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黄安年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6年04期
【原文出处】《学术界》(合肥)2006年01期第268~273页
【作者简介】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美国历史杂志中国特约编辑,学术交流网主持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史、当代世界史。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北京 100875)
【关 键 词】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美国历史普及/机遇/挑战
我们正处在世界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信息化、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对于经济、政治、社会、学术思想、文化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在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和普及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就此提出一管之见,求教于学术界同行。
(一)
在网络时代,美国问题研究和美国知识的普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美国已经率先进入了网络时代,反映了美国在这一领域的与之相称的超级强国地位。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网络化已经迅速普及于美国军事、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第二,网络化在学术思想界和文化领域也已经迅速普及。就美国问题而言,通过网络系统传播、交流、讨论美国问题的知识、信息、文献、论著等各类资源,已经相当普遍并且形成系列机制,并向全球扩散。例如美国历史学家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网(http:// www. oah. org);美国国会图书馆(The Library of Congress)网(http://www. loc. gov);美国对外关系(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eign)网(http:// www. state. gov/r/pa/ho/frus);美国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s)网(http:// www. foreignaffairs. org)。这些权威性网站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献、论著和资料。我们的美国问题研究从这些网站中获益匪浅。上述网站均可通过学术交流网(www. annian. net)连接登陆。
第三,网络华文化在美国的学术思想界和文化领域也已经拓宽,并在华文世界产生广泛影响。例如中英文兼备的:美国资讯网(www. usinfo. orp/chinese)是迄今内容最为丰富最具权威性的美国官方网站。它包含美国概述、历史、艺术与文化、文学、教育、经济与贸易、法律与条约、政府与政治、旅游等领域。涉及中美关系、当前议题、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人权,与多国议题等方面。还有美国主要新闻网站、学校信息、美国研究领域主题、美国文化与历史地图、重要美国历史文献、美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摘要(1986-1995)、美国研究所(1999-2000)、美国研究课程要目、美国思想库与公共利益组织、美国研究讨论群等内容,美国国务院电子期刊、美国研究论文摘要、美国研究研究所、教授与研究人员索引、美国智库指南等专题。再如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信息中心主办的《美国参考》(www. usinfo. state. gov/regional/ea/mgck)网站是反映美国官方观点和需求的有关当前国际问题和美中关系的权威性网站。美国驻华大使馆网(www. usembassy-cinga. org. cn)中文网站,对于了解美中关系和交往关系密切,是赴美人员必看的网站之一。里面还联结了美国学者主办的《交流》华文杂志。还如美国指南网(http:// www. dongyu. com. cn)包括美国概况、美国历史、政治法律、经济贸易、教育科研、美国文学、社会生活、旅游向导、留美服务、娱乐休闲等,对于了解美国基本情况很有参考价值。①
第四,美国学术机构已经把历史光盘和数据库等纳入学术成果。例如,美国历史杂志不仅在最新学术成果栏中增加了历史光盘开发研究成果,而且新的编辑部自2001年6月号起增加了web Site Review栏目。
第五,美国民间和美籍华人主办的各类华文美国问题网站多达千百家,尽管这些网站价值观念、资源信息重点和对象不同,但各具特色,对于我们获取多元化信息很有帮助。
