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关于20世纪俄国现代化问题的若干思考
В. В. 阿列克谢耶夫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6年02期
【原文出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春)2005年05期第55~62页
【作者简介】В. В. 阿列克谢耶夫,俄
维尼阿明·瓦西里耶维奇·阿列克谢耶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副院长兼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
【关 键 词】俄国现代化问题/苏联革命/革命与现代化
20世纪的俄国曾经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呢?一个具有千年历史、几百年来维持着世界平衡的大国为什么一下子分裂了呢?它的分裂对它的人民以及整个世界有什么影响呢?对于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回答,存在许多具有政治色彩的解释,但是真相只有一个,并且真相永远是具体的。那么,真相是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明白,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什么是俄国史的中心。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国家的朋友和敌人都曾经认为这个中心是20世纪初的革命,并且如今仍然这样认为。毫无疑问,那场革命在国家的命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这不能说明一切。那是上个世纪的观点,而我们生活在21世纪,必须用另一种方式看待逝去的一百年,不仅要考虑政治因素,而且要考虑文明现象,因为它们决定的不是俄国本身的命运,而是全世界的命运。从这个观点出发看俄国历史的发展变化才会更加全面和客观。
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实现现代化——由传统的落后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现在是向后工业社会转变。其余的所有东西,包括战争和革命在内,都不过是原因和结果。我们应该用这种视角来寻找理解20世纪俄国命运的钥匙,尤其是俄国进入20世纪时是一个农业国家,却作为一个工业国家走出20世纪。持续五百多年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使许多西方国家发展相对顺利,但是我们不应该盲目崇拜现代化,因为由于尖锐的斗争,由于争夺能源而进行的流血战争,由于大量的毫无意义的过度消耗,由于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平衡被破坏,现代化给全人类带来了许多灾难。据俄国经济学家М. Я. 列麦舍夫的统计,人类80%的社会共同产品消耗得毫无益处,尤其是用于战争目的的消耗。但是,反对这种消耗也毫无意义,因为,这是文明意义的既定事实。我们必须做的只是剥去蒙在现代化观点上的那层意识形态的薄纱,这层薄纱不仅模糊了广泛的社会舆论的思想,而且模糊了苏联和后苏联时代许多学者的思想。
一
俄国的现代化进程始于彼得一世的改革,但是,至19世纪末,俄国改革的速度和规模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先进国家。1913年,美国、德国和英国工业生产规模分别是俄国的14.3、6和4.6倍。[1] (P288)俄国仅有9%的人口从事工业和建筑业,而75%的人口从事农业;在俄国国民收入中29%来自工业和建筑业,而54%来自农业。[2] (P57)按照这个指标,俄国在新的世纪里无法取得成绩。问题不仅在于统计数字,而且在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实质。处于世纪边缘的具有千年历史的俄国农业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危机。尽管19世纪下半期俄国进行了重要的改革,但它的基础仍然是传统的,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国家管理的专制形式、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村社、自然经济色彩浓厚、落后守旧的村社生活方式,一方面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个别经济领域资本主义过快的发展速度加剧了社会紧张程度,从而滋生了革命倾向。
在西欧派和斯拉夫派的争论中更明显地反映出关于俄国发展前途的分歧,在这种条件下这些分歧使选择最佳的发展道路复杂化。他们的争论主要归结为国家的社会政治改造和文化,几乎不涉及技术更新。鉴于此,上个世纪杰出的俄国历史学家В. О. 克留切夫斯基发现,俄国的困难在于其资本主义工业化起步太晚。[3] (P357)这场争论的继续者们——信奉农业(农村)社会主义的民粹主义者没有看到俄国大规模工业发展的特殊前景。后来,民粹主义者在批判西方最初的资本积累和加快发展工业实践的同时,表示支持所谓的自主工业化,即建立在不是降低而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上的现代化。他们的反对者——社会民主主义者承认工业化的意义,但首先是从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阶级斗争的视角研究社会主义道路问题。
俄国的专制政权没有阻碍工业的发展,但也没有把它作为国家的经济基础。С. Ю. 维特和Л. А. 斯托雷平的改革基本没有改变业已形成的局面。俄国进入20世纪时,不仅工业落后,而且前途未卜,这就使国家进一步落后于文明世界,文明世界坚决奉行工业化方针并尽种种可能享用工业化的丰硕成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和20世纪初的革命充分证明俄国步入了死胡同。20世纪初的革命首要的目的就是消除革命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专制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村社等等。但是,这场革命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化的任务——建立工业—城市文明、建立公民社会、文化体系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教育的世俗化、普及教育以及整个文明的重建。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弄清现代化和革命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够明白,俄国在世界进步的道路上是前进了还是徘徊不前,才能够明白,俄国在世纪末停留在哪里,它将往何处去。
众所周知,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特别是与欧洲国家不同,俄国在20世纪之前并不知道革命为何物。1905年,俄国开始了革命,但并没有在20世纪末之前完成革命。俄国历史上通常划分出三次革命:1905—1907年革命、二月革命和1917年的十月革命。今天必须更广义地看待这个问题,不仅从事件开始的角度,而且要从事件后果的角度出发。用这种方法可以搞清楚,所有这三次革命都具有相似的特征,这三次革命都没有完成,因此,导致几乎是一个世纪的持续不断的革命进程。[4] [5]
二
从对待历史进程的文明方法角度观察,布尔什维克领导的革命,同时追求两个截然相反的目的。一方面,革命消灭了妨碍现代化转变的封建残余,而另一方面,又遏制了萌芽中的资本主义关系,这样一来,就破坏了这场转变的自然进程。第一种情况是历史的胜利,而第二种情况则是历史的错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布尔什维克把时代的次要矛盾(如阶级斗争)当成了主要矛盾(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苏联试图发动世界革命是对几乎毁灭了俄国的外国武装干涉的一种回应。问题不仅在于西方国家企图把共产主义扼杀在摇篮里,这只是干涉的借口。西方国家主要的目的在于分裂曾经强大的俄罗斯帝国,占有这个国家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是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条件下实现发达国家现代化所必需的。
