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对1951~1954年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演变过程的历史考察
范丽萍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6年02期
【原文出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桂林)2005年04期第133~138页
【作者简介】范丽萍,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广西 桂林 541001)
【内容提要】在1951~1954年间,美国通过与盟友签订一系列双边或多边条约建立起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是冷战时期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反映出美国的远东地区战略不仅是为应对远东局势变化而作出的调整,也是协调盟友间矛盾的结果。
【关 键 词】美国/环岛防务链/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


    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是冷战时期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在远东地区出于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适应远东地区战后形势发展需要以及维护远东地区国际政治力量平衡的考虑而建立的防务体系。该体系的建立不同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它不是通过一份条约的方式,而是在1951~1954年间美国通过与盟友签订一系列多边条约或双边条约建立起来的。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对美国在远东建立的集体防务体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同时对该体系的防御对象及范围也存在着分歧。本文拟对1951~1954年美国建立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的过程浅陈陋见。
        一、“环岛防务链”的提出与建立
    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为了减少美军在日本本土作战的损失,以允许苏联在远东获得千岛群岛、库页岛南部及附近一切岛屿,保证苏联在中国的旅顺、大连的特权等为条件获得了苏联在德国投降两个月或三个月后参加同盟国对日作战的允诺;苏联也正是通过《雅尔塔协定》得到了将势力向远东地区合法渗透的契机。这实际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与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共同的敌人被消灭,美国、英国与苏联在战时形成的较为和谐的同盟国合作关系迅速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的对峙所取代。在经过了战后初期双方之间的猜疑、不信任之后,从1947年开始,美国和苏联开始了在欧洲的冷战。尽管如此,在远东地区建立美国的防线以防止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渗透也在美国决策者的考虑之中。最早提出在远东地区建立防线的是乔治·凯南。1948年3月,凯南提出建立一条环岛防御线。凯南的建议通过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递交给了当时盟军驻日本占领军的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麦克阿瑟很快便划定了这条环岛防御线的防御范围。艾奇逊在回忆录中提到麦克阿瑟于1949年3月1日在东京接见记者时曾对西太平洋防务体系发表的看法:“太平洋被认为是敌人可能进犯的通路。如今太平洋已成为盎格鲁—萨克逊的内湖,我们的防线贯穿了亚洲海岸边缘的一连串海岛。这条防线从菲律宾开始,延伸到包括它的主要堡垒冲绳岛在内的琉球群岛。然后折向日本,经阿留申群岛直到阿拉斯加。”[1] (p233)麦克阿瑟划定的防御范围尚未包括朝鲜半岛,因为在美国对外政策制定者的眼里朝鲜半岛并不位于需要特别保卫的区域。还在1947年11月16日,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就指出:“朝鲜领土对于我们的战略并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不要太丢面子地从朝鲜脱身出来。”[2] (p98)
    之后发生的几个重大事件成为促使美国决策者进一步考虑美国在远东地区战略的催化剂。第一个催化剂是中国局势在1949年的急剧变化,中国的政治局势朝着美国决策者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美国就设想扶持国民党蒋介石政权,使之成为在远东地区一支重要的平衡力量。尽管如此,美国决策者也明白,他们选择蒋介石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杜鲁门就承认美国在中国选择了一匹“劣马”。1949年杜鲁门在给阿瑟·范登堡的一封信中提到:“远东的局势一向古里古怪,它老像一场赛马中的情景——我们挑了一匹劣马。……事情已经弄清楚,国民党中国政府是试图治理一个国家的迄今为止最腐败无能的政府之一。”[3] (p170)果不其然,腐败的国民党政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维持了对中国大陆几年的统治就于1949年撤退到了台湾,而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政权。红色中国的建立对战后远东政治格局所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打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远东地区资本主义力量与共产主义力量之间的平衡格局。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红色中国的建立把东北亚的北朝鲜和东南亚由越盟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等共产主义力量连成了一片,共产主义的力量得到了加强,苏联可以利用这种地缘优势向远东地区扩张它的影响。于是,远东地区的政治天平开始向有利于苏联扩张的方向倾斜。
