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韩中日近现代共同教科书《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梁美康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7年10期
【原文出处】《博览群书》(京)2007年2期第75~79页
【作者简介】梁美康,韩
一、背景与目的
为了共同应对日本的历史歪曲,韩中日三国的研究人员和市民团体于2002年1月在韩国召开了准备会议。两个月以后在中国南京召开了第一届名为“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的大会。南京大会是韩中日三国市民团体间的最早的连带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南京大会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克服了韩中日三国每年只能召开一次论坛年会的局限性。为了开展更紧密有效的连带活动,大会决定韩中日三国共同编纂以韩中日青少年为对象的近现代史历史教材。大会结束以后,又计划了其他的活动。例如针对如何强化今后的连带活动召开了恳谈会。恳谈会上韩中日三国的参加人员达成了共同编纂三国都能使用的历史教科书的协议。首先从韩中日三国都容易接近的近现代史开始,读者对象是中学生。
2002年3月在南京达成了编纂韩中日共同教科书的协议,4月编纂工作正式展开。2002年虽然日本高中历史教科书“最新日本史”(明成社)被指责有非常严重歪曲历史的地方,但是在韩日共同举办世界杯的气氛笼罩下没有受到重视。日本高中的历史教科书“最新日本史”其实是早在1982年就在韩国备受指责的“新编日本史”的后续版,在这本教科书里标明独岛是纷争地区。“亚洲历史连带”为了使被世界杯的氛围所掩盖的历史歪曲问题得到关注,决定去往日本开展韩日共同活动。同年8月在韩国召开了韩中日三国共同参加的第一届国际会议。现在回想起来,当时韩中日三国的委员们第一次碰头的时候谈到了很多问题。
2002年12月在日本召开了第二届国际会议,会议上针对上次三国的委员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虽然中国没能参加,但是韩国和日本的委员针对时代划分等很多方面的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和见解,通过对相互之间的差异的了解,增进了彼此的理解。同时日本针对韩国编纂委员们基本是男性这一点提出了要求女性参与的建议,这也给韩国委员会扩充力量提供了机会。这之后的三年零两个月间共召开了十四次国际会议和四十多次的国内会议,韩国委员会之所以能克服这期间的种种困难,还是得力于编纂委员的共同努力。无论多么困难都互相鼓励,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互相信赖,更重要的是对“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的一腔热情,这一切使教科书的编纂成为可能。
韩国和日本从市民运动的角度出发,出版过以特定主题为中心的共同教材。德国和法国的国家间共同教科书编纂活动也于2006年7月出版了三册书中的一册。德国和波兰也编纂了教师用手册。但是韩中日三国共同编纂历史教科书,这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因为有了这些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奋斗的编纂委员,这项工作成为了可能。完成这项工作最重要的是需要一种力量来克服相互之间的差异,这就是追求“和平与人权”的最普遍的价值观,从以前只停留在批判日本歪曲历史的水平摆脱出来,通过三国的共同连带活动共同叙述历史,使其反映在教育中的积极热情的意志和毅力。
二、构成与意义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从三个方面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第一,这是最早的东北亚共同历史教材,具有重要的意义。《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是韩中日三国共同计划、共同执笔、同时出版的最早的东北亚共同历史教材,是在过去的四年间三国编纂者面对面地认真探讨每一个单词和每一个句子的结果。第二,自始至终带着和平与人权的意识来执笔,为了实现未来和平,深刻反省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历史,面向民主主义的东北亚未来。如果东北亚三国的人民都不忘记历史真相和教训的话,日本一些人的历史歪曲就无处落脚。第三,以开阔的视角看待历史。摆脱了狭隘的沙文主义,坚持互相尊重共存的未来指向。从受压迫的女性、少数人、民众的角度来看待历史,而不是书写胜者和强者的历史。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由六章组成。
◆序章
◆第一章 开航与近代化
◆第二章 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与中韩两国的抵抗
◆第三章 侵略战争和民众的受害
◆第四章 战后的东亚
◆结章 为了东亚和平的未来
序章简单介绍了开航以前到十七世纪以后东亚三国的相互关系以及国内情况。第一章的年代划分是开航以后到1910年,第二章是1910~1920年,第三章是1930~1945年,这三章中按照年代顺序对近代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地支配,战争所诱发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叙述。第四章中指出1945年以后虽然三国整顿相互间的关系,并在建交后确立了新的国家关系,但是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过去的清算并不彻底。结章相当于本书的结论,提出了为了实现东北亚的和平未来必须解决的几个课题。
