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欧洲文艺复兴的“以人为本”与各国特点
刘明翰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6年05期
【原文出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沙)2006年1期第109~114页
【作者简介】刘明翰,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湖南 长沙 410081
【关 键 词】文艺复兴/以人为本/各国特点
文艺复兴发生在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过渡时代,是欧洲在意识形态和科技领域内开展的一场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运动,这是以反封建、反天主教会、针对神学蒙昧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不限于思想文化范畴,它是近代欧洲革命的曙光,引发了欧洲社会多方面的空前的深刻变革。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指出“这是一个人类从来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1](P445) 许多巨人“不再集中他们的思想与他们的才力于来世天堂上的存在了。他们竭力想建设他们的天堂在这一个地球上,并且老实说,他们的成功是很多的。”[2](415—416)
一、先进文化与“以人为本”
欧洲文艺复兴充分揭示了先进文化和先进知识分子在历史关键时刻的重要作用。先进文化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是促进社会的导向和动力之一。它发挥着震古烁今、振聋发聩的精神解放的作用。
文艺复兴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都是先进知识分子,他们是新兴阶级的代表,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反映了新兴生产力,对步履蹒跚、长夜无歌的旧社会,扮演着启蒙和掘墓人的角色。文艺复兴时代,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先进知识分子是博识奇能的多面手。例如,但丁既是文学家,又是著述《论世界帝国》的政治家;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还是驰名的力学家、大数学家兼工程师;哥白尼是近代天文学的创始人,又是数学家;德国的阿·丢勒既是雕刻家、画家又是建筑师;近代德国宗教改革的旗手路德,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思想家、语言学家,他创造了现代德国的散文……上述这些巨人的观念和作品,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先进文化,是新的社会形态的火种,是新的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力量源泉。历史证明,古今中外任何朝代中,没有先进文化支持的繁荣或暂时的“盛世”,实质只是一束没有根基的浮萍,或是没有灵魂的泥塑,其结果必然在泥沼中飘散或化为一堆泥土。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在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前进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以及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形成,都能从文艺复兴运动中寻觅出其最初的根源。
欧洲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问题曾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雅克·勒戈夫认为知识分子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主要指的是随着12世纪城市的兴起而从事精神劳动,以教学和研究文化等工作为主要专业的人士,13世纪以后随着大学的产生和发展,知识分子走向成熟。文艺复兴时代,各国人文主义者、大学教员以及传播文化的教士等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先进知识分子在各个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和条件。文艺复兴运动前后,由于先进文化的载体主要在城市而非乡村,多数是在大学、文化团体、教士、官员之中,而不在商界或军界之内。因而先进知识分子依文化的载体而转移。他们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的愿望。文艺复兴时先进知识分子中最热衷的思潮是人文主义,其主要标准是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关于人文主义和“以人为本”的问题,意大利和欧洲各国新兴资产阶级中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复兴古典文化”的名义,对古代希腊、罗马的著述、文物进行了广泛的整理和研究。一时出现古典文化的“再生”、“复兴”的局面,被资产阶级学者后来称之为“文艺复兴”。其实并非古代奴隶制文化的复活,而是利用古典作品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成分,自然科学和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去反对封建的神学体系和经院哲学。“文艺复兴”这一专有名词,在历史上被长期沿用下来。文艺复兴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欧洲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全面的转折和变化。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象征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同中世纪的基督教和经院哲学思想完全对立的思想和价值体系。人文主义者歌颂世俗,放眼现实世界,相信人的力量,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应发挥人的才能,追求人的理想。人文主义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人文主义从反对中世纪的神本位,逐步发展为提出“人本位”,在哲学观上表现为人本主义,政治上表现为民族主义。在伦理思想上表现为反禁欲主义,文学上表现为古典主义,艺术上表现为现实主义,提倡文艺摆脱神学束缚,表现出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必须指出:人文主义者一词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使用,而人文主义一词要到更晚一点才被使用。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是:1.“以人为本”人为中心,反对神主宰一切,主张发展人的个性,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发挥个人的“才智”和自我奋斗,赞扬英雄史观;2.肯定现实世界和现世生活,向往享乐、功利和致富,反对悲观、禁欲、遁世和虚伪造作;3.否定对教皇和教会绝对服从,嘲笑僧侣的愚昧,蔑视贵族的世家出身,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4.提倡理性,追求知识和技术,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主张探索自然,欣赏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文艺复兴时代的“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其主要方向是把人当作主体,强调人的主体性,人有其独立的个性和人格,反对人被边缘化,主张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前提、最终的本质和根源。“文艺复兴”时期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对人的注意,描写人、歌颂人、把人放在宇宙的中心。[2](P6) “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是:1.肯定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人本地位和作用。2.这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的是尊重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价值(社会价值和能力价值),并塑造人,主张既要描述人的秀美或刚毅、内心的丰富或精神,又要把人塑造为权利的主体和责任的主体。3.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处理一切问题都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和发展命运,关注人的共性和个性,树立人的自主意识。4.否定封建文化和神学的主导地位。
