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日本僧转智轶事考
王勇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8年02期
【原文出处】《日语学习与研究》(京)2007年5期第53~56页
【作者简介】王勇,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 310018
【内容提要】宋人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所录“五丈观音”一则,提到日本僧转智的传奇事迹,由于孤证而学者疑之。西冈虎之助从《金石契》辑出《胜相寺记》,转智其人其事得一旁证。然而,《金石契》所录《胜相寺记》仅为片断,作者从宋人程珌《洺水集》找到全文,始知转智来华求法全貌。追踪史料,发现入宋僧奝然《在唐记》提到的“传智”,推测与“转智”系同名误写,由此得知转智的家系及终焉西天求法途中细节。五代时日本来华求法僧稀少,而转智在吴越国造观音巨像,又矢志西天求法,故为南宋以后历代皇帝崇信,民间则信其灵验而香火不断,实为中日交流之美谈佳话。
【关 键 词】五丈观音/日本求法僧/程珌《胜相寺记》/奝然《在唐记》


    1 五丈观音像之谜
    众所周知,中国文献中保存着丰富的日本史料。但是,像《魏志倭人传》备受关注的毕竟属于少数,相当一部分史料尚未经过系统整理和科学论证。宋人叶绍翁撰写的《四朝闻见录》便属一例,该书甲集载有“五丈观音”一则,记录日本僧转智的传奇事迹。
    观音高五丈,本日本国僧转智所雕,盖建隆元年秋也。转智不御烟火,止食芹蓼;不衣丝绵,尝服纸衣,号纸衣和尚。高宗偕宪圣尝幸观音所,宪圣归,即制金缕衣以赐之。及挂体,仅至其半。宪圣遂遣使相其体,再制衣以赐。①
    根据这则记事,号为“纸衣和尚”的日本僧转智,建隆元年秋天建造了高达五丈的观音像,宋高宗偕皇后宪圣前往临幸。皇后制金缕衣舍之,但衣服只及佛体之半,遂遣使测量,再制衣赐之。
    建隆元年(960)系赵匡胤陈桥驿起兵,推翻后周,定都开封,建立北宋之年;高宗乃在金兵压境之下,从金陵迁都至临安,建立南宋的首代天子。也许是机缘凑巧,转智雕造的观音像,际逢北宋开国与南宋迁都的非常时期。
    这则记事并非新出史料,早年西冈虎之助、森克己诸先学已在论著中做过介绍,②近年田岛公、田中健夫等时贤也在年表中有所涉及。③但是,有关转智的身世、五丈观音像的由来、观音安置的寺院、转智的行踪等等,许多谜团尚待破解。
    记录“五丈观音”的《四朝闻见录》,被四库全书归入“小说家类”的“杂事之属”,也就是说属于史料价值偏低的野史、笔记之类。大概因为这则记事“出身不正”,转智是否实有其人,学者多疑之。
    2 “西竺僧”与“入竺僧”
    前面提到的田岛公、田中健夫等制作的权威性大型年表,在注明转智史料出处时,均列举《四朝闻见录》。然而,早在1923年,西冈虎之助就已经从《金石契》(舍利二)中发现新史料《胜相寺记》,并向学界作了介绍。④
    有西竺僧,曰转智,冰炎一楮袍,人呼纸衣道者。走南海诸国,至日本。适吴越忠懿王用五金铸十万塔,以五百遣使者颁赐日本。使者还,智附舶归。
    据此,人称“纸衣道者”的西竺僧转智,寒暑唯服纸袍,经南海诸国至日本,遇吴越国遣使赐日本五百宝箧印经塔,遂搭乘吴越使者船而归。
    假如人称“纸衣道者”的西竺僧转智,与号为“纸衣和尚”的日本僧转智系同一人物,那么《四朝闻见录》与《胜相寺记》中,必有一方出现差错。西冈虎之助大概注意到了两者的矛盾,两年后改口“西竺僧恐为入竺僧之误”,认定《胜相寺记》的“西竺僧”与《四朝闻见录》中的“日本僧”实为一人。⑤
