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一致性和多样性
——拉美现代化模式研究中的两种视角
韩琦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7年09期
【原文出处】《史学理论研究》(京)2007年2期第116~123页
【作者简介】韩琦,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南京 300071
【关 键 词】拉丁美洲/现代化模式/地区研究/国别研究
什么是现代化模式?现代化模式包含着“模式”和“现代化”两层含义,首先,“模式”(pattern)这个词亦译成“范型”,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作为术语时,在不同学科又有不同含义。① 其次,“现代化”是限定词,是指该模式的研究对象必须是现代化进程而不是别的其他进程,衡量历史事实及其发展趋势的标准和尺度应该是现代性,并且要用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来对现代化进程进行反思。由于现代化理论有经济、政治、社会等不同层面的分支,因此,现代化模式也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总结和概括,如从历史进程的角度看,可以概括为“依附发展模式”或“自主发展模式”。从经济角度,可以将拉美的经济现代化模式概括为初级产品出口模式、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以非传统产品出口为基础的新型出口导向模式。从政治角度,可以概括为寡头威权主义模式、民众威权主义模式、官僚威权主义模式等。就拉美地区的33个国家来说,由于历史经历和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比较强的一致性,因此,也有不少学者,特别是拉美地区以外的学者经常将整个地区作为一个研究单位,来对整个地区的现代化模式加以研究和概括。但拉美各国之间的差异性也是很明显的,并且有日益扩大的趋势,因此,不少学者选择了以拉美某个国家作为现代化模式的研究对象。在拉美各国内部,看到的有关著作更多的是国别研究,而不是地区研究。在中国学者中,上述两种倾向都存在。本文试图对国内拉美现代化模式研究中的上述两种倾向作一简要回顾,并对如何进一步深化拉美现代化模式的研究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对拉美地区现代化模式的研究
(一)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研究
1.现代化进程缓慢的根源。郝惠认为,拉美地区现代化进程缓慢是由于独立前的传统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独立后的考迪罗统治和大地产制度、单一产品经济和外国侵略干涉,以及经济模式转换时期经济政策失误造成的新问题所致。② 韩琦认为,拉美现代化进程步履蹒跚,原因在于拉美殖民地历史长期遗留下来、并在19世纪得到加强的体制结构仍继续存在。在《拉丁美洲殖民制度的遗产》一文中,他从重商主义制度、大庄园制、种植园奴隶制、社会等级制度、种族制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宗教制度、文化等八个方面对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实行的殖民制度及其遗产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认为消除殖民制度遗产,进行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将是拉美现代化面临的艰巨任务。③ 刘文龙和王晓德对殖民地文化遗产的影响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认为天主教伦理是拉美文化体系的主要基础,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影响巨大,走出天主教伦理的束缚是拉美实现真正现代化的前提。④
2.现代化进程启动的时间。赵长华认为,“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实质上就是工业化过程,其起点应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算起”。⑤ 罗荣渠认为,“……直到19世纪70至80年代,……少数拉美国家才开始进入现代化的启动阶段……。”⑥ 林被甸在早期的研究中认为,独立战争是拉美现代化的起点,“拉美地区走向现代世界的变革,最早是在追求‘欧化’的目标下,与独立革命运动同时起步的”。⑦ 他在后来又予以修正,认为拉美工业化启动时间“定于19世纪70—80年代,可能是比较符合拉美历史实际的考虑”。并且,他把工业化的启动等同于现代化的启动:“直到19世纪70—80年代,一些拉美国家才开始进入现代化的启动阶段”。⑧ 刘婷、韩琦也先后发表文章,认为拉美工业化的启动时间应该是1870年左右。⑨
3.现代化进程的模式。赵长华认为,普雷维什提出的发展主义为拉美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政策主张。拉美的现代化模式就是进口替代工业化。⑩ 林被甸认为,拉美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两种模式,即早期现代化追求“欧化”的模式和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探索“自主发展”的模式。(11)
4.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转型问题。林被甸提出了拉美工业化启动与社会转型“断裂”的见解。(12) 他认为,按照经典现代化理论家的观点,工业化的启动和社会转型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发展过程,拉美的工业化启动于19世纪的70—80年代,而社会转型却在1930年之后,从而发生了“工业化启动”与“社会转型”的断裂,即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启动和社会转型分开了,成了两个发展阶段,发生了断裂。这是后发展国家特殊性的反映,因为拉美国家的现代化是“外源性”类型,其早期工业化具有依附性、寄生性和脆弱性的特点,不能带动拉美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那么,为什么拉美的社会转型会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呢?作者认为,“应该肯定,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首先是一个经济发展过程,其核心是工业化”。但是,“20世纪中叶拉美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型并非单纯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推动力也并非主要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非经济因素,即“拉美现代民族主义、民众主义和职团主义,从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三个主义’,就不可能发生20世纪中叶拉美社会的历史性变革和拉美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三个主义’的核心内容和意义只有一个,即在如何按照本民族的特点而不是照搬西方模式来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方面作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13) 董经胜对民众主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认为民众主义是一种政治策略,拉美民众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民众主义、经典民众主义和核心民众主义三个阶段,民众主义运动和政权所体现出来的民主与权威的两面性,民众主义政策所带来的发展与危机,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拉美作为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产生的积累与分配、效率与公平、秩序与参与之间难以调和的冲突。(14) 江时学认为,影响拉美现代化进程的“主义”不只是上述三者,而是八大主义,包括:自由主义、实证主义、职团主义、民众主义、结构主义、官僚威权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和新自由主义。(15) 韩琦对古典自由主义(16)、刘承军对实证主义(17)、曾昭耀和复立安对职团主义(18)、夏立安和董经胜对官僚威权主义(19)、江时学对经济民族主义(20) 都做出了研究,关于结构主义、(21) 新自由主义(22) 也有一批研究成果。
5.南北美洲现代化道路的比较。张家哲认为,拉美现代化发展落后于北美,是因为与北美相比,拉美在民族素质、社会结构和制度、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社会风尚、教育等方面的特点都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3) 韩琦认为,19世纪对南北美洲来说是个最关键的发展时期,但因二者原来的殖民地遗产不同,独立革命的性质不同,选择的发展道路也不同。美国依靠“边疆”扩张、技术进步、资本的迅速积累,很快实现了工业化,由“外围”国家一跃而成为世界“工业中心”,同时也实现了经济结构由“二元”向资本主义“一元”的转变。拉美因受内外条件的制约,走上一条发展初级产品出口的道路,虽然经济结构有所变化,但仍是“二元结构”,是一种外围资本主义。南北美洲的发展差距由此拉大。(24) 朱红根认为,美国殖民地时期就具有较发达的制造业和农业基础;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使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确立;其具有优越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工业化起步晚于英国的时间不长,没有机器设备陈旧的包袱,能够直接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成果;在工业化时期,实行关税保护政策,大力引进外资;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先行;重视农业发展,以农业推动工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而拉美20世纪30年代之前一直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30年代起才开始进行工业化,其差距非一朝一夕所能弥补。(25) 陈才兴和陈宏对南北美洲现代化道路出现差异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美国能在第二波现代化大潮中实现现代化,而拉美国家迟迟在第三波现代化大潮中起步,是因为二者独立后的政治局势不同;土地制度不同;农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农民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不同;大量吸收外国移民所起的作用不同;发展交通运输的目的和作用不同;拉美以出门为主的庄园和种植园与美国南方种植园的作用不问。(26) 另外,刘文龙和罗平峰对南北美洲的城市化(27)、刘文龙和朱鸿博对南北美洲的农业发展模式(28) 也进行了比较。