人文主义和“以人为本”的提出,有过积极贡献,起过进步的历史作用。但由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是“以人为本”的最初的滥觞阶段,而人文主义者的经济状况——一些人属于当官、经商的社会上层或中上层的有产阶级,政治上不少人属于官僚阶层,思想上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观念,“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大部分都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人和积极的社会活动家”。[4](P15) 他们虽然反对封建社会,却并非无神论者,并不反对宗教和上帝,也从未否定过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他们的思想、观点以及作品的题材和内容还受宗教的制约和影响,他们很少同下层劳动人民接触。他们心目中的人,主要是新兴资产阶级自己,对下层劳动人民大众是轻视的,他们以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反对封建。文艺复兴时代的“以人为本”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同欧洲启蒙运动时代强调的人权和民主,特别是同社会主义阶段我国提倡的“以人为本”是有原则差别的。
二、文艺复兴史的研究必须前进和拓宽
长期以来,关于文艺复兴史的权威性巨著主要有两部,即:(瑞士)布克哈特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和(英)西蒙斯著《意大利文艺复兴史》(或简史)。布克哈特的巨著对意大利文艺复兴作为一个文明的整体加以阐述,指出文艺复兴同中世纪的文化迥然不同。文艺复兴文化是欧洲近代文化的源泉。这本巨著是文艺复兴研究的奠基性著作,流传甚广。成为西方史学中关于文艺复兴史正统理论的基础,有重大历史价值和优点,主要是:1.继承并综合了各国学者长期以来对文艺复兴研究之大成,发扬了伏尔泰等人研究和著述文化史的创新精神,摆脱了欧洲传统史学《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朗克史学等内容上只限于政治、军事、外交史的范畴,建立了新的布克哈特的史学传统。2.此书没有单纯叙述文化,而是把政治、社会同文化联系起来,全书内容中“1/4是意大利政治和城市共和国、史观有一些唯物论成分”。3.对新兴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创造的“先进文化加以肯定和颂扬,揭露了教会内部的黑暗和腐败”。书中初步改变了以贵族王侯为主导地位的体系。4.深入分析了古典文化的复兴,肯定了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权,重视个人价值,奠定了新世界观的基础。5.结构和体系有所创新,如:文章的标题,“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作为艺术工作的国家”,“道德和宗教”等是对文艺复兴史和文化史研究的突破。
布克哈特的巨著由于历史和阶级的以及唯心史观的局限,亦有其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为:1.把中世纪视为黑暗时代,是因为当时史学界的偏见,对中世纪史内容及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缺乏了解。2.全书基本上没有叙述社会物资生活基础的内容,对文艺复兴的前提和背景未能深入分析,没有联系新兴资产阶级和下层群众反对教会和封建主的斗争以及他们的政治和文化要求,某些内容宣扬阶级调和。3.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归功于一小部分君主和统治者的天才、爱好和提倡,书中看不到下层劳动人民对托斯坎尼方言的创造,以及无数能工巧匠对文艺复兴艺术建筑等的贡献。4.对文艺复兴的历史进程缺乏具体深入和辩证的分析,没有区分不同发展阶段和相互关系的探讨。对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先进城市同落后地区的差别以及意大利和西欧各国的不同特点未予注意,对文艺复兴有概念化、静止化的现象。[5](P416—488) 5.全书没有艺术(美术)的内容与书名不符,这是明显的缺陷。
英国历史学家西蒙斯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是同布克哈特的观点接近的另一部正统派巨著,此书内容丰富,卷帙浩繁,文笔流畅。现就《意大利文艺复兴简史》略加评述。此书比布克哈特的名著有一些发展,主要优点是:1.设专章写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第七章);写文学有两章(第六章、第八章)叙述了意大利方言文学的兴起。2.设专章(第十章)系统地写了代表下层劳动人民的观点和权益的萨伏那洛拉(1542年~1598年)以及他在佛罗伦萨一段时间的统治地位(1594年~1598年)。3.有两章专门论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第十一章、第十二章)。4.对意大利各个不同城市的状况列出专题加以叙述,除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之外,还分析了米兰、曼图亚及斐拉拉城。另对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等均列有小传。本书的缺点和不足是:1.涉及政治事件较多,如第三章的暴君专权,第九章的查理八世的入侵。2.缺少经济背景。3.范围较窄,限于文学、历史和艺术三个部分,展开得还不够。
布克哈特的研究方法,以后在法国年鉴学派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布罗代尔著的《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对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有过较详细的叙述。法国年鉴学派另一代表弗费尔的《16世纪拉伯雷的宗教怀疑主义问题》(哈佛大学出版社1982年英文版),对文明的各种组成因素的精神特征给予特别关注。英国学者约翰·海尔的《文艺复兴》(生活时代书局1965年版)、《欧洲文艺复兴》(加州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明》(麦克米伦公司1994年版)等,都着眼于整个欧洲的文明,反映出年鉴学派的特色。约翰·海尔对马基雅维里和对美第奇家族的研究以及对文艺复兴时期军事战争史的著述都很著名,乔治·古奇的《19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上册,《从文艺复兴到法国革命》(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对文艺复兴史的研究有很好的分析。上述之外,欧美等国文艺复兴历史背景的综合性通史和文学、艺术、哲学、政治、法律、科技、教育、宗教等分类的著述以及家族史,社会习俗介绍性著述还有不少。我国对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名人的小传和这些名人的代表性著作已有一些译著或编著的读物,可供参考。20世纪末,国内有两部译著很有价值,即:(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和威尔·杜兰著《世界文明史·文艺复兴》(上、下卷)(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再有美国六卷本的《文艺复兴百科全书》(1999年版)面世后我国已购进。
总起来说,我国对欧洲文艺复兴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学术专著较少,薄弱环节多,我们的研究,必须前进和拓宽,扩大收集和整理第一手资料以及国内外新研究成果,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加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应当:(1)充分阐述先进文化(包括先进思想、先进理论和文化精华),指明前进方向和它的历史作用,先进思想和文化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2)文艺复兴的内容广泛, 不可狭义化。不限于欧美学者所述的文学、艺术、政治、史学、哲学。我们应对文艺复兴时代的科技、教育、经济、宗教以及社会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分别列出专卷加以探索。(3)文艺复兴地区广阔,不限于西欧,不可忽略在东欧(如波兰、捷克、匈牙利、塞尔维亚……)、北欧(瑞典、丹麦)的传播,当然要掌握典型和重点,不可“流水帐”式地面面俱到。(4)应体现中国人的立场、角度,撰写“解读”文艺复兴史,不受国外某些学者对文艺复兴“一阵肯定”、“一阵否定”之风的影响,汲取文艺复兴时代解放思想走向理性的历史经验,对文艺复兴在中国的传播列出专章加以阐述,我们要有特色地拓宽研究。
三、对欧洲各国文艺复兴的特点和文艺复兴文化的载体加以比较和分析
波澜壮阔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意大利开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在众多领域中最为繁荣,成就特别突出。文艺复兴文化的载体是欧洲的城市社会和大学。
(一)欧洲文艺复兴的摇篮地——意大利
14~15世纪时的意大利城市,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指佛罗伦萨,这里是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和中心,经济条件、政治背景和阶级基础远超过其他城市;第二种类型是威尼斯和热那亚,资本主义虽有萌芽但由于以对外贸易为主,国内工业欠发达,政治力量不足,文化较沉寂,故文艺复兴活动逊于佛罗伦萨;第三种类型是米兰和意大利中部的乌尔比诺、北意的斐拉拉和曼图亚等多数城市,这类城市在一系列公爵等小暴君和小朝廷统治之下,根据小君主的需要和提倡,新文化不断传播;第四种类型以那不勒斯王国为代表,还包括萨伏依公国、萨鲁佐等国,封建的经济、政治地位几乎原封未动,新文化的迹象非常淡薄。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是:
1.佛罗伦萨城不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主要舞台和意大利民族语言形成的中心,而且是全欧洲人文主义思想最早的诞生地和主要的活动地区,佛罗伦萨资本主义萌芽最早、金融高利贷资本雄厚,城市共和国具有民主、共和的政治内容,资产阶级积极提倡和奖励新的文化运动。世俗教育最为发达,培育出大量思想解放的新型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先进文化。2.14~15世纪意大利是拜占庭等各国学者和欧洲大量留学生的集中地,意大利蕴藏和吸收了古代希腊、罗马和中世纪欧洲及阿拉伯先进文化。一些大家族、文化名人和教堂创办了众多的私人学校,培育出大量文化艺术的巨人及新型的知识分子。3.文艺复兴在许多领域内成果卓著,巨人辈出,确属欧洲之最。在文学上计有文坛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加丘,在艺术上除“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之外,还有“绘画之父”乔托和雕塑奠基者多那台罗以及乔尔乔内、提香等;政治学方面是马基雅维里和康帕内拉;哲学则是彭波那齐、特勒肖和布鲁诺;史学有维兰尼、布鲁尼、瓦拉、比昂多和瓦萨里等;在自然科学方面有达·芬奇和伽利略等。诸多代表人物都取得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不少人被招聘至各国,成为传播文艺复兴的火种。4.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中期、鼎盛期和衰败期分明,思想最为解放,世俗学校活跃,以人为中心反对等级观念强,反对传统,反对门第,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理性观、财富观和时间观甚为突出。
(二)德国文艺复兴的特点
意大利的邻国德国,15世纪60至70年代,人文主义思潮传播开来,16世纪初,德国爱尔福特大学内以鲁夫·穆善为首的人文主义小组是德国北部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之一,德国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是:
1.主要中心不在宫廷或贵族的狭窄范围之内,而是在一些大学之中,如海德堡大学、爱尔福特大学等。德国人文主义者中包括语言学家、文学家、流浪诗人、传教士以及大学中的年轻教师。其中绝大多数人都到意大利学习参观过,德国文艺复兴基本上是在知识界活动。2.德国文艺复兴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不是复兴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而主要兴趣是对宗教、道德和哲学问题敏感,以发表“讽刺文集”和造型艺术而著称,重点是揭批罗马教廷与天主教会的反动和愚昧。代表人物为勒克林、胡登、阿·丢勒、霍尔拜因……他们的许多作品为宗教改革运动做了准备。3.一些作品中强烈地反映出反对德国分裂,要求德国统一和摆脱罗马教皇奴役的思想,在一部分艺术作品中,反映当时德国社会矛盾和人民题材的内容陆续增多。4.由于德国各地联系薄弱,政治上分裂割据,各地的文艺复兴活动互有特点,南部受意大利影响大,以纽伦堡为文化中心,从事文史著述或翻译工作,中部和西部人文主义中心为科伦等城,那里天主教会反动势力大,保守气氛浓。北部与尼德兰关系密切,受其影响较大,特别重视教会和宗教改革是其特点。
德国新兴资产阶级较弱,因而人文主义者的政纲和活动不彻底,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德皇的“改革”上,或企图依靠“教育”以启发群众。
(三)法国文艺复兴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1.早期活动以宫廷为中心,主要是在王室和一部分贵族之间传播。这是由于法国资本主义关系形成时,王权较强大,封建君主专制政治已形成。法国资产阶级通过包税、放贷、买卖官职等加强了与王权的联盟。资产阶级充分官僚并走向贵族化,一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活动于宫廷之中,王公贵族对人文主义者加强笼络和奖励,通过意大利战争,意大利豪华的城市文明迅速传播于法国。2.文学成就较显著,以贵族龙沙、杜雷为首的“七星诗社”同以拉伯雷、蒙田等为代表的人民民主派之间有明显的分歧和斗争。16世纪时法国社会矛盾尖锐,作品中有所反映。文艺复兴活动中出现贵族派和民主派两个营垒。民主派拉伯雷的杰作《巨人传》等继承了城市文化及民间传统文学的优秀遗产。3.以巴黎为载体的各类作品,民族观念强烈,强调爱国主义、民族特色的内容较多。波丹的《论国家》主张国家权力至上,影响颇大。作品多提倡用民族语言创作,反对用拉丁文和外国语写作。先进文化增强了法兰西民族的凝聚力。4.法国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活动同步展开,互相推动又同受挫折。因法国天主教会最早具有民族教会的性质,人文主义者多支持王权。加上意大利战争失败,胡格诺战争的长期性和惨烈,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致使新教的改革夭折,文艺复兴亦未持久。5.文艺复兴过程中,政治思想上有反对暴君同拥护君主专制不同派别之间尖锐的斗争以及君主专制主义同地方封建分裂主义之间复杂的长期斗争。
(四)英国人文主义活动的特点
英国文艺复兴开始的时间比德、法都晚,其最初的文化载体主要在伦敦和牛津大学,其特点是:1.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英国文艺复兴进入高潮。牛津大学是人文主义小组活动的核心。初期以研读意大利早期“文学三杰”等人作品为主。著名代表有:拉提玛、里纳加和柯列特等人。2.都铎王朝人文主义活动的应用性明显,重视办教育,活动中强调“培养人们的素养、美德和积极的基督教生活,尤其是人们在公众生活中的作用。”柯列特创办的圣保罗“中等学校”,不受教会控制,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主张宗教改革。如,威廉·里利、艾利奥特、阿斯卡蒙等著名教育思想家。3.人文主义的某些活动,曾受到英王亨利八世的保护。莫尔“因在英国政府中任要职,因而有利于他推进人文主义的活动。”4.英国由于原始积累和圈地运动中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化,因而在文艺复兴的作品中揭露与抨击“羊吃人”的内容和反映贫富分化的内容深刻。5.英国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驰名世界,他被誉为“戏剧的奠基人”,英国的戏剧从露天剧场转入剧院,英国资本主义经营性质的剧团是欧洲的首创。
(五)西班牙兴晚衰早的文艺复兴运动
由于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西班牙文艺复兴运动16世纪初才兴起,人文主义思想受封建贵族阶级和天主教会的影响显著。
1.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是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对外殖民侵略活动多,故人文主义者如修道士拉斯·卡萨斯等人论述和揭露殖民侵略的内容较多。2.西班牙国王斐连南和伊萨伯拉等王室成员曾对人文主义活动给予庇护和支持,聘其任宫廷高职,人文主义者涅波尔赫、巴列思第亚等人编著各类词典作品颇丰。许多人文主义者对西班牙专制君主评价甚高。3.西班牙的宗教文学和骑士文学影响较大。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维加的《羊泉村》揭露了西班牙社会的丑恶,同情劳动人民,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4.西班牙长期在阿拉伯人统治之下,曾将中华文明和东方文化向西欧传播,自然科学和大学教育较发达,许多人文主义者热心于办学活动。5.各种艺术作品(绘画、雕刻及建筑等)形式多样,西班牙恢复失地运动的时间长。西班牙北部盛行的是西哥特人和汪达尔人的习俗,受法、德、以及尼德兰的影响大,而南部和中部则大量融入阿拉伯文化的特征和影响。
欧洲文艺复兴在东欧的波兰、捷克、塞尔维亚,北欧的瑞典等国亦得到了传播和发展,某些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显著成就,在某些国家的文艺复兴是同宗教改革同时展开的。
四、文艺复兴在中国的传播
欧洲文艺复兴对人类历史有过重大影响,其范围不限于欧洲,而且影响及于中国,传播状况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明末清初、清末、五四运动及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对欧洲先进文化的借鉴、研究和引进,在五四运动期间和以后,掀起了热潮。
(一)明末清初文艺复兴文化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
西方以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教士曾把一部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的科技传入中国,为西学东渐中的重要内容。关于早期耶稣会教士是否将文艺复兴文化传入中国的问题,我国学者曾有过歧见。有的学者认为:“耶稣教会的本质就规定了他们不可能传来真正的科学”,“甚至不可能比较客观地介绍一些古希腊”。[6](P1189) 还有人主张:“传教士所传来的西学并不是当时欧洲的新学,而是当时的旧学,这即是说,不是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思想与文化,而是与此相对立的中世纪封建教会的神学和经院哲学。”[6](P1193) 还有的评述道:“来到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他们对中国的科学家隐瞒了近代科学的成就……”,甚至说:“当时西方传教士所传入的科学知识,仍停留在希腊时代的水平上。”[7](P155)
