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西方历史文化变迁与骑士研究走势
倪世光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8年03期
【原文出处】《历史教学:高校版》(天津)2007年9期第10~14页
【作者简介】倪世光,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石家庄 050091)
【内容提要】西方骑士研究从中世纪以来没有间断,形成一道独特学术文化景观。它随历史文化变迁而蜿蜒辗转,呈现不同风貌。从中我们能看到骑士的历史地位,骑士研究大体走势,以及西方人对祖先文化的基本态度。
【关 键 词】西方/骑士/骑士制度/研究走势


    [中图分类号]K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9-0010-05
    骑士是西欧中世纪社会强势群体,骑士的存在生成了骑士制度,骑士制度不仅对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其中的许多内容对后世文化留下深刻印记。骑士与骑士制度是西欧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研究一直受到西方学术界的重视。与近代以后建立的中世纪其他学科不同,由于骑士特殊的社会地位,对他们的研究从中世纪便开始并延续至今,形成较为漫长的学术现象。历史学是文化中的文化,它随西方历史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对这方面现象的考察,不仅可使我们认识骑士在西方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了解骑士研究的大体走势,还可多少看到西方人对其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
    一
    西欧中世纪又被称为“骑士时代”。骑士在中世纪社会居于较高地位,他们是军事精英,他们中的许多人持有采邑并掌管着世俗社会多方面权力,这决定了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广泛流行的“武功歌”、抒情诗和传奇类文学作品充分表现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此同时,关于他们的各方面研究也得以展开,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雷蒙·劳(Ramon Lull)写成于13世纪的《骑士规则全书》(Libre del ordre de cavayleria)和14世纪杰弗里·德·查尼(Geoffrey de Charny)的《骑士制度读本》(Libre de chevalerie)①。
    雷蒙·劳在其著作中首先讲述了骑士制度的起源,认为人类堕落后,战争和罪恶来到这个世界并搅乱了秩序,骑士由此而生。在每一千人中“最忠诚、最强壮、最具高贵精神者被选为骑士”。他被配备动物中最高贵者——战马,拥有最好的武器和装备,还有扈从为其服务。而其他普通人则被安置在他之下,耕种土地,提供骑士和战马的各项所需。其次,列举了扈从成为骑士的标准:身体强健,达到足够的年龄,能胜任骑士所承担的任务;应具备高贵血统,并有足够财力维持其地位;不曾犯有重大罪过,具有良好的品格和动机等。此外,详细叙述了册封骑士仪式的程序、武器装备的各种象征意义和骑士的职责。指出骑士的职责是,保卫并信仰基督教,反对异教徒,保护弱者和妇女,忠诚、勇敢、谦恭[1](p.175)。
    杰弗里·德·查尼的《骑士制度读本》比起前人的著作,主要有三点进步。一、对骑士集团的成分进行了重新认定,认为骑士不仅包括经过授剑仪式的那部分人,还包括军队中的扈从、乡绅以及其他“穷困的军事伙伴们”。二、系统论述了骑士对妇女的态度以及与妇女的关系,认为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是提高骑士品格、增强骑士荣誉感的重要方面。三、提出骑士行为动力论。他把骑士的进取精神、荣誉感与他们的利益追求相挂钩,提出了“谁获得的越多,谁越有价值”的行为理论,从而使骑士观念中出现永恒寻求成功和永远不满足的动力论[2](pp.87 ~103)。