第六,上述这些美国问题网络资源大多属于资源共享型,从中获取信息是免费的。例如,《华盛顿观察周刊》网(www. washingtonobserver. org)该网站在《关于我们》中说:“《华盛顿观察》周刊是华盛顿观察国际新闻社提供的独立而可靠的中文信息源。我们属于非盈利组织,我们的信息面对所有人并且绝对免费。”②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网络化在教学和研究领域中的迅猛发展,电子信息网络所显示的优越性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重视。但是和美国相比,我国在网络领域中美国问题传播、交流、教学和研究,资源共享,还相当的薄弱,中国的美国问题研究网络化和美国学术界相距甚远,无论是科学院、各部委的美国问题研究机构还是大学美国问题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无论是各类美国问题研究会或美国问题杂志,我们在美国问题研究网络化上还仅仅是起步阶段,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进入新世纪以来,确切地说,我们和美国在美国问题网络媒体方面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③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除英语专业外,我国很少见有美国问题的专业英文网站。
第二,我国大陆的美国问题中文学术网站屈指可数,远远不能适应我国专业化、大众化了解、认识、研究美国的需要。目前在我国美国问题研究机构的网络化更新滞后,内容单薄,并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学术含量较低。但是也有做得较好的,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http://www. cass. cn/meiguosuo)网就是一个例子。这个网站除了所务内容外,还有学术会议、美国外交、美国政治、美国经济、中美关系、美国社会文化、综合成果,美国研究季刊、美国所通讯、商业评论等刊物,中华美国学会、中美关系研究会、军控中心三个学会,探究美国书目、美国相关网站、多媒体资料等栏目。该网站已经不仅限于行政公示,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学术信息和启示。但是美国所网站的各个栏目内容还是属于内部网,没有也不可能完整反映我国的美国问题研究信息和成果。此外把中华美国学会网挂在美国所网下的做法也具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不利于发挥中华美国学会在整合全国美国问题资源中的应当发挥的核心协调作用。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http://ushistory. xmu. edu. cn)由设立在厦门大学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新一届秘书处创办,不仅反映研究会会务和会员信息,而且扩及中国和美国的美国史研究的资源和信息,包含会员介绍、学术动态、科研成果、美国史通讯、资源导航、重要信息等栏目,在社科院世界史所16个直属学会中保持先进行列。但是自2003年1月以来,到2005年10月15日登陆累计人次没有超过31000人次,日均登陆累计人次不多,原发性文章少,在发挥更大影响方面需要加大力度。
总的看来,国内一些有影响的美国问题研究机构对于美国问题网站的建设,还处于初创阶段,大多附在以行政化为特色的校园网内。南京大学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网站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网站(http:// www. cas. fudan. edu. cn),都有专门的设计和栏目,不过还限于内部事务网。至于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厦门大学美国史研究所的网站还附在各自的院系网内。
第三,我国的美国问题网站距离资源多元化和资源共享还有不少路要走。我们的不少网站不仅信息源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单调,而且还受到学术网络政治化的干扰、学术网络商业化的诱惑、学术网络行政化的误导、学术网络本位化的限制,如果这些非学术因素不消除,真正实现学术资源共享还是困难重重的。
第四,属于我国自己知识产权的美国问题光盘和我国美国研究和教学的数据库还很少。
第五,在教学和研究中运用美国问题网络的普及率还不高,还很不平衡。
第六,我们的网络教学和研究成果还没有被纳入教学和学术成果“一刀切”的“量化”管理和评介机制中。④这种行政化的“量化”机制已经严重阻碍了网络教学和研究成果的迅猛发展。
第七,我国的学者个人美国问题学术性网站凤毛麟角,孤军奋战,往往还得不到行政管理机构的积极支持,自然也没有被纳入学术规划和成果“量化”系列之内。在现行的个人综合性学术性网站中不乏美国问题的栏目和内容。最近戴超武博士刚刚开通了冷战国际史研究个人专业网站《文行忠义——戴超武个人网站》(www. daichaowu. net),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相信这类涉及美国问题综合性或专门性网站会越来越多、越办越好、越来越受到欢迎的。
