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世界文明进程中的全球史
——对“历史”何以成为“全球史”的思考
于沛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7年07期
【原文出处】《光明日报》(京)2007年68期第⑨页
【作者简介】于沛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
在现代汉语中,“历史”既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或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也指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即历史学。“全球史”同样具有类似上述两种内容的意义:其一指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个别国家、民族或地区的历史成为具有“全球性”的历史,这种意义上的“全球史”和“世界历史”意义相近;其二指具有“全球观念”的一种历史认识、历史思维或史学方法,它强调当代史学著作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全球性”,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建立全球史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从全人类的发展趋势和进程的角度来理解整个世界历史的历史观。
一
“世界文明进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世界历史进程”,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学者亨廷顿的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不可能用其他任何思路来思考人类的发展。”在他看来,世界各国杰出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所从事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探索文明的起源、形成、相互作用、成就、衰落和消亡。这种认识和大多数英语国家对“文明”的理解有关。在数十种到数百种关于“文明”的概念中,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是:“文明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用于克服生存问题的社会工具总和,包括经济方式、有影响力的社会关系、政治上的社交举止、移民体系结构、教育体系,同时也包括宗教、价值体系和美学。总之,文明是涵盖社会实践的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在中国,伴随着对“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的深入,文明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一些论者提出,“世界文明发展阶段的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相近的一面,以及彼此的相互交流都表明,地球是独一无二的,因而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一元性’。开放、交流是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中国历来是世界的中国。”在有关中外文明进程问题的研究中,多数人认为,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产、文化、思想和社会风尚发展情况的反映,这一基本认识,成为文明研究的起点。
不难看出,无论是中国文明、外国文明,还是整个人类的世界文明,都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是历史的产物。人类文明的萌生和发展,也是人类历史的萌生和发展。伴随着文明的演变和进步,人类历史也在发展,并表现出不可逆转的进步趋势。人类文明的进程,是不同文明碰撞、交流、交融的进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共同创造着人类的文明,推动着历史的进步。
二
正是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中,才产生了文明。社会实践是文明生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文明”自生成时起,就有具体的社会内容,只有具体的、社会的文明,而没有抽象的超然于社会之上的“文明”,因此,文明时代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人类文明时代的历史,和地球、和人类产生以来的历史相比较,只是短暂的一瞬。在文明时代到来之前,人类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文明时代包括建立在阶级对立基础之上的三种社会经济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而文明的发展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循着一定的规律。人类历史在矛盾运动中曲折发展,但其不可逆转的进步趋势,决定了文明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世界历史的范围来看,奴隶社会为封建社会所代替,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又为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文明所代替,当然这种“转变”或“代替”,并非是自发完成的。
资本主义文明是完全不同于奴隶社会文明和封建社会文明的一种文明。它创造了奴隶社会文明和封建社会文明所不曾有的奇迹。这主要表现在,资产阶级创造了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在它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出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了资产阶级必定要奔走于世界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本主义的萌生,虽然开始时是在个别国家出现,但从那时开始,就表现为世界历史现象,而非仅仅是个别国家孤立的、个别的现象,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资本主义大工业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使一切民族甚至是最野蛮的民族,也因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和交通的极其便利,卷入到文明中来。
正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历史愈益成为世界的历史,可以说,“全球史”是从资本主义文明时代开始的。
三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各民族和国家都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之中。他们在社会分工、商品交换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程度都不高,基本上处于自我封闭和相互隔绝的独立发展之中。这种状况直到15、16世纪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才发生变化。资本主义文明促使历史从民族史向世界史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全球史”。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交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种“交往”——“交流”的过程中,各民族史逐渐转变成世界历史——全球史。一座座“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既是广阔背景下文明交流的产物,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全球史”正是建立在这些人类文明发展里程碑上的全球史,没有广泛意义的人类的交往,没有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交融,也就不会有“全球史”。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交融”推动着文明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因为在不同文明的碰撞和冲突中,总是较低级的文明向较高级的文明流动,继而推动历史发展。以战争为例,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多次入侵中原,但很快就被汉民族同化了,这是因为当时的汉民族具有较高的文明程度。关于印度的历史,马克思曾说:“相继侵入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莫卧儿人,不久就被印度化了,——野蛮的征服者,按照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本身被他们所征服的臣民的较高文明所征服。不列颠人是第一批文明程度高于印度因而不受印度文明影响的征服者。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崇高的一切,从而毁灭了印度的文明。”较低级的文明向较高级的文明的“流动”,逐渐破坏着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孤立的状态,成为“全球史”形成的重要基础。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古已有之,但是人类的交往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却是在资本主义文明时代。资本主义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导致发生“交往革命”的最根本的原因。这里的“交往(commerce)”,是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意义的具有广泛内容的交往。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交往,还是文化——精神交往,都是人类在广阔的文明交流和交融的背景下,即历史向“全球史”转变中、或在“全球史”形成的过程中进行的。从民族史、地域史向世界史、全球史的转变,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文明进步的标志和结果。
