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
马基雅维里思想评略
周春生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5年11期
【原文出处】《历史教学问题》(沪)2005年04期第15~20页
【作者简介】周春生,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上海 200234)
【关 键 词】马基雅维里/人文主义/思想
在马基雅维里思想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时会发现一些疑问。那些原本以为是解决了的学术问题实有再认识的必要。本文试就马基雅维里的思维方法、政治哲学的起点、理想共和国的设计、历史影响等作些辨析的工作,顺便介绍西方在马基雅维里研究方面的成果。
一、与新柏拉图主义保持距离的“务实睿智”
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维方式是文艺复兴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加弗尔在《马基雅维里与智慧学史》一书中谈到,马基雅维里不喜欢谈论那种抽象的辞藻和判断,他感兴趣的是对具体的事例做出评论。例如马基雅维里一般不对人类的普遍历史规律进行评论,而对特定的政治事例(如古代罗马共和国创立时如何设置法庭、元老院等)十分注重。(注:参见加弗尔《马基雅维里与智慧学史》(Garver,E.,Machiavelli and the History of Prudence),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7,P.156。)加弗尔的看法基本勾勒出了马基雅维里思维方式的特点。从总体上讲,马基雅维里的思维方式与其个性一样,充满着实践理性的睿智。他少有古典希腊时代哲学家的思辨情趣,很少对哲学本体论问题发表评论,而多了一分古典罗马时代的思想家风范,钟情于政治实践原则的分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主流。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主流就是新柏拉图主义。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大都主张,世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只有当一个人具备充分的理性知识,并在思考中达到某种超越的境界才能与理念世界相切合,或者说人与神的某种切合。他们十分强调人的超越性和完整性。同时主张和谐的思想与表现风格,并在和谐中容纳所有的矛盾冲突。这种思想也是人文主义所有美感理论的源泉。许多人文主义者都力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将人的个性与某种神圣的超越性的东西结合起来。在政治法律思想家那里,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如何塑造一个完美的政治人物、如何建构一个完善的社会结构和如何达到一种和谐的道德境界等方面。
但恰恰在新柏拉图主义盛行的同时,有那么一部分政治思想家与新柏拉图主义保持着思想距离。他们有:马基雅维里、奎恰迪尼、维托利等,(注:对于此三人政治思想的比较研究尤其可参看吉尔伯特《马基雅维里与奎恰迪尼》(Gilbert,F.,Machiavelli and Guicciardini-Politics and History in Sixteenth Century Florence,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84.)一书,如其中的第120-121页、第249-250页等。)其中马基雅维里尤为突出。从马基雅维里的著述情况看,字里行间鲜有新柏拉图主义的印记。罗布在其专门论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新柏拉图主义的专著中,几乎不提马基雅维里的思想。(注:罗布《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柏拉图主义》(Robb,N.A.,Neoplatonism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35。)以文学而论,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新柏拉图主义者眼里,诗歌等文学艺术创作是对整体性的东西如神圣的整体性境界等的表达。可在马基雅维里看来,那种所谓的神圣的整体性的东西只是某种幻影,因而文学艺术应该更多地关注对特殊情感的描写,成为特殊生活实在的一种象征。所以从消极的一面讲,文学就是对个体情感(在马基雅维里那里就表现为某种个人情感的失落)的消遣。(注:参见阿斯苛利与卡恩合编《马基雅维里与文学论稿》(Ascoli,A.R.,and Kahn V.,edited,Machiacelli and the Discourse of Literature),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3,P.7;P.9。)再就思想史而论,凡以伦理和审美为出发点对人生和社会进行研究的学者,都不同程度地从柏拉图思想体系中寻找源流。