(二)
抓住难得机遇,应对严峻挑战,为加快我国美国问题教学和研究的网络化建设,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重视美国问题信息资源多元化建设,改变信息源的单一化现象。
美国问题的教学和研究需要充分利用和借鉴世界各国和华文世界提供的各类信息资源,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国政府和新闻媒体提供的经过筛选的信息资源。西文信息源应当涉及各种文字,包括政府机构和国家图书馆的文献档案,以及反映各种观点和信息的图书资料。即使华文信息资源也应当尽可能掌握和了解海外华人各种出版物、各国政府和民间机构的中文出版物和档案资料,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中文出版物等。对于各种观点的信息资源都需要研究和了解。遗憾的是迄今我们的资源信息相当的单一化,距离多元化还很遥远,某些重要的中文信息源被以“保密”和“反演变”为借口而封杀,其实这些资料和信息在国外获得没有多大障碍。可以说,在学术研究的信息源方面我们的开放程度还很低,还存在很多壁垒,还很不平等。自我封闭的做法并不利于学术繁荣,无异于学术研究和信息资源的自杀,导致信息资源的匮乏、评论和决策的局限以至失误。把资源信息的使用分成三六九的做法,有失公平,这种垄断学术资源的行为,也是妨害学术发展的。但是对于网络资源信息不能不加管理放任自流。我们要警惕和反对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损害国家利益的活动,但是也要加快保障国家公民和学术工作者便捷、快速、公平地获取学术信息自由的立法,维护学术研究的知情权,建议在适当时候,通过立法反对学术资源的垄断行为。⑤
第二,排除非学术因素干扰,创造条件加快资源共享的步伐。
在多大程度上兑现学术资源共享是衡量享受学术民主和自由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繁荣和发展学术事业的必备条件,更是美国问题网络学术能否顺利发展的瓶颈。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避免学术资源政治化,让学术资源回归学术。⑥其次要避免学术网站商业化,防止用纳税人的钱建设起来的政务性、公共性、学术性网站变了味,从而使非赢利性让位于赢利性、共享性让位于排他性的垄断性网站。其三,对于高等院校尤其是以建设“全国一流,国际知名”为己任的重点高校,要避免高校学术网络行政化,防止学术网站学术含量的失缺。其四要防止和杜绝在学术网络运营上权、钱、学相勾结的腐败现象。
第三,中国美国问题的研究会和美国研究机构在网站建设中应当发挥龙头作用。
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华美国学会网站、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站、中国政法大学美国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的《美国政治与法律》等美国问题学术性网,总的说来,这些网站还处于起步和初创阶段,还有一些美国研究的机构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学术网站。从龙头作用来考察,我们的美国问题研究会和美国研究机构,不能把网站内容仅仅局限于学会的会务和研究所(中心)的所务,还应当在推动我国美国问题专业化研究和大众化普及方面发挥龙头作用,在这方面是大有作用的,有许多事可做,需要列入议事日程,加大、加快工作力度。
第四,开展我国自主产权的美国问题信息库和光盘建设,纳入各类科研规划。
网络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靠少数人、少数机构来搞难以形成规模,需要各级学术管理机构从有利于学术繁荣出发,参与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而某些单纯以赢利为目的公司设计和运行的数据库,如果没有学者专家的参与和检验,则难以准确反映学术研究的真实状况,如果以此作为“量化”依据,则更会误导学术。作为第一步,首先要组织力量,做好信息资源的整理、索引和联网工作,为此要有足够的经费、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重视。这里特别要提到专题资源信息库的建设,例如中国美国问题研究的数据库,包括美国问题论著和论文、文章索引、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索引、美国问题研究人员信息索引、美国研究单位信息索引、美国问题教学信息等。再如美国问题专家论著信息库等。信息库建设非个人力所能及,需要组织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这方面已经退休的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库应当资源共享,便于查询提供优势服务。这项工作应当列入主管部门的规划,组织力量,分工合作,筹措足够资金推动实施,有条件的学术机构要主动承担责任。
第五,改进学术管理机制,加强美国历史知识普及工作。