布尔什维克阵营中围绕俄国的发展道路和现代化出现了意见分歧,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现代化问题处于思想斗争的中心,尽管冲突的双方最终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他们继续在革命的范畴内来思考问题。实际上,争论的焦点问题归结为,如何使一个农业国家变成一个工业国家并克服它的落后性,如何稳固新的制度,如何防止外部侵害。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以及在后来的大清洗中,数千名各级党的领导人,数百万没有任何过错的普通党员和无党派公民遭到清洗和迫害。但另一点更为重要,即正确评价20世纪加快国家现代化方针的胜利。尽管这个方针十分残酷,但它客观上符合俄国那个时代的切身利益,并在70多年时间里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人民都为实现这个战略而努力。况且,我们不应该忘记,西方国家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也充满荆棘。我们只要回忆一下英国和法国革命、卢德派运动和许多现代化进程中欧洲历史上的流血事件就足够了。欧洲大陆数百万人前往其他大陆逃难绝非偶然。
动员型经济是苏联现代化的基础,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经济任务严格服从于政治目的、达到这些目的所采取的极端措施、崇高的理想与粗暴的强迫相结合、经济计划和社会计划的意识形态色彩过于浓厚。极端意识形态化在苏联现代化进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国家社会经济落后的条件下,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快速转变需要调动所有的力量,不仅仅是社会的经济力量,还有精神力量。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俄国的现代化是在社会平等和美好未来的旗帜下进行的。
工业化是俄国现代化的中心,许多文章都谈到了这一点。我不想重复这些文章的内容,我要做的是思考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的作用。在一篇论文的有限篇幅内不可能透彻研究这个过程的所有方面,我试图把苏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现代化的主要标准比较一下。
建立重工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复杂的设备和高度熟练的干部。而在饱经世界大战洗劫和革命洗礼的苏联,这一切都不存在。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一样,俄国工业发展的起点是很低的。但是,动员型经济克服了这个困难。由于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工业生产水平超过1913年相应指标的7.2倍。按照工业总产量,革命前的俄国占世界第五位,占世界工业生产比重的2.6%,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按照工业总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它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也达到了13.7%。1937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77.4%都来自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夕,工人和职员占国家人口的17.6%,而在1939年,已经占到50.2%。[6] (P426-427,P199)工业化主要改变了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相互关系。在1926年,苏联城市人口占18%,而到了1938年初,城市人口占30%。在1929—1940年间,从事农业经济的人数减少了1960万人,而从事工业和建筑业的人数增长了890万人。上面列举的是苏联时期统计的数字,很可能不够准确,但能够令人信服地证明国家经济社会结构的根本改观,说明俄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
我们还可以列举社会生活其他领域的事实来证明这个趋势。在政治领域国家实现了集权化,文化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的世俗化和文字的普及在速度和规模上打破了世界纪录。在1918—1928年期间,获得中等教育、完全和不完全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的人数是73.8万人(平均每年6.7万多人);在1929—1932年期间,获得教育的人数已经是57.7万(平均每年14.4万人);在1933—1937年间,人数是110.9万人(平均每年22.2万人);在1938—1940年间,人数是140.5万人(平均每年46.8万人)。[7] (P98)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革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完成,所谓的成绩使完成经济大跃进成为可能。在12年内,苏联的经济规模增长了3倍,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是12.2%,工业产品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是14.5%。苏联具备了现代化生产技术潜力和科学教育潜力。[8]
现代化在巩固俄国防御能力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期间具有重大意义。在1937—1940年间,苏联军工产品的增长速度是工业产品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陆军和空军生产的武器弹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武器弹药生产的2.6倍,而在1941—1945年间苏联的军火生产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量的24.5倍。[9] (P411)正是现代化进程使俄国遏制住了法西斯的侵略,对俄国的命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现代化保证了国家的集权化,恢复了这个伟大强国的历史继承性。甚至苏联的对手和象З. 布热津斯基那样的西方世界的卫道士都承认现代化领域的“斯大林的惊人成就”[10] (P136-139)。
从上述列举的事实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俄国在世界进步的轨道上沿着现代化道路前进,没有任何理由把俄国和世界进步隔离开来,而现在俄国和国外的一些政治学家们却正在这样做。另一方面,现代化靠高高在上的铁腕指挥,现代化过快的速度有损于这一进程的质量和国家的健康发展。现代化具有赶超的和明显的军事—政治性质,并没有解决古典现代化的许多问题,如建立完全意义的商品市场、资金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没有给人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人的自由发展是取得成绩的重要保证;没有保证现代化进程的不可逆转;也没有建立自我发展机制。