    所谓“入竺僧”,即西赴天竺求法之僧侣,揣摩《胜相寺记》记事内容,“西竺”不似“入竺”笔误,开首说“有西竺僧,曰转智”,游历路线为“走南海诸国,至日本。适吴越忠懿王用五金铸十万塔,以五百遣使者颁赐日本。使者还,智附舶归”。经南海诸国而至日本,最后一个“归”字,点出其原居地不在日本。
    比较上述两种文献,吴越国使送宝箧印经塔、转智游历南海诸国,唯存《胜相寺记》而不见于《四朝闻见录》;转智雕造五丈观音、宋高宗临幸观音像、宪圣皇后喜舍金缕衣,则《四朝闻见录》载之而《胜相寺记》不传。两者的相同之处,除了“转智”的法号外,唯独“纸衣道者”和“纸衣和尚”有些相似而已。
    3 十丈胜相与五丈观音
    西冈虎之助介绍的新史料固然重要,但却只是《胜相寺记》原文的节略而已。这篇寺记的作者是宋人程珌,全文收录在他的诗文集《洺水集》(卷七)以及《咸淳临安志》等多种文献。
    《洺水集》收录寺记全称为《临安府五丈观音胜相寺记》,共计约430字,西冈虎之助、《大日本史料》引用其中仅56字,还不到全文的七分之一。
    寺记开头敍述撰述的缘起:“予比年焚绮研,不复作羡语。今寿来千里,门之不去者逾月,勉即其录而次第之。”
    程珌系南宋朝官,据《宋史》(卷四二二)本传,字怀古,徽州休宁人。绍熙四年(1193)进士及第,出为昌化主簿,历著作郎、礼部侍郎、翰林学士、福建安抚使等,以端明殿学士致仕。本传说他“十岁咏冰、语出惊人”,因文笔绮丽,求墨者甚众。晚年宣布封笔,但在胜相寺僧寿恳求之下,绍定二年(1229)五月根据僧寿提供的“录文”,撰写了这篇寺记。
    僧寿提供的“录文”之一部分为《金石契》(舍利二)所引用(划线部分),但还包括一些未经介绍的资料,兹引录之。(据《咸淳临安志》考异,在[ ]中标出。底本均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其录云:“寺负钱塘龙山、唐开成四年建、曰隆[龙]兴千佛寺。后有西竺僧、曰智[转智]、冰炎一楮袍、人呼纸衣道者。走海南诸国、至日本。适吴[吴越]忠懿王用五金铸千万塔、以五百遣使者颁日本。使者还,智附舶归。风鸣海汹、舟且倾。智诵如意轮咒,俄见如意珠王相,十首八臂,度高十丈,风息遂济。智谋揭高梁,可容十丈[文]胜相,以答佛施。时千佛寺乃僧光主之,有阁高八丈。光请于忠懿,以阁为殿,立五丈之像者二,合为十丈。”
    未经《金石契》介绍的资料包括:
    (1)胜相寺位于临近钱塘江的龙山,始建于唐开成四年(716),最初称为“龙兴千佛寺”;(2)转智搭乘吴越使船从日本回到中国途中,遭遇暴风,转智一心念佛,如意珠王现十丈胜相,顷刻风平浪静;(3)转智为感谢佛恩,发愿造十丈胜相;(4)千佛寺住持僧光得吴越忠懿王许可,协助转智建造五丈佛像二尊。
    从僧寿提供的“录文”,我们终于知道“五丈观音”的由来:转智在航海中遇难,因如意珠王显十丈胜相而获救,遂发愿建造十丈观音,但吴越国忠懿王敕许的佛阁高仅八丈,于是造五丈观音二尊,以合“十丈”之数。
    4 胜相寺的盛衰
    据《洺水集》,胜相寺的全称为“临安府五丈观音胜相寺记”。此寺位居因潮水而闻名的钱塘江畔的龙山,原名“龙兴千佛寺”,唐开成四年(716)开基。因转智雕造的二尊五丈观音改称为“五丈观音胜相寺”。反过来说,胜相寺因胜相阁得名,胜相阁因五丈观音得名。则此寺之扬名,赖转智之功大矣。
    这二尊观音像颇多灵验,南宋多位皇帝亲临朝拜。程珌根据僧寿提供的“录文”,叙述胜相寺的变迁:
    皇朝治平中,改赐今额。建炎间,灰[毁]于[于]腊寇,唯[惟]胜相一阁屹然云际,不堕劫火。绍兴初,光之孠孙曰清,中兴之。清有子琦、珍,珍之子性,奕世经理,乃克大备。干道间,光尧皇帝、圣子、神孙三殿临幸,盼[颁]赉甚渥,由是声益振。