(二)经济现代化模式
《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书是从发展战略角度研究拉美经济现代化的比较有影响的早期著作。(29) 1996年江时学的《拉美发展模式研究》一书出版,(30)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首次较为详细系统地论述了拉美三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兴衰转换,对每种模式的形成原因、理论基础、运转过程及其影响和衰落原因都作了具体交代。并对拉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工业化与农业发展、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等四大关系作了初步探讨。书中还列出一章,对拉美发展模式与东亚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随后,有不少关于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和模式转换的文章相继问世。(31)
2001年江时学和他的课题组完成了《拉美与东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一书,这本著作就拉美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道路、农业现代化道路、各种经济要素(资本、技术、外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政府(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管理、收入分配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与东亚进行了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本书还辟出了一章比较了非经济因素(文化和政治)在两地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就文化因素而言,作者的结论是,“东亚奇迹首先来自于一系列经济因素,而不是非经济因素,这些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干预;积极利用外部条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与决定经济发展的其他内部因素相比,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是有限的。”关于政治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者认为“十分重要”,从两地的模式比较中可以看出,“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如何认识政府的权威性和如何维系政治稳定,为经济建设创造必要的条件”。“经济能否取得高速增长,政治民主程度不是一个决定因素。”(32)
(三)政治现代化模式
关于政治现代化与民主化问题,曾昭耀认为,政治现代化的标准应该是政权的阶级性质,现代政治制度就是指两个现代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领导和实行的民主政治制度。根据这一标准,拉美政治现代化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政治西化失败阶段、现代政治制度基本确立阶段和民主化阶段。拉美政治现代化进程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民主与专制反复交替,二是西化→西化失败→再西化→再西化失败的周期性反复。西方的民主制度之所以在拉美国家一再失败,就是因为其社会条件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拉美政治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依据本国实情,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33) 韦幼苏认为,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拉美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4) 李荣静则从拉美战后的经济发展、威权主义政权合法性日益衰落、国际政治格局的总体变化、美国对拉美的外交政策等方面探讨了拉美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形成的原因。(35) 刘文龙认为,第三次民主化浪潮是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拉美民主政治的形式和内容具有明显的独特性,民主化进程中仍存在军人干政的可能性。(36) 董经胜对拉美现代化进程中军人政权的模式和特点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37)
政治稳定始终是关系拉美现代化的一个核心问题,曾昭耀认为,第一次现代化浪潮中拉美人主要应对的是来自右的方面的动乱,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中解决的是来自左的方面的动乱,第三次现代化浪潮中,为了避免社会冲突,不少国家的执政者选择了“第三条道路”,但事实表明,其不能解决政治稳定问题。(38)
(四)社会发展模式
贫困化是拉美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突出社会问题。万心惠较早地关注到这一问题,(39) 刘新民从经济发展模式和农村社会的变化两个方面对拉美国家的农村贫困问题的深层原因作了剖析。(40) 苏振兴认为,从1970年以来的三十多年间,拉美社会贫困状况的演变特点有三:社会贫困现象总体上呈不断加剧的趋势,但其间经历过两次起伏;日益加剧的社会贫困现象出现了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经济危机对社会的破坏力极大。这种贫困现象的出现,除了某些历史因素外,还有“重增长、轻分配”思想的影响,忽视必要的社会改革,对解决就业问题重视不够,国民经济长时间地非正常增长,国家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等。他指出:国家在社会发展领域的作用不可替代,“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需要有兼顾社会公平的本国发展模式,需要一个有创造性的、充满活力的、精干而高效的政府,需要一个对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完整性负责任的政治阶级”。(41)
(五)《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中的主要观点
2002年以苏振兴为首的课题组承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拉美现代化道路研究》,辛勤耕耘,历时四载,最终以《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一书面世,该书洋洋51万余字,从现代化进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政治现代化等方面对拉美地区现代化做了比较详细全面的阐述,将国内的拉美现代化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就拉美现代化进程研究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42)
二、对拉美国别现代化模式的研究
(一)墨西哥
陈芝芸对墨西哥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发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43) 杨茂春对墨西哥农业现代化道路(44)、迟越对墨西哥现代民主政治秩序的建立(45)、夏立安对墨西哥社会长期稳定的原因(46) 都做了有益的探讨。1996年曾昭耀出版了《政治稳定与现代化——墨西哥政治模式的历史考察》一书,这是一本有分量的著作,作者通过对墨西哥现代化进程的考察和对其政治模式的分析,着重探讨了墨西哥现代化过程中在分配不平等状况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仍能够保持长期政治稳定的原因,结论是,墨西哥能够根据自己的国情在宪政理论和政治制度方面进行创新:职团主义官方党组织体系、总统集权制政权体系和独立的私营企业主权力体系,构成了墨西哥政治制度的特色,三者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成为墨西哥政治稳定的三个根本因素。这一体制继承了近代西方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传统,并力图把二者结合起来,主张按照社会利益原则,通过法制道路和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和平地改造旧的资本主义,力图走一条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但又兼有二者优点的第三条道路。这一种模式被作者称为“一党执政总统制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模式”(47)。但书中缺少对革命制度党衰落原因的解释。后来曾昭耀对墨西哥现代化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48) 着重探讨了墨西哥为什么经历三次现代化浪潮而最终未能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原因。
(二)巴西
