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泰/卢少志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8年02期
【原文出处】《世界历史》(京)2007年6期第147~149页
【作者简介】王泰,卢少志,分别为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副教授、教授。


    2007年7月25日至28日,由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和内蒙古民族大学联合主办的“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通辽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近40名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30余篇。在学会的精心筹划和内蒙古民族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学术会议圆满成功。
    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华北分会会长、内蒙古民族大学姜桂石教授主持。学会名誉会长、首都师范大学齐世荣教授和前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张宏毅教授分别给大会发来贺信并提交了论文。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会长李世安教授致辞。内蒙古民族大学校长王顶柱教授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词。在随后的大会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中,与会学者围绕十月革命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
    齐世荣教授在《论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几个问题》的书面发言中,对十月革命道路作了充分肯定,反驳了西方学者关于十月革命“早产”的观点,强调指出,经济落后、小农为主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比较容易,但要完全组织其社会主义社会就比较困难;而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主要在于无产阶级代表着并实现着比资本主义更高类型的社会劳动组织;苏联的解体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今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于沛研究员在《十月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的主题报告中,针对当前西方、甚至俄罗斯一些学者对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污蔑和诋毁,指出:“列宁主义是实践的、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它的“精髓”是要研究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俄国“走向社会主义这一极端困难的新道路的特点”,从俄国实际出发确定革命与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一步也不能脱离“俄国革命的特殊条件和革命发展的特殊道路”。他认为十月革命顺应了历史矛盾的运动规律,结合了当时俄国的具体特点,因此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发展,是俄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而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发展遇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挑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取得的宏伟成就,使世界各国人民重新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希望,而且必将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李世安教授在《十月革命与世界和平》的主题发言中,通过对十月革命爆发后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列宁世界和平思想的分析,指出十月革命的三大历史贡献:第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第二,十月革命发展了列宁的世界和平学说;第三,列宁主义催生了新的国际和平理念,为世界持久和平奠定了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沈永兴研究员在《谈谈十月革命的前提和列宁的贡献》的发言中通过分析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社会状况,指出十月革命具备成熟的革命理论和成熟的政治前提,因此,它是历史的必然。列宁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敢于正视现实,抓住机遇并善于创造性地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为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先例。十月革命的发生以及后来的历史进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马克思主义要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带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社会主义革命是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经阶段;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要避免操之过急,犯超越发展阶段急躁冒进的错误。北京大学高岱教授《“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几点思考》的发言,简要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欧洲历史格局和形势,指出正是战争造成了革命的形势,加上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政权的软弱性和布尔什维克党的积极组织准备,才缔造了成功的革命;高岱强调,学术上的分歧可以探讨,而政治上的攻击我们必须予以回击。华中师范大学黄正柏教授认为,十月革命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尤其是世界现代化进程和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两个方面:第一,十月革命及革命后的工业化—现代化丰富了工业化、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并影响到世界范围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第二,十月革命推动了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原则和规范的建立,推动了国际关系中和平、民主趋势的发展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北京师范大学张宏毅教授在《是教条僵化,还是创造活力》一文中,分析了苏联解体的原因,强调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永葆社会主义生机与活力、战胜“和平演变”的根本保证。
    在分组讨论和交流中,与会学者各抒己见。内蒙古大学杜立克教授通过探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提出苏联剧变只是表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失败了。对于十月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俄国这一问题,他提出了两个值得关注的因素:俄国的革命传统和当时俄国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内蒙古民族大学卢少志教授受南开大学张象教授的委托,介绍了张象教授对十月革命的几点认识:第一,十月革命划分了历史时代,开辟了新纪元;第二,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应做出客观的评价;第三,今天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仍需继续探讨,不能把社会主义简单理解为苏联模式。
    针对有的同志关于十月革命是重建秩序、“是历史与现实的偶合”的发言,李世安提出学术创新要依据历史的事实,对十月革命的研究也要坚持这样的方法,不能因为苏联的解体而对其做出全面的否定。他认为:第一,对于民主社会主义应首先做出概念上的澄清,应当看到民主的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之间的区别,只有一种社会主义是正确的,即科学社会主义。第二,二月革命后俄国已经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此前俄国极“左”或极右改变俄国的政策先后失败,列宁领导的、依靠工人阶级的十月革命是历史的必然。第三,俄国十月革命不是简单的重建秩序的革命,它是无产阶级革命,是建立社会主义的革命。第四,十月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很大,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不能把苏共后来所犯的错误归结为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斯大林、戈尔巴乔夫等人所犯的错误也不能归咎于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问题引起了与会学者讨论的兴趣,于沛研究员指出,意识形态在历史研究中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因此,在历史研究中,意识形态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历史研究不能脱离时代特征和社会现实,应该坚持唯物史观,采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沈永兴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既是权宜之计,又发挥了一定的成效,但党内很多人把它看作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策略,这就犯了极“左”的错误。因此,列宁认为应该后退,改弦更张。李世安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偏差,而且缺乏良好的组织系统。
    辽宁大学姜天明教授通过《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提出等具体事例论证了列宁对俄国的伟大贡献,提出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是一位杰出的策略大师。在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影响方面,中国人民大学金永丽讲师通过对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在印度传播情况的考察,认为十月革命对印度民族主义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工人组织、共产主义运动以及民族主义者和思想界影响较大。内蒙古民族大学王泰副教授编译埃及历史学家拉比勃·利兹克的文章《〈金字塔报〉所见的十月革命在中东的历史回响》介绍了埃及对十月革命的反应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揭示了《金字塔报》视角下埃及对十月革命的认识,以及共产主义在埃及的早期传播及其历史命运。学者们还围绕与十月革命相关的其他世界现代史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返回2008年02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