应当指出,耶稣会士在早期来华的“西学东渐”过程中,确实传入了一部分文艺复兴时代西欧先进科技,当然传来的不可能全部都是最新的科技成就,但绝非都是停留在古希腊水平上的东西。这是因为:
1.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中华文明包括科技水平比西方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6~17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但仍有一定的水平,某些科学名著是蜚声中外的,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完成),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7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39年刊行)和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名著在医药、科技、农业、地理等方面的成就仍较高。耶稣会教士向中国介绍的西学若只是陈旧的古希腊的水平,则无法打开局面,当时耶稣会教士强调要执行“知识传教”的路线,必须用新的科技知识,才能在中国立足,否则难以传播宗教。
2.西方文艺复兴时代新科技的发展,要有一个过程,有从古学向新学逐步发展的过渡时期。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发表,日心体系学说的确立(1543年)是天文学的革命,它推动了物理学和数学的重大发展,但生物学的新发展和生理学的建立是在17世纪,化学则是18世纪才有突破。所以早期耶稣会教士传入中国的西学当中,古学里有新,新学中仍有古。要求和认为“西学东渐”中全是最新科技既不可能,也脱离实际。
3.早期耶稣会教士输入中华的西学,因他们本身受到天主教的教义、教规所限,有时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16世纪末,日心说在欧洲已广泛传播,但是,在华的耶稣会教士当“伽利略被罗马教廷判罪的消息”传到中国以后,他们便不敢坚持日心说,而换成托勒密的地心说。
4.早期耶稣会教士来华传播的西学,主要介绍的是文艺复兴时代的科技成就,例如:伽利略在1607年著的《比例规演解》,传教士邓玉函在1627年著的《远西奇器图说》中已有介绍。1630年,罗雅谷撰写的《比例规解》一书,便是参照伽利略的著述完成的。庞迪我等人参加1634年编成的《崇祯历书》,大量引用了哥白尼的研究和丹麦第谷的宇宙体系学说。医学方面,尼德兰维萨留斯的《人体结构》论,利玛窦、艾儒略、汤若望等都及时传入中国。英国耐普尔的对数研究成果是由教士穆尼阁传至中国的,中国的第一幅世界地图《万国舆图》是由利玛窦带进来的。
明末清初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对中国的有关学科和意识形态都有促进作用。中国学者立足于经世需要来选择和吸收西学,中国经世实学同西学的融合,是针砭时弊的良药,传播过程中也有局限性,文艺复兴时欧洲的文学和哲学未能传进中国,文艺复兴文化的整体概念尚未介绍入中国。为什么科技在中国未能广泛普及和扩大应用,主要是受中国的专制政治和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所致。
(二)清末中国对文艺复兴文化的了解与吸取
欧洲文艺复兴文化作为一个文化整体的概念,是在清末介绍到中国的。中文“文艺复兴”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传教士郭实腊主编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刊于1835年《经书》),仅寥寥数语。1884年传教士艾约瑟编辑出版的《欧洲史略》(西学启蒙丛书之一种),介绍的文艺复兴的概貌是:古文学之重兴;东罗马学者迁往意大利促成文艺复兴的发生,文艺复兴仿效古希腊的建筑和美术。
在国人著述中,最早提及欧洲文艺复兴历史的是郭嵩焘。他在1877~1879年出使英、法时,熟悉了文艺复兴。他在《伦敦巴黎日记》中曾介绍道:毕尔庚(弗兰西斯·培根)为英国实学创始人,谋求格物致知之说。称嗄尔代希思(笛卡儿)为西洋徵实学问的创始人,并介绍了他的“系统怀疑”方法。赞许哈尔非(哈维)发现的血液循环学说,促进了医书的改良,称赞格力里渥(伽利略)在日心说和摆动论研究中的重大成就,郭氏日记中还赞许买格尔安吉罗(米开朗基罗)和刺非尔(拉斐尔)是声名卓著的画师。他在伦敦观看舍色斯毕尔(莎士比亚)的戏剧后,评论道:“专主情节,不尚炫耀”。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对欧洲文艺复兴都先后加以介绍,联系批判了中国的封建旧学,严复在“原强”一文中认为西文“二百年学运昌明,则又不得以柏庚(培根)氏摧陷廓清之功为称首”。[8]( P29) 康有为1898年在《进程突厥削弱记序》中写道:“意大利文学复兴后,新教出而旧教殆,于是培根、笛卡儿《创新学讲物质,自是新艺新器大出矣》。”[9](P298) 梁启超在《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中评述了文艺复兴的重大意义,指出欧洲“近世史与上世史中特异者不一端,而学术之革新,其最著也。有新学术,然后有新道德、新技艺、新器物。有足数者,然后有新国、新世界。”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马君武对欧洲文艺复兴的评述和传播甚详。他在《新学术与群治之关系》(1903年8月10日)一文中写道:“西方新学兴盛之第一关键曰古学复兴,古学复兴之字义,即人种复生时期之谓也。”他还分析了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办的《中国日报》和国粹派的《国粹学报》上不断有赞扬“伊大里之艺文振耀”(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提倡“古学复兴”的文章。20世纪初日本是中国了解文艺复兴的重要渠道。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在中国传播较广。
(三)五四运动时期及20世纪30~40年代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时期是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一个高潮。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曾赞扬和介绍过文艺复兴。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写道:“自文艺复兴以来……近代欧洲文明史,宜可谓之革命也,故曰庄严灿烂之欧洲乃革命之赐也。”李大钊在《东西方的根本之异点》一文中说意大利文艺复兴“非旧罗马之复活”,在评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崇今派与怀古派两派斗争时,称赞了崇今派。周作人在所著的《欧洲文学史》第三卷中有三章全面评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英、法、西和德国文学家的著作。认为文艺复兴的本质是“人生生力之发现”,倡导的是“乐生享美之精神”。胡适1917年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列举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但丁、马丁·路德提供民族语言的史实。胡适不仅积极参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而且还一再提出了“中国文艺复兴说”。20世纪30年代蔡元培在《中国之文艺中兴》和《吾国文化运动之过去与未来》等文中以欧洲文艺复兴的过程对照并分析了中国的文化运动,他充分肯定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并认为以五四为开端的中国文艺复兴,经过三个十年必将成功,“中国的拉斐尔与中国的莎士比亚必将应运而生”。
在五四时期及以后,对欧洲文艺复兴作全面研究的是:蒋方震(蒋百里)和梁启超。蒋方震著的《欧洲文艺复兴史》(19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指出,欧洲文艺复兴的积极成果,一为人之发现,二为世界之发现。蒋氏指出:“所谓文艺复兴者,有复古之义,而事实上则分之二种,一为晚离宗教关系,一为发生新理想之生活。”[10](P10) 蒋氏提出研究文艺复兴必须注意三点:“第一,不可有成见,第二不能专注伊大利,第三,不可专注美术文学”。[10](P3—4)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论述了文艺复兴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并同中国学术的发展加以比较。
我国学者陈衡哲所著的《文艺复兴小史》(1926年版)中指出文艺复兴是:(1)古学的复兴;(2)方言文学的产生;(3)艺术的复活与兴盛;(4)科学的兴起;(5)传播文化工具的进步。此书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扩大了我国知识界对西方文化艺术的视野,发挥了启蒙作用。
20世纪30年代的雷海宗,40年代的闫宗临等著名学者都深入研究过欧洲文艺复兴,在大学中讲课并撰有专文,写有名著,视野开阔,联系我国,论析精辟。我国《东方杂志》等刊物是文艺复兴文章的主要园地。文艺复兴时代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以及马基雅维里等人的作品广为流传,欧洲文艺复兴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硕果,在中国的传播异彩纷呈,推动和创造了人类的光辉。今天我国在“以人为本”的新形势下,必将产生比文艺复兴时代更加旖旎瑰丽、婀娜多姿的先进文化,我国的明天,必然更加辉煌。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6年05期