    第二个催化剂是1949年9月美国发现苏联试爆了原子弹。美国国内此时正值“苏联威胁论”甚嚣尘上,美国军方当时认为苏联会以北方四岛为基地,穿过太平洋北部,袭击美国本土。苏联试爆原子弹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在美国人看来,它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美国因此加深了对苏联在远东扩张势力的担忧。美国政府很快便作出了反应。在得知苏联试爆原子弹的两个星期后,杜鲁门总统发表了“深思熟虑”的声明,主张对原子能进行真正有效的强制性的国际管制[3] (p174);国会很快通过了对北约十亿美元的军事援助;美国开始研制超级武器——氢弹;重新彻底审查美国的对外政策和战略计划。
    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了第48/1号文件以确定和评估美国对亚洲的立场。在该文件中,美国表示出对苏联在远东地区扩张的担忧,认为“日本战败后,以前约束俄罗斯人在中国和太平洋影响的力量不复存在,苏联得以加强其在亚洲的战略地位,苏联强权目标在亚洲的基础不仅包括苏联的远东地区,而且还有中国长城以北地区、北朝鲜、萨哈林岛(库页岛)和千岛群岛。……日本是在远东发动战争的主要因素,如果日本也加入苏联的阵营,苏联在亚洲的力量将改变世界的均势,这对美国十分不利。假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也变成共产主义国家,美国及其友邦将失去在亚洲大陆的立脚之地”。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认为,从军事角度来说,美国必须在亚洲保持一种“最低限度的地位”,即在亚洲沿海岛屿连线上维持美国目前的军事地位,在战时阻止共产党国家占领这条线。“这条防御线应包括日本、琉球群岛和菲律宾。”[4] (p141~142)
    1949年12月30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了第48/2号文件。在这份文件中,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开始考虑“改变美国对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的政策”,“对亚洲建立某种形式的集体安全组织的想法和方式进行评估”[4] (p144~146),正式把日本纳入在远东遏制共产主义的防御体系,把日本作为美国亚洲防御战略的重要一环。在1950年1月12日的演讲中,艾奇逊谈及西太平洋集体防务的问题。他说:“这条环形防务线从阿留申群岛到日本,然后到琉球群岛,再从琉球群岛到菲律宾群岛。”[5] (p2317~2318)这是美国政府对建立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的首次官方表态。在这一表态中,美国政府划定的防御范围仍把朝鲜半岛排除在外。
    1950年4月14日,美国制定了新的国家安全战略,即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在这份绝密文件中,美国的决策者们继续对苏联实力的增加以及有可能向远东地区进行渗透表示担忧:“苏联正在发展军事能力,支持它统治世界的计划。苏联实际上拥有的武装部队,已经远远超过保卫本国领土的需要量。……这种超过需要的力量,现在加上原子弹,为苏联提供了在和平时期使用的巨大的强制力量”[2] (p283);“共产党在中国的成功,加上南亚、东南亚其余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为苏联进一步入侵这个麻烦地区提供了跳板”[2] (p295)。为此,美国的有效措施是“更迅速地建立自由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从而增强信心”,其中包括“加强苏联以外国家的亲美倾向;帮助那些能够并愿意对美国安全做出重要贡献的国家,增强其政治和经济稳定,提高其军事能力”。在远东地区,美国认为应该使日本“对美国的安全作出贡献”[2] (p327~328)。
    但是,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使美苏之间的冷战在远东地区演变为一场热战,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安全战略被迅速提上美国决策者的议事日程。美国开始将远东地区的安全战略进行通盘考虑。美国害怕苏联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向太平洋地区扩张,于是把重新武装日本作为其远东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国务院顾问杜勒斯在1951年1月1日对全国发表广播演说时指出:“我们在太平洋所面临的问题是非常艰巨的,它不仅是清理对日战争的旧帐问题,也是建立一个坚强堡垒以对抗共产党来自东方的侵略威胁问题。”[6] (p4)
