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论点摘编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8年08期
进步主义、移民殖民主义与杰斐逊派对美国资本主义的批判
丹尼尔·盖多著,张旭鹏译
(以色列海法大学 历史系;中国社科院 世界历史所)
“进步主义史学”产生自特纳对美国的移民殖民主义根源的“发现”,因而带有深刻的种族主义特征,但其对“民主的”拓殖者的赞美也有着平民党运动的背景。特纳的著作为比尔德的著作提供了一个出发点,后者的著作旨在描述发生在西部拓殖者内部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对美国资本主义乃至扩张主义的研究和批判构成其著作的核心。进步主义运动试图扭转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过去几十年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也凸显了进步主义史学的其他消极面。不过,进步主义史学家为未来的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因为他们指明了早期美国历史的某些重要特征,如特纳所说的移民殖民主义、比尔德所描绘的种植园主和农场主对资本主义尤其是对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抵制,尽管是从一个不合时宜的角度来说明这一点的。
摘自《史学理论研究》(京)2008.2.89~99
西欧中世纪法律中的基督教因素
王亚平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
西欧中世纪的法律蕴含着古希腊的法学思想、罗马法的原则以及日耳曼人习惯法的主要内容,这三个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社会结构中各自生成且各具特征的法律因素,通过基督教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西欧中世纪的法律体系:教父哲学家和经院哲学家承袭了希腊古典哲学中的法学思想,奠定了中世纪法理学的理论基础;教会法承袭了罗马法的原则;基督教的宗教意识为日耳曼人习惯法罩上了神圣的光环,增强了其法律效力。具体说来:一方面,基督教在阐述人和上帝的关系时,以宗教的救赎学模糊了希腊先哲们提出的习惯法与自然法的概念,是自然法的概念沉寂了几个世纪,直至12世纪才再次提出。另一方面,罗马帝国的覆灭并不意味着罗马法的绝迹,因为罗马法是在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的成文法,承载这个习惯法的社会群体并没有因为政治体制的改变而消失,只是习惯法以一种新的形式,即教会法的形式留存下来。此外,基督教仪式还增强了日耳曼习惯法的伦理。
摘自《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24~29
关于加拿大“美国化”的历史思考
王晓德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美国的崛起,携带着与“现代性”密切相连的一种新生活方式的美国大众文化开始向全球传播,最先感到这一“冲击波”的是与美国联系密切的国家,致使这些国家面临着“美国化”的威胁或挑战。加拿大与美国接壤,在各个方面与美国联系密切,文化上也不例外。“美国化”问题较之其他国家更为突出。其实,美国大众文化在加拿大的广泛传播给加拿大文化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但并没有改变加拿大与美国在本质上区别开来的特性,甚至在客观上使加拿大的文化更加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加拿大还是加拿大,既不会在文化上失去本来的特性,也不会渐渐被动地融合进美国这一“强势”文化之中,不会因为受到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强烈影响而完全丧失了成为加拿大人的本质属性。历史与现实都证明了这一点。
摘自《求是学刊》(哈尔滨)2008.3.121~128
试论内战前美国南部的白人约曼经济
吴浩
(北京大学 历史系 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内战前的美国南部主要以农业为主,除了种植园经济以外,存在大量的白人小农场主经济。从根本上而言,白人约曼经济是一种介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农业商品经济之间的特殊的过渡形态。一方面,它与传统的小农经济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南部的约曼农场主的农业生产仍然主要以满足家庭消费需求为主,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要素已经开始渗入南部的约曼经济之中并占据了一定的比重。虽然内战前,南部的白人约曼小农场占据了南部农场的绝大多数,并在一定程度上卷入了商品经济与棉花经济的漩涡之中,但是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种植园经济相比,它们仍然处于棉花经济和国内及世界市场的边缘,这一状况直到内战后19世纪70年代末,随着经营借贷业务的乡村商人和乡村商店的涌入,以及借贷制度兴起后,才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摘自《古今农业》(京)2008.1.13~22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8年08期