国内学者对巴西现代化给予了比较多的关注。周世秀关于巴西现代化进程中地区差距问题的文章,告诫人们在加速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应注意缩小地区差距,防止地区之间的不协调发展。(49) 进入21世纪之后,国内先后有三本关于巴西现代化的著作面世,(50) 其中吴洪英对巴西现代化的分期、发展战略,工业化道路、政治民主化路径等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巴西现代化模式是一种混合型模式,表现为经济方面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和国家强有力干预的混合经济;政治方面的集权与分权此消彼长、独裁与民主交替的混合政治架构;社会结构方面的从上小、下大、中间一般的金字塔式逐渐演化为上小、下渐小、中间渐大的初雏菱型社会结构;文化方面的以欧洲文化、印第安文化和黑人文化等熔炼成的多元文化。此外,巴西现代化是追求进步的巴西人民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现代生产力的刺激而做出的正式回应,故现代化模式具有外激内活性。巴西现代化过程还是一个面向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且严重依附这一市场的过程,故现代化模式又具有明显的外向性和依附性特征(51)。
张宝宇多年从事巴西现代化的研究,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观点:(1)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化的完成需要经过两个社会转型期。第一个转型期是从传统社会的后期到现代化开始之时,此间所发生的一切社会、经济与政治等方面的变化,是社会现代化开始的前提条件;第二个社会转型期是由现代化开始至现代化完成。(2)工业化与工业发展史所表述的内容是不同的,工业化只是工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阶段,不能认为工业诞生(工厂出现)之时即工业化开始之日。巴西工业化化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3)巴西政治现代化的特点是:民主不总是被追求的目标;政治发展并不滞后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受制于世界形势的变化。(52) (4)对巴西目前现代化水平的估价,依据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所提出的现代化10项指标加以衡量,可以说巴西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但这不能完全反映巴西的具体情况,因为某些指标掩盖了巴西社会的现实。实际上,“巴西的社会发展程度距全面进入现代化阶段尚有相当大距离”。(53)
董经胜探讨了威权主义在巴西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问题。他认为,60年代巴西之所以建立军人威权主义,从经济上看,是因进口替代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危机,需要一个能够排除大众阶层参与的强政府来推行稳定政策;从政治上看,是由于1945年“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巴西民主制在经济危机面前造成的政治极端化和激进化;从军队本身看,军人干政模式发生了从“监护型”向执政型的转变。政治上的威权统治和经济上的“奇迹”是军政权前期(1964—1973年)的明显特征,军政权后期(1974—1985)是政治开放和民主化的时期。由于巴西的军人政权保留了一定的民主机构和程序,也由于军政府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民主化进程呈现出自上而下的、缓慢的、渐进的特点,是一种政府和反对派之间“通过交易的转型”。(54)
(三)秘鲁
秘鲁是一个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但其现代化却比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落后,韩琦通过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侧面对秘鲁历史的纵向考察,提出了如下观点,即:秘鲁长期奉行的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增长模式,不断地侵蚀了其自主发展的潜力;寡头政权的长期存在维护了既得利益,阻止了旧模式向新模式的转换;种族和社会的长期分裂状态,则难以使秘鲁凝聚和团结改革力量,推翻寡头政治,以建立新的发展模式。经济、政治、社会三个方面的因素在秘鲁历史中长期交互作用,造成了秘鲁现代化的步履蹒跚。这说明,一味奉行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模式而不转换发展模式,不是拉美现代化的出路,而发展模式的转换并非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政治力量和社会环境的配合。(55)
三、加强拉美国别现代化的研究
由上述回顾可见,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学者就开始了对拉美现代化的研究,进入90年代后,研究不断加深,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拉美现代化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人们对拉美地区现代化模式的认识和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但我们同时也发现,前一阶段的拉美现代化研究中存在着三种倾向,即,注重地区模式研究而忽视国别模式研究;注重地区比较而忽视国别比较;注重经济因素而忽视非经济因素,这三种倾向不利于拉美现代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因此,我们提出,要注重国别研究,处理好地区研究与国别研究之间的关系;要注重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加强国别比较研究或分类比较研究,推动研究的细化和深化;要重视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经济因素的研究。
1.要注重国别研究,处理好地区研究与国别研究之间的关系。
首先,重视国别研究,符合研究方法的一般规律。通常的研究方法应该是从个性到共性,从特殊到一般,从国别到地区。我们肯定地区研究的必要性,但不能否认国别研究的重要性,承认拉美地区的一致性,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拉美地区的差异性。应该看到,地区研究和国别研究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国别研究是基础,当国别研究深入下去之后,地区性研究才能更上一层楼。
其次,从现代化研究的对象来讲,也应该重视国别研究。我们通常讲的现代化首先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在拉美现代化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从地区视角看问题与从国别视角看问题往往是不一样的。如独立运动时期,西属美洲殖民地出现了15个独立国家,对这件事情的评价,从整个拉美地区的视角看,会认为玻利瓦尔的一体化思想是正确的,各国的独立是分裂行为,但从国别的角度上看,会认为玻利瓦尔的思想是不现实的,甚至是错误的,各国的独立是正当的,是现代化的起点。经典现代化理论家认为,民族国家的形成是现代化起飞的前提条件,是一个必要条件,是现代化开始的非经济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企业家成长的不足,这一前提尤显重要。具体到拉美来说,由于拉美国家种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各国虽然在19世纪初宣布了独立,但各国内部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整合的道路却很长,“独立”并不能与“民族国家的形成”划等号,整个19世纪都是拉美各国“民族国家形成”的时期,当然,由于殖民地遗产的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直接影响到了各国现代化的进程。从这个角度看,大多数拉美国家现代化的启动不是在19世纪末,而是在20世纪的30年代以后。
2.通过比较研究来展示出国别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
不可否认,拉美地区的现代化进程的确存在着一致性,当把拉美与北美或东亚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话,这种一致性会更明显。但拉美33个国家之间的差异性也很明显。学者们在进行地区性研究的时候,通常的做法是以几个大国的情况来说明整个地区的情况,而各国之间的差异性往往被忽略了。当我们用比较的方法,对拉美地区进行国别比较和分类研究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不少复杂的问题等待我们回答,例如,墨西哥和秘鲁同样是印第安人口比较多的国家,但为什么墨西哥的现代化就比秘鲁顺利一些?阿根廷和智利都进行了新自由主义改革,为什么阿根廷成为“失败的国家”,而智利却相对比较成功?等等,如果我们将拉美的某个国家与亚洲国家或非洲国家进行比较,或与发达国家早期发展时期进行比较的话,我们还会提出另外许多问题。我们发现,地区模式并不能、至少不能完全反映国别模式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拉美国家之间、拉美国家与拉美地区以外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从中发现拉美各国走向现代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3.在拉美现代化的国别研究中,固然要重视经济因素的研究,但更应该重视非经济因素的研究。
有的学者用经济指标衡量拉美某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程度,认为这个国家实现了现代化或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但实际情况却大不相符,这说明研究现代化不能单凭经济指标说明问题,现代化也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现代化是工业化带动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生深刻变化的大变革进程,其中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之间的变化是一种互动关系,我们在现代化的研究中,就是要体现出这种互动的关系,体现出现代化进程的活动主体,这自然就离不开对非经济因素的研究。拉美国家的哪些非经济因素值得我们去关注呢?我们认为,由于拉美国家种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重视各国种族文化的研究;由于其社会结构与种族结构交织在一起带来的复杂性,我们应该重视各国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研究,分析各个时期阶级的构成和变动对现代化的影响;由于某种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往往是剧烈的政治斗争的结果,体现了不同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应该重视不同时期政治转型的研究;由于现代化的主角是人,先进的现代制度要获得成功,必须依赖执行和运用这些制度的人的现代人格和现代品质,我们应该重视人的现代化的研究,重视人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和行为方式的研究,重视拉美思想史、精英集团、民众运动的研究;由于拉美从殖民地时期就处于一种边缘地位,中心国家在不同时期对资源特点不同的拉美国家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国际关系体系左右着拉美国家现代化战略的选择,我们应该重视国际因素与拉美各国现代化之间关系的研究。