    1951年5月1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了“美国在亚洲的目标政策和行动方针”。在这一文件中,国家安全委员会指出苏联正在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对美国构成威胁,美国的长远目标之一是“消除苏联在亚洲的主要力量和影响,或将其减少到这样的程度,即苏联不能从该地区威胁美国及其友邦的安全,或威胁亚洲国家的和平、独立与稳定”。当前目标之一是“保障沿海防线的安全: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阻止任何与苏联结盟或受苏联控制的中国政权占领福摩萨(台湾),迅速加强福摩萨的防御能力。采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制止共产党在南亚和东南亚发动进攻。”[4] (p150~151)为此,美国加速了与日本缔结和约的进程。在经过与盟友的反复协商之后,美国在1951年9月不顾苏联和中国等国的反对,同英国、法国等国一起在旧金山与日本签订了《旧金山对日和约》。在就该和约所作的演讲中,杜鲁门谈到了重新武装日本与保持太平洋和平的问题:“即或建立的日本防卫军,将与该地区其他国家的防军相结合,日本的安全势必将不仅仅依赖于日本军队,但将依赖与其他国家相互关联的安全协定,日本贡献本身不将构成进攻威胁,但日本军队连同其它国家的军队,将能提供共同安全,以对付包括日本在内太平洋各国的独立所受的威胁。”[7] (p32)当时的政治观察家们认为杜鲁门的演讲词“显示了美国外交政策已较前更接近于太平洋自由国家的地区防御公约。”[7] (p32)
    与此同时,美国也考虑在远东地区与“自由世界”的成员包括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缔结双边和多边军事协定,试图以条约的方式来建立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遏制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力量扩张的防线。
    1951年8月30日,美国与菲律宾签署了《美菲共同防御条约》。这是一份纯军事性条约,它的目标极其明确,就是为了防止受到共同敌人的攻击。该条约还规定了共同的防御范围和防御手段等。美国与菲律宾的共同防御条约明白无误地向世人宣布了美国军队在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任务是防止敌对势力的进攻,有效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
    1951年9月1日,美国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在旧金山签订了《美澳新安全条约》。缔约国在条约的开篇就谈及“希望加强太平洋地区的和平结构”,“注意到美国已有在菲律宾驻扎军队的协定,并在琉球驻有军队和负有行政责任,而且在对日和约生效后也要在日本境内及周围驻扎军队以协助保持日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愿意公开并正式宣布它们的团结意识,使任何潜在的侵略者都不会发生以为它们之中任何一国在太平洋区域孤立无援的错觉,并愿意在太平洋地区更广泛的区域安全体系发展以前,进一步配合他们的建立集体防务以保持和平与安全的努力”。条约的第四条规定:“每一缔约国都认为在太平洋地区对任何一缔约国的武装攻击都将危及它自己的和平与安全,并宣布它将按照它的宪法程序采取行动,去应付共同的危险。”[8] (p326~328)《美澳新安全条约》是在《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它使美国建立的西太平洋防务体系无论在成员组成上,还是在防御范围上都有所扩大。此外,该条约还使美国的西太平洋防务体系建设与美国的整个太平洋防务及美国的本土防御融为一体。
    1951年9月8日美国又与日本签署了《美日安全条约》。《美日安全条约》在美国构筑西太平洋防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它使美国获得了在日本长期驻军、长期使用在日本的军事基地的权利。条约第二条规定:“在第一条所述之权利被行使期间,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第三国,亦不得将基地上或与基地有关之任何权利、权力或权限,或陆、空、海军驻防、演习或过境之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8] (p394)其次,条约为美国有效遏制苏联太平洋舰队向南太平洋海域伸展力量提供了保证。
    至此,美国环岛防务链正式建立。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其防务范围也从原来的阿留申群岛—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一线,拓展到阿留申群岛—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澳大利亚—新西兰一线。
        二、从“西太平洋集体防务”到“东南亚条约组织”
    1951年,通过与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签订双边或多边协定,美国建立起一条环岛防务链来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远东地区的扩张。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在1953年10月1日与南朝鲜签订了《军事互助条约》。条约第三条规定,“在太平洋地区对缔约任何一方目前各自行政控制下的领土的进攻,或是对以后经缔约一方承认合法地处于另一方行政控制下的领土的进攻,都将危及它自己的和平与安全,因此声明,它将依照它的宪法程序采取行动以对付共同的危险”。此外,美国还通过条约的第四条获得了“在双方共同商定的大韩民国领土以内及其周围部署美国陆、空、海军部队的权利”。通过这个条约,美国正式以条约形式把朝鲜半岛纳入它的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之中。[9] (p632)