结章的单独列出充分说明了本书编写的目的。本书是为了应对日本扶桑社教科书歪曲历史的问题而编写的,因此书中对围绕韩中日三国间的历史、历史认识、历史解释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力图摸索出对此的解决方案,结章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因此结章由各个小主题来构成,对尚未解决的个人补偿和赔偿问题、日本军“慰安妇”问题和女性人权运动、历史教科书问题、靖国神社问题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对韩中日三国的青少年交流、反战和平运动和市民运动、东北亚的和解与和平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在《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的编纂过程中存在很多争论焦点。首先从同一个视角和观点来进行统一的叙述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三国间的有些解释是完全相反的。所以也导致了三国编纂委员之间的矛盾。
有关争论焦点例如,对开航以前三国的相互关系从什么观点来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怎样叙述日本的战争侵略行为,怎样解决日本的历史清算问题等。
这些争论焦点虽然是在韩中日三国没能完全消化掉的问题,但是通过这期间的激烈讨论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三、评价与课题
这本书出版经历了很多困难。十一次的国际会议每次都存在很多关口,那个时候真是怀疑这本书是不是不能出版了。但是经过了这些关口,我们所看到的是三国的54位编纂委员充满了克服历史矛盾,达成历史共识的使命感。2004年11月,初稿几乎要完成的时候,韩中日三国间的见解差别还是不能缩小,甚至有人提议说要抛弃各自的观点。这时会场里一片沉默。没有多久大家还是认为不管有什么事情,一定要将三国间的观点和意见进行调和,达成统一。由此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达成历史共识的必要性。韩中日共同合作编纂,为了达成共识共同努力,这就是韩中日共同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原动力。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的编写过程是回顾历史、面向未来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韩中日三国互相增进了解和理解的过程。对韩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的“太极旗”对日本和中国来说是陌生的,这通过他们的眼光我们看出来了。虽然是隔海相望的近邻,但是对他们的历史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兴趣,通过这次编写也反映出来了。我们从小时候就在历史书中学过全琫准是韩国的改革运动家,但是对中国的康有为和日本的中江兆民我们从未听过也从未学过,这就是我们的现实。
编写《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缩小三国间的观点差异上。两年间对目次进行过无数次协议,这之后的两年间在执笔和修改过程中,各国完成相关主题的稿子,然后向其他两国分别发送进行修改,修改进行了无数次。只要有一个国家不同意,文章就不能使用。这项工作真是需要很好的耐心。只靠每年召开的三四次国际会议来调解三国委员间的意见是非常困难的。大量的电子邮件和电话也是交流意见的手段。同时语言上的困难也是一言难尽的。翻译和校对也需要相当的时间。寻找各类语言历史领域的相关翻译专家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这些比起韩中日三国间的观点差别来都不算什么。各国的表达方式是最主要的问题。
良好信任是韩中日三国能够共同合作的重要财产。以这一信赖为基础,除了编写了《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以外,韩中日还共同举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和共同研究,另外由韩国主办的韩中日青少年历史体验夏令营活动,现在由韩中日三国共同举办。
韩中日三国是不同的,但是现在正慢慢相似起来。执笔过程中互相讨论、争辩,力图达成一致,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有所变化。三国频繁召开的国际会议成了互相确认差异、理解对方文化的会议。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的编纂过程中记忆最深刻的要数马拉松会议了。11次的国际会议大部分都是从上午9点开到晚上10点。2003年11月在韩国召开韩中日国际论坛的时候,从上午9点到晚上7点开完会以后,因为时间关系,晚餐就在会场吃了盒饭然后接着从8点到10点又召开了共同教材会议。翻译们几乎瘫软,参加者们也都快散了架。中国参加者们自始至终坚守岗位开完了11个小时的会。这以后接到邀请去济州岛大家都很高兴。济州岛环境好大家都喜欢,但更重要的是能够暂且让因马拉松会议而疲惫的身心休息一下。现在中国人都说那时候会议虽然很辛苦但是学到了不少东西。这之后在中国召开的会议也是日本和韩国式的,从早上一直开到晚上。