另外,在写作方法上,我们应该避免通史式的面面俱到的历史描述,要把笔墨用在转型时期,着重研究现代化的转型,包括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治转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把转型研究作为研究的重中之重,突显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主题。
注释:
①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89页。
② 郝惠:《拉美地区现代化进程缓慢的原因》,《驻马店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
③ 韩琦:《拉丁美洲殖民制度的遗产》,《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
④ 刘文龙:《19世纪拉美天主教与美国新教——社会阻力与动力的象征》,《拉丁美洲研究》2000年第1期;王晓德:《试论拉丁美洲现代化步履维艰的文化根源》,《史学集刊》2004年第1期。
⑤ 赵长华:《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社会科学》1987年第9期。
⑥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页。
⑦ 林被甸:《拉美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
⑧ 林被甸:《拉丁美洲国家的早期现代化——外源性现代化道路实例研究》,载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编:《现代化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⑨ 刘婷:《试析拉美工业化的启动时间及特点》,《拉丁美洲研究》2001年第6期;韩琦:《拉丁美洲的早期工业化》,《拉丁美洲研究》2002年第6期。
⑩ 赵长华:《发展主义与拉美现代化进程》,《外国经济与管理》1987年第9期。
(11) 林被甸:《拉美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
(12) 林被甸:《拉丁美洲国家的早期现代化——外源性现代化道路实例研究》,载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编:《现代化研究》第二辑。
(13) 林被甸:《对20世纪中叶拉美社会变革的思考》(2003年在庐山拉美史研究会年会上提交的论文,未发表)。
(14) 董经胜:《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众主义》,《世界历史》2004年第4期。
(15) 江时学:《影响拉美现代化进程的若干“主义”》,《拉丁美洲研究》2003年第4期。
(16) 韩琦:《论自由主义对19世纪拉丁美洲的影响》,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编:《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 刘承军:《实证主义思潮在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研究》1990年第2期。
(18) 曾昭耀:《政治稳定与现代化——墨西哥政治模式的历史考察》,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夏立安:《当代职团主义兴起的原因》,《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19) 夏立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与法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董经胜:《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军人政权》,《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0) 江时学:《论拉美民族主义的兴衰》,《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3期。
(21) 江时学:《拉美结构主义的再认识》,《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王萍:《结构主义与拉美的发展》,《拉丁美洲研究》J999年第4期;董国辉:《劳尔·普雷维什经济思想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 江时学:《关于新自由主义学说的几个问题》,《拉丁美洲研究》1996年第3期;陈才兴:《新自由主义在拉美的发展变化及其前景》,《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2期;苏振兴:《新自由主义与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研究》2004年第2期;韩琦:《简论拉丁美洲新自由主义的演变》,《拉丁美洲研究》2004年第2期。
(23) 张家哲:《资本主义在北、南美洲早期发展速缓缘由探析》,《学术季刊》(上海社会科学院)1990年第4期。
(24) 韩琦:《试探拉美经济发展落后于北美的根源》,《世界历史》1997年第3期。
(25) 朱红根:《美国与拉美不同历史发展道路的对比与思考》,《拉丁美洲研究》1998年第4期。
(26) 陈才兴、陈宏:《近代拉美与美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不同拮据的比较》,《拉丁美洲研究》2002年第3期。
(27) 刘文龙、罗平峰:《近代拉美与美国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和经济职能》,《拉丁美洲研究》2000年第5期。
(28) 刘文龙、朱鸿博:《试析近代拉美与美国的不同农业发展模式》,《复旦学报》2001年第5期。
(29) 苏振兴、徐文渊主编:《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0) 江时学:《拉美发展模式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31) 如曾昭耀:《关于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再思考》,《拉丁美洲研究》1996年第6期;苏振兴:《拉美国家工业化模式转换的经验教训》,《中国改革》2003年第12期等。
(32) 江时学等著:《拉美与东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285、269、294页。
(33) 曾昭耀:《拉美政治现代化进程新探》,《拉丁美洲研究》2003年第1期;曾昭耀:《拉美政治现代化问题初探》(www.cass.net.cn/chinese/s27-lms/zhongdianxk//zhengzhi-lt.htm-)
(34) 韦幼苏:《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拉美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文史哲》2001年第4期。
(35) 李荣静:《拉美第三次民主化浪潮成因探析》,《历史教学》2002年第6期。
(36) 刘文龙:《关于20世纪末拉美政治民主化独特性的再思考》,《拉丁美洲研究》2002年第2期。
(37) 董经胜:《拉美军人与政治:一项历史的考察》,《拉丁美洲研究》2004年第3期。
(38) 曾昭耀:《拉美国家在现代化浪潮中的乱与治》,《中国改革》2002年第10期。
(39) 万心惠:《拉丁美洲的现代化与贫困杂感》,《拉丁美洲研究》1995年第2期。
(40) 刘新民:《拉美国家农村的贫困——另一个角度的思考》,《拉丁美洲研究》1995年第5期。
(41) 苏振兴、袁东振:《发展模式与社会冲突——拉美国家社会问题透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页。
(42) 苏振兴主编:《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详细介绍见韩琦:《从拉美现代化的历史中寻求智慧与启迪——读〈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拉丁美洲研究》2006年第5期。
(43) 陈芝芸:《墨西哥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发展问题》,《拉丁美洲研究》2000年第5期。
(44) 杨茂春:《墨西哥农业现代化道路初探》,《拉丁美洲研究》1985年第4期。
(45) 迟越:《墨西哥现代民主政治秩序的建立——略论考迪罗军人政治向政党制文官政治的转变》,载罗荣渠主编:《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6) 夏立安:《现代墨西哥社会持久稳定的原因》,《历史研究》1993年第6期。
(47) 曾昭耀:《政治稳定与现代化——墨西哥政治模式的历史考察》,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32页。
(48) 曾昭耀:《墨西哥现代化进程与国际关系》,载曾昭耀主编:《现代化战略选择与国际关系——拉美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这本书在将国别研究和地区研究相结合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其选择的七个个案的研究体例和思路不甚一致,不少个案缺乏用现代化理论来统领,墨西哥个案算是写得比较成功的一个。
(49) 周世秀:《巴西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经济差距和南方分离运动》,《世界历史》1994年第2期。
(50) 详细介绍见韩琦:《巴西现代化研究的新进展——〈巴西现代化进程透视〉,〈巴西历史和现代化〉,〈巴西现代化研究〉评介》,《拉丁美洲研究》2004年第1期。