    上述两部书代表着中世纪骑士研究的最高水平,直到16世纪,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无出其右[3](p.15)。骑士作为活跃于中世纪社会的强势群体,他们的地位令人羡慕,他们的行为受全社会的瞩目,因而,对他们的研究与后来的研究有许多不同特征。首先,中世纪对骑士的研究具有明显规范其行为准则,提高其道德标准的意图,研究者们在给骑士戴上“优秀”“高贵”等荣誉高帽子的同时,力图阐明骑士的义务与责任,并引导骑士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使命。其次,基督教是规范骑士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的指导思想,这也是中世纪时代的鲜明特征。再有,研究中的一些内容并非建立在考证或客观材料基础之上,关于骑士产生等问题是依靠基督教观念想象和推导出来的。尽管如此,中世纪的骑士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骑士研究并非后来创立的学科,具有中世纪原发性,因此,它影响到近代以来研究者们的思路和观点,关于“骑士”和“骑士制度”概念等问题,西方学术界仍有人从中世纪的研究成果中寻求依据和支持[3](pp.1~17)。
    二
    新航路开辟,以及世界贸易通道打通和海外殖民扩张的展开,使西方社会进入新阶段,人们的欲望、兴趣和观念都发生新变化。与此同时,骑士制度随着骑士社会地位降低和军事作用减弱走向瓦解。到十五六世纪,西方社会已经厌烦了骑士老一套行为规则和思想观念,人文主义和新教思想家们对其展开了激烈的讽刺、嘲弄和攻击。意大利作家阿里奥斯托(Ariosto,1474—1533年)在其《罗兰的疯狂》(Orlando Furioso)中,把骑士和贵妇人陈旧的爱情观念设置在16世纪的宫廷中,新时代与旧观念的强烈反差,使骑士和贵妇人们陷入尴尬和滑稽可笑的境地[4](p.203)。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通过那位面容憔悴、身材瘦弱的老骑士做出的一系列愚蠢、滑稽的举动,嘲弄骑士制度。与此同时,新教徒们也对骑士制度进行了无情抨击,伊丽莎白时代的道德家罗杰·埃斯琛(Roger Aschain)认为,骑士制度中有背伦理道德的一切,是天主教不良管理的结果,是“懒惰的神职人员和荒唐的教会法规”的产物,并进一步指责道:骑士制度盛行时“上帝的《圣经》在宫廷中被禁止,而《亚瑟王之死》则成了君主寝宫中的准则”[4](p.203)。在这样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中,骑士研究陷入低谷。
    18世纪以后,骑士研究出现持续高涨势头,这种现象是当时西方思想界对世风日下的一种反应。社会发展,需要重新塑造道德标准,而此时的道德标准重塑,具有浓厚的回归中世纪色彩,表现为赞颂古代英雄,弘扬骑士行为准则的特征。1762年赫德(Hurd)编著的《骑士制度和浪漫文学信函》不仅是对中世纪骑士的服饰和娱乐活动的研究,也是中世纪古老文本重新整理和出版风潮的开始。在随后一段时期里,中世纪骑士文献资料得到大量整理、编辑和出版,对后世的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5](pp.21~22)。散特·拜雷(Sainte Palaye,1697—1781年)对骑士的仪式、比武大赛和骑士行为准则等进行了重新研究,他的著作对肯奈姆·迪格拜(Kenelm Digby)的《荣誉之宏碑》(Broad Stone of Honour)、瓦特·司克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 1771—1832年)的《骑士制度评论》(Essay on Chivalry)等人及其著作产生直接影响[6](p.337)。他们对骑士制度予以高度赞扬和推崇,司克特认为:“与建立在骑士制度之上的理论相比,没有任何其他事情更美好、更值得称赞。”并指出,骑士行为准则中最好的因素产生了“绅士”(gentleman)的礼仪制度[5](p.33)②。思想文化界的这种现象证明,西方人也同样具有在进步过程中向其祖先寻求答案的习惯和本能。
    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对骑士制度的推崇达到“狂热”程度。与中世纪骑士有关系的一切东西,几乎都成为人们追寻的目标。古文物研究者们对骑士的武器装备等物品的搜集和研究津津乐道;古董商人由于经营骑士的物品而生意兴隆;伦敦等城市出现专门陈列骑士物品的博物馆;许多上层社会人物,包括艾伯特王子(Prince Albert)都有穿骑士铠甲摆出礼仪姿势的肖像画,或者在大理石坟墓上建有他们自己骑士造型的雕像;亚瑟王圆桌骑士成为各学校男孩子们效仿的榜样(并在1908年参照骑士行为准则建立了第一个“童子军”);给人留下更为深刻印象的是,1839年由托利党贵族模仿中世纪情景,组织一场规模宏大的骑士比武大赛(Eglinton Tournament)[5](pp.96~103)。与此同时,文艺界对这种狂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出现了大量反映中世纪骑士题材的小说、诗歌和戏剧作品,其中著名诗人坦尼森(Tennyson,1809—1892年)的一系列诗歌,以极大热情宣扬中世纪骑士,赞颂骑士精神[7](pp.190~194)。思想文化界这种现象与当时所倡导的“绅士”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坦尼森依据时代需要,把骑士制度规则重新概括为:“生活纯洁,说话真诚,纠正错误,遵从上帝。”[4](p.206)弘扬骑士精神,对规范西方人的道德和行为起到积极作用。
