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伊朗与印度历史上的坎大哈之争
王平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8年01期
【原文出处】《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成都)2007年5期第50~53页
【作者简介】王平,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西安 710069)
【内容提要】16、17世纪,坎大哈因其在商业、军事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成为伊朗萨法维王朝和印度莫卧尔帝国长期争夺的对象。双方前后长达一百多年的争夺,导致坎大哈在两个国家之间数次易手。直到17世纪中叶坎大哈最终为伊朗牢牢控制,双方的争夺才宣告结束。
【日    期】2007-03-24
【关 键 词】坎大哈/萨法维王朝/莫卧尔帝国


    [中图分类号]K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05(2007)05-0050-04
    坎大哈位于阿富汗南部,现为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它既是坎大哈省的省会,也是阿富汗南部主要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然而在历史上,坎大哈却因其在商业和战略上的重要地位,成为伊朗和印度两国长期争夺的对象。从16世纪开始,该地在伊朗萨法维王朝和印度莫卧尔帝国之间数次易手,直到17世纪中叶坎大哈最后纳入伊朗的版图,两国的争夺才宣告结束。
    一、坎大哈之争的缘由
    据考证,坎大哈在公元前4世纪时为亚历山大大帝所建。1221年曾遭蒙古人破坏,14世纪又遭帖木尔破坏。16、17世纪时,这一地区又成为波斯萨法维王朝(1502~1722年)和印度莫卧儿帝国(1526~1858年)争斗角逐的战场。两国围绕坎大哈的争夺,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拉锯战。坎大哈之争,构成了当时伊朗、印度两国之间相互往来的重要内容。
    坎大哈之所以成为伊朗和印度两国长期争夺的对象,主要是由于坎大哈特殊的商业和战略地理位置。16、17世纪,坎大哈不仅是地处印度莫卧儿帝国、中亚的喀布尔和伊朗萨法维王朝之间的重要贸易中心,更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上的意义。坎大哈对印度而言,正如西方学者阿布尔·费兹尔评价说:“喀布尔和坎大哈是印度的两扇门,一扇(指喀布尔)通向突厥之地,另一扇通往伊朗。”[1]反过来说,坎大哈对伊朗也具有上述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从西南方向进入喀布尔的大门,而且还控制着经波伦关隘到印度的重要路线。正是由于这种商业和军事上的重要意义,控制坎大哈无论对萨法维王朝还是印度莫卧儿王朝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谁控制了坎大哈,谁就控制了东进印度、西往波斯、北上中亚广大地区的要冲。此外,居住在坎大哈的阿富汗部落众多,包括吉里扎依、阿布达尔、卡卡尔、塔里纳、巴布里、纳色拉等,他们保留着部落内部的军事组织,政治归属十分不稳定,时而支持印度莫卧尔帝国,时而支持伊朗沙法维王朝,这也为两国对坎大哈的争夺增加了新的因素[2]。
    二、坎大哈之争的开始(1517年~1545年)
    伊朗萨法维王朝与印度莫卧尔帝国对坎大哈的争夺,因为各自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经历了从开始、发展、升级到最后解决的历史过程。两个帝国建立初年,由于政权不稳,且有共同的利益需求,双方在较长时期维持着彼此友好的关系。即使在坎大哈的争夺上,双方都保持着比较克制的态度,很少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使得尽管坎大哈不时在双方之间易主,但从总体上并未影响到彼此的友好关系。