    但是,当时这条防务链的范围显然没有包括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在1949年之前并不重要,其原因有三:一是当时美国把对外政策的重点放在欧洲;二是把国民党蒋介石政权作为在远东地区保持力量平衡的主要依靠对象;三是东南亚局势扑朔迷离。当时美国的政策是改变战时罗斯福所主张的对东南亚的殖民地实行托管的主张,默许法国殖民势力重返东南亚。新中国建立和苏联对越南胡志明政权的承认使美国害怕远东地区共产党政权的联合会加强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力量和影响,于是对法国在东南亚的行动由原来的默许政策变为开始加强对法国的援助政策。1950年春,经过一番踌躇,美国国务院建议支援法国和“联邦成员国”去攻击中国和苏联支持的胡志明军队。援助限于经济和武器方面。到了5月,杜鲁门总统批准提供经济援助和军用物资给印度支那。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东南亚进行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法国军队得到美国政府的进一步重视。美国希望法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行动能够牵制共产主义的力量以减轻朝鲜战争的压力,于是进一步加强了对法国军队的援助。“在南朝鲜受到攻击之后,杜鲁门总统宣布的第一批决定之一是加强对菲律宾和印度支那的军事援助。国会所作的反应是增加四十亿美元作为军事援助的资金,其中三亿零三百万美元是给与朝鲜、菲律宾和‘中国一般地域’。”[1] (p569~570)在一份公报中,美国政府承认印度支那的斗争是全世界抵抗“共产党的征服和颠覆企图”的一部分,法国“在印度支那负有重大的任务”,就像美国在朝鲜所承担的一样,并说在国会所授予的权力范围内,美国将增加援助以建立印度支那的国家军队。在1953年一年内,美国对法国的物资援助和外交声援不断加强。在奠边府的法国军队吃紧后,1954年2月6日,美国国防部又宣布派遣200名机械师和增派12架B-26型轰炸机前往印度支那。[10] (p30~31)尽管如此,东南亚地区此时仍未被纳入到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军事防务体系之中。
    1954年春,印度支那的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越盟的军队在中国的帮助下包围了在奠边府的法国军队,法国在印度支那战场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局面。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于1954年4月7日举行记者招待会,提出了著名的“多米诺骨牌理论”。艾森豪威尔说,“印度支那的失守可能产生的种种后果,对整个自由世界来说将是无法估量的。……美国以日本、福摩萨和菲律宾等岛屿为基础的防御体系将受到威胁。日本将不再是西方的重要市场,可能转而以中国为其商品的主要出路,亚洲的战略平衡也就将受到严重的破坏”[10] (p52)。为此,4月9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给国防部长的备忘录中把苏联和中国视为美国安全利益的敌人,“从其安全利益立场出发,美国认为远东地区极为重要,要准备好以军事力量对抗来自苏联或共产党中国于该地区的武装入侵”[11] (p413)。主张美国应该联合远东地区的非共产党国家致力于“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以有效地抵御苏联或中国的进攻。在这里,“西太平洋集体防务”设想被正式提出。
    参谋长联席会议所提出的“西太平洋集体防务”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把日本造就成一个既能为自己的安全提供保障,又能为远东的集体安全作出贡献的国家;二是为南朝鲜、国民党政权的军队提供援助和支持,使之成为远东地区共同防务可期待的贡献者;三是帮助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印度尼西亚、缅甸、马来亚和菲律宾提升军队的质量;四是通过缔结双边和多边防务条约来建立广泛的、有凝聚力的远东地区的安全体系;五是保持环岛防务链的内部完整性;六是保持足够的美国军事力量以显示美国致力于援助其它相关联国家抵御共产主义威胁的义务和为有意愿和决心反抗共产主义侵略的远东地区的人们提供支持。[11] (p418~419)
    在同一份备忘录的附录中,参谋长联席会议再次强调:共产主义对东南亚所有地区和印度尼西亚的控制将会威胁太平洋环岛链以及严重危害美国在远东利益的基础,美国应该保持环岛防务链的安全,依照现有的义务继续加强南朝鲜和东南亚的防卫能力。[11] (p420)
    1954年8月4日的NSC5429文件也提到“西太平洋集体防务”包括菲律宾、日本、“中华民国”、南朝鲜等成员,并最终与东南亚安全组织和澳新美条约联系起来。[11] (p699)很显然,“西太平洋集体防务”的内涵比起“环岛防务链”有所扩大,它实际上是在“环岛防务链”的基础上把东南亚地区也纳入到了美国远东地区的防务范围之内,并试图把环岛防务链与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防务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然而,美国建立“西太平洋集体防务”的设想遭到了来自盟友的坚决反对。这些国家反对的理由一是不愿与昔日的侵略者日本成为盟国,二是担心与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和南朝鲜结盟会招来中国和北朝鲜的强烈反应。美国最终不得不进行妥协,与南朝鲜、台湾国民党政权和东南亚条约组织成员国分别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在美国的推动下,1954年9月6日至8日,美、英、法、澳、新、菲、泰、巴8国外长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开会并签署了《马尼拉条约》。该条约划定了采取共同防御的区域范围,即东南亚的一般地区,并包括亚洲各缔约国的全部领土以及至北纬21°30″为止的西南太平洋地区。缔约国同意一旦这一区域遭到武装进攻以外的威胁时,它们将采取共同防御行动,并保证维护和发展各自的及集体的力量,以抵御外来的攻击和颠覆活动。《马尼拉条约》的签订成为“东南亚条约组织”建立的标志,同时也表明美国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的范围已扩展至东南亚地区。