【原文出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沙)2006年1期第109~114页
【作者简介】刘明翰,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湖南 长沙 410081
【内容提要】 |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先进性,不仅表现在新思想、新文化,以及反封建、反神学的蒙昧上,更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先进文化上。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研究,特别是对欧洲各国文艺复兴特点和文化载体的研究,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的研究,都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
一、先进文化与“以人为本”
欧洲文艺复兴充分揭示了先进文化和先进知识分子在历史关键时刻的重要作用。先进文化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是促进社会的导向和动力之一。它发挥着震古烁今、振聋发聩的精神解放的作用。
文艺复兴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都是先进知识分子,他们是新兴阶级的代表,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反映了新兴生产力,对步履蹒跚、长夜无歌的旧社会,扮演着启蒙和掘墓人的角色。文艺复兴时代,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先进知识分子是博识奇能的多面手。例如,但丁既是文学家,又是著述《论世界帝国》的政治家;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还是驰名的力学家、大数学家兼工程师;哥白尼是近代天文学的创始人,又是数学家;德国的阿·丢勒既是雕刻家、画家又是建筑师;近代德国宗教改革的旗手路德,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思想家、语言学家,他创造了现代德国的散文……上述这些巨人的观念和作品,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先进文化,是新的社会形态的火种,是新的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力量源泉。历史证明,古今中外任何朝代中,没有先进文化支持的繁荣或暂时的“盛世”,实质只是一束没有根基的浮萍,或是没有灵魂的泥塑,其结果必然在泥沼中飘散或化为一堆泥土。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在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前进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以及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形成,都能从文艺复兴运动中寻觅出其最初的根源。
欧洲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问题曾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雅克·勒戈夫认为知识分子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主要指的是随着12世纪城市的兴起而从事精神劳动,以教学和研究文化等工作为主要专业的人士,13世纪以后随着大学的产生和发展,知识分子走向成熟。文艺复兴时代,各国人文主义者、大学教员以及传播文化的教士等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先进知识分子在各个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和条件。文艺复兴运动前后,由于先进文化的载体主要在城市而非乡村,多数是在大学、文化团体、教士、官员之中,而不在商界或军界之内。因而先进知识分子依文化的载体而转移。他们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的愿望。文艺复兴时先进知识分子中最热衷的思潮是人文主义,其主要标准是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关于人文主义和“以人为本”的问题,意大利和欧洲各国新兴资产阶级中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复兴古典文化”的名义,对古代希腊、罗马的著述、文物进行了广泛的整理和研究。一时出现古典文化的“再生”、“复兴”的局面,被资产阶级学者后来称之为“文艺复兴”。其实并非古代奴隶制文化的复活,而是利用古典作品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成分,自然科学和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去反对封建的神学体系和经院哲学。“文艺复兴”这一专有名词,在历史上被长期沿用下来。文艺复兴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欧洲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全面的转折和变化。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象征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同中世纪的基督教和经院哲学思想完全对立的思想和价值体系。人文主义者歌颂世俗,放眼现实世界,相信人的力量,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应发挥人的才能,追求人的理想。人文主义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人文主义从反对中世纪的神本位,逐步发展为提出“人本位”,在哲学观上表现为人本主义,政治上表现为民族主义。在伦理思想上表现为反禁欲主义,文学上表现为古典主义,艺术上表现为现实主义,提倡文艺摆脱神学束缚,表现出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必须指出:人文主义者一词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使用,而人文主义一词要到更晚一点才被使用。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是:1.“以人为本”人为中心,反对神主宰一切,主张发展人的个性,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发挥个人的“才智”和自我奋斗,赞扬英雄史观;2.肯定现实世界和现世生活,向往享乐、功利和致富,反对悲观、禁欲、遁世和虚伪造作;3.否定对教皇和教会绝对服从,嘲笑僧侣的愚昧,蔑视贵族的世家出身,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4.提倡理性,追求知识和技术,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主张探索自然,欣赏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文艺复兴时代的“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其主要方向是把人当作主体,强调人的主体性,人有其独立的个性和人格,反对人被边缘化,主张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前提、最终的本质和根源。“文艺复兴”时期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对人的注意,描写人、歌颂人、把人放在宇宙的中心。[2](P6) “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是:1.肯定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人本地位和作用。2.这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的是尊重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价值(社会价值和能力价值),并塑造人,主张既要描述人的秀美或刚毅、内心的丰富或精神,又要把人塑造为权利的主体和责任的主体。3.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处理一切问题都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和发展命运,关注人的共性和个性,树立人的自主意识。4.否定封建文化和神学的主导地位。