现代化成绩的取得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首先是农民。在20世纪20年代末,农民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接近50%。对于工业化的需求来讲,农村是社会主义初级积累的主要来源,而农村的集体化建立了有效和可靠的机制,使资金由农业经济重新流向工业经济。[2] (P51)苏联时期仍然象革命前的俄国那样“饿着肚子出口”。1930年粮食的出口是480万吨,1931年,已经是520万吨。后来,由于实行集体化,这个数字开始急剧下降,1933年是100万吨。[7] (P94)
集体化和肃清富农阶级是苏联农村现代化的集中体现,它是以真正的革命的形式进行的,否则就不可能被称为所有制形式的根本更迭。这使我们有理由确信,革命仍然在继续进行,虽然表面上已经完成。集体农庄社员艰难度日,导致农业经济的逐步恶化和人口逐渐减少。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饥荒死人,从事农业经济的人口在1929—1940年期间由5370万人缩减到3410万人,也就是说,几乎缩减了1/3。[8] 所有这一切在20世纪上半期俄国的命运上留下了不可消除的痕迹。
我们必须将苏联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艰苦处境同欧洲农民在类似过程中的命运相比较。由于圈地运动和英国现代化过程中制呢工业的蓬勃发展,农民土地被大量剥夺,这实际上就导致英国农民阶级的完全消失。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了贫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涌进了城市。流浪汉和乞丐受到严厉制裁,被打上烙印,被割去耳朵,抓去做临时的劳役,如果逃跑,则被终身监禁,假如再次逃跑被捉住,则被处死。在都铎王朝亨利八世(1509—1547)期间,就有7.2万名乞丐和流浪汉被吊死。英国在1814年以前一直都实行针对贫民和流浪汉的严酷法律。在荷兰现代化的过程中16世纪也出现了农民的贫困化,贫民和流浪汉的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41%[11] [12] (P124)。因而,步入现代化进程的不同国家的农民都陷入了困难的境地,区别仅在于规模和速度方面的差异。
全球文明的改变不能不引起俄国社会的激烈冲突。因为20世纪初俄国革命没有解决现代化问题,那么革命所带来的牺牲在很大程度上是徒劳的。俄国面临着一系列新生的、尖锐的社会冲突,这些冲突在30年代布尔什维克进行的现代化进程中增大了,但没有转变为第二次国内战争,而是进行大规模镇压。镇压又夺去了几百万人的生命,这就相当于革命的继续。
人们通常认为,斯大林的镇压是党内斗争和他个人性格的特点决定的。在某种程度是这样的,但是必须更深入地看待这个问题。很显然,进行斗争不仅仅是为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不同阐述,而且是为了非阶级的、匆忙的苏联现代化,这个现代化引起潜在的国内革命。由于农民和部分工人(来自于乡村)坚持农村的生活方式而遭到迫害,并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知识分子、神职人员和部分军人认为现代化破坏了俄国许多世纪以来的生活方式,他们由于反对现代化的野蛮方式也受到处罚,而某些官僚受到惩治是由于他们在实施对别人的惩罚措施时不力或者过分。实质上,这是一场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国内战争,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斗争的流血悲剧。
三
20世纪的下半期俄国也是在现代化的旗帜下度过的,但却是新阶段的现代化,它的规模和速度不仅取决于国内局势,而且取决于国际局势。国家面临着两种任务,这两种任务的复杂程度和历史重要程度不一。前者与国内问题有关,而后者与国外问题有关。
解决俄国国内问题一方面要求技术进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其赶上世界技术先进水平,竭力避免自己落伍;另一方面,国家面临的任务是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补偿战前时期所欠下的社会债务,因为战后的社会政治局势(食品、生活必需品、住房严重短缺,医疗设施严重不足,受到工业化、集体化、大规模肃反和国内战争的损失后,人们对提高生活水平翘首以待)迫切要求这么做。第二项任务也由两方面组成:保证军事战略方面和美国并驾齐驱以及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的军事—经济合作。这是具有重要地缘政治意义的新任务。对这个问题的评价有不同的态度,但有一点毫无疑问——历史使俄国陷入这样的处境,而俄国在多大程度上正确地摆脱这种处境是另外一回事。至少,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俄国必须尽快实现现代化的新跃进。就像在战前现代化进程中克服经济落后一样,依靠一代人的力量完全解决这么巨大的任务是十分困难的,更何况在原有的动员模式框架中,对现存体制的信任度大为降低。要想纠正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必须把劳动密集型工艺改成劳动集约型工艺。大量资金消耗在国防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在这种极端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与以往相比,新阶段的现代化也同样具有成效,并且更具有公益性,对于国内人民而言也更有益处。尽管与战前相比,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仍然是稳定的,是日新月异的。20世纪50—60年代的年经济增长速度是7%—10%(考虑到潜在的商品涨价因素,则是6%—8%),这明显超过同期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指标。[13]
根据Г. 哈宁——当年一篇十分轰动的文章《魔鬼数字》的作者的论断,50年代的苏联经济经历了真正的繁荣,80%国内总产值的增长靠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远远高于英国和美国,苏联居民的基本食品消费和寿命都达到了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教育和医疗保健方面的预算开支增长了1倍,苏联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军事、科学和经济领域的超级大国。[14] 这些年,科学技术进步取得巨大成就,在原子能、宇宙飞船技术、电力、机器制造和其他经济领域,苏联都取得了世界上史无前例的成就。现代读者对这些成就十分熟悉,无须一一例举。与美国一起,苏联成为了世界上能生产任何一种工业产品(当年人们所能生产出来的)的国家。同时,苏联与先进的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愈益缩小。在80年代中期,苏联进入世界工业大国行列,在工业进步的许多指标上都居先进行列。到1985年以前,它的工业产值大约是美国的85%。
在现代化的影响下,社会人口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60年,苏联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较为稳定。20世纪末和20世纪初相比,从事农业经济的居民数量由占人口的80%缩减到20%,生活质量上了新台阶。50—60年代期间,人均消费品增长了2倍,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标准,食物结构愈益合理。在战前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工业产品增长4倍的情况下,人均肉和奶的消费分别相应降低了24%和14%,人均摄取的卡路里低于1913年的水平,医疗也得不到保障。而在50—60年代期间,人均食品消费(肉、牛奶、鱼)几乎增长了1倍,可以充分保证人的生理需求。大规模住房建设基本解决了住房紧张的问题,城市居民基本上由地下室和简易宿舍搬进了独门独户的单元房。在1951—1960年间8460万人获得新住房(41%),在1916—1970年间1.95亿人获得新住房(46%)。[8] 食品、住房条件、医疗的改善使人们的寿命得到大幅度延长。在50年代,平均寿命每年增长1岁,在60年代初达到了70岁,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而20世纪初的平均寿命只有32岁。这些年间苏联的福利模式的目标是在消费水平不高的基础上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和支出差异很小,社会服务主要依靠国家。根据苏联的标准,这是良好的指标,但是,这些指标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些西方国家早就率先实现了现代化。