    16世纪之前,坎大哈为波斯伊尔汗王朝的后裔阿鲁浑家族所统治。该家族最初受帖木尔王朝的委派,负责管理古尔和息斯坦地区,后逐渐发展为独立的小邦,以坎大哈作为首府。萨法维王朝立国不久,统治坎大哈的阿鲁浑家族的胡赛因臣服了伊朗国王伊司马仪一世(1502~1524年)。1507年,时为中亚费尔干纳国王子的巴布尔(即后来的莫卧儿帝国的建立者)在经过吉尔查依部落地区时,曾掠夺了坎大哈,但没有占领该地,而是继续向北征伐。随后,乌兹别克汗国的昔班尼汗也曾攻陷坎大哈,但不久即将它归还阿鲁浑家族,回到了中亚[3]。此时的巴布尔因自身力量比较弱小,出于联合对付乌兹别克人的共同需要,与萨法维王朝的统治者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事实上,早在1510年12月,伊司马仪一世在谋夫击溃乌兹别克的昔班尼汗时,不仅将时为喀布尔统治者的巴布尔的妹妹解救出,而且还将其送回巴布尔处,此事件开启了萨法维朝廷和莫卧儿王朝之间的友好关系。翌年,巴布尔派使臣前往伊司马仪一世宫廷以表谢意,同时恳请伊朗国王发兵相助,攻占帖木尔国的都城撒马尔罕。伊司马仪一世接受了请求,派遣两名“基齐尔巴什”将领率军前往援助。巴布尔在伊朗援军的帮助下,夺取了撒马尔罕,在该城以萨法维国王的名义做祈祷。但是两年后,由于伊朗军队的撤离,乌兹别克人在布哈拉以北击败巴布尔的军队,重新收复了撒马尔罕[4]。自此后,巴布尔彻底放弃了恢复祖业撒马尔罕的努力,把注意力转向南方,开始了在印度建立帝国的艰难历程。
    但就在这期间,巴布尔与伊朗对坎大哈的争夺开始了。1514年,伊朗萨法维王朝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阿塞拜疆西北部展开了一场大战,史称“查尔迪朗之战”。此役伊朗遭受惨败,并在一段时期内一蹶不振。这对巴布尔来说,无异天赐良机。1517年,巴布尔从阿鲁浑家族的胡赛因手中夺取了坎大哈。尽管此时莫卧儿帝国尚未建立,但巴布尔作为后来的莫卧儿帝国的建立者对坎大哈的兴趣乃至占领,无疑为后来伊朗萨法维王朝与印度莫卧儿帝国对坎大哈的争夺埋下了伏笔。
    对巴布尔的这一举动,萨法维宫廷并未做出积极的反应。原因在于:伊司马仪一世统治末期,因查尔迪朗之役的影响而一蹶不振;继伊司马仪一世之后的塔赫马斯普一世(1524~1576年)统治初期,内有统治者内部的争斗,外有奥斯曼帝国和乌兹别克人的两面夹击,无暇过问坎大哈事务。巴布尔去世后,其长子胡马雍继承王位(1530~1556年)。胡马雍是伊朗萨法维宫廷的朋友和支持者。在胡马雍统治时期,莫卧尔帝国分裂势力不断。1538年,阿富汗人舍尔·苏尔发动叛乱,胡马雍即率军平叛。正当胡马雍忙于与阿富汗人和古吉拉特的巴哈杜尔沙斗争时,喀布尔和坎大哈却落入了其兄弟卡姆朗之手。当时胡马雍之弟卡姆朗实际占有喀布尔、坎大哈和旁遮普,享有很大的独立统治,削弱了胡马雍的力量。1539年,舍尔·苏尔击溃了胡马雍率领的莫卧尔王朝军队。胡马雍逃向阿拉格,试图再次集结部队,但是1540年在曲女城(Kanauj)横渡恒河时,遭到失败。最初,胡马雍想到拉合尔避难,但受到大部分军官的威胁和背叛;后前往信德的阿鲁浑公国,希望得到支持,但计划同样落空,无法积聚力量重返其王位,印度开始了阿富汗人舍尔沙的短暂统治时期(1540~1545年)。无奈之下的胡马雍,最终选择了离开信德,经坎大哈和息斯坦前往伊朗避难。伊朗国王塔赫马斯普一世在宫廷中热情地接待了印度流亡国君。当时,塔赫马斯普不仅决定让胡马雍避难,把他当作一位兄弟君主予以接待,而且答应提供士兵,以帮助他重新夺回王位。但是作为交换,塔赫马斯普要求胡马雍接受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改宗什叶派;其二,赠出钻石(此颗钻石价值及其昂贵,据说在当时相当于全世界两天半的花销。