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自由与平等的博弈
——解读20世纪资本主义的三次调整
许平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6年08期
【原文出处】《历史教学》(津)2006年5期第5~8页
【英文标题】 Freedom Combating with Equality
【作者简介】许平,北京大学 历史系 北京,100871
    许平,女,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欧美现当代史和法国史的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自由与平等是资本主义的两大基本原则。它们之间的张力是资本主义发展演进的动力。20世纪,资本主义经历了罗斯福“新政”、里根革命和“第三条道路”三次大调整。从根本意义上说,每次调整都是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在自由与平等之间寻找平衡点。三次调整,三次蜕变,资本主义具有了现代色彩。
Freedom and equality are two basic principles of capitalism. Their relationship moti- vated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Capitalism experienced three big adjustments in the 20th century: Roosevelt New Deal, Reagan Revolution and The Third Way. Every adjustment sought balance between freedom and equality based on changed situation. Three adjustments and three metamorphoses make capitalism the modern characters.
【关 键 词】罗斯福“新政”/里根革命/第三条道路Roosevelt New Deal/Reagan Revolution/The Third Way


    [中图分类号]K1 K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6)05—0005—04
    自由与平等是现代社会的两大基本原则。它们是一对孪生子,同时诞生于资本主义发轫生长之初的思想解放运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把人当作“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反抗宗教的和世俗的权威对人的统治和对人性的压抑。在18世纪启蒙运动中,欧洲启蒙思想的巨擘们高擎起理性主义的旗帜,反对以人身不自由、门第不平等为基础封建专制制度,强调人的理性,倡导每个人与生俱来地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从而确定了资本主义价值观——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自由与平等。在此后发生的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风雨中,自由与平等这对双生子共同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法国《人权宣言》开宗明义写着:“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美国《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样,自由与平等合力打拼,完成了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最初胜利。
    自由与平等虽然同根同源,却代表了理性主义的两个不同方面。一个是主张思想自由、经济自由、科学进步、社会发展的工具理性;一个是要求天赋人权,实现人人自由平等的人文理性、价值理性。在资本主义的早期建设时,在针对封建制度的战斗中,两种理性各自所代表的自由与科学,社会公正与自然秩序是并行不悖的。也就是说,作为手段的理性,即强调自由,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工具理性,与作为目的的理性,即强调平等,实现每个个人的解放的价值理性是相一致的。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两种理性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工具理性横扫一切的推进。19世纪被人们称为是“自由主义的世纪”,自由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在大西洋两岸的资本主义国家大行其道,“Laissez-faire”(法文,放任自由)成为那个时代的箴言。在自由主义的引导下,18—19世纪的资本主义创造了工业革命和工业进步的巨大历史功绩。但是,启蒙精神中追求个人解放,人人平等的价值理性却被淹没了,社会平等被忽视。突飞猛进的资本主义在碾碎了以出身为基础的封建性质的不平等之后,造就了新的巨大的社会差异。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阶级悲惨的生活状况和资本家的巨额资本积累形成的强烈反差,这是新的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与封建性质的以出身不同而决定的机会不平等相比,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的不平等所彰显的是结果的不平等。在一定意义上,是资本为实现最大利润而自由运作所造成的不平等!
    一
    进入20世纪,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获得了远远高于19世纪的生产能力。虽然19世纪末欧洲福利国家建设开始起步,20世纪初美国也出现限制垄断自由发展的进步主义运动,但是,整个社会仍然以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为根本依归,社会平等被忽视。结果,不仅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濒临崩溃的边缘,19世纪马克思所预言的资本主义总危机似乎正在来临。30年代的大危机充分证明,完全依靠“看不见的手”——市场自由运作的力量和自由竞争来决定经济发展的自由经济机制已经失灵,自由主义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
    面对如此深刻的危机,一些富有远见,又不乏务实精神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如罗斯福和凯恩斯等人,提出了拯救和改造资本主义的措施和思想,这就出现了20世纪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调整——罗斯福新政,以及二战后在西方国家出现的在内在逻辑上与之一致的一系列改革。罗斯福“新政”首次大规模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直接管制,颁布《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整理金融秩序,削减农业产量,规范工业生产竞争法规。“新政”遇到信奉自由放任政策的保守势力的反抗,1935至1936年《工业复兴法》和《农业复兴法》先后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1935年之后,罗斯福利用弱势群体——广大工人要求改革的社会压力,依靠劳工组织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从社会层面上把改革推向深入。