人文主义和“以人为本”的提出,有过积极贡献,起过进步的历史作用。但由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是“以人为本”的最初的滥觞阶段,而人文主义者的经济状况——一些人属于当官、经商的社会上层或中上层的有产阶级,政治上不少人属于官僚阶层,思想上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观念,“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大部分都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人和积极的社会活动家”。[4](P15) 他们虽然反对封建社会,却并非无神论者,并不反对宗教和上帝,也从未否定过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他们的思想、观点以及作品的题材和内容还受宗教的制约和影响,他们很少同下层劳动人民接触。他们心目中的人,主要是新兴资产阶级自己,对下层劳动人民大众是轻视的,他们以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反对封建。文艺复兴时代的“以人为本”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同欧洲启蒙运动时代强调的人权和民主,特别是同社会主义阶段我国提倡的“以人为本”是有原则差别的。
二、文艺复兴史的研究必须前进和拓宽
长期以来,关于文艺复兴史的权威性巨著主要有两部,即:(瑞士)布克哈特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和(英)西蒙斯著《意大利文艺复兴史》(或简史)。布克哈特的巨著对意大利文艺复兴作为一个文明的整体加以阐述,指出文艺复兴同中世纪的文化迥然不同。文艺复兴文化是欧洲近代文化的源泉。这本巨著是文艺复兴研究的奠基性著作,流传甚广。成为西方史学中关于文艺复兴史正统理论的基础,有重大历史价值和优点,主要是:1.继承并综合了各国学者长期以来对文艺复兴研究之大成,发扬了伏尔泰等人研究和著述文化史的创新精神,摆脱了欧洲传统史学《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朗克史学等内容上只限于政治、军事、外交史的范畴,建立了新的布克哈特的史学传统。2.此书没有单纯叙述文化,而是把政治、社会同文化联系起来,全书内容中“1/4是意大利政治和城市共和国、史观有一些唯物论成分”。3.对新兴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创造的“先进文化加以肯定和颂扬,揭露了教会内部的黑暗和腐败”。书中初步改变了以贵族王侯为主导地位的体系。4.深入分析了古典文化的复兴,肯定了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权,重视个人价值,奠定了新世界观的基础。5.结构和体系有所创新,如:文章的标题,“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作为艺术工作的国家”,“道德和宗教”等是对文艺复兴史和文化史研究的突破。
布克哈特的巨著由于历史和阶级的以及唯心史观的局限,亦有其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为:1.把中世纪视为黑暗时代,是因为当时史学界的偏见,对中世纪史内容及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缺乏了解。2.全书基本上没有叙述社会物资生活基础的内容,对文艺复兴的前提和背景未能深入分析,没有联系新兴资产阶级和下层群众反对教会和封建主的斗争以及他们的政治和文化要求,某些内容宣扬阶级调和。3.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归功于一小部分君主和统治者的天才、爱好和提倡,书中看不到下层劳动人民对托斯坎尼方言的创造,以及无数能工巧匠对文艺复兴艺术建筑等的贡献。4.对文艺复兴的历史进程缺乏具体深入和辩证的分析,没有区分不同发展阶段和相互关系的探讨。对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先进城市同落后地区的差别以及意大利和西欧各国的不同特点未予注意,对文艺复兴有概念化、静止化的现象。[5](P416—488) 5.全书没有艺术(美术)的内容与书名不符,这是明显的缺陷。
英国历史学家西蒙斯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是同布克哈特的观点接近的另一部正统派巨著,此书内容丰富,卷帙浩繁,文笔流畅。现就《意大利文艺复兴简史》略加评述。此书比布克哈特的名著有一些发展,主要优点是:1.设专章写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第七章);写文学有两章(第六章、第八章)叙述了意大利方言文学的兴起。2.设专章(第十章)系统地写了代表下层劳动人民的观点和权益的萨伏那洛拉(1542年~1598年)以及他在佛罗伦萨一段时间的统治地位(1594年~1598年)。3.有两章专门论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第十一章、第十二章)。4.对意大利各个不同城市的状况列出专题加以叙述,除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之外,还分析了米兰、曼图亚及斐拉拉城。另对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等均列有小传。本书的缺点和不足是:1.涉及政治事件较多,如第三章的暴君专权,第九章的查理八世的入侵。2.缺少经济背景。3.范围较窄,限于文学、历史和艺术三个部分,展开得还不够。
布克哈特的研究方法,以后在法国年鉴学派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布罗代尔著的《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对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有过较详细的叙述。法国年鉴学派另一代表弗费尔的《16世纪拉伯雷的宗教怀疑主义问题》(哈佛大学出版社1982年英文版),对文明的各种组成因素的精神特征给予特别关注。英国学者约翰·海尔的《文艺复兴》(生活时代书局1965年版)、《欧洲文艺复兴》(加州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明》(麦克米伦公司1994年版)等,都着眼于整个欧洲的文明,反映出年鉴学派的特色。约翰·海尔对马基雅维里和对美第奇家族的研究以及对文艺复兴时期军事战争史的著述都很著名,乔治·古奇的《19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上册,《从文艺复兴到法国革命》(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对文艺复兴史的研究有很好的分析。上述之外,欧美等国文艺复兴历史背景的综合性通史和文学、艺术、哲学、政治、法律、科技、教育、宗教等分类的著述以及家族史,社会习俗介绍性著述还有不少。我国对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名人的小传和这些名人的代表性著作已有一些译著或编著的读物,可供参考。20世纪末,国内有两部译著很有价值,即:(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和威尔·杜兰著《世界文明史·文艺复兴》(上、下卷)(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再有美国六卷本的《文艺复兴百科全书》(1999年版)面世后我国已购进。
总起来说,我国对欧洲文艺复兴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学术专著较少,薄弱环节多,我们的研究,必须前进和拓宽,扩大收集和整理第一手资料以及国内外新研究成果,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加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应当:(1)充分阐述先进文化(包括先进思想、先进理论和文化精华),指明前进方向和它的历史作用,先进思想和文化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2)文艺复兴的内容广泛, 不可狭义化。不限于欧美学者所述的文学、艺术、政治、史学、哲学。我们应对文艺复兴时代的科技、教育、经济、宗教以及社会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分别列出专卷加以探索。(3)文艺复兴地区广阔,不限于西欧,不可忽略在东欧(如波兰、捷克、匈牙利、塞尔维亚……)、北欧(瑞典、丹麦)的传播,当然要掌握典型和重点,不可“流水帐”式地面面俱到。(4)应体现中国人的立场、角度,撰写“解读”文艺复兴史,不受国外某些学者对文艺复兴“一阵肯定”、“一阵否定”之风的影响,汲取文艺复兴时代解放思想走向理性的历史经验,对文艺复兴在中国的传播列出专章加以阐述,我们要有特色地拓宽研究。
三、对欧洲各国文艺复兴的特点和文艺复兴文化的载体加以比较和分析
波澜壮阔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意大利开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在众多领域中最为繁荣,成就特别突出。文艺复兴文化的载体是欧洲的城市社会和大学。
(一)欧洲文艺复兴的摇篮地——意大利
14~15世纪时的意大利城市,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指佛罗伦萨,这里是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和中心,经济条件、政治背景和阶级基础远超过其他城市;第二种类型是威尼斯和热那亚,资本主义虽有萌芽但由于以对外贸易为主,国内工业欠发达,政治力量不足,文化较沉寂,故文艺复兴活动逊于佛罗伦萨;第三种类型是米兰和意大利中部的乌尔比诺、北意的斐拉拉和曼图亚等多数城市,这类城市在一系列公爵等小暴君和小朝廷统治之下,根据小君主的需要和提倡,新文化不断传播;第四种类型以那不勒斯王国为代表,还包括萨伏依公国、萨鲁佐等国,封建的经济、政治地位几乎原封未动,新文化的迹象非常淡薄。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是:
1.佛罗伦萨城不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主要舞台和意大利民族语言形成的中心,而且是全欧洲人文主义思想最早的诞生地和主要的活动地区,佛罗伦萨资本主义萌芽最早、金融高利贷资本雄厚,城市共和国具有民主、共和的政治内容,资产阶级积极提倡和奖励新的文化运动。世俗教育最为发达,培育出大量思想解放的新型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先进文化。2.14~15世纪意大利是拜占庭等各国学者和欧洲大量留学生的集中地,意大利蕴藏和吸收了古代希腊、罗马和中世纪欧洲及阿拉伯先进文化。一些大家族、文化名人和教堂创办了众多的私人学校,培育出大量文化艺术的巨人及新型的知识分子。3.文艺复兴在许多领域内成果卓著,巨人辈出,确属欧洲之最。在文学上计有文坛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加丘,在艺术上除“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之外,还有“绘画之父”乔托和雕塑奠基者多那台罗以及乔尔乔内、提香等;政治学方面是马基雅维里和康帕内拉;哲学则是彭波那齐、特勒肖和布鲁诺;史学有维兰尼、布鲁尼、瓦拉、比昂多和瓦萨里等;在自然科学方面有达·芬奇和伽利略等。诸多代表人物都取得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不少人被招聘至各国,成为传播文艺复兴的火种。4.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中期、鼎盛期和衰败期分明,思想最为解放,世俗学校活跃,以人为中心反对等级观念强,反对传统,反对门第,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理性观、财富观和时间观甚为突出。
(二)德国文艺复兴的特点
意大利的邻国德国,15世纪60至70年代,人文主义思潮传播开来,16世纪初,德国爱尔福特大学内以鲁夫·穆善为首的人文主义小组是德国北部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之一,德国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是:
1.主要中心不在宫廷或贵族的狭窄范围之内,而是在一些大学之中,如海德堡大学、爱尔福特大学等。德国人文主义者中包括语言学家、文学家、流浪诗人、传教士以及大学中的年轻教师。其中绝大多数人都到意大利学习参观过,德国文艺复兴基本上是在知识界活动。2.德国文艺复兴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不是复兴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而主要兴趣是对宗教、道德和哲学问题敏感,以发表“讽刺文集”和造型艺术而著称,重点是揭批罗马教廷与天主教会的反动和愚昧。代表人物为勒克林、胡登、阿·丢勒、霍尔拜因……他们的许多作品为宗教改革运动做了准备。3.一些作品中强烈地反映出反对德国分裂,要求德国统一和摆脱罗马教皇奴役的思想,在一部分艺术作品中,反映当时德国社会矛盾和人民题材的内容陆续增多。4.由于德国各地联系薄弱,政治上分裂割据,各地的文艺复兴活动互有特点,南部受意大利影响大,以纽伦堡为文化中心,从事文史著述或翻译工作,中部和西部人文主义中心为科伦等城,那里天主教会反动势力大,保守气氛浓。北部与尼德兰关系密切,受其影响较大,特别重视教会和宗教改革是其特点。
德国新兴资产阶级较弱,因而人文主义者的政纲和活动不彻底,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德皇的“改革”上,或企图依靠“教育”以启发群众。
(三)法国文艺复兴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1.早期活动以宫廷为中心,主要是在王室和一部分贵族之间传播。这是由于法国资本主义关系形成时,王权较强大,封建君主专制政治已形成。法国资产阶级通过包税、放贷、买卖官职等加强了与王权的联盟。资产阶级充分官僚并走向贵族化,一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活动于宫廷之中,王公贵族对人文主义者加强笼络和奖励,通过意大利战争,意大利豪华的城市文明迅速传播于法国。2.文学成就较显著,以贵族龙沙、杜雷为首的“七星诗社”同以拉伯雷、蒙田等为代表的人民民主派之间有明显的分歧和斗争。16世纪时法国社会矛盾尖锐,作品中有所反映。文艺复兴活动中出现贵族派和民主派两个营垒。民主派拉伯雷的杰作《巨人传》等继承了城市文化及民间传统文学的优秀遗产。3.以巴黎为载体的各类作品,民族观念强烈,强调爱国主义、民族特色的内容较多。波丹的《论国家》主张国家权力至上,影响颇大。作品多提倡用民族语言创作,反对用拉丁文和外国语写作。先进文化增强了法兰西民族的凝聚力。4.法国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活动同步展开,互相推动又同受挫折。因法国天主教会最早具有民族教会的性质,人文主义者多支持王权。加上意大利战争失败,胡格诺战争的长期性和惨烈,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致使新教的改革夭折,文艺复兴亦未持久。5.文艺复兴过程中,政治思想上有反对暴君同拥护君主专制不同派别之间尖锐的斗争以及君主专制主义同地方封建分裂主义之间复杂的长期斗争。
(四)英国人文主义活动的特点
英国文艺复兴开始的时间比德、法都晚,其最初的文化载体主要在伦敦和牛津大学,其特点是:1.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英国文艺复兴进入高潮。牛津大学是人文主义小组活动的核心。初期以研读意大利早期“文学三杰”等人作品为主。著名代表有:拉提玛、里纳加和柯列特等人。2.都铎王朝人文主义活动的应用性明显,重视办教育,活动中强调“培养人们的素养、美德和积极的基督教生活,尤其是人们在公众生活中的作用。”柯列特创办的圣保罗“中等学校”,不受教会控制,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主张宗教改革。如,威廉·里利、艾利奥特、阿斯卡蒙等著名教育思想家。3.人文主义的某些活动,曾受到英王亨利八世的保护。莫尔“因在英国政府中任要职,因而有利于他推进人文主义的活动。”4.英国由于原始积累和圈地运动中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化,因而在文艺复兴的作品中揭露与抨击“羊吃人”的内容和反映贫富分化的内容深刻。5.英国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驰名世界,他被誉为“戏剧的奠基人”,英国的戏剧从露天剧场转入剧院,英国资本主义经营性质的剧团是欧洲的首创。
(五)西班牙兴晚衰早的文艺复兴运动
由于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西班牙文艺复兴运动16世纪初才兴起,人文主义思想受封建贵族阶级和天主教会的影响显著。
1.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是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对外殖民侵略活动多,故人文主义者如修道士拉斯·卡萨斯等人论述和揭露殖民侵略的内容较多。2.西班牙国王斐连南和伊萨伯拉等王室成员曾对人文主义活动给予庇护和支持,聘其任宫廷高职,人文主义者涅波尔赫、巴列思第亚等人编著各类词典作品颇丰。许多人文主义者对西班牙专制君主评价甚高。3.西班牙的宗教文学和骑士文学影响较大。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维加的《羊泉村》揭露了西班牙社会的丑恶,同情劳动人民,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4.西班牙长期在阿拉伯人统治之下,曾将中华文明和东方文化向西欧传播,自然科学和大学教育较发达,许多人文主义者热心于办学活动。5.各种艺术作品(绘画、雕刻及建筑等)形式多样,西班牙恢复失地运动的时间长。西班牙北部盛行的是西哥特人和汪达尔人的习俗,受法、德、以及尼德兰的影响大,而南部和中部则大量融入阿拉伯文化的特征和影响。
欧洲文艺复兴在东欧的波兰、捷克、塞尔维亚,北欧的瑞典等国亦得到了传播和发展,某些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显著成就,在某些国家的文艺复兴是同宗教改革同时展开的。
四、文艺复兴在中国的传播
欧洲文艺复兴对人类历史有过重大影响,其范围不限于欧洲,而且影响及于中国,传播状况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明末清初、清末、五四运动及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对欧洲先进文化的借鉴、研究和引进,在五四运动期间和以后,掀起了热潮。
(一)明末清初文艺复兴文化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
西方以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教士曾把一部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的科技传入中国,为西学东渐中的重要内容。关于早期耶稣会教士是否将文艺复兴文化传入中国的问题,我国学者曾有过歧见。有的学者认为:“耶稣教会的本质就规定了他们不可能传来真正的科学”,“甚至不可能比较客观地介绍一些古希腊”。[6](P1189) 还有人主张:“传教士所传来的西学并不是当时欧洲的新学,而是当时的旧学,这即是说,不是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思想与文化,而是与此相对立的中世纪封建教会的神学和经院哲学。”[6](P1193) 还有的评述道:“来到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他们对中国的科学家隐瞒了近代科学的成就……”,甚至说:“当时西方传教士所传入的科学知识,仍停留在希腊时代的水平上。”[7](P155)