政治思想家卡斯蒂利奥内在其著作中就充分体现了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他这样告诫那些想成为优秀侍臣的人:应该走一条高贵的路,把目光转向自己内在的灵魂,使灵魂超脱肉体的控制,从而达到一个纯粹的美的境界。(注:参见卡斯蒂利奥内《侍臣论》(Castiglione,B.,The Book of the Courtier),New York:Doubleday & Company,Inc.,1959,P.353。)这种思路严重限制了卡斯蒂利奥内对政治人物现实眼力的分析。那些人物也许很温文尔雅,但少了政治家的气质。与马基雅维里笔下那些善于权术的政治家形成了何等鲜明的反差。韦斯不无风趣地说,如果卡斯蒂利奥内用马基雅维里的观点去打扮那些大臣,也许幽雅的外表就会被嫉妒等取代。(注:参见维斯《意大利人文主义的传播》(Weiss,R.,The Spread of Italian Humanism)London:1964,P.79。)与马基雅维里创作《君主论》的同时,另一政治思想家伊拉斯谟也在撰写《基督教君主的教育》。该书开宗明义就指出,柏拉图式的哲学精神和哲学王对君主的统治十分重要。(注:参见伊拉斯谟《基督教君主的教育》(Erasmus,The Education of a Christian Pri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P.2-3。)总之,那些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的人(甚至包括像布鲁诺这样的科学家)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对超越性世界关切的思想印记,这或多或少影响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判断。例如莫尔由于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而在个性中充满神秘、漫幻的审美情趣。这种理想化的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莫尔坚持强化王权、强化国家力量的时代意识。
马基雅维里并非忽视柏拉图的著作和思想,而是其关注的重点不是柏拉图哲学中的本体论思考,包括美学的部分等等。安格罗在他的《马基雅维里:一个剖析》一书中专门就马基雅维里的现实主义问题做了评述。他认为,马基雅维里确实研读过许多古代有关理想的共和国方面的著作(例如柏拉图的著作)等,但他更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那些有关君主统治的文本感兴趣,并做了细心的阅读和评点。马基雅维里从中去理解、批判、吸取那些富有实际意义的内容,而不是沉陷于伦理的、哲学的框架性的东西。(注:安格罗《马基雅维里:一个剖析》(Sydney Anglo,Machiavelli:A Dissection),Harcourt,Brace & World,Inc.,1969,PP.188-190.)罗佛-菲奥里的《马基雅维里》一书也对马基雅维里的研究特点做了述评,认为马基雅维里感兴趣的是古代那些成功的政治实践经验,而这些经验恰恰是被他那个时代的政治家所忘记了的东西。马基雅维里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的比较分析,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以达到政治启示和告诫的作用。(注:安格罗《马基雅维里:一个剖析》(Sydney Anglo,Machiavelli:A Dissection),Harcourt,Brace & World,Inc.,1969,PP.188-190.)
由于马基雅维里的着眼点始终是现实,因而许多学者用“近代政治科学的奠基人”等名称来概括马基雅维里社会历史观的地位。但正如另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马基雅维里的科学分析的真正涵义是,他的整个论述是为了特殊的政治目的如意大利的统一等。所以其宗旨是十分明确的,而他的论述则显得具体和零碎。(注:以上想法可参见布特费尔德《马基雅维里的治术》(Butterfield,The Statecraft of Machiavelli),Bell and Sons LTD.,1955,PP.19-20。)在马基雅维里的著作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新的政治课题,如:一个国家如何能更持久、更强大?一个已经分离的国家如何能重新改革崛起?何种道德和宗教可以强化一个国家?这种问题式的研究方法不仅与新柏拉图主义漫幻式的思维方式有区别,也与传统的亚里士多德体系化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反差。(注:普拉米那茨《人与社会》(Plamenatz,J.,Man and Society: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me Important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from Machiavelli to Marx),London:1963,P7。)同时,马基雅维里的政治理论与以往的神学政治理论相比,更是少了一分神秘的色彩。