    20世纪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调整是在资本主义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危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的世界形势下开始的,因此调整中社会目标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新政’的意义远远超过经济领域,也超过一般的改良运动,不论其提出者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可以说是一次再生……”[1](P.134) 从经济角度上看,“新政”改变了国家资本主义“守夜人”的角色,开启了国家干涉经济的模式。但是,更深刻的变革在于理念的变化。罗斯福在其就职演说中,把传统的信教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集会结社自由,改为新的“四大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这就在自由之中加入了社会平等和经济正义的元素,这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盛行的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重要修正。事后,罗斯福在谈到“新政”时说:“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里,“新”的涵义之一,就是国家通过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限定被雇佣者的最低工资,承认工人组织工会和集体谈判的权利等社会立法,实现平等和公正对自由放任的抑制。“新政”还在进行的时候,最先举起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大纛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中说:“我们把您任总统之日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的开端。”这次调整,使19世纪经典意义上的自由资本主义发生变化,自由主义中注入了平等和公正的元素,自由主义演变成“新自由主义”,自由与平等之间有了一个平衡。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的科技革命给资本主义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从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灭顶之灾中死里逃生的西方各国乘此强劲东风,开始了资本主义的重建。在重建的过程中,西方各国扩大并加强了在战前就已经开始的社会调整。他们一改以往让资本自由运作的做法,国家政权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在让资本有利可图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平等,让社会底层的人也能够生活下去。因此,在西方有人把战后的资本主义称为“再生”的资本主义。这“再生”的含义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科技革命所造成的新的物质技术基础;二是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调整。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说,战后“国家指导性经济迅速扩展”,“这种扩展的目的是拯救危机中的资本主义制度”[2](p.70)。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评论:“这个奇异的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下了它的死敌一命,战时已经如此,平时亦然。”[3](P.11) 社会主义苏联存在的本身就是对资本主义的刺激和挑战,促使它改革,意识形态上作为社会主义标签的“计划”经济和平等原则又给了资本主义以改革的灵感。战后,西方各国福利制度逐渐完善,在欧洲一些国家,比如英国和瑞典,建立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障制度。这些都是朝向消除社会不公、实现社会平等方向调整的体现。
    然而,“自由和平等之间没有一个天然的平衡点,也没有任何一种能使两者同时达到最大化的方法”[4](P.11)。早在19世纪资本主义刚开始蓬勃发展时,托克维尔就明确指出,自由与平等之间的紧张状态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法根除的”[5](P.331)。政府花在国民健康保险和福利保障上的每一个铜板, 都意味着对私人企业主征税的相对增多和企业资金投入的相对减少。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实现平等要求的每一项努力,在一定意义上都意味着对其他人自由权利的侵犯。当然,贫与富、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关系绝不像一加一和一减一那么简单对立。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开辟“新边疆”时曾说:“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就不能保全少数富人。”穷人就业率的增加和购买力的增长对于社会经济增长和富人赚钱是有积极意义的。60年代,美国约翰逊政府建设“伟大社会”,“向贫困宣战”——向富足社会中还存在着的部分人贫困的现象宣战,这是20世纪最后的一次向平等方向的社会改良。在其任期内通过了帮助低收入者的“医疗照顾”和“医疗援助”法,还有“中小学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为全体国民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把机会平等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改革所依靠的是富足社会中丰裕的物质财富,更依靠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的手段。政府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最高收入者的纳税额可占其收入的80%~90%。后来当了美国总统的里根曾说到,“当电影演员收入最高的时候,我挣的每100美元中只有10美元进了我的口袋”。可见,追求社会平等是以牺牲经济自由为代价的。平等和自由之间的矛盾在现实中就变成了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益之间的龃龉。
    二
    资本主义朝向平等方向的社会调整刚刚停缓不久,调整的负面效应就显现出来。1973年,一场始发于英国,扩展至美国、日本、联邦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危机爆发了。这场危机是因石油危机而引发的。危机之后,西方各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减缓。经济低速增长甚至停滞、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三种问题纠缠在一起,互相制约,医治每一个问题都会造成其他问题的负面的连锁反应。这种以往罕见的经济现象被称为“滞胀”。“滞胀”局面的出现与战后西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和福利国家的建设有关。国家开支过大,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造成通货膨胀。低收入者过分倚赖福利制度,中高收入的人认为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了懒汉,不公平,劳动积极性受挫,致使资本投入不足,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就业机会减少。这表明,战后西方国家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失灵。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以“里根革命”和“撒切尔主义”为代表的新一轮调整。