衡量学术水平和质量的高低不应受到传统纸媒还是网络媒体、在职还是离退、立项还是编外的限制,但是现行的学术“量化”管理机制具有严重的排他性和非科学性,它既不认可网络媒体发表的文章,也不欣赏美国历史知识普及的文章,从而对在职学人产生严重的负面导向。事实上一些网络文章的创新观念、思维、架构并不亚于传统纸媒的文章,只是“网媒”转成了“纸媒”才成了学术“正品”,实在令人哭笑不得。在普及美国历史知识方面,网络媒体的作用也是传统纸媒所不能取代的,学会和美国研究机构的网站在保障美国历史知识普及的质量,给读者一个真实的科学认知的美国方面,其作用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的美国问题教学和研究者只是跟着各种“量化”指挥棒走,那是难以在美国知识普及领域做出更大奉献的。
第六,积极鼓励和扶植办好美国问题的个人学术网站。
网络时代不同于工业化和标准化时代,它在现代化同时给予学术工作者以更加个性化的活动空间,个人学术性网站为学术繁荣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美国问题的学术成果不仅来源于各类学术机构组织的集体攻关项目,而且立足于学者个人的自觉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和心得可以而且应该通过个人学术网站展现出来。尝试、建设、完善个人学术性网站是学术领域中的新生事物,它已经受到了来自民间的热烈欢迎,成为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它也理应得到来自“皇粮”管理机构的精神上以至物质上的鼓励和扶持。这种个人学术性网站不受专业的局限、年龄的限制、编制的困扰、模式的规范,完全可以因人而异,各具特色。这类个人网站的综合性、专题性形式不拘,只要含有相当部分美国问题内容的都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现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创办的学术网站已有杨玉圣的学术批评网和美国政治与法律网、周祥森的史学评论网、戴超武的个人网站、黄安年的学术交流网等。笔者以为各级学术管理机构应当以实际行动支持个人学术性网站的创办与繁荣,把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等响亮口号落到实处,造福于学术界。⑦
第七,加强美国问题网络间的联系和整合,推进教学和研究的优势互补。
我国的美国问题网络还处于起步和各自奋战的分散阶段,加快学术网络的发展,需要加强网站间的联系和整合,建议由中华美国学会牵头着手研究和推动加快我国美国问题网站的交流和联络工作。通过中华美国学会、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及全国各个美国问题研究机构,协调力量,分工组织,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美国问题网际网络。凡是涉及美国问题的学会、机构、涉及美国问题的个人学术性网站要尽可能地联合起来,推进优势互补,扬长补短,提高美国问题的研究和美国历史知识普及的质量。
第八,采取切实措施,努力避免教学和研究网络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里首先是遵守宪法、遵守符合宪法原则的各项法令法规,遵守著作权法和知识产权法,信守职业道德,自觉履行学术规范,杜绝抄袭、剽窃等不道德以至违反行为。凡是来自网络的资源一定要说明来源,切忌变转引为原创。对于一旦发现这类不道德行径,我们的学术共同体要群起而批之,我们的学术主管机构要严肃对待,避免护短作为。同时也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挽救一时的失足者,避免再犯。其次,要对网络信息和文章采取严肃的学术甄别,去粗取精,去假存真,切忌不加分析地“克隆”和转引。其三,对于网络公布的文献资料需要认真查对原文,比较鉴别,审慎引录,避免失实,以讹传讹。
注释:
①黄安年:《推荐几个美国的美国问题中文网站》,学术交流网2004年7月25日首发。《了解和研究美国的重要中文网站——美国资讯网》,学术交流网2004年5月11日首发。
②见学术交流网(www. annian. net)联结的《华盛顿观察周刊》网(www. washingtonobserver. org)。
③黄安年:《中国学者要借鉴美国资讯网美国研究部分提供的各类资源》,学术交流网2004年5月13日。
④黄安年:《违背学术规律 漠视个性与人性——评目前高校流行的“量化”管理制》,学术交流网2005年9月20日首发。
⑤黄安年:《高度重视20世纪世界史教学和研究》,《史学月刊》2005年第10期。黄安年:《加快美国问题网站建设,发展美国问题网上传播和交流》,《美国史研究通讯》,2005年第1期。《关于办好学术期刊的几点意见》,《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0期。
⑥黄安年:《学术评奖中的非学术因素》,《学术权力与民主——“长江〈读书〉奖”论争备忘》,中华读书网编,鹭江出版社,2000年8月版。
⑦黄安年:《鼓励和扶植个人学术性网站——从戴超武个人网站开通说起》,学术交流网2005年9月26日首发。《为学术网站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学术交流网2004年10月9日首发。英堂:《学术为公重在参与——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在学术规范建设中的突出作用》,学术批评网2005年8月25日。^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6年04期