    今师寿者,性之法子也。清峻自厉,壮耄一日。[架钟缭廊],宿仆尽起,金碧辉煌、增光畴昔。至[致]蒙东朝出内帑赐之,风K5S207.JPG迩遐[遐迩]。舍予日至,且有施田,以惠亡[无]穷者。
    我们把上述内容作一番梳理和排序,可以看出胜相寺盛衰变迁过程:
    (1)治平年間(1064~1067),千佛寺易名为“胜相寺”;(2)建炎年間(1127~1130),发生方腊起义,寺院被毁,唯胜相阁幸免;(3)绍兴(1131~1162)初年,僧清重建荒废的寺院,至僧性恢复基本格局;(4)乾道年间(1165~1173),“光尧皇帝、圣子、神孙三殿临幸”,赏赐甚多,名声大振;(5)僧寿继承乃师僧性事业,致力于寺院建设,再创昔日辉煌;(6)东朝出内帑赐之,远近轰动,各方施舍不断。
    乾道年间(1165~1173)临幸胜相寺的“光尧皇帝、圣子、神孙三殿”,即高宗(光尧皇帝)、孝宗(圣子)、光宗(神孙)三人。“东朝”此为皇太后尊称,当指宪圣皇后。
    如上所述,《四朝闻见录》所载转智雕刻五丈观音、高宗皇帝前往临幸、宪圣皇后赐予金缕衣,均可在《临安府五丈观音胜相寺记》得到相应的左证,确认两种文献中的“转智”实为同人,唯一的障碍就剩“西竺僧”与“日本僧”的区别了。
    5 “转智”与“传智”
    倘若转智确实是日本僧的话,会不会在平安时代的文献中找到某些线索?令人遗憾的是,至今我们还没有在日本文献中发现“转智”的相关资料,但在入宋僧奝然的日记《在唐记》中,却有“传智”的记录。
    983年入宋的奝然是东大寺的学僧,因从中国带回宋版大藏经及天竺传至中国的释迦像而闻名。他在入宋期间写的《在唐记》原文不存,但逸文散见于各书,有关“传智”的记录出现在《鹅珠抄》卷六“南海诸国水有毒事”条下:
    奝然法桥《在唐记》云:南海诸国水皆毒也。欲饮水人,先吃药,后饮之。又曰:气极热,传智不堪热气,饮水醉死。又云:传智元是日本大宰监藤原贞包K5S208.JPG息也。随吴越商客入唐,为往西天乘船去,到瞻波城国,醉水死。
    根据上述逸文,传智父亲是担任大宰府监藤原贞包(养鹰),随吴越商人渡海至中国,为赴天竺巡礼求法,再渡海到瞻波城国,不耐当地酷暑,不幸饮水中毒身亡。
    “西天”与“西竺”均为“西天竺”(印度一带)之略称。奝然《在唐记》中所云“吴越商人”(吴越国使)、“西天”(西竺)、“瞻波城国”(南海诸国)等,均可与《临安府五丈观音胜相寺记》相印证,说明入西天的“传智”与西竺僧“转智”即为同一人。
    至于“转”与“传”,繁体字的字体比较接近,一种可能是传抄过程中的笔误,还有一种可能是“传智”到达中国后改称“转智”。相近的例子如入唐僧道昭,中国文献多作“道照”。不过,“传智”仅见于奝然的《在唐记》,而中国文献一概作“转智”,故本文暂以“转智”为正。
    如果“传智”即“转智”,那么奝然的《在唐记》是有关转智的目前已知最古的记录,其内容的可信度颇高。因雕造五丈观音而闻名遐迩的转智,怀抱西天求法的雄心壮志,不幸在瞻波城国中毒身亡,此事南宋时在临安一带广为传颂,以至人们忘掉了其出生地日本,误传为他是“西竺僧”。作为一名佛教上的具有灵验的传奇人物,人们更容易联想到西方的天竺,而不太会与东方的日本挂钩。
    6 转智的影响
    如同上述,当我们把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程珌《临安府五丈观音胜相寺记》、奝然《在唐记》中的记事串接起来,被历史湮没已久的日本僧转智的全貌,便渐渐地浮现出来了。
