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体系
——什么是“世界历史”及如何构建世界史体系
俞金尧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8年08期
【原文出处】《历史研究》(京)2008年2期第31~33页
【作者简介】俞金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编 者 按】2007年11月由历史研究编辑部、世界历史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辽宁大学共同举办了“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研讨会”,与会学者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交流和讨论,既有共识,也存在分歧。共识是应该扬弃以“西欧中心论”为核心所构建的世界史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国际学术界交往的不断扩大,中国历史学工作者(包括中国史学者和世界史学者)的辛勤努力和认知高度为此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分歧则在于以什么为核心来构建、怎样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体系。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历史研究》约请数位陈述代表性观点的学者撰写笔谈,以期引起所有史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关注,通过讨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体系的建设。
什么是“世界历史”?这个问题在世界历史的研究者那里如同常识。不过,很多历史学者知道,历史研究中的有些重要问题往往就出在规范认识上,人们都以为事情本来就是如此(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不经思考就想当然地接受下来,并且以此为基础,去进一步探讨其他问题,结果,事情反而被越弄越糊涂。事实上,常识性的问题总是一些基本的问题,看上去不值得追究,却事关全局。近年来,世界史学人对于如何构建中国的世界史体系的讨论兴致勃勃,但多数人从一开始就跳过了回答“什么是世界历史”的问题而直奔体系构建的话题。只有少数学者认真地琢磨过“世界历史”一词的意思。不过,在谈及具体的体系时,他们往往不能充分顾及“世界历史”的内涵,结果,他们所构想的体系与所理解的“世界历史”,差距甚远。因此,什么是世界历史,以及如何根据我们所理解的世界历史来构建世界史体系,仍是世界史学人在构建新的世界史体系中面临的一个基本的但尚未真正解决的问题。
首先想指出的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以通史的形式出现的“世界历史”(有时也说是全球历史、普遍的历史、世界通史等),并不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各个种族、民族、群体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历史的完整再现,而是人们根据有关人类历史的总体看法,选择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过程,以及与这些重大事件和过程有密切关系的历史现象而组织起来的一个历史知识体系,编撰这个知识体系的目的主要就是为那些想通过了解人类的过去而理解当今世界的人们提供一个大致但成系统的历史背景。因此,作为一个知识体系,世界历史是人们构建出来的。
然而,无论如何,对世界史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主观作用的肯定,不应导致我们对历史研究中客观性的忽视,坚持历史研究的客观性是发挥历史研究者主观能动作用时必须守住的底线,以客观的态度追求历史的真实始终是历史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特的学问的根本之所在。在构建世界历史体系的过程中,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尽管世界史体系是人们构建出来的,但这项工作不是任意而为的,而是以客观发生过的各种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过程、历史现象等为依据的,历史学家不能凭空构造历史;其二,历史学家展示给世人的历史知识体系达到了能展现人类历史的基本面貌的要求,才称得上世界史体系。虽然要求历史学家把人类历史上所发生过的一切都展现出来,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但是,历史学家展示给人们的历史知识体系应当反映人类的基本经历,这是世界历史体系的客观性的起码要求。以人类活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主题的进程为依据而形成的知识系统作为世界史体系,虽然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与世界史体系需要反映人类历史的基本面貌这个客观要求相比,还不是一回事。总揽人类历史全局是世界历史体系有别于任何其他名义的历史体系的关键之所在,世界历史体系只有达到了能够反映人类历史的基本面貌,揭示人类历史的总体发展脉络的要求时,它才具备了应有的客观性。
但是,要从总体上把握人类历史的进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类从来都是分为不同的种族、民族,以及无数的群体,在漫长的过去,他们各自独立、分散地生活在世界的不同地区,创造了有各自特色的文明,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历史。就此而言,在人类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内,并不存在着一部统一的世界历史。有多少个独自生活着的群体,就有多少个历史进程;有多少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就可以写出多少种历史,这就是人类历史的多样性。正是这个多样性,使我们写出了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写出了很多专门化的、不同主题的历史。当代历史研究中的所谓细化或碎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生活中原本就存在的多样、多面的历史事实。然而,作为一个类的存在,人总有它的共性,人类的共性就存在于分散的人群的历史之中,它是人们从纷繁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本质意义的属性。世界历史就是根据人类的共性而构建的历史知识体系。历史领域中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在存在着很多具体的历史,例如国别史、地区史、专门史、专题史等等历史的同时,也存在着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历史(即世界历史)。世界历史和其他各种具体的历史各有自己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自分别。认识到这一点十分重要,它能帮助我们避免发生以往的一些习惯性的不当思维和做法,比如拿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特点去比较并异议以人类共性为依据的世界历史的阶段性演变;又比如拿人类历史的某一方面的历史(尽管它可能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当世界历史,以此为基础去构建世界史体系,等等,凡此种种的思维和做法说明,人们对于世界历史的认识还不到位。所以,在着手构建新的世界史体系之前,我们应当重新认识什么是“世界历史”。