(51) 吴洪英:《巴西现代化进程透视——历史与现实》,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332—348页。
(52) 张宝宇:《巴西现代化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197页。
(53) 张宝宇:《巴西现代化研究》,第308页。
(54) 董经胜:《军人政权与拉美的现代化——对巴西的个案研究》,博士论文;《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主与威权——对巴西1964年军事政变经济根源的个案研究》,《史学月刊》2002年第2期。
(55) 韩琦:《秘鲁现代化迟缓原因探析》,《世界历史》2003年第5期。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7年09期
【原文出处】《史学理论研究》(京)2007年2期第116~123页
【作者简介】韩琦,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南京 300071
【内容提要】 | 本文从拉美现代化模式的地区性研究和国别研究两个角度,对国内学术界前一阶段的主要成果作了简要回顾,认为所谓拉美现代化研究,首先应该是民族国家的现代化研究,应该以民族国家为研究单位,民族国家的现代化是拉美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在强调地区一致性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国别差异性,而在国别研究中,要重视比较研究和非经济因素的研究。 |
一、对拉美地区现代化模式的研究
(一)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研究
1.现代化进程缓慢的根源。郝惠认为,拉美地区现代化进程缓慢是由于独立前的传统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独立后的考迪罗统治和大地产制度、单一产品经济和外国侵略干涉,以及经济模式转换时期经济政策失误造成的新问题所致。② 韩琦认为,拉美现代化进程步履蹒跚,原因在于拉美殖民地历史长期遗留下来、并在19世纪得到加强的体制结构仍继续存在。在《拉丁美洲殖民制度的遗产》一文中,他从重商主义制度、大庄园制、种植园奴隶制、社会等级制度、种族制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宗教制度、文化等八个方面对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实行的殖民制度及其遗产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认为消除殖民制度遗产,进行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将是拉美现代化面临的艰巨任务。③ 刘文龙和王晓德对殖民地文化遗产的影响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认为天主教伦理是拉美文化体系的主要基础,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影响巨大,走出天主教伦理的束缚是拉美实现真正现代化的前提。④
2.现代化进程启动的时间。赵长华认为,“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实质上就是工业化过程,其起点应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算起”。⑤ 罗荣渠认为,“……直到19世纪70至80年代,……少数拉美国家才开始进入现代化的启动阶段……。”⑥ 林被甸在早期的研究中认为,独立战争是拉美现代化的起点,“拉美地区走向现代世界的变革,最早是在追求‘欧化’的目标下,与独立革命运动同时起步的”。⑦ 他在后来又予以修正,认为拉美工业化启动时间“定于19世纪70—80年代,可能是比较符合拉美历史实际的考虑”。并且,他把工业化的启动等同于现代化的启动:“直到19世纪70—80年代,一些拉美国家才开始进入现代化的启动阶段”。⑧ 刘婷、韩琦也先后发表文章,认为拉美工业化的启动时间应该是1870年左右。⑨
3.现代化进程的模式。赵长华认为,普雷维什提出的发展主义为拉美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政策主张。拉美的现代化模式就是进口替代工业化。⑩ 林被甸认为,拉美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两种模式,即早期现代化追求“欧化”的模式和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探索“自主发展”的模式。(11)
4.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转型问题。林被甸提出了拉美工业化启动与社会转型“断裂”的见解。(12) 他认为,按照经典现代化理论家的观点,工业化的启动和社会转型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发展过程,拉美的工业化启动于19世纪的70—80年代,而社会转型却在1930年之后,从而发生了“工业化启动”与“社会转型”的断裂,即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启动和社会转型分开了,成了两个发展阶段,发生了断裂。这是后发展国家特殊性的反映,因为拉美国家的现代化是“外源性”类型,其早期工业化具有依附性、寄生性和脆弱性的特点,不能带动拉美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那么,为什么拉美的社会转型会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呢?作者认为,“应该肯定,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首先是一个经济发展过程,其核心是工业化”。但是,“20世纪中叶拉美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型并非单纯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推动力也并非主要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非经济因素,即“拉美现代民族主义、民众主义和职团主义,从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三个主义’,就不可能发生20世纪中叶拉美社会的历史性变革和拉美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三个主义’的核心内容和意义只有一个,即在如何按照本民族的特点而不是照搬西方模式来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方面作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13) 董经胜对民众主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认为民众主义是一种政治策略,拉美民众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民众主义、经典民众主义和核心民众主义三个阶段,民众主义运动和政权所体现出来的民主与权威的两面性,民众主义政策所带来的发展与危机,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拉美作为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产生的积累与分配、效率与公平、秩序与参与之间难以调和的冲突。(14) 江时学认为,影响拉美现代化进程的“主义”不只是上述三者,而是八大主义,包括:自由主义、实证主义、职团主义、民众主义、结构主义、官僚威权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和新自由主义。(15) 韩琦对古典自由主义(16)、刘承军对实证主义(17)、曾昭耀和复立安对职团主义(18)、夏立安和董经胜对官僚威权主义(19)、江时学对经济民族主义(20) 都做出了研究,关于结构主义、(21) 新自由主义(22) 也有一批研究成果。
5.南北美洲现代化道路的比较。张家哲认为,拉美现代化发展落后于北美,是因为与北美相比,拉美在民族素质、社会结构和制度、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社会风尚、教育等方面的特点都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3) 韩琦认为,19世纪对南北美洲来说是个最关键的发展时期,但因二者原来的殖民地遗产不同,独立革命的性质不同,选择的发展道路也不同。美国依靠“边疆”扩张、技术进步、资本的迅速积累,很快实现了工业化,由“外围”国家一跃而成为世界“工业中心”,同时也实现了经济结构由“二元”向资本主义“一元”的转变。拉美因受内外条件的制约,走上一条发展初级产品出口的道路,虽然经济结构有所变化,但仍是“二元结构”,是一种外围资本主义。南北美洲的发展差距由此拉大。(24) 朱红根认为,美国殖民地时期就具有较发达的制造业和农业基础;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使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确立;其具有优越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工业化起步晚于英国的时间不长,没有机器设备陈旧的包袱,能够直接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成果;在工业化时期,实行关税保护政策,大力引进外资;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先行;重视农业发展,以农业推动工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而拉美20世纪30年代之前一直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30年代起才开始进行工业化,其差距非一朝一夕所能弥补。(25) 陈才兴和陈宏对南北美洲现代化道路出现差异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美国能在第二波现代化大潮中实现现代化,而拉美国家迟迟在第三波现代化大潮中起步,是因为二者独立后的政治局势不同;土地制度不同;农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农民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不同;大量吸收外国移民所起的作用不同;发展交通运输的目的和作用不同;拉美以出门为主的庄园和种植园与美国南方种植园的作用不问。(26) 另外,刘文龙和罗平峰对南北美洲的城市化(27)、刘文龙和朱鸿博对南北美洲的农业发展模式(28) 也进行了比较。
(二)经济现代化模式