由于其整个思想体系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严密性,所以也有学者指出用“实在的”这样的语词对马基雅维里所谓科学的、历史的政治分析方法加以限定。(注:普拉米那茨《人与社会》(Plamenatz,J.,Man and Society: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me Important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from Machiavelli to Marx),P7。)这种情况提示人们,在研究马基雅维里的社会历史思想时必须十分注意他的论著和论述的具体情景。例如,马基雅维里是共和国的拥护者,但他又对君主的统治,特别是对强有力的君主统治赞赏尤佳。这是否显得矛盾呢?在马基雅维里看来,当一个国家在创立之初或一个国家在危机时刻,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君主来引导和统治,以便能建立一种国家秩序或恢复国家秩序。也就是说,在上述特定的环境下,君主的个人统治手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此问题,杰米诺在《从马基雅维里到马克思》一书中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注:参见杰米诺《从马基雅维里到马克思》(Germino,D.,Machiavelli to Marx),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2,PP.41-42。)
当然,我们不能用结论式的语气说:因为马基雅维里受新柏拉图主义等超越性的理念影响很小,而使他将政治目光始终聚焦于现实。或者说,马基雅维里与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距离是其务实睿智的根本原因。更不能倒过来讲,马基雅维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决定了他对当时流行的新柏拉图主义始终保持着距离。因为影响马基雅维里思想的形成和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与马基雅维里的家学传统、早年的学习生涯、结交师友等情况有一定的关系。(注: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早年生平一直是个谜。但通过学者的研究已经使我们了解到许多内容。最近从意大利文译成英文的传记《尼可洛的微笑:马基雅维里传》(Maurizio Viroli:Niccolo' s Smile A Biography of Machiavelli,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00),虽然仍未解开谜底,但提供了许多线索。)马基雅维里不像米开朗基罗等人文主义者,曾经和经常在美狄奇家族创办的柏拉图学院里接受费奇诺等新柏拉图主义思想家的系统讲学。另外,在马基雅维里的早期生涯中,最令他激动的是李维、西塞罗、塔西佗等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从卢佛-费奥列《马基雅维里》一书所开列的马基雅维里早先阅读的主要著作书目中可见一斑。(注:罗佛—菲奥里《马基雅维里》(Ruffo-Fiore,S.,Niccolo Machiavelli),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2,PP.2-3.)这种情况至少从一个方面说明了马基雅维里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很小的原因。总而言之,无论就整个西方思想文化传统还是就当时的思想潮流而言,马基雅维里与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距离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马基雅维里是近代欧洲政治思想的分界线:大致上受柏拉图影响的思想家都憧憬绝对的善的理想世界;而受马基雅维里影响的思想家则对现实的政治治理目标和手段十分注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
二、时代感、爱国主义和以有效治理为宗旨的权力论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马基雅维里的思想和生平。或者将其当作犬儒主义者,或者是一个爱国者,抑或是一个政治科学家,(注:简森主编过一本论文集,其名谓《马基雅维里-昔尼克,爱国者或政治科学家?》(Jensen,De Lamar edited,Machiavelli-Cynic,Patriot,or Political Scientist? Boston:D.C.Heath and Company,1960.))也许每一种评论都有其正确的一面。但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应当从整体上去评价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的基石,从而把握住马基雅维里思想的主线。
