点”,掀起“历史热”的重要原因。近几年俄罗斯学者在对苏联史学进行深入地反思中,主要是考虑如何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形而上学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苏联史学的作用和影响加以区分,在分析这样一个十分复杂、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时,应该尽量避免夹带着大量情绪化的色彩去简单地批判,这样往往会产生矫枉过正式的全盘否定。苏联解体前后与近几年俄罗斯学者对列宁和斯大林以及整个苏联历史评价已经出现巨大反差的事实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二、在反思中建构俄罗斯新史学
俄罗斯的社会思潮和社会发展在90年代中期以后再次转向,“批评西方国家,强调俄罗斯传统文化对人类的重要价值,寻找符合俄罗斯特点的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成为近年来俄罗斯社会思潮的主流。”⑨阐释俄罗斯思想的历史本源,寻找民族团结的精神动力,确立俄罗斯发展的新方向,使当代的俄罗斯历史研究从困惑转向了理性反思,并显露出新史学建构的基本走向。
首先,从人类价值观念建立和文化继承性的意义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并不可能由于意识形态的变迁和制度的转型所能简单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在苏联时期经历了不少曲折,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已经成为多数俄罗斯历史学家的基本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建构。今天,大多数严肃的历史学家在教学与研究工作中,仍然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精髓指导自己的史学实践,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解释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与方法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价值,重要的是必须抛弃过去那种断章取义、不求甚解、实用主义和贴标签式的简单作法。分析米罗诺夫《俄国社会史》⑩等苏联解体后代表性著作的理论与方法,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与此同时,一批重评斯大林的论著相继出版,(11)这些论著的作者力图在广泛收集最新历史档案资料的基础上,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对斯大林为苏维埃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所做出的丰功伟绩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他所犯错误的原因及后果也进行了客观地评析。
其次,苏联时期的学术禁区和理论束缚被打破后,学术研究的环境变得宽松起来,各种历史观纷纷亮相,不同的史学观念在相互论争中,推进了具有俄罗斯史学传统和现代意义的新的历史观的形成。历史档案材料大规模地对社会开放,为科学地整理加工史料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史学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使过去很多长期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的史学难题,得到了较为客观的解答。通过引进当代国外各史学流派的成果和理论,通过将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史学研究的实践,俄罗斯历史学在理论与方法上都有所发展。
第三,史学理论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经过苏联解体的阵痛和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反思,俄罗斯学者普遍认为,要推进史学的创新和发展,不仅要批判传统史学中对马克思主义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的解释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应加强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设。并且,这种建设绝非仅仅是少数史学理论家的事,每一个历史学家都有必要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历史观念不断地得到更新,积极参预并推进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我们在A. Н. 萨哈罗夫、Б. Н. 米罗诺夫、И. Д. 科瓦利钦科、E. Н. 切尔诺卢斯卡娅等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他们对理论问题的重视态度。他们认为,如果不很好地解决诸如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科学的关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西方史学理论与俄罗斯史学发展的关系、历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关系、历史学与社会学及其它自然科学方法的关系等问题,就无法重建科学的历史研究体系,因而也就无法从历史的角度回答俄罗斯社会发展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第四,历史编纂学发生了巨大转折。1996年,由俄罗斯科学院俄国历史所所长A. Н. 萨哈罗夫主编的俄罗斯历史编纂学专著《俄罗斯史学家——17—20世纪初》出版。该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严谨的逻辑结构,对17—20世纪具有突出代表性的史学家的活动与著述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与客观的评价,纠正了对苏联时期所批判或反对的一切都加以褒扬,而对苏联时期所赞扬的一切又都加以否定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较为完整地展现了俄苏历史学发展的线索与特征。曾在俄罗斯占主流地位的自由主义思潮随着“休克疗法”的失败而逐渐失去地位,以其为理论基础的“复辟史学”也受到人们的冷落。经过几年的理性思索,特别是通过对史料的挖掘、整理和对史学遗产的认真研究,俄罗斯历史学家的视野进一步开阔。在批判教条主义的过程中,对本国历史的思考开始变得比较客观和理性了。通过重温传统史学,借鉴国外史学经验,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性史学论著逐步增多,史学研究的范围明显拓宽,许多过去历史研究的禁区和薄弱领域引起学者的重视和关注,社会史研究在探索中迅速崛起。