《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书是从发展战略角度研究拉美经济现代化的比较有影响的早期著作。(29) 1996年江时学的《拉美发展模式研究》一书出版,(30)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首次较为详细系统地论述了拉美三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兴衰转换,对每种模式的形成原因、理论基础、运转过程及其影响和衰落原因都作了具体交代。并对拉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工业化与农业发展、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等四大关系作了初步探讨。书中还列出一章,对拉美发展模式与东亚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随后,有不少关于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和模式转换的文章相继问世。(31)
2001年江时学和他的课题组完成了《拉美与东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一书,这本著作就拉美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道路、农业现代化道路、各种经济要素(资本、技术、外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政府(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管理、收入分配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与东亚进行了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本书还辟出了一章比较了非经济因素(文化和政治)在两地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就文化因素而言,作者的结论是,“东亚奇迹首先来自于一系列经济因素,而不是非经济因素,这些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干预;积极利用外部条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与决定经济发展的其他内部因素相比,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是有限的。”关于政治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者认为“十分重要”,从两地的模式比较中可以看出,“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如何认识政府的权威性和如何维系政治稳定,为经济建设创造必要的条件”。“经济能否取得高速增长,政治民主程度不是一个决定因素。”(32)
(三)政治现代化模式
关于政治现代化与民主化问题,曾昭耀认为,政治现代化的标准应该是政权的阶级性质,现代政治制度就是指两个现代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领导和实行的民主政治制度。根据这一标准,拉美政治现代化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政治西化失败阶段、现代政治制度基本确立阶段和民主化阶段。拉美政治现代化进程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民主与专制反复交替,二是西化→西化失败→再西化→再西化失败的周期性反复。西方的民主制度之所以在拉美国家一再失败,就是因为其社会条件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拉美政治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依据本国实情,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33) 韦幼苏认为,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拉美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4) 李荣静则从拉美战后的经济发展、威权主义政权合法性日益衰落、国际政治格局的总体变化、美国对拉美的外交政策等方面探讨了拉美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形成的原因。(35) 刘文龙认为,第三次民主化浪潮是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拉美民主政治的形式和内容具有明显的独特性,民主化进程中仍存在军人干政的可能性。(36) 董经胜对拉美现代化进程中军人政权的模式和特点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37)
政治稳定始终是关系拉美现代化的一个核心问题,曾昭耀认为,第一次现代化浪潮中拉美人主要应对的是来自右的方面的动乱,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中解决的是来自左的方面的动乱,第三次现代化浪潮中,为了避免社会冲突,不少国家的执政者选择了“第三条道路”,但事实表明,其不能解决政治稳定问题。(38)
(四)社会发展模式
贫困化是拉美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突出社会问题。万心惠较早地关注到这一问题,(39) 刘新民从经济发展模式和农村社会的变化两个方面对拉美国家的农村贫困问题的深层原因作了剖析。(40) 苏振兴认为,从1970年以来的三十多年间,拉美社会贫困状况的演变特点有三:社会贫困现象总体上呈不断加剧的趋势,但其间经历过两次起伏;日益加剧的社会贫困现象出现了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经济危机对社会的破坏力极大。这种贫困现象的出现,除了某些历史因素外,还有“重增长、轻分配”思想的影响,忽视必要的社会改革,对解决就业问题重视不够,国民经济长时间地非正常增长,国家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等。他指出:国家在社会发展领域的作用不可替代,“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需要有兼顾社会公平的本国发展模式,需要一个有创造性的、充满活力的、精干而高效的政府,需要一个对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完整性负责任的政治阶级”。(41)
(五)《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中的主要观点
2002年以苏振兴为首的课题组承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拉美现代化道路研究》,辛勤耕耘,历时四载,最终以《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一书面世,该书洋洋51万余字,从现代化进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政治现代化等方面对拉美地区现代化做了比较详细全面的阐述,将国内的拉美现代化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就拉美现代化进程研究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42)
二、对拉美国别现代化模式的研究
(一)墨西哥
陈芝芸对墨西哥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发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43) 杨茂春对墨西哥农业现代化道路(44)、迟越对墨西哥现代民主政治秩序的建立(45)、夏立安对墨西哥社会长期稳定的原因(46) 都做了有益的探讨。1996年曾昭耀出版了《政治稳定与现代化——墨西哥政治模式的历史考察》一书,这是一本有分量的著作,作者通过对墨西哥现代化进程的考察和对其政治模式的分析,着重探讨了墨西哥现代化过程中在分配不平等状况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仍能够保持长期政治稳定的原因,结论是,墨西哥能够根据自己的国情在宪政理论和政治制度方面进行创新:职团主义官方党组织体系、总统集权制政权体系和独立的私营企业主权力体系,构成了墨西哥政治制度的特色,三者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成为墨西哥政治稳定的三个根本因素。这一体制继承了近代西方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传统,并力图把二者结合起来,主张按照社会利益原则,通过法制道路和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和平地改造旧的资本主义,力图走一条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但又兼有二者优点的第三条道路。这一种模式被作者称为“一党执政总统制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模式”(47)。但书中缺少对革命制度党衰落原因的解释。后来曾昭耀对墨西哥现代化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48) 着重探讨了墨西哥为什么经历三次现代化浪潮而最终未能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原因。
(二)巴西
国内学者对巴西现代化给予了比较多的关注。周世秀关于巴西现代化进程中地区差距问题的文章,告诫人们在加速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应注意缩小地区差距,防止地区之间的不协调发展。(49) 进入21世纪之后,国内先后有三本关于巴西现代化的著作面世,(50) 其中吴洪英对巴西现代化的分期、发展战略,工业化道路、政治民主化路径等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巴西现代化模式是一种混合型模式,表现为经济方面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和国家强有力干预的混合经济;政治方面的集权与分权此消彼长、独裁与民主交替的混合政治架构;社会结构方面的从上小、下大、中间一般的金字塔式逐渐演化为上小、下渐小、中间渐大的初雏菱型社会结构;文化方面的以欧洲文化、印第安文化和黑人文化等熔炼成的多元文化。此外,巴西现代化是追求进步的巴西人民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现代生产力的刺激而做出的正式回应,故现代化模式具有外激内活性。巴西现代化过程还是一个面向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且严重依附这一市场的过程,故现代化模式又具有明显的外向性和依附性特征(51)。