    在崇尚骑士的社会背景中,骑士制度研究进入新阶段,其中做出突出贡献者是法国史学家L·高梯(L Gautier,1832—1897年),他的《骑士制度》以十二三世纪欧洲社会为背景,侧重研究骑士的生活和习俗。他以一名骑士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为线索,对骑士的比武、狩猎、婚姻、服饰、信仰、军事行动、行为准则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描述,力争表现中世纪骑士的高尚精神。他的研究建立在大量中世纪《武功歌》材料基础之上,中世纪叙事诗中的各种情结被他得心应手地引用,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中世纪骑士画卷。作者对中世纪骑士文学的熟悉以及运用文学资料描述历史时,分寸和火候的把握赢得后人高度评价。然而,L·高梯主要采用中世纪“武功歌”材料,并只限于十二三世纪的骑士研究,被后人认为不足[8](p.xxxi)。
    继L·高梯之后,骑士制度研究无论在选题还是在思路方面都具有现代学术意义。至20世纪初期,骑士制度研究选题范围空前扩大,并普遍注意到西欧各国骑士及骑士制度的区别和一致性,也注意到详细划分研究内容,为后来在更小区域范围内,在更具体课题之上展开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另外,尽管当时的一些研究,如“骑士制度的历史地位”、“骑士制度的起源”等选题仍显得原始和粗浅,但是,此时的研究已经大体摆脱了只注重骑士的礼仪、习俗、道德、行为准则等早期研究套路[9](pp.1~166)。
    三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社会,面临一系列严重问题,除了经济恢复,社会秩序重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外,精神的痛苦和思想的危机,引发人们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欧洲的文明国家为什么未能防止战争?而回答这类问题,又促使人们探究传统文化中究竟有哪些结构性的冲突,“又有哪些文化思想和人的因素导致了长期全面的战争?”[10](p.559)在这种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以往被推崇备至和引以为荣的骑士精神开始受到学术界更趋于理性、客观和全面的认识,这使上个世纪50—70年代的骑士研究出现两种明显现象:一、军事史学者们投入骑士研究;二、一些非专门研究骑士问题的中世纪研究的学者对骑士制度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军事史学者对骑士制度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中世纪整体军事史中包括骑士,把骑士作为西欧中世纪军事史中的重要研究内容③。J·F·沃布鲁真(Verbruggen)的著作,把中世纪骑士各方面军事活动与步兵和其他战略战术情况一同考察,其中包括骑士的武器装备、训练、比武、战争等各方面内容[11](pp.23~97)。另一类是直接从骑士的军人身份看骑士制度,主要通过骑士的军人角色透视中世纪骑士制度[12](pp99~258)。有较多军事史家关注中世纪骑士问题,是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更加重视历史上的战士和军事问题的具体体现。这方面研究,突出了中世纪骑士的第一特征——军人身份,从而改变了以往过多强调骑士的贵族身份和高尚品格的现象,使人们对骑士集团有了更切实际的认识,看到了骑士作为军人在战场上的勇敢和恐惧、荣誉和私欲、信仰虔诚与行为残暴等复合形象[11](pp.39~62)。