丹尼尔·盖多著,张旭鹏译
(以色列海法大学 历史系;中国社科院 世界历史所)
“进步主义史学”产生自特纳对美国的移民殖民主义根源的“发现”,因而带有深刻的种族主义特征,但其对“民主的”拓殖者的赞美也有着平民党运动的背景。特纳的著作为比尔德的著作提供了一个出发点,后者的著作旨在描述发生在西部拓殖者内部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对美国资本主义乃至扩张主义的研究和批判构成其著作的核心。进步主义运动试图扭转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过去几十年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也凸显了进步主义史学的其他消极面。不过,进步主义史学家为未来的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因为他们指明了早期美国历史的某些重要特征,如特纳所说的移民殖民主义、比尔德所描绘的种植园主和农场主对资本主义尤其是对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抵制,尽管是从一个不合时宜的角度来说明这一点的。
摘自《史学理论研究》(京)2008.2.89~99
西欧中世纪法律中的基督教因素
王亚平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
西欧中世纪的法律蕴含着古希腊的法学思想、罗马法的原则以及日耳曼人习惯法的主要内容,这三个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社会结构中各自生成且各具特征的法律因素,通过基督教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西欧中世纪的法律体系:教父哲学家和经院哲学家承袭了希腊古典哲学中的法学思想,奠定了中世纪法理学的理论基础;教会法承袭了罗马法的原则;基督教的宗教意识为日耳曼人习惯法罩上了神圣的光环,增强了其法律效力。具体说来:一方面,基督教在阐述人和上帝的关系时,以宗教的救赎学模糊了希腊先哲们提出的习惯法与自然法的概念,是自然法的概念沉寂了几个世纪,直至12世纪才再次提出。另一方面,罗马帝国的覆灭并不意味着罗马法的绝迹,因为罗马法是在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的成文法,承载这个习惯法的社会群体并没有因为政治体制的改变而消失,只是习惯法以一种新的形式,即教会法的形式留存下来。此外,基督教仪式还增强了日耳曼习惯法的伦理。
摘自《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24~29
关于加拿大“美国化”的历史思考
王晓德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美国的崛起,携带着与“现代性”密切相连的一种新生活方式的美国大众文化开始向全球传播,最先感到这一“冲击波”的是与美国联系密切的国家,致使这些国家面临着“美国化”的威胁或挑战。加拿大与美国接壤,在各个方面与美国联系密切,文化上也不例外。“美国化”问题较之其他国家更为突出。其实,美国大众文化在加拿大的广泛传播给加拿大文化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但并没有改变加拿大与美国在本质上区别开来的特性,甚至在客观上使加拿大的文化更加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加拿大还是加拿大,既不会在文化上失去本来的特性,也不会渐渐被动地融合进美国这一“强势”文化之中,不会因为受到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强烈影响而完全丧失了成为加拿大人的本质属性。历史与现实都证明了这一点。
摘自《求是学刊》(哈尔滨)2008.3.121~128
试论内战前美国南部的白人约曼经济
吴浩
(北京大学 历史系 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内战前的美国南部主要以农业为主,除了种植园经济以外,存在大量的白人小农场主经济。从根本上而言,白人约曼经济是一种介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农业商品经济之间的特殊的过渡形态。一方面,它与传统的小农经济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南部的约曼农场主的农业生产仍然主要以满足家庭消费需求为主,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要素已经开始渗入南部的约曼经济之中并占据了一定的比重。虽然内战前,南部的白人约曼小农场占据了南部农场的绝大多数,并在一定程度上卷入了商品经济与棉花经济的漩涡之中,但是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种植园经济相比,它们仍然处于棉花经济和国内及世界市场的边缘,这一状况直到内战后19世纪70年代末,随着经营借贷业务的乡村商人和乡村商店的涌入,以及借贷制度兴起后,才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摘自《古今农业》(京)2008.1.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