【原文出处】《学术界》(合肥)2006年01期第268~273页
【作者简介】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美国历史杂志中国特约编辑,学术交流网主持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史、当代世界史。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北京 100875)
【内容提要】 | 本文论述在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和美国历史知识的普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指出美国问题研究,已经开始由专业化走向专业化和大众化并举的时代。论述在网络时代的美国的网络化的优势明显,但我国在网络领域中美国问题传播、交流、教学和研究,资源共享,还相当的薄弱,和美国学术界相距甚远,提出抓住难得机遇,应对严峻挑战的若干建议。概述了学术性、公益性、非盈利性的个人网站不平凡的酸甜苦辣历程和亲身体验 |
(一)
在网络时代,美国问题研究和美国知识的普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美国已经率先进入了网络时代,反映了美国在这一领域的与之相称的超级强国地位。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网络化已经迅速普及于美国军事、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第二,网络化在学术思想界和文化领域也已经迅速普及。就美国问题而言,通过网络系统传播、交流、讨论美国问题的知识、信息、文献、论著等各类资源,已经相当普遍并且形成系列机制,并向全球扩散。例如美国历史学家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网(http:// www. oah. org);美国国会图书馆(The Library of Congress)网(http://www. loc. gov);美国对外关系(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eign)网(http:// www. state. gov/r/pa/ho/frus);美国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s)网(http:// www. foreignaffairs. org)。这些权威性网站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献、论著和资料。我们的美国问题研究从这些网站中获益匪浅。上述网站均可通过学术交流网(www. annian. net)连接登陆。
第三,网络华文化在美国的学术思想界和文化领域也已经拓宽,并在华文世界产生广泛影响。例如中英文兼备的:美国资讯网(www. usinfo. orp/chinese)是迄今内容最为丰富最具权威性的美国官方网站。它包含美国概述、历史、艺术与文化、文学、教育、经济与贸易、法律与条约、政府与政治、旅游等领域。涉及中美关系、当前议题、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人权,与多国议题等方面。还有美国主要新闻网站、学校信息、美国研究领域主题、美国文化与历史地图、重要美国历史文献、美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摘要(1986-1995)、美国研究所(1999-2000)、美国研究课程要目、美国思想库与公共利益组织、美国研究讨论群等内容,美国国务院电子期刊、美国研究论文摘要、美国研究研究所、教授与研究人员索引、美国智库指南等专题。再如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信息中心主办的《美国参考》(www. usinfo. state. gov/regional/ea/mgck)网站是反映美国官方观点和需求的有关当前国际问题和美中关系的权威性网站。美国驻华大使馆网(www. usembassy-cinga. org. cn)中文网站,对于了解美中关系和交往关系密切,是赴美人员必看的网站之一。里面还联结了美国学者主办的《交流》华文杂志。还如美国指南网(http:// www. dongyu. com. cn)包括美国概况、美国历史、政治法律、经济贸易、教育科研、美国文学、社会生活、旅游向导、留美服务、娱乐休闲等,对于了解美国基本情况很有参考价值。①
第四,美国学术机构已经把历史光盘和数据库等纳入学术成果。例如,美国历史杂志不仅在最新学术成果栏中增加了历史光盘开发研究成果,而且新的编辑部自2001年6月号起增加了web Site Review栏目。
第五,美国民间和美籍华人主办的各类华文美国问题网站多达千百家,尽管这些网站价值观念、资源信息重点和对象不同,但各具特色,对于我们获取多元化信息很有帮助。