    研究中世纪历史的学者对骑士制度的关注早已有之,上个世纪初,约翰·赫伊津哈的传世之作《中世纪的衰落》,较细致、生动地描述了中世纪衰落时期骑士制度的一些现象[13](pp.49~130)。30年代末,在马克·布洛赫的《封建社会》中,骑士制度成为重要内容[14](pp.249~292,514~563)。到六七十年代,这种研究现象得到进一步发展,A·默理的《中世纪的理性与社会》一书,在论述中世纪社会的理性问题时对骑士的爱情、骑士的军事生活等内容都做出探讨[15](pp.372~382)。小林恩·怀特的《中世纪的技术和社会变革》,把骑士的马镫纳入他较为宏大的社会变革理论体系,并将其视为引发中世纪封建变革的契机[16](pp.1~38)。其中对骑士制度内容的触及和研究对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17](p20)。
    与此同时,专门研究骑士制度的学者向纵深方向开展工作,主要表现为两个方向,一是对骑士制度中的某项问题进行专门深入研究,另一是对骑士制度进行更为充分的整体综合。对某项问题的专门研究由以往的文章或著作中的章节扩展为专门的著作,例如,传令官和徽章研究④;骑士的荣誉与羞愧感研究⑤;礼貌研究⑥;行吟诗人研究⑦;骑士爱情研究⑧;骑士勋位研究等⑨。对骑士制度进行综合性研究的著作中有些是分阶段分地区进行,有些是多方位的综合⑩。不过,研究者们已很难面面俱到地详细论述骑士制度的庞大内容,只能依据各自的理解和兴趣做出努力,他们的研究无疑都具有各自的侧重和特点(11)。
    四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和文化成为经济产业更重要组成部分,骑士制度作为西方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发挥了新的作用。骑士文化给社会带来许多商机,仿照中世纪骑士的武器、盔甲而生产的工艺品,种类繁多,价格不菲;文学艺术作品、影视大片、网络游戏也多有内容取材于中世纪骑士。现代科技手段和文化观念赋予古老的中世纪骑士新的生命,有更多的年轻人对这方面知识产生兴趣。这些情况不同程度影响到骑士研究走势,同时,对骑士研究产生影响的还有其他学科理论,其中社会学关于人类群体、集团、等级、阶层的研究理论,被一些人运用到骑士研究中。此阶段总的研究状况大体如下:
    (一)对骑士制度中一些概念重新定义(12)。重新定义概念意味着对问题的重新认识。从而,骑士与其他社会阶层关系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包括骑士与贵族、骑士与农民、骑士与教士、骑士与妇女等问题得到研究(13)。与此同时,中世纪骑士文献得到重新整理和开发,研究者试图通过原始材料对骑士制度中的一些问题做新解释(14)。
    (二)许多具体问题得到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中世纪的剑、剑法、头盔、铠甲、战马、马术、城堡、攻城器械、徽章等内容,都有专门著作问世(15)。此外,关于宫廷文化、礼仪、礼貌、行为准则等方面内容进一步受到重视(16)。与此同时,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问题得到进一步研究(17)。
    (三)骑士制度对后来社会的影响问题受到重视。其中有人关注骑士制度对文艺复兴的影响(18);也有人注意骑士制度与欧洲冒险行为的关系(19);还有人研究骑士文学对后世的作用,特别是亚瑟王传奇对19世纪文学艺术、社会风化和行为标准的影响[5][7]。
    (四)注意骑士制度对社会的负面影响。理查德·W·凯尤伯认为,以往人们更多戴着传奇浪漫的有色眼镜研究骑士制度,过多注意骑士们的高尚行为而忽略了他们作为军人常做出的烧、杀、抢、掠等,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他力争更客观实际地考察“骑士原来是什么样子而不是被想象成什么样子”[18](pp.1~7)。对骑士制度弊端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学术界力图客观、全面研究的趋势。
    总之,骑士研究自中世纪延续至今不曾间断,它随历史和文化的变迁而跌宕起伏,蜿蜒辗转,形成一条绵长的学术景观。通过这个景观,我们不仅能看到骑士制度在西方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骑士研究的大体走势,而且,还可多少认识到西方人对其祖先文化的基本态度。
    注释:
    ①在这两部书之前,以诗歌体写成的Ordene de chevalerie也较具影响力,由于作者姓名和身份不详,其中许多内容被这两本书所包含,也不及这两本书分量重,恕不做专门介绍。参见M.Keen,Chivalry,London,1984,p.6。
    ②司克特不仅在理论方面,而且在文学方面对弘扬中世纪骑士制度也作出突出贡献,他创作于1819年的《艾凡赫》(Ivanhoe)从文学方面重新构造了中世纪城堡中的世界,描绘了游侠骑士们的历险,热情歌颂了骑士精神。有趣的是,司克特本人在生活中也是骑士行为准则的奉行者,他为了不使与朋友们共同开办的出版社倒闭,独自承担全部债务,直到死后才以版费还清,其事迹被后人传为佳话。见M.Girouard,The Return to Camelot,p.38。