从50年代后期开始,因过度的军费开支,苏联经济中的困难逐渐增长,苏联的现代化模式发生变化并进一步深化了它的消极性质,首先就是苏联农村的破产。遭到集体化毁灭的农村,失去了发展的自然动因,尽管有几百万卢布的注入,仍然无济于事。1946—1948年的某些资料表明,苏联大约有两百万人死于饥饿和饥饿引起的疾病。俄国农村由于工业的过度发展而衰落,这实际上使现代化的成绩大打折扣,并使国家的食品安全处于危机之中。这种情况在8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当时消费的粮食,国内生产的仅有5600万吨,而从国外进口量达到了4400万吨。[13] (P653)由于担心重复出现赫鲁晓夫时期新切尔卡斯地区发生的粮食暴动,由政府规定粮价(在市场改革前,几乎未改变过),并花费大量外汇购买粮食以充分保证城市人口的粮食供应。在1974—1984年间,仅石油和石油产品出口换取的1760亿美元外汇,此外,每年还要加上出售200吨黄金的收入购买粮食。[15] (P394)在美国里根政府急剧降低了世界石油和黄金价格后,苏联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不得不贷款买粮食。结果,国家不仅成为了债务人,还成为了西方资金的人质。由于资金上越来越依赖西方,戈尔巴乔夫被迫不断对其做出政治让步,结果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当然,苏联解体也有其他原因,但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工业结构失衡是苏联现代化和不断遇到困难的另一个消极后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威胁。在20世纪下半期,威胁首先来自于美国及其盟友。两个超级大国的历史矛盾催生出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恰恰是这种军备竞赛吞噬了现代化成就的精华。苏联的军事工业综合体耗费了国民总产值的20%—25%,其核心是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直接为军事需要服务的采矿和加工业耗费了国民总产值的1/3。[2] (P63)按可比价格计算,1950—1970年国防开支由162亿卢布增加到了513亿卢布。1946—1965年从事军工行业的人数由113.5万人增加到285.5万人。[8] 由于这种紧张争夺,苏联取得了和美国的战略平衡。1945年,美国拥有6枚原子弹,苏联一枚也没有,而到了1978年,苏联拥有了25393枚核弹头及相应的运载工具,而美国只有24424枚。[16] (P167)原则上讲,战略平衡是很重要的,但是,它的重要程度有那么高吗?想必任何一方只用自己1/10的核弹头就足以消灭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这种军备竞赛导致了苏联经济瘫痪,美国估计到了这一点。
不同的政治家和学者对苏联和美国的地缘政治矛盾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毋庸置疑的是,俄国只能依靠20世纪下半期的大规模现代化跃进才能取得成就。在那种条件下,这是被迫的也是必须的措施,它保证了国家的独立和完整。接下来发生的事件证明了,尽管有所缓和,尽管自由主义改革时期实行新的政治思维,但对我们的国家而言,世界上的地缘政治局势并没有改善。
在苏联一些重要的经济领域,现代化既取得了重要成就,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民用工业诸部门进步幅度趋缓,难以追上西方的技术进步的脚步,在高科技领域更是难以望其项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也放缓。1966—1970年间,劳动生产率增长了33%,1971—1975年间,增长了21%,1976—1980年间,仅增长了14%,投入产出比急剧下降。[17] (P109,P125)当苏联经济介入到和西方的消费竞赛时,因现代化而提高的人民的福利因时间推移而难以继续支撑。对于苏联来说,无力应付军备和大众消费同时与西方竞赛。积累数世纪现代化经验的西方将脆弱的苏联经济逼进了死胡同。
90年代自由主义的改革没有改变这种局面,没有完成现代化转变,而是导致了国家的分裂,许多基本指标都出现了滑坡。后工业化社会的打快拳方针占据了上风,这就导致现代化进程的倒退,致使国家损失一半的工业潜力。结果,在90年代中期,俄国的工业经济尚不及美国工业经济的20%。[18] (P268)同时,世界的发展经验证明,为了推动大型企业向后工业发展模式转变,必须实现技术现代化。然而,自然经济回潮和公民个人副业抬头不利于现代化的发展。1996年,自然经济和个人副业分别占土豆、蔬菜、水果、猪肉、羊肉和牛奶产量的90%、77%、79%、66%、74%和45%。[7] (P238)鉴于这种情况,俄国或早或晚都必须解决这个双重复杂的问题——同时实现后工业现代化和完成后工业化的过渡。
四
通过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20世纪俄国历史的关键问题不是革命,不是其他的政治冲突,也不是国家“领袖”的善良与否,而是以现代化形式出现的文明严重断层,这种现代化使国家根本改观。城市工业社会替代了宗法—农村社会,这就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实现了,而社会主义没有实现。现代化使国家跻身于世界主要的工业强国之列,并在相当长时间内保证了国家的安全。但是,苏联未能及时吸取西方工业危机的教训,未能及时地消化现代化模式,苏联政权内部不攻自破,所有这一切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和苏联的垮台。因为苏联未完成后工业现代化,所以它难以转入后工业社会轨道,这就使其现代化进程一波三折。俄国在摆脱传统社会的同时,却未能完全融入现代社会。由此一部分人继续按以往的原则生活,另一部分人对未来无所适从,蕴涵着社会大动乱的隐患。
国家围绕现代化道路选择时展开了尖锐的政治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抗成为这种斗争的外在表现形式。国家领导人的治国能力决定了现代化进程的兴衰。列宁的忠实追随者进行世界革命的宏愿被斯大林的现代化实用主义所打断,赫鲁晓夫长期在国民经济中工业和农业孰轻孰重问题上举棋不定最后终结其政治生涯,勃列日涅夫政治地位稳定得益于其善于最大限度地平衡工农业比重,而戈尔巴乔夫败在财政窘迫之上,为保证国家农产品的供应而有求于西方,最后在政治上屈从于西方。以上情况表明,苏联的全部政治生活以社会主义旗帜相号召,以现代化目标为奋斗方向。
那么,在20世纪俄国能否走“自下而上”的另类现代化道路呢?几乎没有这种可能。因为,第一,俄国没有这么做的时间,当俄国长期滞留于传统的农业社会之时,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完成了现代化。如果不加快发展,就不能消除这种阶段性的落后。如果不加快发展,国家就会在争夺资源的角逐中,成为强大对手的战利品。第二,在20世纪工业文明条件下的瓜分世界战争(20世纪所有的战争都是为了争夺原料与能源)使现代化的传统道路走不通。战争引起了带有极端激进色彩的革命,特别是布尔什维克革命,使其不可能平心静气地进行现代化。因此,必须按其本来面目理解20世纪俄国的现代化,对其既不能夸大也不能贬低,因为其他国家类似的进程也有自己的民族色彩,俄国也不例外。对于俄国来说,20世纪令人不快的结局是布尔什维克们错误地拒绝与现代化相关的世界基本趋势引起的。
