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论点摘编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7年07期


      日本北进战略计划的流产及对二战的影响
          邢克鑫
      (中共新乡市委党校,河南 新乡 453003)
    早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就开始制定侵略苏联的北进战略计划。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督促日本尽快实施北进战略计划,以求东西夹击击败苏联,尽早赢得欧洲战场的胜利。但是,由于70%以上的日本侵略军陷于地域辽阔、民气坚劲的中国抗日战场无力自拔,无法集中百万兵力闪击苏联,其北进战略计划最终流产。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大量地牵制和歼灭日本侵略军,客观上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自《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66~6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俄、日苏关系的特点
          安成日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俄、日苏关系是影响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双边关系。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日俄关系具有西方殖民列强与亚洲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之间的关系特点,总体态势是“俄攻日守”。明治维新到十月革命前的日俄关系具有老牌的殖民主义列强与新型殖民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特点,日俄在东亚既有争夺又有合作,日本逐渐占了上风。十月革命后日苏关系既有社会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邻国关系的特点,又有较为浓厚的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这时起,两国之间始终未能建立真正的信赖关系,经历了“日攻苏守”到“苏攻日守”的转变过程。
    摘自《西伯利亚研究》(哈尔滨),2007.2.71~73
      苏联的战争目标与战后“冷战”的形成
          张小强
      (钦州学员政治与经济系,广西 钦州 535000)
    二战中,苏联主要的战略目标是与盟国合作打败法西斯集团,并利用战胜之势为苏联的安全构筑势力范围,但这只是苏联的一个低层次的目标,其深层考虑是通过苏联控制的势力范围,建立与资本主义对立的社会主义体系,从而确保苏联的国家安全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安全。苏联目标与美国目标本质上的对立,使战后美苏不可能有真诚的合作,因而战后美苏冷战也是不可避免的。
    摘自《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3.53~56
      二战期间和战后初期的英美核合作
          耿志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089)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两国出于对德国抢先拥有原子弹的担心,在核领域开展合作,并在战争结束前获得成功。但成功的背后是双方利益的角逐和较量,貌似和睦的合作乃是政治家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因此战争胜利后,双方的核合作很快就中止了。
    摘自《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34~40
      日本政府内外有别的战争赔偿政策及其成因
          孙立祥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春 130024)
    战后,日本政府推行的内外有别、军民不同、官兵迥异即根据对侵略战争的态度和“贡献”大小予以差别对待的战争补偿政策,明显具有战争犯罪的主观故意和客观影响,不容忽视。这一战争赔偿政策的成因有四个方面:思想根源是“自卫战争史观”“解放战争史观”“靖国史观”等;政治基础是日本政要的右派构成和日本政权的保守性质;社会土壤是部分日本国民持有错误的战争史观;外部条件是战后宽松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
    摘自《世界历史》(京),2007.1.76~81




返回2007年07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