        三、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的最终建立
    “东南亚条约组织”建立后,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构筑了阿留申群岛—日本—朝鲜半岛—琉球群岛—菲律宾—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防线,但是这条防线在琉球群岛与菲律宾群岛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个空隙,于是台湾的地位(尤其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印度支那局势紧急之后)变得突出起来。1954年,美国与国民党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美台军事同盟的形成成为美国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最终建立的标志。
    美国与台湾当局的军事结盟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49年12月,在国民党政权退出中国大陆后,美国在NSC48/1号文件中表明美国并不打算采取占领台湾的行动来阻止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因为美国担心“占领福摩萨(台湾)的行动将不可避免地使美国背上‘帝国主义’的罪名,严重影响美国在世界舆论面前、特别是在远东地区的道德地位”;美国并不认为,“除了美国实际的军事占领之外,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共产党占领福摩萨”,因此,美国认为“军事占领福摩萨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4] (p139~140)。在NSC48/2号文件中,美国对台湾的政策仍旧是“不应该为阻止对中国共产党政权的承认而使自己的声誉受到影响”,“美国应该继续承认中华民国政府,直到形势进一步明朗”[4] (p146)。有材料显示1950年上半年美国准备放弃支持台湾,“杜鲁门总统和国务院只支持向这个岛屿继续提供经济援助,这个岛屿实际上已被勾销,准备丢给共产党人”[4] (p201)。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开始对台湾给予重视。杜鲁门总统于1950年6月27日(即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三天)发表的“关于朝鲜局势的声明”中指出:“在这种形势下,共产党军队占领福摩萨,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以及在该地区执行合法和必要职责的美国军队。”他改变了美国原来对台湾地位的主张,宣称“福摩萨未来地位的确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杜鲁门还下令美国第七舰队阻止对福摩萨的任何进攻。[12] (p44)
    与此同时,朝鲜战争的爆发也引发了美国军方与国务院之间关于台湾问题的争论。1950年7月17日约翰逊在致国务卿艾奇逊的信中表达了与参谋长联席会议相同的看法,即美国不应该参与广东沿海的伶仃岛、厦门沿海的金门岛、福州沿海的马祖岛以及浙江沿海的大陈诸岛的防御,它们不包括在6月27日的总统声明中提出的美国政府承担防御责任的区域之内,“不过,美国政府不会妨碍国民党对这些岛屿进行防御,也不会妨碍国民党从福摩萨支援这样的作战行动”[13] (p379~380)。艾奇逊在7月31日的回信中则指出:“如果我们或中国国民党现在就加剧福摩萨与大陆之间的敌对状态,就会大大增加中国共产党运用军队公开地介入朝鲜或进攻印度支那的可能。从美国立场出发,中国国民党对大陆进行防御性的攻击所带来的军事优势,要与中国共产党介入朝鲜或印度支那所造成的后果进行权衡。”“我们有必要考虑,是否应该为换取并不重要的军事优势而选择政治上和军事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很显然,艾奇逊这番话里透露出的思想是除非出于迫切的国家安全原因,国务院不希望因为支持国民党政权而招致不必要的麻烦。[13] (p402~404)
    朝鲜战争进一步扩大后,台湾在美国军方眼中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参谋长联席会议在1951年1月2日致马歇尔的信中强调指出:“我们不能忘记,福摩萨的地理位置处于亚洲大陆沿海的岛屿线上,因此,它在战略上对于为防御我们沿海岛屿而进行的空军和海军作战十分重要。”美国军方反对台湾中立,认为台湾的中立会导致两个对美国不利的后果:一个是大大提高共产党的地位,另一个是大大削弱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地位。[14] (p1474~1476)