    ③J. F. Verbruggen, The Art of Warfare in Western Europe during the Middle Ages, Oxford, 1979; F. H. Russell, The Just War in the Middle Ages, Cambridge, 1975; H. R. E.Davidson, The Sword in Anglo- Saxon England, Oxford, 1962; M. Keen, The Laws of War in the Late Middle Ages, London, 1965. M. Keen, "brotherhood in arms", History, 1962, 47; M. Powicke, Military Obligation in Medieval England, Oxford, 1962; M. Vale, War and Chivalry, London, 1964; C. T. Allmand (ed.), War,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in the late Middle Ages, Liverpool, 1976.
    ④A. R. Wagner, Heralds and Heraldry in the Middle Ages,Oxford, 1956; N. Denholm-Young, History and Heraldry,Oxford, 1965.
    ⑤J. G. Peristiany (ed.), Honour and Shame, London,1965.
    ⑥D. Bornstein, Mirrors of Courtesy,Connecticut, 1975.
    ⑦R. Boase, The Troubadour Revival, London, 1978; H.Van der Werf, The Chansons of the Troubadours and Trouveres, Utrecht, 1972.
    ⑧D. D. R. Owen, Noble Lovers,London, 1975.
    ⑨G. Boalt, and R. Erikson, The European Orders of Chivalry,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71.
    ⑩K. M. Setton, The Chevalier Bayard, a Study in Fading Chivalry, New York, 1971; J. Riley-Smith, The Knights of St. John in Jerusalem and Cyprus, c. 1050 - 1310, New York, 1967; R. Barber, The Knight and Chivalry, Great Britain, 1970; G. Duby, The Chivalrous Society, New York, 1977; M. Foss, Chivalry, New York, 1975.
    (11)英国R·巴伯(R.Barber)的《骑士与骑士制度》在1970年出版当年便获得萨默塞特·毛姆奖(Somerset Maugham),随后在英国和美国数次再版。他从骑士身份、骑士制度与文学的关系、骑士比武大赛及其战争、骑士制度与宗教的关系、骑士制度与国家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其中关于骑士制度与文学的关系内容,体现出作者研究的侧重。
    (12)J. Bumke, The Concept of Knighthood in the Middle Ages,New York, 1982; J. M. V. Winter: " The knightly aristocracy of the middle ages as a ‘social class' ", in T. Reuter (ed.), The Medieval Nobility: Studies on the Ruling Classes of France and Germany from the sixth to the twelfth century, Oxford, 1979; B. B. Broughton, Dictionary of Medieval Knight and Chivalry, Concepts and Terms, New York,1986.