应当指出,耶稣会士在早期来华的“西学东渐”过程中,确实传入了一部分文艺复兴时代西欧先进科技,当然传来的不可能全部都是最新的科技成就,但绝非都是停留在古希腊水平上的东西。这是因为:
1.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中华文明包括科技水平比西方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6~17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但仍有一定的水平,某些科学名著是蜚声中外的,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完成),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7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39年刊行)和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名著在医药、科技、农业、地理等方面的成就仍较高。耶稣会教士向中国介绍的西学若只是陈旧的古希腊的水平,则无法打开局面,当时耶稣会教士强调要执行“知识传教”的路线,必须用新的科技知识,才能在中国立足,否则难以传播宗教。
2.西方文艺复兴时代新科技的发展,要有一个过程,有从古学向新学逐步发展的过渡时期。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发表,日心体系学说的确立(1543年)是天文学的革命,它推动了物理学和数学的重大发展,但生物学的新发展和生理学的建立是在17世纪,化学则是18世纪才有突破。所以早期耶稣会教士传入中国的西学当中,古学里有新,新学中仍有古。要求和认为“西学东渐”中全是最新科技既不可能,也脱离实际。
3.早期耶稣会教士输入中华的西学,因他们本身受到天主教的教义、教规所限,有时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16世纪末,日心说在欧洲已广泛传播,但是,在华的耶稣会教士当“伽利略被罗马教廷判罪的消息”传到中国以后,他们便不敢坚持日心说,而换成托勒密的地心说。
4.早期耶稣会教士来华传播的西学,主要介绍的是文艺复兴时代的科技成就,例如:伽利略在1607年著的《比例规演解》,传教士邓玉函在1627年著的《远西奇器图说》中已有介绍。1630年,罗雅谷撰写的《比例规解》一书,便是参照伽利略的著述完成的。庞迪我等人参加1634年编成的《崇祯历书》,大量引用了哥白尼的研究和丹麦第谷的宇宙体系学说。医学方面,尼德兰维萨留斯的《人体结构》论,利玛窦、艾儒略、汤若望等都及时传入中国。英国耐普尔的对数研究成果是由教士穆尼阁传至中国的,中国的第一幅世界地图《万国舆图》是由利玛窦带进来的。
明末清初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对中国的有关学科和意识形态都有促进作用。中国学者立足于经世需要来选择和吸收西学,中国经世实学同西学的融合,是针砭时弊的良药,传播过程中也有局限性,文艺复兴时欧洲的文学和哲学未能传进中国,文艺复兴文化的整体概念尚未介绍入中国。为什么科技在中国未能广泛普及和扩大应用,主要是受中国的专制政治和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所致。
(二)清末中国对文艺复兴文化的了解与吸取
欧洲文艺复兴文化作为一个文化整体的概念,是在清末介绍到中国的。中文“文艺复兴”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传教士郭实腊主编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刊于1835年《经书》),仅寥寥数语。1884年传教士艾约瑟编辑出版的《欧洲史略》(西学启蒙丛书之一种),介绍的文艺复兴的概貌是:古文学之重兴;东罗马学者迁往意大利促成文艺复兴的发生,文艺复兴仿效古希腊的建筑和美术。
在国人著述中,最早提及欧洲文艺复兴历史的是郭嵩焘。他在1877~1879年出使英、法时,熟悉了文艺复兴。他在《伦敦巴黎日记》中曾介绍道:毕尔庚(弗兰西斯·培根)为英国实学创始人,谋求格物致知之说。称嗄尔代希思(笛卡儿)为西洋徵实学问的创始人,并介绍了他的“系统怀疑”方法。赞许哈尔非(哈维)发现的血液循环学说,促进了医书的改良,称赞格力里渥(伽利略)在日心说和摆动论研究中的重大成就,郭氏日记中还赞许买格尔安吉罗(米开朗基罗)和刺非尔(拉斐尔)是声名卓著的画师。他在伦敦观看舍色斯毕尔(莎士比亚)的戏剧后,评论道:“专主情节,不尚炫耀”。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对欧洲文艺复兴都先后加以介绍,联系批判了中国的封建旧学,严复在“原强”一文中认为西文“二百年学运昌明,则又不得以柏庚(培根)氏摧陷廓清之功为称首”。[8]( P29) 康有为1898年在《进程突厥削弱记序》中写道:“意大利文学复兴后,新教出而旧教殆,于是培根、笛卡儿《创新学讲物质,自是新艺新器大出矣》。”[9](P298) 梁启超在《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中评述了文艺复兴的重大意义,指出欧洲“近世史与上世史中特异者不一端,而学术之革新,其最著也。有新学术,然后有新道德、新技艺、新器物。有足数者,然后有新国、新世界。”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马君武对欧洲文艺复兴的评述和传播甚详。他在《新学术与群治之关系》(1903年8月10日)一文中写道:“西方新学兴盛之第一关键曰古学复兴,古学复兴之字义,即人种复生时期之谓也。”他还分析了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办的《中国日报》和国粹派的《国粹学报》上不断有赞扬“伊大里之艺文振耀”(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提倡“古学复兴”的文章。20世纪初日本是中国了解文艺复兴的重要渠道。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在中国传播较广。
(三)五四运动时期及20世纪30~40年代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时期是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一个高潮。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曾赞扬和介绍过文艺复兴。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写道:“自文艺复兴以来……近代欧洲文明史,宜可谓之革命也,故曰庄严灿烂之欧洲乃革命之赐也。”李大钊在《东西方的根本之异点》一文中说意大利文艺复兴“非旧罗马之复活”,在评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崇今派与怀古派两派斗争时,称赞了崇今派。周作人在所著的《欧洲文学史》第三卷中有三章全面评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英、法、西和德国文学家的著作。认为文艺复兴的本质是“人生生力之发现”,倡导的是“乐生享美之精神”。胡适1917年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列举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但丁、马丁·路德提供民族语言的史实。胡适不仅积极参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而且还一再提出了“中国文艺复兴说”。20世纪30年代蔡元培在《中国之文艺中兴》和《吾国文化运动之过去与未来》等文中以欧洲文艺复兴的过程对照并分析了中国的文化运动,他充分肯定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并认为以五四为开端的中国文艺复兴,经过三个十年必将成功,“中国的拉斐尔与中国的莎士比亚必将应运而生”。
在五四时期及以后,对欧洲文艺复兴作全面研究的是:蒋方震(蒋百里)和梁启超。蒋方震著的《欧洲文艺复兴史》(19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指出,欧洲文艺复兴的积极成果,一为人之发现,二为世界之发现。蒋氏指出:“所谓文艺复兴者,有复古之义,而事实上则分之二种,一为晚离宗教关系,一为发生新理想之生活。”[10](P10) 蒋氏提出研究文艺复兴必须注意三点:“第一,不可有成见,第二不能专注伊大利,第三,不可专注美术文学”。[10](P3—4)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论述了文艺复兴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并同中国学术的发展加以比较。
我国学者陈衡哲所著的《文艺复兴小史》(1926年版)中指出文艺复兴是:(1)古学的复兴;(2)方言文学的产生;(3)艺术的复活与兴盛;(4)科学的兴起;(5)传播文化工具的进步。此书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扩大了我国知识界对西方文化艺术的视野,发挥了启蒙作用。
20世纪30年代的雷海宗,40年代的闫宗临等著名学者都深入研究过欧洲文艺复兴,在大学中讲课并撰有专文,写有名著,视野开阔,联系我国,论析精辟。我国《东方杂志》等刊物是文艺复兴文章的主要园地。文艺复兴时代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以及马基雅维里等人的作品广为流传,欧洲文艺复兴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硕果,在中国的传播异彩纷呈,推动和创造了人类的光辉。今天我国在“以人为本”的新形势下,必将产生比文艺复兴时代更加旖旎瑰丽、婀娜多姿的先进文化,我国的明天,必然更加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