它本为胡马雍在迎接其父巴布尔进入德里时赠送给父亲的礼物,后来巴布尔又赠送给胡马雍作为对儿子的嘉奖。现英国女王皇冠上最大的那颗钻石即此。);其三,割让此时已为胡马雍的兄弟卡姆朗控制的坎大哈[5]。胡马雍接受了前两个条件。1545年,塔赫马斯普一世调拨了一支伊朗军队给胡马雍。在伊朗军队的帮助下,胡马雍于1545年占领了坎大哈,接着从卡姆朗手中收回了喀布尔,并在十年之后最终击败舍尔沙,夺回了失去的王位,恢复了莫卧儿王朝在印度的统治。但是,他在取得上述成功之后,却未能履行自己的诺言,即把坎大哈送给伊朗国王。相反,他把伊朗人从该要塞中驱逐出去。从这时起,坎大哈成了萨法维王朝与莫卧儿统治者不断争夺的焦点。
    三、坎大哈之争的延续(1558年~1634年)
    尽管胡马雍背信弃义,但因塔赫马斯普一世统治时期,内有土库曼贵族的频繁叛乱,外逢奥斯曼帝国、乌兹别克人的轮番进攻,自身统治岌岌可危。甚至首都大不里士也多次被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占,迫使塔赫马斯普一世于1548年将首都迁往加兹温。因此,伊朗国王对坎大哈暂时无暇顾及。1556年印度莫卧儿王朝皇帝胡马雍的去世,以及随后莫卧儿势力在阿富汗的削弱为伊朗收回坎大哈提供了良机。1558年,塔赫马斯普一世出兵夺取了为印度莫卧尔所管辖的坎大哈。此事使继胡马雍之后登上莫卧尔皇位的阿克巴非常恼火,中断了与伊朗朝廷的往来,甚至在塔赫马斯普于1576年去世时,竟不顾外交礼仪,连一名使节也没有派往伊朗宫廷[6]。尽管如此,由于阿克巴上台后国家面临着的种种现实问题,集中凸显在各种分裂叛乱势力对帝国的威胁,尤其是东北部的阿富汗人和西北部的拉其普特人,坎大哈对莫卧儿帝国的意义,此时倒显得相对次要了。当时,阿克巴的首要任务在于平息各种叛乱,稳固自己的统治。因此,他把坎大哈被伊朗占领一事暂且放在了一边。随着阿克巴先后占领喀布尔(1585年)和信德(1590~1592年),通向坎大哈的两条道路开通了。到了这时,阿克巴收复坎大哈的念头再一次提上日程。1591年,萨法维王朝军队与乌兹别克人交战正酣时,有十位统辖坎大哈和赫尔曼德河沿岸地区的萨法维王子,因担心无力抵挡乌兹别克人的攻击又得不到伊朗军队的支持,遂逃至阿克巴处避难,并将坎大哈及其周围地区一并献给了对方。阿克巴重获坎大哈之后,使之成为喀布尔苏巴(“suba”的音译,即“大省区”。喀布尔苏巴由克什米尔和坎大哈两个彼此独立的省组成,分别由彼此独立的总督统治)下属的一个省。从那时起,上述省份便成为莫卧儿帝国的领地。
    因为坎大哈的数次易手,至17世纪上半叶莫卧儿王朝与萨法维王朝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雄才大略的伊朗阿巴斯大帝(1587~1629年)在位初期,迫于国内形势困扰,对印度夺取坎大哈一事,采取了默认的态度。直到17世纪20年代,阿巴斯一世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了王权,并成功地消除了奥斯曼帝国和乌兹别克人对伊朗安全的长期威胁后,开始考虑收回坎大哈的问题。此时印度已是贾杭吉尔统治时期(1605~1627年)。起初,阿巴斯一世在与贾杭吉尔的来往信件中暗示对方应该将坎大哈地区归还伊朗萨法维王朝,而莫卧儿皇帝对此毫不在意。见此情形,阿巴斯便派遣使臣就坎大哈问题同印度高级官员进行商谈,不料贾杭吉尔在得知伊朗使臣来意后,态度冷淡,后来更以伊朗使臣在晋见仪式上违背了印度人的礼仪为由,不准伊朗来使再进皇宫,也不予以接待,自己则悄悄的离开拉合尔到德里去了。
    事情至此,阿巴斯一世明白:莫卧儿王朝不会拱手将坎大哈归还萨法维王朝,用和平的手段不可能解决坎大哈问题。于是,他决定采取军事行动。1622年春,阿巴斯一世动身前往呼罗珊,后假借狩猎之名突袭坎大哈,继则包围了该城。伊朗军队的突然袭击,使贾杭吉尔深感意外和惊愕。因为阿巴斯与他总是称兄道弟,两国也长期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因此他毫无防备,在坎大哈的防御也很薄弱,只派驻了五千骑兵。情急之下,贾杭吉尔试图与乌兹别克人结成联盟,共拒伊朗军队。但乌兹别克人无意与萨法维宫廷为敌,贾杭吉尔的企图落空。于是他转向自己的儿子胡拉姆(即后来的莫卧尔皇帝沙·贾汗)求助,后者却因为担心其他兄弟争权夺利而拒绝远离印度的中心城市。[7]包围坎大哈的伊朗军队,很快用大炮击毁了城门楼,迫使印度守军于1622年6月23日缴械投降。占领坎大哈之后,阿巴斯一世随即派使臣给印度皇帝贾杭吉尔送去了一封言辞友好的信件,试图消除两国隔阂,避免关系恶化。忙于弹压王子叛乱的贾杭吉尔出于无奈,只好听任伊军对坎大哈的占领。