由于世界历史是根据抽象出来的人类共性而组织起来的历史知识体系,找出人类的共性就成为十分关键的工作。这一工作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帮助,构建世界史体系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论,这样我们可以总揽全局,在复杂的历史现象的背后,把人类历史的总体发展脉络清理出来,进而发现历史进程中的规律性和方向性,找出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博大精深,是我们客观地认识世界历史所必须依靠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们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世界历史是人类历史的另一种说法,它的核心是人,主要内容是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及由此而引起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对人本身的关注程度如何,可以成为衡量世界历史体系在什么程度上符合世界历史客观性的一个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以人为本,说明这一理论符合我们构建世界史体系的要求。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研究人类历史的指南,这就是唯物史观,它是我们看待人类历史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根据唯物史观,人类创造一切历史的基本前提就是人要能够生存下来。为了生存,人类就必须进行生产,一旦有了生产活动,人类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历史。从唯物史观来看,世界历史其实并不深奥,因为它不是在玄虚中产生的,而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切切实实地创造出来的。所以,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切社会生活和一切现实历史的基础”。可以这么说,人类历史首要和基本的过程就是一个生产的过程。而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在每个时代总会有比较稳定的生产方式,并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形成相应的上层建筑,它们共同构成代表某个时代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相对稳定但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人类历史基本的运动过程也可以说是社会形态变迁的过程,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整个社会形态的交替构成了人类历史进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的线索。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及由此而引起的对生产关系的变革要求,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引起人类的历史一步一步地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
从上述简单的概括可知,我们在构建世界史体系的工作中所碰到的一些基本问题,都已经由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我们构建世界史体系,应该依靠这个理论。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和学说,其实我们并不少见,但没有一种其他的历史理论和学说比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更加关注人类整体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对人类社会及其发展变化的阐述所具有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是任何已知的其他理论无法相比的。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在构建世界历史体系的工作中也应该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当然,这一立场不应被理解成除了唯物史观排斥任何别的理论和方法论为历史研究所用。现代化理论、全球化理论、人类文明交往的思想,乃至后现代的某些观点,只要有助于人们对世界历史的理解,都不应受到排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主要依据什么理论和方法论来构建世界史体系,在这里,是以唯物史观还是以别的理论为指导构建世界史体系,与意识形态问题全然无关,而是与我们要构建的世界史体系能不能把人类历史的基本面貌反映出来,是否能够符合世界历史的客观性要求的问题有关。承认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认识到它具有总揽人类历史全局的意义,我们再确定它在构建世界史体系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总之,搞清楚“世界历史”的内涵,是进一步探讨世界史体系的共同基础,同时,也是世界史体系构建工作的起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则是我们在世界史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当依靠的基本理论。^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8年08期
【原文出处】《历史研究》(京)2008年2期第31~33页
【作者简介】俞金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编 者 按】2007年11月由历史研究编辑部、世界历史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辽宁大学共同举办了“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研讨会”,与会学者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交流和讨论,既有共识,也存在分歧。共识是应该扬弃以“西欧中心论”为核心所构建的世界史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国际学术界交往的不断扩大,中国历史学工作者(包括中国史学者和世界史学者)的辛勤努力和认知高度为此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分歧则在于以什么为核心来构建、怎样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体系。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历史研究》约请数位陈述代表性观点的学者撰写笔谈,以期引起所有史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关注,通过讨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体系的建设。
首先想指出的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以通史的形式出现的“世界历史”(有时也说是全球历史、普遍的历史、世界通史等),并不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各个种族、民族、群体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历史的完整再现,而是人们根据有关人类历史的总体看法,选择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过程,以及与这些重大事件和过程有密切关系的历史现象而组织起来的一个历史知识体系,编撰这个知识体系的目的主要就是为那些想通过了解人类的过去而理解当今世界的人们提供一个大致但成系统的历史背景。因此,作为一个知识体系,世界历史是人们构建出来的。
然而,无论如何,对世界史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主观作用的肯定,不应导致我们对历史研究中客观性的忽视,坚持历史研究的客观性是发挥历史研究者主观能动作用时必须守住的底线,以客观的态度追求历史的真实始终是历史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特的学问的根本之所在。在构建世界历史体系的过程中,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尽管世界史体系是人们构建出来的,但这项工作不是任意而为的,而是以客观发生过的各种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过程、历史现象等为依据的,历史学家不能凭空构造历史;其二,历史学家展示给世人的历史知识体系达到了能展现人类历史的基本面貌的要求,才称得上世界史体系。虽然要求历史学家把人类历史上所发生过的一切都展现出来,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但是,历史学家展示给人们的历史知识体系应当反映人类的基本经历,这是世界历史体系的客观性的起码要求。以人类活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主题的进程为依据而形成的知识系统作为世界史体系,虽然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与世界史体系需要反映人类历史的基本面貌这个客观要求相比,还不是一回事。总揽人类历史全局是世界历史体系有别于任何其他名义的历史体系的关键之所在,世界历史体系只有达到了能够反映人类历史的基本面貌,揭示人类历史的总体发展脉络的要求时,它才具备了应有的客观性。