第六,上述这些美国问题网络资源大多属于资源共享型,从中获取信息是免费的。例如,《华盛顿观察周刊》网(www. washingtonobserver. org)该网站在《关于我们》中说:“《华盛顿观察》周刊是华盛顿观察国际新闻社提供的独立而可靠的中文信息源。我们属于非盈利组织,我们的信息面对所有人并且绝对免费。”②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网络化在教学和研究领域中的迅猛发展,电子信息网络所显示的优越性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重视。但是和美国相比,我国在网络领域中美国问题传播、交流、教学和研究,资源共享,还相当的薄弱,中国的美国问题研究网络化和美国学术界相距甚远,无论是科学院、各部委的美国问题研究机构还是大学美国问题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无论是各类美国问题研究会或美国问题杂志,我们在美国问题研究网络化上还仅仅是起步阶段,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进入新世纪以来,确切地说,我们和美国在美国问题网络媒体方面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③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除英语专业外,我国很少见有美国问题的专业英文网站。
第二,我国大陆的美国问题中文学术网站屈指可数,远远不能适应我国专业化、大众化了解、认识、研究美国的需要。目前在我国美国问题研究机构的网络化更新滞后,内容单薄,并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学术含量较低。但是也有做得较好的,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http://www. cass. cn/meiguosuo)网就是一个例子。这个网站除了所务内容外,还有学术会议、美国外交、美国政治、美国经济、中美关系、美国社会文化、综合成果,美国研究季刊、美国所通讯、商业评论等刊物,中华美国学会、中美关系研究会、军控中心三个学会,探究美国书目、美国相关网站、多媒体资料等栏目。该网站已经不仅限于行政公示,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学术信息和启示。但是美国所网站的各个栏目内容还是属于内部网,没有也不可能完整反映我国的美国问题研究信息和成果。此外把中华美国学会网挂在美国所网下的做法也具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不利于发挥中华美国学会在整合全国美国问题资源中的应当发挥的核心协调作用。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http://ushistory. xmu. edu. cn)由设立在厦门大学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新一届秘书处创办,不仅反映研究会会务和会员信息,而且扩及中国和美国的美国史研究的资源和信息,包含会员介绍、学术动态、科研成果、美国史通讯、资源导航、重要信息等栏目,在社科院世界史所16个直属学会中保持先进行列。但是自2003年1月以来,到2005年10月15日登陆累计人次没有超过31000人次,日均登陆累计人次不多,原发性文章少,在发挥更大影响方面需要加大力度。
总的看来,国内一些有影响的美国问题研究机构对于美国问题网站的建设,还处于初创阶段,大多附在以行政化为特色的校园网内。南京大学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网站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网站(http:// www. cas. fudan. edu. cn),都有专门的设计和栏目,不过还限于内部事务网。至于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厦门大学美国史研究所的网站还附在各自的院系网内。
第三,我国的美国问题网站距离资源多元化和资源共享还有不少路要走。我们的不少网站不仅信息源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单调,而且还受到学术网络政治化的干扰、学术网络商业化的诱惑、学术网络行政化的误导、学术网络本位化的限制,如果这些非学术因素不消除,真正实现学术资源共享还是困难重重的。
第四,属于我国自己知识产权的美国问题光盘和我国美国研究和教学的数据库还很少。
第五,在教学和研究中运用美国问题网络的普及率还不高,还很不平衡。
第六,我们的网络教学和研究成果还没有被纳入教学和学术成果“一刀切”的“量化”管理和评介机制中。④这种行政化的“量化”机制已经严重阻碍了网络教学和研究成果的迅猛发展。
第七,我国的学者个人美国问题学术性网站凤毛麟角,孤军奋战,往往还得不到行政管理机构的积极支持,自然也没有被纳入学术规划和成果“量化”系列之内。在现行的个人综合性学术性网站中不乏美国问题的栏目和内容。最近戴超武博士刚刚开通了冷战国际史研究个人专业网站《文行忠义——戴超武个人网站》(www. daichaowu. net),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相信这类涉及美国问题综合性或专门性网站会越来越多、越办越好、越来越受到欢迎的。
(二)