韩中日三国在漫长的四年中共同奋斗,现在想起来还有一些遗憾。虽然为了在内容上达成协议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在封面和版型上没有达成一致,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些遗憾。封面和版型因为考虑到各国的出版和销售情况,最终没有达成一致,对此我们也都作了反省。另外为了赶在2005年5月结束,编纂有些太仓促。《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的出版是定好了的。2005年4月让韩中日关系紧张的日本歪曲历史的教科书“扶桑社教科书”通过了审定,在这一情况下,《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作为一种对应策略必须得在那个时候出版,所以一定要遵守5月的出版日。在“遵守出版日!”这句话的号召下,委员们无法说没有时间,只好熬夜工作。另外中国台湾和朝鲜没能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也是一大遗憾。朝鲜没能参加第一届南京大会,南北韩没能联合起来,中国台湾也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参加。我们当时希望朝鲜和台湾都一起参与进来。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发挥其重要作用的时候就是2005年。日本的“扶桑社教科书不采用运动”正火热的6月,以“亚洲历史连带”为首的韩国市民团体大举访问日本,和日本的市民团体联合起来转遍了日本全国,特别是访问每个地区的“教科书采用教育委员会”的时候,《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是单纯去反对扶桑社教科书,而是将对应策略一起奉上,这给教育委员们很大的压力。市民运动不是停留在口号和活动上,而是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作了解决历史矛盾的具体模型,这本身具有相当大的说服力。同时在日本各地区召开论坛会议的时候,主题也是和《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联系起来,这也充分说明了本书所起的对应策略的作用。
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仍然有很多课题。在这不短的四年时间里,我们虽然建立了相互的信任和共感,但是还有好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要对这本书进行补充和修改。补充现代史部分,同时为了能让学校里也能使用,还要编写课程指导。另外整理一下迄今为止的争议焦点,深化韩中日的共同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还要探索韩中日三国市民社会共同发展的路子,开展更活跃的交流。韩中日三国的市民运动应该跨越国家这个框架,为了东北亚和平共同奋斗,怎样来实现这些目标,要摸索出一条路子来。现在我们正站在实验台上,《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是让我们确认这一可能性的重要过程和结果,我们将会把这一重要财富继续发展下去。^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7年10期
【原文出处】《博览群书》(京)2007年2期第75~79页
【作者简介】梁美康,韩
为了共同应对日本的历史歪曲,韩中日三国的研究人员和市民团体于2002年1月在韩国召开了准备会议。两个月以后在中国南京召开了第一届名为“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的大会。南京大会是韩中日三国市民团体间的最早的连带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南京大会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克服了韩中日三国每年只能召开一次论坛年会的局限性。为了开展更紧密有效的连带活动,大会决定韩中日三国共同编纂以韩中日青少年为对象的近现代史历史教材。大会结束以后,又计划了其他的活动。例如针对如何强化今后的连带活动召开了恳谈会。恳谈会上韩中日三国的参加人员达成了共同编纂三国都能使用的历史教科书的协议。首先从韩中日三国都容易接近的近现代史开始,读者对象是中学生。
2002年3月在南京达成了编纂韩中日共同教科书的协议,4月编纂工作正式展开。2002年虽然日本高中历史教科书“最新日本史”(明成社)被指责有非常严重歪曲历史的地方,但是在韩日共同举办世界杯的气氛笼罩下没有受到重视。日本高中的历史教科书“最新日本史”其实是早在1982年就在韩国备受指责的“新编日本史”的后续版,在这本教科书里标明独岛是纷争地区。“亚洲历史连带”为了使被世界杯的氛围所掩盖的历史歪曲问题得到关注,决定去往日本开展韩日共同活动。同年8月在韩国召开了韩中日三国共同参加的第一届国际会议。现在回想起来,当时韩中日三国的委员们第一次碰头的时候谈到了很多问题。
2002年12月在日本召开了第二届国际会议,会议上针对上次三国的委员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虽然中国没能参加,但是韩国和日本的委员针对时代划分等很多方面的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和见解,通过对相互之间的差异的了解,增进了彼此的理解。同时日本针对韩国编纂委员们基本是男性这一点提出了要求女性参与的建议,这也给韩国委员会扩充力量提供了机会。这之后的三年零两个月间共召开了十四次国际会议和四十多次的国内会议,韩国委员会之所以能克服这期间的种种困难,还是得力于编纂委员的共同努力。无论多么困难都互相鼓励,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互相信赖,更重要的是对“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的一腔热情,这一切使教科书的编纂成为可能。