张宝宇多年从事巴西现代化的研究,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观点:(1)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化的完成需要经过两个社会转型期。第一个转型期是从传统社会的后期到现代化开始之时,此间所发生的一切社会、经济与政治等方面的变化,是社会现代化开始的前提条件;第二个社会转型期是由现代化开始至现代化完成。(2)工业化与工业发展史所表述的内容是不同的,工业化只是工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阶段,不能认为工业诞生(工厂出现)之时即工业化开始之日。巴西工业化化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3)巴西政治现代化的特点是:民主不总是被追求的目标;政治发展并不滞后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受制于世界形势的变化。(52) (4)对巴西目前现代化水平的估价,依据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所提出的现代化10项指标加以衡量,可以说巴西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但这不能完全反映巴西的具体情况,因为某些指标掩盖了巴西社会的现实。实际上,“巴西的社会发展程度距全面进入现代化阶段尚有相当大距离”。(53)
董经胜探讨了威权主义在巴西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问题。他认为,60年代巴西之所以建立军人威权主义,从经济上看,是因进口替代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危机,需要一个能够排除大众阶层参与的强政府来推行稳定政策;从政治上看,是由于1945年“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巴西民主制在经济危机面前造成的政治极端化和激进化;从军队本身看,军人干政模式发生了从“监护型”向执政型的转变。政治上的威权统治和经济上的“奇迹”是军政权前期(1964—1973年)的明显特征,军政权后期(1974—1985)是政治开放和民主化的时期。由于巴西的军人政权保留了一定的民主机构和程序,也由于军政府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民主化进程呈现出自上而下的、缓慢的、渐进的特点,是一种政府和反对派之间“通过交易的转型”。(54)
(三)秘鲁
秘鲁是一个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但其现代化却比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落后,韩琦通过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侧面对秘鲁历史的纵向考察,提出了如下观点,即:秘鲁长期奉行的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增长模式,不断地侵蚀了其自主发展的潜力;寡头政权的长期存在维护了既得利益,阻止了旧模式向新模式的转换;种族和社会的长期分裂状态,则难以使秘鲁凝聚和团结改革力量,推翻寡头政治,以建立新的发展模式。经济、政治、社会三个方面的因素在秘鲁历史中长期交互作用,造成了秘鲁现代化的步履蹒跚。这说明,一味奉行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模式而不转换发展模式,不是拉美现代化的出路,而发展模式的转换并非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政治力量和社会环境的配合。(55)
三、加强拉美国别现代化的研究
由上述回顾可见,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学者就开始了对拉美现代化的研究,进入90年代后,研究不断加深,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拉美现代化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人们对拉美地区现代化模式的认识和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但我们同时也发现,前一阶段的拉美现代化研究中存在着三种倾向,即,注重地区模式研究而忽视国别模式研究;注重地区比较而忽视国别比较;注重经济因素而忽视非经济因素,这三种倾向不利于拉美现代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因此,我们提出,要注重国别研究,处理好地区研究与国别研究之间的关系;要注重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加强国别比较研究或分类比较研究,推动研究的细化和深化;要重视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经济因素的研究。
1.要注重国别研究,处理好地区研究与国别研究之间的关系。
首先,重视国别研究,符合研究方法的一般规律。通常的研究方法应该是从个性到共性,从特殊到一般,从国别到地区。我们肯定地区研究的必要性,但不能否认国别研究的重要性,承认拉美地区的一致性,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拉美地区的差异性。应该看到,地区研究和国别研究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国别研究是基础,当国别研究深入下去之后,地区性研究才能更上一层楼。
其次,从现代化研究的对象来讲,也应该重视国别研究。我们通常讲的现代化首先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在拉美现代化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从地区视角看问题与从国别视角看问题往往是不一样的。如独立运动时期,西属美洲殖民地出现了15个独立国家,对这件事情的评价,从整个拉美地区的视角看,会认为玻利瓦尔的一体化思想是正确的,各国的独立是分裂行为,但从国别的角度上看,会认为玻利瓦尔的思想是不现实的,甚至是错误的,各国的独立是正当的,是现代化的起点。经典现代化理论家认为,民族国家的形成是现代化起飞的前提条件,是一个必要条件,是现代化开始的非经济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企业家成长的不足,这一前提尤显重要。具体到拉美来说,由于拉美国家种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各国虽然在19世纪初宣布了独立,但各国内部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整合的道路却很长,“独立”并不能与“民族国家的形成”划等号,整个19世纪都是拉美各国“民族国家形成”的时期,当然,由于殖民地遗产的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直接影响到了各国现代化的进程。从这个角度看,大多数拉美国家现代化的启动不是在19世纪末,而是在20世纪的30年代以后。
2.通过比较研究来展示出国别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
不可否认,拉美地区的现代化进程的确存在着一致性,当把拉美与北美或东亚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话,这种一致性会更明显。但拉美33个国家之间的差异性也很明显。学者们在进行地区性研究的时候,通常的做法是以几个大国的情况来说明整个地区的情况,而各国之间的差异性往往被忽略了。当我们用比较的方法,对拉美地区进行国别比较和分类研究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不少复杂的问题等待我们回答,例如,墨西哥和秘鲁同样是印第安人口比较多的国家,但为什么墨西哥的现代化就比秘鲁顺利一些?阿根廷和智利都进行了新自由主义改革,为什么阿根廷成为“失败的国家”,而智利却相对比较成功?等等,如果我们将拉美的某个国家与亚洲国家或非洲国家进行比较,或与发达国家早期发展时期进行比较的话,我们还会提出另外许多问题。我们发现,地区模式并不能、至少不能完全反映国别模式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拉美国家之间、拉美国家与拉美地区以外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从中发现拉美各国走向现代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3.在拉美现代化的国别研究中,固然要重视经济因素的研究,但更应该重视非经济因素的研究。
有的学者用经济指标衡量拉美某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程度,认为这个国家实现了现代化或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但实际情况却大不相符,这说明研究现代化不能单凭经济指标说明问题,现代化也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现代化是工业化带动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生深刻变化的大变革进程,其中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之间的变化是一种互动关系,我们在现代化的研究中,就是要体现出这种互动的关系,体现出现代化进程的活动主体,这自然就离不开对非经济因素的研究。拉美国家的哪些非经济因素值得我们去关注呢?我们认为,由于拉美国家种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重视各国种族文化的研究;由于其社会结构与种族结构交织在一起带来的复杂性,我们应该重视各国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研究,分析各个时期阶级的构成和变动对现代化的影响;由于某种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往往是剧烈的政治斗争的结果,体现了不同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应该重视不同时期政治转型的研究;由于现代化的主角是人,先进的现代制度要获得成功,必须依赖执行和运用这些制度的人的现代人格和现代品质,我们应该重视人的现代化的研究,重视人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和行为方式的研究,重视拉美思想史、精英集团、民众运动的研究;由于拉美从殖民地时期就处于一种边缘地位,中心国家在不同时期对资源特点不同的拉美国家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国际关系体系左右着拉美国家现代化战略的选择,我们应该重视国际因素与拉美各国现代化之间关系的研究。