第一,从国际的大环境看,文艺复兴是民族国家间进行政治较量和综合实力竞争的时期。从15世纪起,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等城市国家的优势就逐渐让位给了西欧新崛起的民族国家。与此相应,在15世纪最敏锐的政治思想家是懂得国家力量的人。马基雅维里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这构成了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的重要环节。马基雅维里在其代表作《君主论》里对当时国际环境中法国、西班牙、教廷等几种政治势力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马基雅维里曾就上述力量在意大利造成的政治影响做了精心分析,例如暴君波吉亚如何利用法国和其他雇佣军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注:参见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5-66页。);教皇朱里奥二世如何利用法国、西班牙、威尼斯等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来实施对波伦尼亚的远征(注:参见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119-120页。)c,等等。他还对当时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做了潜心研究,例如法国在意大利的失势,就是因为没有充分调整与西班牙和教廷之间的关系而造成的(注:参见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17页。);另外对西班牙、瑞士、德国的军队特点和其他军事力量的分析(注:参见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125页。),等等。其中对国家征服的分析尤为精彩。在这方面,马基雅维里曾举了一个国家间有效征服的例子。他只想回答什么是一个国家在征服另一个国家时必然会呈现的权力功能和必须予以关注的权力使用方式。以法国侵入米兰为例,马基雅维里指出,当一个国家再度征服另一个国家时其征服功能就体现得非常充分,所以“凡是一度叛变的地方再度被征服之后就不会那样容易丧失,因为统治者会利用叛乱提供的机会毫不犹豫地惩办罪犯,把可疑分子搞清楚,并且在薄弱的地方加强自己的地位。因此,头一次使法国失掉所占领的米兰,只要一位洛多维科公爵在边境揭竿而起就成了,但是要使法国国王再一次失去米兰,那就必须使全世界都反对他,必须把他的军队打败并将其驱逐出意大利,其原因有如上述。”(注: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7页。)而后来法国在意大利之所以没能站稳脚跟,马基雅维里认为法国至少在国家征服的权力运用方面犯了五种错误。反过来说,法国本应当注意:1.迅速去保护邻近弱小国家并成为其首领;2.削弱其中的强大势力;3.不能让任何一个强大的外国插足其中的事务;4.必须注意外交手段的运用,特别是不能遗忘派驻使节这个最重要的外交环节;5.以国家的名义进行殖民。(注:参见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3章“混合君主国”。另外还可参见第5章等。)
第二,在当时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马基雅维里将所有政治问题归结为一点,即意大利必须统一,只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与其他势力抗衡。布克哈特评论说,“但他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国者。尽管他像他的大多数同时代人一样,言论放任,但国家的兴隆始终是他的愿望。”(注: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84页。)这种爱国主义的激情在《君主论》的结尾得到了最强烈的释放。马基雅维里带着如此强烈的爱国心期盼有一位能够拯救意大利的君主出现,“因此,这个时机一定不要错过了,以便意大利经过长期之后,终于能够看到她的救星出现。我无法表达:在备受外国蹂躏的一切地方,人们将怀着怎样的热爱、对复仇雪耻的渴望、多么顽强的信仰,抱着赤诚,含着热泪来欢迎他!……请你的显赫的王室,以人们从事正义事业所具有的那种精神和希望,去担当这个重任,使我们的祖国在她的旗帜下日月重光……”(注: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125页。)所以马基雅维里感兴趣的是意大利的强大方法;国家治理的有效性手段;国与国抗衡的实力和外交途径(注:马丁利的《文艺复兴时期外交》(Mattingly,Garrett,Renaissance diplomacy,England:Penguin Books,1955)一书仍是这方面的权威著作。),如此等等。也正因为如此,马基雅维里是从国家理性、国家统一的角度来分析思考当时所有的问题。所谓善恶之类的道德问题就退居了次要的地位。马基雅维里从国家利益或国家理性的角度分析政治治理问题的方法到16世纪末已经引起共鸣。(注:参见罗得沃斯基《君主论-历史的批评》(Rodowski,The Prince-A Historical Critique),Twayne Publishers,1992,PP.10-11。)
第三,政治治理的有效性是国家稳定的最重要方面。