韩国和日本从市民运动的角度出发,出版过以特定主题为中心的共同教材。德国和法国的国家间共同教科书编纂活动也于2006年7月出版了三册书中的一册。德国和波兰也编纂了教师用手册。但是韩中日三国共同编纂历史教科书,这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因为有了这些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奋斗的编纂委员,这项工作成为了可能。完成这项工作最重要的是需要一种力量来克服相互之间的差异,这就是追求“和平与人权”的最普遍的价值观,从以前只停留在批判日本歪曲历史的水平摆脱出来,通过三国的共同连带活动共同叙述历史,使其反映在教育中的积极热情的意志和毅力。
二、构成与意义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从三个方面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第一,这是最早的东北亚共同历史教材,具有重要的意义。《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是韩中日三国共同计划、共同执笔、同时出版的最早的东北亚共同历史教材,是在过去的四年间三国编纂者面对面地认真探讨每一个单词和每一个句子的结果。第二,自始至终带着和平与人权的意识来执笔,为了实现未来和平,深刻反省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历史,面向民主主义的东北亚未来。如果东北亚三国的人民都不忘记历史真相和教训的话,日本一些人的历史歪曲就无处落脚。第三,以开阔的视角看待历史。摆脱了狭隘的沙文主义,坚持互相尊重共存的未来指向。从受压迫的女性、少数人、民众的角度来看待历史,而不是书写胜者和强者的历史。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由六章组成。
◆序章
◆第一章 开航与近代化
◆第二章 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与中韩两国的抵抗
◆第三章 侵略战争和民众的受害
◆第四章 战后的东亚
◆结章 为了东亚和平的未来
序章简单介绍了开航以前到十七世纪以后东亚三国的相互关系以及国内情况。第一章的年代划分是开航以后到1910年,第二章是1910~1920年,第三章是1930~1945年,这三章中按照年代顺序对近代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地支配,战争所诱发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叙述。第四章中指出1945年以后虽然三国整顿相互间的关系,并在建交后确立了新的国家关系,但是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过去的清算并不彻底。结章相当于本书的结论,提出了为了实现东北亚的和平未来必须解决的几个课题。
结章的单独列出充分说明了本书编写的目的。本书是为了应对日本扶桑社教科书歪曲历史的问题而编写的,因此书中对围绕韩中日三国间的历史、历史认识、历史解释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力图摸索出对此的解决方案,结章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因此结章由各个小主题来构成,对尚未解决的个人补偿和赔偿问题、日本军“慰安妇”问题和女性人权运动、历史教科书问题、靖国神社问题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对韩中日三国的青少年交流、反战和平运动和市民运动、东北亚的和解与和平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在《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的编纂过程中存在很多争论焦点。首先从同一个视角和观点来进行统一的叙述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三国间的有些解释是完全相反的。所以也导致了三国编纂委员之间的矛盾。
有关争论焦点例如,对开航以前三国的相互关系从什么观点来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怎样叙述日本的战争侵略行为,怎样解决日本的历史清算问题等。
这些争论焦点虽然是在韩中日三国没能完全消化掉的问题,但是通过这期间的激烈讨论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三、评价与课题
这本书出版经历了很多困难。十一次的国际会议每次都存在很多关口,那个时候真是怀疑这本书是不是不能出版了。但是经过了这些关口,我们所看到的是三国的54位编纂委员充满了克服历史矛盾,达成历史共识的使命感。2004年11月,初稿几乎要完成的时候,韩中日三国间的见解差别还是不能缩小,甚至有人提议说要抛弃各自的观点。这时会场里一片沉默。没有多久大家还是认为不管有什么事情,一定要将三国间的观点和意见进行调和,达成统一。由此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达成历史共识的必要性。韩中日共同合作编纂,为了达成共识共同努力,这就是韩中日共同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原动力。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的编写过程是回顾历史、面向未来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韩中日三国互相增进了解和理解的过程。对韩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的“太极旗”对日本和中国来说是陌生的,这通过他们的眼光我们看出来了。虽然是隔海相望的近邻,但是对他们的历史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兴趣,通过这次编写也反映出来了。我们从小时候就在历史书中学过全琫准是韩国的改革运动家,但是对中国的康有为和日本的中江兆民我们从未听过也从未学过,这就是我们的现实。