    1627年贾杭吉尔去世后,其子胡拉姆在军队的支持下登上皇位,称号“沙·贾汗”(1627~1659年)。此人是一位铁腕人物,与伊朗萨法维王朝国王萨菲一世(1629~1642年)势不两立,决意从伊朗人手中夺回坎大哈。早在1627年沙·贾汗即位不久,他就派遣自己的儿子前往坎大哈。当时尚在位的阿巴斯大帝随即集结军队,以抗击莫卧尔王朝。遗憾的是,阿巴斯派遣的伊朗军队司令官没有认真执行国王的命令,致使坎大哈在阿巴斯一世去世后不久失陷。1629年,乌兹别克人乘阿巴斯一世去世之机,出兵包围了坎大哈。驻守坎大哈的伊朗总督闻讯乌兹别克人来犯,不战弃城逃走,率兵奔赴德里,投效印度皇帝沙·贾汗。1634年,沙·贾汗出兵,将乌兹别克人赶出坎大哈,随即将该城纳入莫卧儿帝国的统治。在这同时,他也效法阿巴斯一世,向当时的伊朗国王萨菲寄去了一封言辞友好的信件,对曾派兵攻占坎大哈一事表示歉意[8]。
    四、坎大哈之争的结束(1648~1653年)
    对印度莫卧儿王朝占领坎大哈一事,继萨菲一世之后即位的伊朗国王阿巴斯二世(1642~1666年)不会等闲视之。1647年,阿巴斯二世下令最高军事统帅率部前去收复坎大哈。1648年,萨法维王朝进军攻打莫卧尔帝国在坎大哈的驻军,包围了坎大哈城。经过交手,莫卧尔军队遭受失败,伊朗军队于1649年占领了坎大哈,随后修筑堡垒,加固城防。沙·贾汗不甘心就此失去坎大哈,先后于1649年、1652年和1653年组织了数次反攻,均被伊朗军队击退。自此莫卧尔帝国已经无力夺回该地,萨法维王朝拥有整个呼罗珊、息斯坦和俾路支,向东远至波伦(Bolan)关隘。从这时起,一直到萨法维王朝结束,坎大哈一直是伊朗的一部分。1738年,坎大哈被纳迪尔夺取,揭开了他进军印度的序幕。随后,1747年,艾哈迈德·杜兰尼建立阿富汗帝国(1747-1772年)后,坎大哈纳入阿富汗的统治,并成为阿富汗的首都。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恰赫里亚尔·阿德尔.中亚文明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217.
    [2]彭树智.阿富汗史[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3.115.
    [3]珀西·塞克斯.阿富汗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476.
    [4]阿布杜尔礼萨·胡尚格·马赫德维.伊朗外交四百五十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6.
    [5]瓦莱丽·贝兰斯坦.莫卧儿统治下的印度帝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2.
    [6]阿布杜尔礼萨·胡尚格·马赫德维.伊朗外交四百五十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7.
    [7]瓦莱丽·贝兰斯坦.莫卧儿统治下的印度帝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7.
    [8]阿布杜尔礼萨·胡尚格·马赫德维.伊朗外交四百五十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88.^

返回2008年01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