第五,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外开放,当代俄罗斯史学也摆脱了自我封闭的状态,加强了与国外史学界的交流。冷战时期的封闭不仅是导致苏联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同时,对于现代西方史学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苏联学者也大多是将其作为资产阶级史学来加以批判。苏联解体后,学者们利用全球化和信息化所能提供的条件,通过与国外学术界的广泛交流,充分了解和认识了西方史学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过程。他们将国外所有重要的史学成果在国内翻译出版,对于西方新史学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各种问题作出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俄罗斯学者在引用西方新史学过程中,基本上能够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用批判性的眼光,比较恰当地运用引进的理论与方法,并努力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式,很少有机械地照搬照抄等“食洋不化”的现象。
第六,20世纪90年代中叶,一批新历史教材的出版颇为引人注目。据统计,在1995-1996的两年间,俄罗斯共出版了教程、讲义、教学参考书、历史文选等共160余种(12)其中影响较大、发行较多的有:Б.利奇曼主编的两卷本教程《俄罗斯史》(叶卡捷琳堡,1995年)、И.祖耶夫主编的高考参考书《自古至今的俄罗斯史》(莫斯科高校出版社,1996年)、B.鲍里索夫的教程《俄罗斯史》(莫斯科,1996年)、O.费多罗夫主编的教材《自古至今的俄罗斯史》(奥廖尔,1996年)、B.舒利金等编著的高校教材《19—20世纪的俄罗斯文化史》(莫斯科,1996年)、A.萨哈罗夫主编的三卷本《从古代到20世纪末的俄国史》(莫斯科,1996年)、Ю. Н. 阿法纳西耶夫主编的《苏联史学史》(莫斯科,1996年)等等。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是,摒弃了苏联传统史学中的单纯的阶级斗争分析方法,采用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强调历史的真实性,力求客观地阐述史实。但是这些作品也有着明显的过渡性质,主要表现在作者往往采用折中或简单的综合方法,将斯拉夫派、西方派、欧亚主义等结合起来以取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立的价值观念与思想体系尚未形成。某些著作虽然试图从多种角度和多各侧面来阐述纷繁复杂的俄国历史,但由于在理论和方法上并未实现新的突破,因此在研究上势必缺乏宏观协调性,许多观点也是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多种理论的相互对立和斗争,反映了史学研究的过渡和探索时期的特点。
当然,目前俄罗斯社会的转型和变化尚未结束,正如A. Н. 萨哈罗夫所说,“一个社会如果始终不能从政治的、社会关系的、经济的和心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那是很难获得真理的。今天俄罗斯历史科学发展的环境尚未达到这一水平,还处于一种过渡状态。”(13)在这一过渡中的不懈探索,不仅包含着对以往史学研究的批判与反思,同时也表明人们已经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史学应该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因为,“马克思通过创立他的历史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但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1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探索符合俄罗斯特点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推进史学的创新和发展,为俄罗斯的复兴提供思想和理论支持,是俄罗斯当代史学的基本方向。
注释:
①《苏联历史百科全书》(俄文版)第6卷,苏联百科全书出版社1965年,第476页。
②《近现代史》1993年第3期,第10页。
③见《历史问题》1989年第4期,第104页。
④托波尔斯基:《苏联的社会史研究》,载《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87页。
⑤Я.舍米亚金:《60-80年代苏联科学著作中的文明问题》,载《苏联历史》1991年第5期,第89页。
⑥И. Д. 科瓦利钦科:《历史研究的理论—方法论问题——关于新方法的思考》,载《近现代史》1995年第1期,第4页。
⑦萨哈罗夫:《关于俄国历史的新观点》,载《历史问题》2002年第8期。
⑧斯摩棱斯基:《论历史科学理论问题的研究状况》,载《近现代史》1990年第4期,第202页。
⑨安启念:《俄罗斯向何处去——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⑩米罗诺夫:《18—20世纪初帝俄时期社会史:个人、民主家庭、市民社会和法治国家的形成》(简称《俄国社会史》)圣彼得堡,2000年版。
(11)[俄]弗拉基米尔·卡尔波夫:《大元帅斯大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俄]瓦列金·别列什科夫:《斯大林私人翻译回忆录》,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俄]罗伊·麦德维杰夫等:《斯大林——鲜为人知的剖面》,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等等。
(12)B.杰里钦:《新教材讨论》,《祖国历史》杂志,1998年第1期,第177页。
(13)A. Н. 萨哈罗夫:“关于俄国历史的新观点”,载《历史问题》2002年第8期。
(14)[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页。^N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