编写《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缩小三国间的观点差异上。两年间对目次进行过无数次协议,这之后的两年间在执笔和修改过程中,各国完成相关主题的稿子,然后向其他两国分别发送进行修改,修改进行了无数次。只要有一个国家不同意,文章就不能使用。这项工作真是需要很好的耐心。只靠每年召开的三四次国际会议来调解三国委员间的意见是非常困难的。大量的电子邮件和电话也是交流意见的手段。同时语言上的困难也是一言难尽的。翻译和校对也需要相当的时间。寻找各类语言历史领域的相关翻译专家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这些比起韩中日三国间的观点差别来都不算什么。各国的表达方式是最主要的问题。
良好信任是韩中日三国能够共同合作的重要财产。以这一信赖为基础,除了编写了《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以外,韩中日还共同举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和共同研究,另外由韩国主办的韩中日青少年历史体验夏令营活动,现在由韩中日三国共同举办。
韩中日三国是不同的,但是现在正慢慢相似起来。执笔过程中互相讨论、争辩,力图达成一致,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有所变化。三国频繁召开的国际会议成了互相确认差异、理解对方文化的会议。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的编纂过程中记忆最深刻的要数马拉松会议了。11次的国际会议大部分都是从上午9点开到晚上10点。2003年11月在韩国召开韩中日国际论坛的时候,从上午9点到晚上7点开完会以后,因为时间关系,晚餐就在会场吃了盒饭然后接着从8点到10点又召开了共同教材会议。翻译们几乎瘫软,参加者们也都快散了架。中国参加者们自始至终坚守岗位开完了11个小时的会。这以后接到邀请去济州岛大家都很高兴。济州岛环境好大家都喜欢,但更重要的是能够暂且让因马拉松会议而疲惫的身心休息一下。现在中国人都说那时候会议虽然很辛苦但是学到了不少东西。这之后在中国召开的会议也是日本和韩国式的,从早上一直开到晚上。
韩中日三国在漫长的四年中共同奋斗,现在想起来还有一些遗憾。虽然为了在内容上达成协议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在封面和版型上没有达成一致,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些遗憾。封面和版型因为考虑到各国的出版和销售情况,最终没有达成一致,对此我们也都作了反省。另外为了赶在2005年5月结束,编纂有些太仓促。《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的出版是定好了的。2005年4月让韩中日关系紧张的日本歪曲历史的教科书“扶桑社教科书”通过了审定,在这一情况下,《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作为一种对应策略必须得在那个时候出版,所以一定要遵守5月的出版日。在“遵守出版日!”这句话的号召下,委员们无法说没有时间,只好熬夜工作。另外中国台湾和朝鲜没能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也是一大遗憾。朝鲜没能参加第一届南京大会,南北韩没能联合起来,中国台湾也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参加。我们当时希望朝鲜和台湾都一起参与进来。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发挥其重要作用的时候就是2005年。日本的“扶桑社教科书不采用运动”正火热的6月,以“亚洲历史连带”为首的韩国市民团体大举访问日本,和日本的市民团体联合起来转遍了日本全国,特别是访问每个地区的“教科书采用教育委员会”的时候,《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是单纯去反对扶桑社教科书,而是将对应策略一起奉上,这给教育委员们很大的压力。市民运动不是停留在口号和活动上,而是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作了解决历史矛盾的具体模型,这本身具有相当大的说服力。同时在日本各地区召开论坛会议的时候,主题也是和《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联系起来,这也充分说明了本书所起的对应策略的作用。
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仍然有很多课题。在这不短的四年时间里,我们虽然建立了相互的信任和共感,但是还有好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要对这本书进行补充和修改。补充现代史部分,同时为了能让学校里也能使用,还要编写课程指导。另外整理一下迄今为止的争议焦点,深化韩中日的共同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还要探索韩中日三国市民社会共同发展的路子,开展更活跃的交流。韩中日三国的市民运动应该跨越国家这个框架,为了东北亚和平共同奋斗,怎样来实现这些目标,要摸索出一条路子来。现在我们正站在实验台上,《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是让我们确认这一可能性的重要过程和结果,我们将会把这一重要财富继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