    (13)P. Coss, Lordship, Knighthood and Locality: A study in English society c. 1180-c. 128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A. J. Duggan, Nobles and Nobility in Medieval Europe: Concepts, Origins, Transformations, Woodbridge, 2000; M. Keen, Nobles, Knights, and Men- At-Arms in the Middle Ages, Hambledon Press, 1996.
    (14)Ramon Lull, Book of Knighthood & Chivalry, Chivalry Bookshelf, 2001; R. W. Kaeuper & E. Kennedy, The Book of Chivalry of Geoffrey de Charn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6; Christine de Pizan, The Book of Deeds of Arms and of Chivalry,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9. M·肯恩在其引起好评不断的《骑士制度》一书中花费较大气力重新考察中世纪原始材料,并重新定义骑士制度概念。见M. Keen, Chivalry.
    (15)http: //www. renference. com/search?q = chivalry
    (16)J. Bumke, Courtly Culture: Literature and Society in the High Middle Ages, trans. by T. Dunlap,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A. Scaglione, Knights at Court, Courtliness, Chivalry, and Courtesy From Ottonian Germany to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C. S. Jaeger, The Origins of Courtliness:Civilizing Trends and the Formation of Courtly Ideals 939 -1210,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85; K. Ashley, and R. L. A. Clark (ed.), Medieval Conduct, London, 2001; J. D. Burnley & D. Burnley, Courtliness and Literature in Medieval England, Addison- Wesley Pub Co, 1998; C. T. Wood, The Quest for Eternity: Manners and Morals in the Age of Chivalry,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983.
    (17)C. Batt, Malory' s Morte Darthur: Remarking Arthurian Tradition, Palgrave, 2002; R. H. Block, Medieval Misogyny and the Invention of Western Romantic Lov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R. Morris, The Character of King Arthur in Medieval Literature, Cambridge, 1982; A. Lupack (ed.), Lancelot of the Laik and Sir Tristrem, Kalamazoo, 1994.
    (18)A. B. Ferguson, The Chivalric Tradition in Renaissance England,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 1986.
    (19)J. R. Goodman, Chivalry and Exploration 1298—1630,The Boydell Press, 1998.


【参考文献】
    [1]M. Foss, Chivalry [M]. New York, 1975.
    [2]R. W. Kaeuper and E. Kennedy, The Book of Chivalry of Geoffroi de Charny[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n, 1996.
    [3]M. Keen, Chivalry[M]. London, 1984.
    [4]F. Gies, The Knight in History[M]. New York, 1984.
    [5]M. Girouard, The Return to Camelot[M].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6]R. Barber, The Knight and Chivalry[M]. New Jersey, 1975.
    [7]R. Simpson, Camelot Regained: The Arthurian Revival and Tennyson 1800—1848[M]. Cambridge, 1990.
    [8]L. Gautier, Chivalry[M]. New York, 1968.
    [9]E. Prestage(ed.), Chivalry[C]. New York, 1928.
    [l0]彼得·李伯庚,赵复三译.欧洲文化史(下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ll]J. F. Verbruggen, The Art of Warfare in Western Europe during the Middle Ages[M]. Oxford, 1979.
    [12]A. V. B. Norman, The Medieval Soldier[M]. New York, 1971.
    [13]约翰·赫伊津哈,刘军等译.中世纪的衰落[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14]马克·布洛赫,张绪山等译.封建社会(上、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5]A. Murray, Reason and Society in the Middle Ages[M]. Oxford, 1978.
    [16]L. White, Jr., Medieval Technology and Social Change [M].Oxford, 1962.
    [17]R. Rudorff, Knight and the Age of Chivalry[M]. New York, 1974.
    [18]R. W. Kaeuper, Chivalry and Violence in Medieval Europe [M]. Oxford, 1999.^

返回2008年03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