本文的某些观点可能有些人会欣然接受,另一些人会疑窦丛生。作者不敢奢望文章极具独特性和毫无争议,然而,作者相信,理解20世纪俄国历史的关键在于文明层面,而不在于传统的政治和史学解释。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6年02期
【原文出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春)2005年05期第55~62页
【作者简介】В. В. 阿列克谢耶夫,俄
维尼阿明·瓦西里耶维奇·阿列克谢耶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副院长兼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
【内容提要】 | 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实现现代化——由传统的落后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20世纪俄国历史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苏联虽未能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但现代化进程使国家发生了根本改观,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发达的工业强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所有这一切对战胜德国法西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了在冷战期间与美国的核军备平衡。 |
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实现现代化——由传统的落后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现在是向后工业社会转变。其余的所有东西,包括战争和革命在内,都不过是原因和结果。我们应该用这种视角来寻找理解20世纪俄国命运的钥匙,尤其是俄国进入20世纪时是一个农业国家,却作为一个工业国家走出20世纪。持续五百多年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使许多西方国家发展相对顺利,但是我们不应该盲目崇拜现代化,因为由于尖锐的斗争,由于争夺能源而进行的流血战争,由于大量的毫无意义的过度消耗,由于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平衡被破坏,现代化给全人类带来了许多灾难。据俄国经济学家М. Я. 列麦舍夫的统计,人类80%的社会共同产品消耗得毫无益处,尤其是用于战争目的的消耗。但是,反对这种消耗也毫无意义,因为,这是文明意义的既定事实。我们必须做的只是剥去蒙在现代化观点上的那层意识形态的薄纱,这层薄纱不仅模糊了广泛的社会舆论的思想,而且模糊了苏联和后苏联时代许多学者的思想。
一
俄国的现代化进程始于彼得一世的改革,但是,至19世纪末,俄国改革的速度和规模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先进国家。1913年,美国、德国和英国工业生产规模分别是俄国的14.3、6和4.6倍。[1] (P288)俄国仅有9%的人口从事工业和建筑业,而75%的人口从事农业;在俄国国民收入中29%来自工业和建筑业,而54%来自农业。[2] (P57)按照这个指标,俄国在新的世纪里无法取得成绩。问题不仅在于统计数字,而且在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实质。处于世纪边缘的具有千年历史的俄国农业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危机。尽管19世纪下半期俄国进行了重要的改革,但它的基础仍然是传统的,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国家管理的专制形式、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村社、自然经济色彩浓厚、落后守旧的村社生活方式,一方面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个别经济领域资本主义过快的发展速度加剧了社会紧张程度,从而滋生了革命倾向。
在西欧派和斯拉夫派的争论中更明显地反映出关于俄国发展前途的分歧,在这种条件下这些分歧使选择最佳的发展道路复杂化。他们的争论主要归结为国家的社会政治改造和文化,几乎不涉及技术更新。鉴于此,上个世纪杰出的俄国历史学家В. О. 克留切夫斯基发现,俄国的困难在于其资本主义工业化起步太晚。[3] (P357)这场争论的继续者们——信奉农业(农村)社会主义的民粹主义者没有看到俄国大规模工业发展的特殊前景。后来,民粹主义者在批判西方最初的资本积累和加快发展工业实践的同时,表示支持所谓的自主工业化,即建立在不是降低而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上的现代化。他们的反对者——社会民主主义者承认工业化的意义,但首先是从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阶级斗争的视角研究社会主义道路问题。
俄国的专制政权没有阻碍工业的发展,但也没有把它作为国家的经济基础。С. Ю. 维特和Л. А. 斯托雷平的改革基本没有改变业已形成的局面。俄国进入20世纪时,不仅工业落后,而且前途未卜,这就使国家进一步落后于文明世界,文明世界坚决奉行工业化方针并尽种种可能享用工业化的丰硕成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和20世纪初的革命充分证明俄国步入了死胡同。20世纪初的革命首要的目的就是消除革命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专制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村社等等。但是,这场革命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化的任务——建立工业—城市文明、建立公民社会、文化体系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教育的世俗化、普及教育以及整个文明的重建。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弄清现代化和革命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够明白,俄国在世界进步的道路上是前进了还是徘徊不前,才能够明白,俄国在世纪末停留在哪里,它将往何处去。
众所周知,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特别是与欧洲国家不同,俄国在20世纪之前并不知道革命为何物。1905年,俄国开始了革命,但并没有在20世纪末之前完成革命。俄国历史上通常划分出三次革命:1905—1907年革命、二月革命和1917年的十月革命。今天必须更广义地看待这个问题,不仅从事件开始的角度,而且要从事件后果的角度出发。用这种方法可以搞清楚,所有这三次革命都具有相似的特征,这三次革命都没有完成,因此,导致几乎是一个世纪的持续不断的革命进程。[4] [5]
二
从对待历史进程的文明方法角度观察,布尔什维克领导的革命,同时追求两个截然相反的目的。一方面,革命消灭了妨碍现代化转变的封建残余,而另一方面,又遏制了萌芽中的资本主义关系,这样一来,就破坏了这场转变的自然进程。第一种情况是历史的胜利,而第二种情况则是历史的错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布尔什维克把时代的次要矛盾(如阶级斗争)当成了主要矛盾(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苏联试图发动世界革命是对几乎毁灭了俄国的外国武装干涉的一种回应。问题不仅在于西方国家企图把共产主义扼杀在摇篮里,这只是干涉的借口。西方国家主要的目的在于分裂曾经强大的俄罗斯帝国,占有这个国家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是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条件下实现发达国家现代化所必需的。