    尽管美国军方与政府之间在台湾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是双方在防止台湾落入中国共产党的手中这一点却是一致的。美国国务院在1951年11月21日提出的意见书中提出:“美国的政策是,防止福摩萨落入任何与苏联结盟或受苏联控制的政权手中,并尽快加强福摩萨的军事力量。”[14] (p1859)代理国防部长威廉·福斯特也在1952年3月22日的备忘录中强调“阻止福摩萨落入共产党国家手中,对美国的安全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对美国在远东的长期地位也至关重要”[12] (p106)。基于对蒋介石没有可能反攻大陆而台湾对美国又具有战略重要性的认识,美国考虑加强台湾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国家安全委员会在1953年11月6日声明的附件中指出:“适当地、最大限度地发展国民党的军队,会在该地区形成一支必不可少的总军事储备力量……如果拥有一支约50万人的当地军队,在花费上保持与同样数量的美国军队很小的差别,并对它们为进攻中国共产党占领的领土而进行训练和装备(特别是从美国为这些军队提供运输、供给及援助的角度考虑),它们将对共产党的安全形成威胁,并且迫使共产党为应付它们而调动大量的军队。这样的调动使共产党以降低在其他地方的能力为代价。”[12] (p174)经过与蒋介石政权反复磋商,1954年12月1日,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条约规定美国拥有在台湾建立基地的权利,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声称“远东防线上的一个必要环节现在已经形成”[12] (p383)。至此,美国完成了冷战时期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的构建过程。
        四、结语
    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的建立从实质上说是美国为了在远东地区维护其国家利益,不过具体说来,该体系的建立又有自己的独特性。首先,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动态过程。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不同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后者是美国与盟国在1949年通过签订一个多边条约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而前者则是美国通过多个双边或多边条约、历时4年才建立的。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建立的过程反映出美国在远东地区的战略是随着当时远东局势的变化而不断作出调整的结果,同时也是美国协调盟友间矛盾的结果。其次,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的建立以遏制苏联和共产党中国在远东的扩张为目标。建立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的思想萌芽于1948年底1949年初,但是开始付诸实施则是在1951年。它的建立与冷战由欧洲向亚洲扩展密切相关。如果说欧洲的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的对抗,那么,在远东地区的冷战则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和中国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之间的较量。从1951年8月至1954年12月,美国在远东地区分别与盟友签订了一系列双边或多边军事互助协定,从而构筑起一个北起阿留申群岛,经日本、朝鲜半岛、琉球群岛、台湾、东南亚,南至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迪安·艾奇逊. 艾奇逊回忆录[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2]刘同舜. “冷战”、“遏制”和大西洋联盟[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3]玛格丽特·杜鲁门. 哈里·杜鲁门[M]. 北京:三联书店,1976.
    [4]陶文钊. 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一卷,上册)[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5]Department of Stat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Basic Documents, 1950-1955[Z]. New York: Arno Press, 1971.
    [6](台湾)革命实践研究院图书资料室. 美菲印对日和约态度(剪报资料)[Z].
    [7](台湾)革命实践研究院图书资料室. 旧金山对日和约动态及其评论(剪报资料)[Z].
    [8]世界知识出版社. 国际条约集(1950—1952)[Z].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9]世界知识出版社. 国际条约集(1954—1955)[Z].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
    [10]科拉尔·贝尔,F. C. 贝纳姆. 国际事务概览(1954年)[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11]FRUS, 1952-1954, vol. XII[Z].
    [12]陶文钊. 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二卷,上册)[Z].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3]FRUS, 1950, vol. XI[Z].
    [14]FRUS, 1951, vol. XII[Z].^

返回2006年02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