    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次调整被称为“新保守主义”的改革。它是对“新政”以来“新自由主义”改革的一种逆向运动,是朝向自由,回归传统自由主义的一次调整。这次调整是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世界大环境中开始的,与第一次不同,在这次调整中经济目标放到了首位。调整的内容被归纳为“三砍一少”——大幅度减税,削减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严格控制货币流通量。与第一次“杀富济贫”寻求公正平等的调整不同,这一次是“劫贫济富”的行动。削减福利,削减补助,削减开支,国家给企业松绑。美国过去是建立规章制度最典型的国家,现在又是取消规章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国家。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良好的客观环境,让市场自由发挥效应,让资本相对自由地运作,让企业家自由发展,让经济恢复自然的活力。1983年—1984年,美国经济强劲复苏,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分别为3.5%和6.8%。英国撒切尔夫人改革之后,1985年国民经济增长率达到3.5%。
    虽然这两次大调整的方向是相反的,但实质上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不同方式。就像当初“新自由主义”的改革者们不可能完全放弃自由主义原则来实现社会平等一样,“新保守主义”改革的倡导者们绝不是,也不可能完全回到过去自由放任的老路上去。在现代科技革命所造成的新的形势面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需要寻找一个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平衡,一个效益与公平的锲合点,以期既能保障经济自由和经济繁荣,又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实际上,第一次朝向平等的改革,提高劳动者的工资福利,最终是为了扩大消费,提高资本家的利润,促进投资和生产;而第二次朝向自由的调整,抑制通货膨胀,增加投资和就业,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从根本上说,自由和平等本来就是相通的,而自由与平等两大价值之间的张力在这里得到利用。
    三
    90年代,冷战结束,全球化大潮汹涌,资本主义又开始了第三次调整。1998年9月,在纽约召开“第三条道路论坛会议”。会议由英国首相布莱尔首创, 美国总统克林顿、意大利总理普罗迪和保加利亚总理斯托扬诺夫参加。“第三条道路”在另外两个资本主义国家法国和德国也引起反响,成为20世纪后10年中欧美资本主义的“一道新的风景线”。
    第三次改革可以说是对前两次改革的反思和扬弃。“第三条道路”的始作俑者——英国首相布莱尔上台之前,英国保守党已经执政18年。“撒切尔主义”改革的效果出现颓势,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矛盾和弊端凸显。投资不足,竞争力低下,失业率上升。第二次调整中所奉行的极端私有化、片面强调市场竞争和“有产者”的民主政治理念,已经不能解决英国这一老牌资本主义的问题,需要寻找一种能克服前两次调整弊端的新思维,以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新世界。“第三条道路”的策划者,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安东尼·吉登斯,试图超越传统意义上“左”与“右”,自由与平等的两分法,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的隔断,而是可以通约或者简约的。政府可以既吸纳市场经济中自由主义的作用,又兼顾以国家为媒介的实现社会平等和社会正义的力量,开辟出“第三条道路”来。他强调“市场的力量为公众利益服务”,强调建立国家与个人之间权利和责任的“新契约”,强调“摒弃阶级政治”,“寻求跨阶级的支持”。在具体做法上,布莱尔政府增加教育与医疗卫生的预算,提高大众的受教育水平和生存能力,改变传统福利国家通过“杀富济贫”的分配方式实现结果意义上的平等的做法,变对弱势群体的“预后关怀”为预先安排和“预后关怀”相结合。在经济上,实行“新的混合型经济”政策。强调规范化的市场的作用,不放任自流,也不过多干预,政府的主要作用是鼓励新经济,促进知识型和技术型企业的增长,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在对待福利国家的问题上,布莱尔政府提倡“无责任无权利”的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国家不能包揽一切,个人在享受福利权利的同时,必须尽义务,寻求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第三次调整的倡导者特别强调,“第三条道路”与“左”和“右”、自由和平等的关系,不是“Between(之间)”,而是“beyond(超越)”,不是二者取其中,而是汲取了二者之精华的一种新东西。他们力图建立一种“包容性社会(inclusive society)”。在这个社会中,机会的平等和结果的平等同样重要。他们相信“一种能动的平等模式或平等化能够为富人与穷人之间达成新的契约提供基础”[6](P.203)。可以看出,这次调整的思路仍然没有超越经济自由与社会平等的框架。所谓的“超越”,不过是提取二者之中的有效的积极成分,避免各自的消极影响,使资本主义适应20世纪末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新形势。
    三次调整,三次蜕变,传统资本主义具有了当代色彩。自由与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础原则,它们之间的张力是资本主义发展演进的动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寻找自由与平等的最佳平衡点,是可以做的,也是应该做的,必须做的。
    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博弈和选择还将继续,历史不会终结。
    [收稿日期]2006—04—03


【参考文献】
    [1] 资中筠、陈乐民.冷眼向洋[M].北京:三联书店,2000.
    [2]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92.
    [3] E.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4] 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 托克维尔(1945年),第2卷,转引自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 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返回2006年08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