    他出生在日本平安时代中期一个中等官吏的家庭,属于日本古代豪门藤原家族一员,父亲在九州大宰府担任“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往来于东亚海域的外国商人。从他信奉密教系统的“如意珠王”,推测是当时极盛的真言宗僧人。吴越国王遣使赐日本宝箧印经塔,转智搭乘使者归帆到达临安,因航海中观音显灵,发愿建造十丈观音像,千佛寺住持僧光得吴越国王敕许助其还愿,但佛阁仅高八丈,于是造五丈观音二尊。建隆元年(960)佛像竣工,此后转智为赴天竺巡礼求法,渡海南下,在瞻波城国中毒身亡。
    除了奝然的《在唐记》,在日本历史上默默无闻的转智,却在中国(尤其是南宋都城临安)广为人知,其事迹见于南宋及以后的多种文献。在此我们仅举一例。
    宋人董嗣杲所撰《西湖百咏》(卷下),有咏“五丈观音”诗,序云:“在胜相院内,唐开成中建。钱氏时,有西竺僧转智,附海舶归。风鸣浪涌,智诵如意轮咒,见如意珠王相,高十丈,风息得济。智遂与僧光改千佛寺阁,立五丈之像二,合为十丈,以答佛施。建炎兵毁,止存五丈观音。俗传‘人有意度,则求转智者’,以此也。干道中,光尧、圣子、神孙临幸,有程泌记。”
    “意度”者,解作识见、气魄、设想,此或可当作愿望理解。如然,则民间盛传:人如有所希冀,求转智即灵。可见转智在南宋时已经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诗是这样的:
    海国风涛拥万寻,此躯何翅直千金。
    涉波直现昂藏相,结屋还坚报施心。
    图得诸方传转智,幸存一半有观音。
    阴廊谁立苔碑在,只载三朝法驾临。
    前四句叙述转智渡海来华经历,后四句述后人对转智的敬仰。“图得诸方传转智”是说转智的事迹广为传颂,记载“三朝法驾临”的石碑矗立在寺内。明代时陈贽和韵此诗:
    大士空中现几寻,庄严宁惜费千金。
    若非突兀惊人相,那显慈悲救苦心。
    风度遥传钟磬响,月明远听海潮音。
    残碑尚在荒山里,凤驾鸾旗不再临。
    到了明代,南宋皇宫已如荒冢,盛极一时的胜相寺大概也成废墟,虽然帝王临幸的辉煌不再,但残碑依然兀立荒山。
    注释:
    ①引文据文渊阁四库全书[CD].
    ②西岡虎之助.1923.日本と呉越との交通,歴史地理[J].第42巻(第1号). //西岡虎之助.1925.奝然の入宋に就ぃて(第二回),歴史地理[J].第45巻(第3号). //森克己.1975.増補日宋文化交流の諸問題,国书刊行会[J].:415.
    ③田島公.1993.日本、中国、朝鮮对外交流史年表[J].由良大和文化研究協会. //田中健夫等.1999.对外関系史K5S209.JPG合年表[G].吉川弘文館(第1版).
    ④西岡虎之助.1923.日本と呉越との交通,歴史地理[J].第42巻(第1号).此外,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编《大日本史料》“天历年中”条下引用《重定金石契》史料,内容基本相同。
    ⑤西岡虎之助.1925.奝然の入宋に就ぃて下(第二回),歴史地理[J].第45巻(第3号).


【参考文献】
    [1] 西岡虎之助.1923.日本と呉越との交通,歴史地理[J].第42巻(第1号).
    [2] 西岡虎之助.1925.奝然の入宋に就ぃて(第二回),歴史地理[J].第45巻(第3号).
    [3] 王勇.2004.日本K5S210.JPG転智の入呉越事跡につぃて,日本古代文学と東アジア[C].勉誠出版(第1版).^

返回2008年02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