文明的交流和交融是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中进行的,建立在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而非是在“精神世界”中进行的,因此离不开现实生活中的个人。这些“现实中的个人”,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的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他们不仅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且也推动着“全球史”的形成。显然,“交往”是世界历史性的交往,具有世界历史性的意义。交往是历史矛盾运动的前提,没有马克思所揭示的“交往”和“交往革命”,就没有人类的历史,也就没有在历史发展基础上的“全球史”。
四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哪一种意义上的文明/文化交流,或哪一种意义上的全球史,都是和所谓“全球化时代”联系在一起的。究竟是什么时候什么人首先提出具有严格意义的“全球化时代”这个概念?似乎很难准确地说明。尽管人们经常将“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等与“全球化时代”相混淆,但是,“全球化时代”仍是一个歧义纷呈的概念,不过在众多的“歧义”中却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全球化时代”和我们所说的“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是一个对立的概念。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两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即资产阶级时代和社会主义时代,资本家议会制度时代和无产阶级苏维埃国家制度时代的世界性交替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到20世纪上半叶,已清楚表明世界历史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阶段,“一球两制”。这是历史向“世界历史”、向“全球史”转变过程中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的内容。这一切并没有因为“全球化”的出现而改变;这个转变过程也没有因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终止。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一球两制”这一基本事实。全球化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或全球资本主义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历史阶段。
30余年来的全球化进程,并非是“全球”的全球化过程,而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过程;“全球史”也不是“全球”的全球史,而是仍直接或隐含保留有“西方中心论”的全球史。全球化的过程,是资本主义不断调整其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容量的过程,以此来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发其生存潜力,延伸其生命力。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历史进程中的固有矛盾,因此,资本主义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
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有一个革命转变时期,现时代依然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因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革命转变,正是在这种“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即是在历史成为“全球史”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的。当然,这种“转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这种转变也不可能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7年07期
【原文出处】《光明日报》(京)2007年68期第⑨页
【作者简介】于沛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
【内容提要】 | 15、16世纪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逐渐打破了人类社会长期以来的孤立封闭和自给自足状态,社会生产力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从而导致人类的交往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正是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交融”过程中,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从民族史向世界史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向“全球史”迈进。当前,“全球性”已成为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建立全球史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从全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整个世界发展的趋势和进程的大历史观。 |
一
“世界文明进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世界历史进程”,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学者亨廷顿的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不可能用其他任何思路来思考人类的发展。”在他看来,世界各国杰出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所从事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探索文明的起源、形成、相互作用、成就、衰落和消亡。这种认识和大多数英语国家对“文明”的理解有关。在数十种到数百种关于“文明”的概念中,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是:“文明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用于克服生存问题的社会工具总和,包括经济方式、有影响力的社会关系、政治上的社交举止、移民体系结构、教育体系,同时也包括宗教、价值体系和美学。总之,文明是涵盖社会实践的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在中国,伴随着对“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的深入,文明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一些论者提出,“世界文明发展阶段的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相近的一面,以及彼此的相互交流都表明,地球是独一无二的,因而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一元性’。开放、交流是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中国历来是世界的中国。”在有关中外文明进程问题的研究中,多数人认为,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产、文化、思想和社会风尚发展情况的反映,这一基本认识,成为文明研究的起点。
不难看出,无论是中国文明、外国文明,还是整个人类的世界文明,都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是历史的产物。人类文明的萌生和发展,也是人类历史的萌生和发展。伴随着文明的演变和进步,人类历史也在发展,并表现出不可逆转的进步趋势。人类文明的进程,是不同文明碰撞、交流、交融的进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共同创造着人类的文明,推动着历史的进步。
二
正是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中,才产生了文明。社会实践是文明生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文明”自生成时起,就有具体的社会内容,只有具体的、社会的文明,而没有抽象的超然于社会之上的“文明”,因此,文明时代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人类文明时代的历史,和地球、和人类产生以来的历史相比较,只是短暂的一瞬。在文明时代到来之前,人类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文明时代包括建立在阶级对立基础之上的三种社会经济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而文明的发展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循着一定的规律。人类历史在矛盾运动中曲折发展,但其不可逆转的进步趋势,决定了文明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世界历史的范围来看,奴隶社会为封建社会所代替,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又为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文明所代替,当然这种“转变”或“代替”,并非是自发完成的。