另外,在写作方法上,我们应该避免通史式的面面俱到的历史描述,要把笔墨用在转型时期,着重研究现代化的转型,包括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治转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把转型研究作为研究的重中之重,突显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主题。
注释:
①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89页。
② 郝惠:《拉美地区现代化进程缓慢的原因》,《驻马店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
③ 韩琦:《拉丁美洲殖民制度的遗产》,《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
④ 刘文龙:《19世纪拉美天主教与美国新教——社会阻力与动力的象征》,《拉丁美洲研究》2000年第1期;王晓德:《试论拉丁美洲现代化步履维艰的文化根源》,《史学集刊》2004年第1期。
⑤ 赵长华:《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社会科学》1987年第9期。
⑥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页。
⑦ 林被甸:《拉美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
⑧ 林被甸:《拉丁美洲国家的早期现代化——外源性现代化道路实例研究》,载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编:《现代化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⑨ 刘婷:《试析拉美工业化的启动时间及特点》,《拉丁美洲研究》2001年第6期;韩琦:《拉丁美洲的早期工业化》,《拉丁美洲研究》2002年第6期。
⑩ 赵长华:《发展主义与拉美现代化进程》,《外国经济与管理》1987年第9期。
(11) 林被甸:《拉美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
(12) 林被甸:《拉丁美洲国家的早期现代化——外源性现代化道路实例研究》,载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编:《现代化研究》第二辑。
(13) 林被甸:《对20世纪中叶拉美社会变革的思考》(2003年在庐山拉美史研究会年会上提交的论文,未发表)。
(14) 董经胜:《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众主义》,《世界历史》2004年第4期。
(15) 江时学:《影响拉美现代化进程的若干“主义”》,《拉丁美洲研究》2003年第4期。
(16) 韩琦:《论自由主义对19世纪拉丁美洲的影响》,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编:《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 刘承军:《实证主义思潮在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研究》1990年第2期。
(18) 曾昭耀:《政治稳定与现代化——墨西哥政治模式的历史考察》,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夏立安:《当代职团主义兴起的原因》,《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19) 夏立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与法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董经胜:《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军人政权》,《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0) 江时学:《论拉美民族主义的兴衰》,《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3期。
(21) 江时学:《拉美结构主义的再认识》,《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王萍:《结构主义与拉美的发展》,《拉丁美洲研究》J999年第4期;董国辉:《劳尔·普雷维什经济思想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 江时学:《关于新自由主义学说的几个问题》,《拉丁美洲研究》1996年第3期;陈才兴:《新自由主义在拉美的发展变化及其前景》,《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2期;苏振兴:《新自由主义与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研究》2004年第2期;韩琦:《简论拉丁美洲新自由主义的演变》,《拉丁美洲研究》2004年第2期。
(23) 张家哲:《资本主义在北、南美洲早期发展速缓缘由探析》,《学术季刊》(上海社会科学院)1990年第4期。
(24) 韩琦:《试探拉美经济发展落后于北美的根源》,《世界历史》1997年第3期。
(25) 朱红根:《美国与拉美不同历史发展道路的对比与思考》,《拉丁美洲研究》1998年第4期。
(26) 陈才兴、陈宏:《近代拉美与美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不同拮据的比较》,《拉丁美洲研究》2002年第3期。
(27) 刘文龙、罗平峰:《近代拉美与美国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和经济职能》,《拉丁美洲研究》2000年第5期。
(28) 刘文龙、朱鸿博:《试析近代拉美与美国的不同农业发展模式》,《复旦学报》2001年第5期。
(29) 苏振兴、徐文渊主编:《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0) 江时学:《拉美发展模式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31) 如曾昭耀:《关于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再思考》,《拉丁美洲研究》1996年第6期;苏振兴:《拉美国家工业化模式转换的经验教训》,《中国改革》2003年第12期等。
(32) 江时学等著:《拉美与东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285、269、294页。
(33) 曾昭耀:《拉美政治现代化进程新探》,《拉丁美洲研究》2003年第1期;曾昭耀:《拉美政治现代化问题初探》(www.cass.net.cn/chinese/s27-lms/zhongdianxk//zhengzhi-lt.htm-)
(34) 韦幼苏:《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拉美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文史哲》2001年第4期。
(35) 李荣静:《拉美第三次民主化浪潮成因探析》,《历史教学》2002年第6期。
(36) 刘文龙:《关于20世纪末拉美政治民主化独特性的再思考》,《拉丁美洲研究》2002年第2期。
(37) 董经胜:《拉美军人与政治:一项历史的考察》,《拉丁美洲研究》2004年第3期。
(38) 曾昭耀:《拉美国家在现代化浪潮中的乱与治》,《中国改革》2002年第10期。
(39) 万心惠:《拉丁美洲的现代化与贫困杂感》,《拉丁美洲研究》1995年第2期。
(40) 刘新民:《拉美国家农村的贫困——另一个角度的思考》,《拉丁美洲研究》1995年第5期。
(41) 苏振兴、袁东振:《发展模式与社会冲突——拉美国家社会问题透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页。
(42) 苏振兴主编:《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详细介绍见韩琦:《从拉美现代化的历史中寻求智慧与启迪——读〈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拉丁美洲研究》2006年第5期。
(43) 陈芝芸:《墨西哥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发展问题》,《拉丁美洲研究》2000年第5期。
(44) 杨茂春:《墨西哥农业现代化道路初探》,《拉丁美洲研究》1985年第4期。
(45) 迟越:《墨西哥现代民主政治秩序的建立——略论考迪罗军人政治向政党制文官政治的转变》,载罗荣渠主编:《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6) 夏立安:《现代墨西哥社会持久稳定的原因》,《历史研究》1993年第6期。
(47) 曾昭耀:《政治稳定与现代化——墨西哥政治模式的历史考察》,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32页。
(48) 曾昭耀:《墨西哥现代化进程与国际关系》,载曾昭耀主编:《现代化战略选择与国际关系——拉美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这本书在将国别研究和地区研究相结合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其选择的七个个案的研究体例和思路不甚一致,不少个案缺乏用现代化理论来统领,墨西哥个案算是写得比较成功的一个。
(49) 周世秀:《巴西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经济差距和南方分离运动》,《世界历史》1994年第2期。
(50) 详细介绍见韩琦:《巴西现代化研究的新进展——〈巴西现代化进程透视〉,〈巴西历史和现代化〉,〈巴西现代化研究〉评介》,《拉丁美洲研究》2004年第1期。
(51) 吴洪英:《巴西现代化进程透视——历史与现实》,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332—348页。
(52) 张宝宇:《巴西现代化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197页。
(53) 张宝宇:《巴西现代化研究》,第308页。
(54) 董经胜:《军人政权与拉美的现代化——对巴西的个案研究》,博士论文;《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主与威权——对巴西1964年军事政变经济根源的个案研究》,《史学月刊》2002年第2期。
(55) 韩琦:《秘鲁现代化迟缓原因探析》,《世界历史》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