布尔什维克阵营中围绕俄国的发展道路和现代化出现了意见分歧,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现代化问题处于思想斗争的中心,尽管冲突的双方最终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他们继续在革命的范畴内来思考问题。实际上,争论的焦点问题归结为,如何使一个农业国家变成一个工业国家并克服它的落后性,如何稳固新的制度,如何防止外部侵害。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以及在后来的大清洗中,数千名各级党的领导人,数百万没有任何过错的普通党员和无党派公民遭到清洗和迫害。但另一点更为重要,即正确评价20世纪加快国家现代化方针的胜利。尽管这个方针十分残酷,但它客观上符合俄国那个时代的切身利益,并在70多年时间里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人民都为实现这个战略而努力。况且,我们不应该忘记,西方国家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也充满荆棘。我们只要回忆一下英国和法国革命、卢德派运动和许多现代化进程中欧洲历史上的流血事件就足够了。欧洲大陆数百万人前往其他大陆逃难绝非偶然。
动员型经济是苏联现代化的基础,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经济任务严格服从于政治目的、达到这些目的所采取的极端措施、崇高的理想与粗暴的强迫相结合、经济计划和社会计划的意识形态色彩过于浓厚。极端意识形态化在苏联现代化进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国家社会经济落后的条件下,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快速转变需要调动所有的力量,不仅仅是社会的经济力量,还有精神力量。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俄国的现代化是在社会平等和美好未来的旗帜下进行的。
工业化是俄国现代化的中心,许多文章都谈到了这一点。我不想重复这些文章的内容,我要做的是思考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的作用。在一篇论文的有限篇幅内不可能透彻研究这个过程的所有方面,我试图把苏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现代化的主要标准比较一下。
建立重工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复杂的设备和高度熟练的干部。而在饱经世界大战洗劫和革命洗礼的苏联,这一切都不存在。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一样,俄国工业发展的起点是很低的。但是,动员型经济克服了这个困难。由于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工业生产水平超过1913年相应指标的7.2倍。按照工业总产量,革命前的俄国占世界第五位,占世界工业生产比重的2.6%,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按照工业总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它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也达到了13.7%。1937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77.4%都来自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夕,工人和职员占国家人口的17.6%,而在1939年,已经占到50.2%。[6] (P426-427,P199)工业化主要改变了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相互关系。在1926年,苏联城市人口占18%,而到了1938年初,城市人口占30%。在1929—1940年间,从事农业经济的人数减少了1960万人,而从事工业和建筑业的人数增长了890万人。上面列举的是苏联时期统计的数字,很可能不够准确,但能够令人信服地证明国家经济社会结构的根本改观,说明俄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
我们还可以列举社会生活其他领域的事实来证明这个趋势。在政治领域国家实现了集权化,文化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的世俗化和文字的普及在速度和规模上打破了世界纪录。在1918—1928年期间,获得中等教育、完全和不完全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的人数是73.8万人(平均每年6.7万多人);在1929—1932年期间,获得教育的人数已经是57.7万(平均每年14.4万人);在1933—1937年间,人数是110.9万人(平均每年22.2万人);在1938—1940年间,人数是140.5万人(平均每年46.8万人)。[7] (P98)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革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完成,所谓的成绩使完成经济大跃进成为可能。在12年内,苏联的经济规模增长了3倍,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是12.2%,工业产品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是14.5%。苏联具备了现代化生产技术潜力和科学教育潜力。[8]
现代化在巩固俄国防御能力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期间具有重大意义。在1937—1940年间,苏联军工产品的增长速度是工业产品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陆军和空军生产的武器弹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武器弹药生产的2.6倍,而在1941—1945年间苏联的军火生产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量的24.5倍。[9] (P411)正是现代化进程使俄国遏制住了法西斯的侵略,对俄国的命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现代化保证了国家的集权化,恢复了这个伟大强国的历史继承性。甚至苏联的对手和象З. 布热津斯基那样的西方世界的卫道士都承认现代化领域的“斯大林的惊人成就”[10] (P136-139)。
从上述列举的事实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俄国在世界进步的轨道上沿着现代化道路前进,没有任何理由把俄国和世界进步隔离开来,而现在俄国和国外的一些政治学家们却正在这样做。另一方面,现代化靠高高在上的铁腕指挥,现代化过快的速度有损于这一进程的质量和国家的健康发展。现代化具有赶超的和明显的军事—政治性质,并没有解决古典现代化的许多问题,如建立完全意义的商品市场、资金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没有给人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人的自由发展是取得成绩的重要保证;没有保证现代化进程的不可逆转;也没有建立自我发展机制。