但是,要从总体上把握人类历史的进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类从来都是分为不同的种族、民族,以及无数的群体,在漫长的过去,他们各自独立、分散地生活在世界的不同地区,创造了有各自特色的文明,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历史。就此而言,在人类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内,并不存在着一部统一的世界历史。有多少个独自生活着的群体,就有多少个历史进程;有多少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就可以写出多少种历史,这就是人类历史的多样性。正是这个多样性,使我们写出了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写出了很多专门化的、不同主题的历史。当代历史研究中的所谓细化或碎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生活中原本就存在的多样、多面的历史事实。然而,作为一个类的存在,人总有它的共性,人类的共性就存在于分散的人群的历史之中,它是人们从纷繁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本质意义的属性。世界历史就是根据人类的共性而构建的历史知识体系。历史领域中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在存在着很多具体的历史,例如国别史、地区史、专门史、专题史等等历史的同时,也存在着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历史(即世界历史)。世界历史和其他各种具体的历史各有自己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自分别。认识到这一点十分重要,它能帮助我们避免发生以往的一些习惯性的不当思维和做法,比如拿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特点去比较并异议以人类共性为依据的世界历史的阶段性演变;又比如拿人类历史的某一方面的历史(尽管它可能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当世界历史,以此为基础去构建世界史体系,等等,凡此种种的思维和做法说明,人们对于世界历史的认识还不到位。所以,在着手构建新的世界史体系之前,我们应当重新认识什么是“世界历史”。
由于世界历史是根据抽象出来的人类共性而组织起来的历史知识体系,找出人类的共性就成为十分关键的工作。这一工作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帮助,构建世界史体系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论,这样我们可以总揽全局,在复杂的历史现象的背后,把人类历史的总体发展脉络清理出来,进而发现历史进程中的规律性和方向性,找出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博大精深,是我们客观地认识世界历史所必须依靠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们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世界历史是人类历史的另一种说法,它的核心是人,主要内容是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及由此而引起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对人本身的关注程度如何,可以成为衡量世界历史体系在什么程度上符合世界历史客观性的一个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以人为本,说明这一理论符合我们构建世界史体系的要求。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研究人类历史的指南,这就是唯物史观,它是我们看待人类历史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根据唯物史观,人类创造一切历史的基本前提就是人要能够生存下来。为了生存,人类就必须进行生产,一旦有了生产活动,人类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历史。从唯物史观来看,世界历史其实并不深奥,因为它不是在玄虚中产生的,而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切切实实地创造出来的。所以,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切社会生活和一切现实历史的基础”。可以这么说,人类历史首要和基本的过程就是一个生产的过程。而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在每个时代总会有比较稳定的生产方式,并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形成相应的上层建筑,它们共同构成代表某个时代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相对稳定但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人类历史基本的运动过程也可以说是社会形态变迁的过程,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整个社会形态的交替构成了人类历史进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的线索。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及由此而引起的对生产关系的变革要求,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引起人类的历史一步一步地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
从上述简单的概括可知,我们在构建世界史体系的工作中所碰到的一些基本问题,都已经由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我们构建世界史体系,应该依靠这个理论。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和学说,其实我们并不少见,但没有一种其他的历史理论和学说比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更加关注人类整体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对人类社会及其发展变化的阐述所具有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是任何已知的其他理论无法相比的。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在构建世界历史体系的工作中也应该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当然,这一立场不应被理解成除了唯物史观排斥任何别的理论和方法论为历史研究所用。现代化理论、全球化理论、人类文明交往的思想,乃至后现代的某些观点,只要有助于人们对世界历史的理解,都不应受到排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主要依据什么理论和方法论来构建世界史体系,在这里,是以唯物史观还是以别的理论为指导构建世界史体系,与意识形态问题全然无关,而是与我们要构建的世界史体系能不能把人类历史的基本面貌反映出来,是否能够符合世界历史的客观性要求的问题有关。承认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认识到它具有总揽人类历史全局的意义,我们再确定它在构建世界史体系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总之,搞清楚“世界历史”的内涵,是进一步探讨世界史体系的共同基础,同时,也是世界史体系构建工作的起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则是我们在世界史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当依靠的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