抓住难得机遇,应对严峻挑战,为加快我国美国问题教学和研究的网络化建设,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重视美国问题信息资源多元化建设,改变信息源的单一化现象。
美国问题的教学和研究需要充分利用和借鉴世界各国和华文世界提供的各类信息资源,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国政府和新闻媒体提供的经过筛选的信息资源。西文信息源应当涉及各种文字,包括政府机构和国家图书馆的文献档案,以及反映各种观点和信息的图书资料。即使华文信息资源也应当尽可能掌握和了解海外华人各种出版物、各国政府和民间机构的中文出版物和档案资料,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中文出版物等。对于各种观点的信息资源都需要研究和了解。遗憾的是迄今我们的资源信息相当的单一化,距离多元化还很遥远,某些重要的中文信息源被以“保密”和“反演变”为借口而封杀,其实这些资料和信息在国外获得没有多大障碍。可以说,在学术研究的信息源方面我们的开放程度还很低,还存在很多壁垒,还很不平等。自我封闭的做法并不利于学术繁荣,无异于学术研究和信息资源的自杀,导致信息资源的匮乏、评论和决策的局限以至失误。把资源信息的使用分成三六九的做法,有失公平,这种垄断学术资源的行为,也是妨害学术发展的。但是对于网络资源信息不能不加管理放任自流。我们要警惕和反对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损害国家利益的活动,但是也要加快保障国家公民和学术工作者便捷、快速、公平地获取学术信息自由的立法,维护学术研究的知情权,建议在适当时候,通过立法反对学术资源的垄断行为。⑤
第二,排除非学术因素干扰,创造条件加快资源共享的步伐。
在多大程度上兑现学术资源共享是衡量享受学术民主和自由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繁荣和发展学术事业的必备条件,更是美国问题网络学术能否顺利发展的瓶颈。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避免学术资源政治化,让学术资源回归学术。⑥其次要避免学术网站商业化,防止用纳税人的钱建设起来的政务性、公共性、学术性网站变了味,从而使非赢利性让位于赢利性、共享性让位于排他性的垄断性网站。其三,对于高等院校尤其是以建设“全国一流,国际知名”为己任的重点高校,要避免高校学术网络行政化,防止学术网站学术含量的失缺。其四要防止和杜绝在学术网络运营上权、钱、学相勾结的腐败现象。
第三,中国美国问题的研究会和美国研究机构在网站建设中应当发挥龙头作用。
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华美国学会网站、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站、中国政法大学美国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的《美国政治与法律》等美国问题学术性网,总的说来,这些网站还处于起步和初创阶段,还有一些美国研究的机构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学术网站。从龙头作用来考察,我们的美国问题研究会和美国研究机构,不能把网站内容仅仅局限于学会的会务和研究所(中心)的所务,还应当在推动我国美国问题专业化研究和大众化普及方面发挥龙头作用,在这方面是大有作用的,有许多事可做,需要列入议事日程,加大、加快工作力度。
第四,开展我国自主产权的美国问题信息库和光盘建设,纳入各类科研规划。
网络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靠少数人、少数机构来搞难以形成规模,需要各级学术管理机构从有利于学术繁荣出发,参与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而某些单纯以赢利为目的公司设计和运行的数据库,如果没有学者专家的参与和检验,则难以准确反映学术研究的真实状况,如果以此作为“量化”依据,则更会误导学术。作为第一步,首先要组织力量,做好信息资源的整理、索引和联网工作,为此要有足够的经费、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重视。这里特别要提到专题资源信息库的建设,例如中国美国问题研究的数据库,包括美国问题论著和论文、文章索引、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索引、美国问题研究人员信息索引、美国研究单位信息索引、美国问题教学信息等。再如美国问题专家论著信息库等。信息库建设非个人力所能及,需要组织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这方面已经退休的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库应当资源共享,便于查询提供优势服务。这项工作应当列入主管部门的规划,组织力量,分工合作,筹措足够资金推动实施,有条件的学术机构要主动承担责任。
第五,改进学术管理机制,加强美国历史知识普及工作。