现代化成绩的取得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首先是农民。在20世纪20年代末,农民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接近50%。对于工业化的需求来讲,农村是社会主义初级积累的主要来源,而农村的集体化建立了有效和可靠的机制,使资金由农业经济重新流向工业经济。[2] (P51)苏联时期仍然象革命前的俄国那样“饿着肚子出口”。1930年粮食的出口是480万吨,1931年,已经是520万吨。后来,由于实行集体化,这个数字开始急剧下降,1933年是100万吨。[7] (P94)
集体化和肃清富农阶级是苏联农村现代化的集中体现,它是以真正的革命的形式进行的,否则就不可能被称为所有制形式的根本更迭。这使我们有理由确信,革命仍然在继续进行,虽然表面上已经完成。集体农庄社员艰难度日,导致农业经济的逐步恶化和人口逐渐减少。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饥荒死人,从事农业经济的人口在1929—1940年期间由5370万人缩减到3410万人,也就是说,几乎缩减了1/3。[8] 所有这一切在20世纪上半期俄国的命运上留下了不可消除的痕迹。
我们必须将苏联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艰苦处境同欧洲农民在类似过程中的命运相比较。由于圈地运动和英国现代化过程中制呢工业的蓬勃发展,农民土地被大量剥夺,这实际上就导致英国农民阶级的完全消失。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了贫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涌进了城市。流浪汉和乞丐受到严厉制裁,被打上烙印,被割去耳朵,抓去做临时的劳役,如果逃跑,则被终身监禁,假如再次逃跑被捉住,则被处死。在都铎王朝亨利八世(1509—1547)期间,就有7.2万名乞丐和流浪汉被吊死。英国在1814年以前一直都实行针对贫民和流浪汉的严酷法律。在荷兰现代化的过程中16世纪也出现了农民的贫困化,贫民和流浪汉的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41%[11] [12] (P124)。因而,步入现代化进程的不同国家的农民都陷入了困难的境地,区别仅在于规模和速度方面的差异。
全球文明的改变不能不引起俄国社会的激烈冲突。因为20世纪初俄国革命没有解决现代化问题,那么革命所带来的牺牲在很大程度上是徒劳的。俄国面临着一系列新生的、尖锐的社会冲突,这些冲突在30年代布尔什维克进行的现代化进程中增大了,但没有转变为第二次国内战争,而是进行大规模镇压。镇压又夺去了几百万人的生命,这就相当于革命的继续。
人们通常认为,斯大林的镇压是党内斗争和他个人性格的特点决定的。在某种程度是这样的,但是必须更深入地看待这个问题。很显然,进行斗争不仅仅是为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不同阐述,而且是为了非阶级的、匆忙的苏联现代化,这个现代化引起潜在的国内革命。由于农民和部分工人(来自于乡村)坚持农村的生活方式而遭到迫害,并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知识分子、神职人员和部分军人认为现代化破坏了俄国许多世纪以来的生活方式,他们由于反对现代化的野蛮方式也受到处罚,而某些官僚受到惩治是由于他们在实施对别人的惩罚措施时不力或者过分。实质上,这是一场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国内战争,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斗争的流血悲剧。
三
20世纪的下半期俄国也是在现代化的旗帜下度过的,但却是新阶段的现代化,它的规模和速度不仅取决于国内局势,而且取决于国际局势。国家面临着两种任务,这两种任务的复杂程度和历史重要程度不一。前者与国内问题有关,而后者与国外问题有关。
解决俄国国内问题一方面要求技术进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其赶上世界技术先进水平,竭力避免自己落伍;另一方面,国家面临的任务是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补偿战前时期所欠下的社会债务,因为战后的社会政治局势(食品、生活必需品、住房严重短缺,医疗设施严重不足,受到工业化、集体化、大规模肃反和国内战争的损失后,人们对提高生活水平翘首以待)迫切要求这么做。第二项任务也由两方面组成:保证军事战略方面和美国并驾齐驱以及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的军事—经济合作。这是具有重要地缘政治意义的新任务。对这个问题的评价有不同的态度,但有一点毫无疑问——历史使俄国陷入这样的处境,而俄国在多大程度上正确地摆脱这种处境是另外一回事。至少,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俄国必须尽快实现现代化的新跃进。就像在战前现代化进程中克服经济落后一样,依靠一代人的力量完全解决这么巨大的任务是十分困难的,更何况在原有的动员模式框架中,对现存体制的信任度大为降低。要想纠正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必须把劳动密集型工艺改成劳动集约型工艺。大量资金消耗在国防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在这种极端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与以往相比,新阶段的现代化也同样具有成效,并且更具有公益性,对于国内人民而言也更有益处。尽管与战前相比,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仍然是稳定的,是日新月异的。20世纪50—60年代的年经济增长速度是7%—10%(考虑到潜在的商品涨价因素,则是6%—8%),这明显超过同期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指标。[13]
根据Г. 哈宁——当年一篇十分轰动的文章《魔鬼数字》的作者的论断,50年代的苏联经济经历了真正的繁荣,80%国内总产值的增长靠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远远高于英国和美国,苏联居民的基本食品消费和寿命都达到了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教育和医疗保健方面的预算开支增长了1倍,苏联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军事、科学和经济领域的超级大国。[14] 这些年,科学技术进步取得巨大成就,在原子能、宇宙飞船技术、电力、机器制造和其他经济领域,苏联都取得了世界上史无前例的成就。现代读者对这些成就十分熟悉,无须一一例举。与美国一起,苏联成为了世界上能生产任何一种工业产品(当年人们所能生产出来的)的国家。同时,苏联与先进的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愈益缩小。在80年代中期,苏联进入世界工业大国行列,在工业进步的许多指标上都居先进行列。到1985年以前,它的工业产值大约是美国的85%。
在现代化的影响下,社会人口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60年,苏联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较为稳定。20世纪末和20世纪初相比,从事农业经济的居民数量由占人口的80%缩减到20%,生活质量上了新台阶。50—60年代期间,人均消费品增长了2倍,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标准,食物结构愈益合理。在战前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工业产品增长4倍的情况下,人均肉和奶的消费分别相应降低了24%和14%,人均摄取的卡路里低于1913年的水平,医疗也得不到保障。而在50—60年代期间,人均食品消费(肉、牛奶、鱼)几乎增长了1倍,可以充分保证人的生理需求。大规模住房建设基本解决了住房紧张的问题,城市居民基本上由地下室和简易宿舍搬进了独门独户的单元房。在1951—1960年间8460万人获得新住房(41%),在1916—1970年间1.95亿人获得新住房(46%)。[8] 食品、住房条件、医疗的改善使人们的寿命得到大幅度延长。在50年代,平均寿命每年增长1岁,在60年代初达到了70岁,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而20世纪初的平均寿命只有32岁。这些年间苏联的福利模式的目标是在消费水平不高的基础上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和支出差异很小,社会服务主要依靠国家。根据苏联的标准,这是良好的指标,但是,这些指标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些西方国家早就率先实现了现代化。