资本主义文明是完全不同于奴隶社会文明和封建社会文明的一种文明。它创造了奴隶社会文明和封建社会文明所不曾有的奇迹。这主要表现在,资产阶级创造了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在它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出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了资产阶级必定要奔走于世界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本主义的萌生,虽然开始时是在个别国家出现,但从那时开始,就表现为世界历史现象,而非仅仅是个别国家孤立的、个别的现象,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资本主义大工业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使一切民族甚至是最野蛮的民族,也因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和交通的极其便利,卷入到文明中来。
正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历史愈益成为世界的历史,可以说,“全球史”是从资本主义文明时代开始的。
三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各民族和国家都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之中。他们在社会分工、商品交换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程度都不高,基本上处于自我封闭和相互隔绝的独立发展之中。这种状况直到15、16世纪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才发生变化。资本主义文明促使历史从民族史向世界史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全球史”。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交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种“交往”——“交流”的过程中,各民族史逐渐转变成世界历史——全球史。一座座“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既是广阔背景下文明交流的产物,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全球史”正是建立在这些人类文明发展里程碑上的全球史,没有广泛意义的人类的交往,没有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交融,也就不会有“全球史”。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交融”推动着文明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因为在不同文明的碰撞和冲突中,总是较低级的文明向较高级的文明流动,继而推动历史发展。以战争为例,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多次入侵中原,但很快就被汉民族同化了,这是因为当时的汉民族具有较高的文明程度。关于印度的历史,马克思曾说:“相继侵入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莫卧儿人,不久就被印度化了,——野蛮的征服者,按照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本身被他们所征服的臣民的较高文明所征服。不列颠人是第一批文明程度高于印度因而不受印度文明影响的征服者。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崇高的一切,从而毁灭了印度的文明。”较低级的文明向较高级的文明的“流动”,逐渐破坏着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孤立的状态,成为“全球史”形成的重要基础。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古已有之,但是人类的交往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却是在资本主义文明时代。资本主义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导致发生“交往革命”的最根本的原因。这里的“交往(commerce)”,是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意义的具有广泛内容的交往。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交往,还是文化——精神交往,都是人类在广阔的文明交流和交融的背景下,即历史向“全球史”转变中、或在“全球史”形成的过程中进行的。从民族史、地域史向世界史、全球史的转变,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文明进步的标志和结果。
文明的交流和交融是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中进行的,建立在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而非是在“精神世界”中进行的,因此离不开现实生活中的个人。这些“现实中的个人”,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的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他们不仅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且也推动着“全球史”的形成。显然,“交往”是世界历史性的交往,具有世界历史性的意义。交往是历史矛盾运动的前提,没有马克思所揭示的“交往”和“交往革命”,就没有人类的历史,也就没有在历史发展基础上的“全球史”。
四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哪一种意义上的文明/文化交流,或哪一种意义上的全球史,都是和所谓“全球化时代”联系在一起的。究竟是什么时候什么人首先提出具有严格意义的“全球化时代”这个概念?似乎很难准确地说明。尽管人们经常将“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等与“全球化时代”相混淆,但是,“全球化时代”仍是一个歧义纷呈的概念,不过在众多的“歧义”中却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全球化时代”和我们所说的“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是一个对立的概念。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两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即资产阶级时代和社会主义时代,资本家议会制度时代和无产阶级苏维埃国家制度时代的世界性交替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到20世纪上半叶,已清楚表明世界历史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阶段,“一球两制”。这是历史向“世界历史”、向“全球史”转变过程中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的内容。这一切并没有因为“全球化”的出现而改变;这个转变过程也没有因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终止。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一球两制”这一基本事实。全球化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或全球资本主义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历史阶段。
30余年来的全球化进程,并非是“全球”的全球化过程,而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过程;“全球史”也不是“全球”的全球史,而是仍直接或隐含保留有“西方中心论”的全球史。全球化的过程,是资本主义不断调整其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容量的过程,以此来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发其生存潜力,延伸其生命力。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历史进程中的固有矛盾,因此,资本主义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
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有一个革命转变时期,现时代依然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因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革命转变,正是在这种“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即是在历史成为“全球史”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的。当然,这种“转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这种转变也不可能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