衡量学术水平和质量的高低不应受到传统纸媒还是网络媒体、在职还是离退、立项还是编外的限制,但是现行的学术“量化”管理机制具有严重的排他性和非科学性,它既不认可网络媒体发表的文章,也不欣赏美国历史知识普及的文章,从而对在职学人产生严重的负面导向。事实上一些网络文章的创新观念、思维、架构并不亚于传统纸媒的文章,只是“网媒”转成了“纸媒”才成了学术“正品”,实在令人哭笑不得。在普及美国历史知识方面,网络媒体的作用也是传统纸媒所不能取代的,学会和美国研究机构的网站在保障美国历史知识普及的质量,给读者一个真实的科学认知的美国方面,其作用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的美国问题教学和研究者只是跟着各种“量化”指挥棒走,那是难以在美国知识普及领域做出更大奉献的。
第六,积极鼓励和扶植办好美国问题的个人学术网站。
网络时代不同于工业化和标准化时代,它在现代化同时给予学术工作者以更加个性化的活动空间,个人学术性网站为学术繁荣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美国问题的学术成果不仅来源于各类学术机构组织的集体攻关项目,而且立足于学者个人的自觉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和心得可以而且应该通过个人学术网站展现出来。尝试、建设、完善个人学术性网站是学术领域中的新生事物,它已经受到了来自民间的热烈欢迎,成为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它也理应得到来自“皇粮”管理机构的精神上以至物质上的鼓励和扶持。这种个人学术性网站不受专业的局限、年龄的限制、编制的困扰、模式的规范,完全可以因人而异,各具特色。这类个人网站的综合性、专题性形式不拘,只要含有相当部分美国问题内容的都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现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创办的学术网站已有杨玉圣的学术批评网和美国政治与法律网、周祥森的史学评论网、戴超武的个人网站、黄安年的学术交流网等。笔者以为各级学术管理机构应当以实际行动支持个人学术性网站的创办与繁荣,把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等响亮口号落到实处,造福于学术界。⑦
第七,加强美国问题网络间的联系和整合,推进教学和研究的优势互补。
我国的美国问题网络还处于起步和各自奋战的分散阶段,加快学术网络的发展,需要加强网站间的联系和整合,建议由中华美国学会牵头着手研究和推动加快我国美国问题网站的交流和联络工作。通过中华美国学会、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及全国各个美国问题研究机构,协调力量,分工组织,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美国问题网际网络。凡是涉及美国问题的学会、机构、涉及美国问题的个人学术性网站要尽可能地联合起来,推进优势互补,扬长补短,提高美国问题的研究和美国历史知识普及的质量。
第八,采取切实措施,努力避免教学和研究网络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里首先是遵守宪法、遵守符合宪法原则的各项法令法规,遵守著作权法和知识产权法,信守职业道德,自觉履行学术规范,杜绝抄袭、剽窃等不道德以至违反行为。凡是来自网络的资源一定要说明来源,切忌变转引为原创。对于一旦发现这类不道德行径,我们的学术共同体要群起而批之,我们的学术主管机构要严肃对待,避免护短作为。同时也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挽救一时的失足者,避免再犯。其次,要对网络信息和文章采取严肃的学术甄别,去粗取精,去假存真,切忌不加分析地“克隆”和转引。其三,对于网络公布的文献资料需要认真查对原文,比较鉴别,审慎引录,避免失实,以讹传讹。
注释:
①黄安年:《推荐几个美国的美国问题中文网站》,学术交流网2004年7月25日首发。《了解和研究美国的重要中文网站——美国资讯网》,学术交流网2004年5月11日首发。
②见学术交流网(www. annian. net)联结的《华盛顿观察周刊》网(www. washingtonobserver. org)。
③黄安年:《中国学者要借鉴美国资讯网美国研究部分提供的各类资源》,学术交流网2004年5月13日。
④黄安年:《违背学术规律 漠视个性与人性——评目前高校流行的“量化”管理制》,学术交流网2005年9月20日首发。
⑤黄安年:《高度重视20世纪世界史教学和研究》,《史学月刊》2005年第10期。黄安年:《加快美国问题网站建设,发展美国问题网上传播和交流》,《美国史研究通讯》,2005年第1期。《关于办好学术期刊的几点意见》,《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0期。
⑥黄安年:《学术评奖中的非学术因素》,《学术权力与民主——“长江〈读书〉奖”论争备忘》,中华读书网编,鹭江出版社,2000年8月版。
⑦黄安年:《鼓励和扶植个人学术性网站——从戴超武个人网站开通说起》,学术交流网2005年9月26日首发。《为学术网站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学术交流网2004年10月9日首发。英堂:《学术为公重在参与——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在学术规范建设中的突出作用》,学术批评网2005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