从50年代后期开始,因过度的军费开支,苏联经济中的困难逐渐增长,苏联的现代化模式发生变化并进一步深化了它的消极性质,首先就是苏联农村的破产。遭到集体化毁灭的农村,失去了发展的自然动因,尽管有几百万卢布的注入,仍然无济于事。1946—1948年的某些资料表明,苏联大约有两百万人死于饥饿和饥饿引起的疾病。俄国农村由于工业的过度发展而衰落,这实际上使现代化的成绩大打折扣,并使国家的食品安全处于危机之中。这种情况在8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当时消费的粮食,国内生产的仅有5600万吨,而从国外进口量达到了4400万吨。[13] (P653)由于担心重复出现赫鲁晓夫时期新切尔卡斯地区发生的粮食暴动,由政府规定粮价(在市场改革前,几乎未改变过),并花费大量外汇购买粮食以充分保证城市人口的粮食供应。在1974—1984年间,仅石油和石油产品出口换取的1760亿美元外汇,此外,每年还要加上出售200吨黄金的收入购买粮食。[15] (P394)在美国里根政府急剧降低了世界石油和黄金价格后,苏联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不得不贷款买粮食。结果,国家不仅成为了债务人,还成为了西方资金的人质。由于资金上越来越依赖西方,戈尔巴乔夫被迫不断对其做出政治让步,结果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当然,苏联解体也有其他原因,但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工业结构失衡是苏联现代化和不断遇到困难的另一个消极后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威胁。在20世纪下半期,威胁首先来自于美国及其盟友。两个超级大国的历史矛盾催生出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恰恰是这种军备竞赛吞噬了现代化成就的精华。苏联的军事工业综合体耗费了国民总产值的20%—25%,其核心是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直接为军事需要服务的采矿和加工业耗费了国民总产值的1/3。[2] (P63)按可比价格计算,1950—1970年国防开支由162亿卢布增加到了513亿卢布。1946—1965年从事军工行业的人数由113.5万人增加到285.5万人。[8] 由于这种紧张争夺,苏联取得了和美国的战略平衡。1945年,美国拥有6枚原子弹,苏联一枚也没有,而到了1978年,苏联拥有了25393枚核弹头及相应的运载工具,而美国只有24424枚。[16] (P167)原则上讲,战略平衡是很重要的,但是,它的重要程度有那么高吗?想必任何一方只用自己1/10的核弹头就足以消灭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这种军备竞赛导致了苏联经济瘫痪,美国估计到了这一点。
不同的政治家和学者对苏联和美国的地缘政治矛盾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毋庸置疑的是,俄国只能依靠20世纪下半期的大规模现代化跃进才能取得成就。在那种条件下,这是被迫的也是必须的措施,它保证了国家的独立和完整。接下来发生的事件证明了,尽管有所缓和,尽管自由主义改革时期实行新的政治思维,但对我们的国家而言,世界上的地缘政治局势并没有改善。
在苏联一些重要的经济领域,现代化既取得了重要成就,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民用工业诸部门进步幅度趋缓,难以追上西方的技术进步的脚步,在高科技领域更是难以望其项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也放缓。1966—1970年间,劳动生产率增长了33%,1971—1975年间,增长了21%,1976—1980年间,仅增长了14%,投入产出比急剧下降。[17] (P109,P125)当苏联经济介入到和西方的消费竞赛时,因现代化而提高的人民的福利因时间推移而难以继续支撑。对于苏联来说,无力应付军备和大众消费同时与西方竞赛。积累数世纪现代化经验的西方将脆弱的苏联经济逼进了死胡同。
90年代自由主义的改革没有改变这种局面,没有完成现代化转变,而是导致了国家的分裂,许多基本指标都出现了滑坡。后工业化社会的打快拳方针占据了上风,这就导致现代化进程的倒退,致使国家损失一半的工业潜力。结果,在90年代中期,俄国的工业经济尚不及美国工业经济的20%。[18] (P268)同时,世界的发展经验证明,为了推动大型企业向后工业发展模式转变,必须实现技术现代化。然而,自然经济回潮和公民个人副业抬头不利于现代化的发展。1996年,自然经济和个人副业分别占土豆、蔬菜、水果、猪肉、羊肉和牛奶产量的90%、77%、79%、66%、74%和45%。[7] (P238)鉴于这种情况,俄国或早或晚都必须解决这个双重复杂的问题——同时实现后工业现代化和完成后工业化的过渡。
四
通过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20世纪俄国历史的关键问题不是革命,不是其他的政治冲突,也不是国家“领袖”的善良与否,而是以现代化形式出现的文明严重断层,这种现代化使国家根本改观。城市工业社会替代了宗法—农村社会,这就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实现了,而社会主义没有实现。现代化使国家跻身于世界主要的工业强国之列,并在相当长时间内保证了国家的安全。但是,苏联未能及时吸取西方工业危机的教训,未能及时地消化现代化模式,苏联政权内部不攻自破,所有这一切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和苏联的垮台。因为苏联未完成后工业现代化,所以它难以转入后工业社会轨道,这就使其现代化进程一波三折。俄国在摆脱传统社会的同时,却未能完全融入现代社会。由此一部分人继续按以往的原则生活,另一部分人对未来无所适从,蕴涵着社会大动乱的隐患。
国家围绕现代化道路选择时展开了尖锐的政治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抗成为这种斗争的外在表现形式。国家领导人的治国能力决定了现代化进程的兴衰。列宁的忠实追随者进行世界革命的宏愿被斯大林的现代化实用主义所打断,赫鲁晓夫长期在国民经济中工业和农业孰轻孰重问题上举棋不定最后终结其政治生涯,勃列日涅夫政治地位稳定得益于其善于最大限度地平衡工农业比重,而戈尔巴乔夫败在财政窘迫之上,为保证国家农产品的供应而有求于西方,最后在政治上屈从于西方。以上情况表明,苏联的全部政治生活以社会主义旗帜相号召,以现代化目标为奋斗方向。
那么,在20世纪俄国能否走“自下而上”的另类现代化道路呢?几乎没有这种可能。因为,第一,俄国没有这么做的时间,当俄国长期滞留于传统的农业社会之时,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完成了现代化。如果不加快发展,就不能消除这种阶段性的落后。如果不加快发展,国家就会在争夺资源的角逐中,成为强大对手的战利品。第二,在20世纪工业文明条件下的瓜分世界战争(20世纪所有的战争都是为了争夺原料与能源)使现代化的传统道路走不通。战争引起了带有极端激进色彩的革命,特别是布尔什维克革命,使其不可能平心静气地进行现代化。因此,必须按其本来面目理解20世纪俄国的现代化,对其既不能夸大也不能贬低,因为其他国家类似的进程也有自己的民族色彩,俄国也不例外。对于俄国来说,20世纪令人不快的结局是布尔什维克们错误地拒绝与现代化相关的世界基本趋势引起的。
本文的某些观点可能有些人会欣然接受,另一些人会疑窦丛生。作者不敢奢望文章极具独特性和毫无争议,然而,作者相信,理解20世纪俄国历史的关键在于文明层面,而不在于传统的政治和史学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