按照布克哈特的观点,“最高尚的政治思想和人类变化最多的发展形式在佛罗伦萨的历史上结合在一起了,而在这个意义上,它称得起是世界上第一个近代国家。”(注: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第72页。)因此,如何使这个佛罗伦萨和其他城市国家能够在国际、国内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这是马基雅维里等政治思想家所要解决的政治课题。(注: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第59页。)马基雅维里这样告诫一个君主:“由于他创建了一个新的君主国,并且以好的法律、好的武器、好的盟友和好的榜样,使这个国家繁荣昌盛和强大起来,他就会获得加倍的光荣。”(注: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115页。)这里牵涉到法律、军队、外交这样一些近代政治实践中的关键要素。只有当这些要素形成合力发生作用时,一个国家的有效治理才会实现。从另一角度讲,君主的统治手段只有在近代国家的权力结构功能中才具有真正的效应。例如离开了近代意义上的军队,君主的一千次谎言也不过是一阵风动而已。因此不是君主的谎言能救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国家具备了基本的权力功能时,也许需要一次与某一政治目的相关的君主谎言。所以主流始终是有效的政治治理。在这方面,马基雅维里对他同时代的法国政府赞不绝口。(注:参见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90-91页。)正是抓住了这个主流,马克思才评价说:“从近代马基雅维里……以及近代的其他许多思想家谈起,权力都是作为法的基础的,由此,政治的理论观念摆脱了道德,所剩下的是独立地研究政治的主张,其他没有别的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3卷,第368页。)这科学地点出了马基雅维里对当时国家权力功能的研究在政治法律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
三、马基雅维里的理想共和国特征:公民自由和权力牵制
由于《君主论》的广为流传,马基雅维里也就成了一名君主国的拥护者。但正如苏利文所评判的那样,“尽管马基雅维里在谈到创立一个共和国的时候会推荐君主专权的方法,从根本上讲,马基雅维里是赞成多数人的统治的。”(注:参见苏利文:《马基雅维里的三个罗马——宗教、人文自由和政治改革》(Sullivan,Vickie B.,Machiavelli' s Three Romes:Religion,Human Liberty,and Politics Reformed),P.159。)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逐渐达成一个共识,即马基雅维里是主张共和国政治体制的思想家。马基雅维里一生所思考的政治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共和国稳定基础和统治方式问题。他在《李维史论》(注:还可以参见李维本人的著作,如李维《早期罗马史,第1至第5部》(Livy,The Early History of Rome,Books Ⅰ-Ⅴ of The History of Rome from Its Foundation,Penguin Books,2002.)和李维《罗马与意大利,罗马建城以来历史的第6至第10部》(Livy,The Early History of Rome,Books Ⅰ-Ⅴ of The History of Rome from Its Foundation,Penguin Books,2002.))一书中特别研究了罗马共和国的权力人物;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机构设置;罗马共和国的权力制衡;罗马共和国的军事构成;罗马共和国的公民社会运作机制;罗马共和国的社会综合协调方法,等等。但马基雅维里心目中的共和国结构如何,还很值得学界作进一步的研究。维罗里《马基雅维里》的第4章集中探讨了马基雅维里的共和国理论。苏利文《马基雅维里的三个罗马——宗教、人文自由和政治改革》一书,还特别分析了马基雅维里如何在古代罗马的历史中寻找政治方案的问题以及什么是马基雅维里心目中理想的罗马共和国图景。笔者根据上述研究,将马基雅维里的共和国核心理论归结为两点,即公民自由和权力牵制。其中,那个理想的罗马共和国的立国之本是保护公民的自由性。(注:参见苏利文《马基雅维里的三个罗马——宗教、人文自由和政治改革》(Sullivan,Vickie B.,Machiavelli' s Three Romes:Religion,Human Liberty,and Politics Reformed),P.4。)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和保护这种自由,就必须按照权力牵制的理论设置相应的机构。例如,就有必要在共和国里设置一个能够充分表达公民意愿的议事机构。同时,执政官凭公行事,贵族与平民的权力则处于相互制约之中。在马基雅维里看来,任何出于一人之手的政府总会出问题。他说,“个体只关顾自己的情感,天天都会发生无数非正义的行为,所以出于限制的需要,或力求贤明之士来引导,或为了逃避上述无政府状态,人们又返回由一位君主执政的新政府,一般来讲,人们又会步步走向无政府的状态……”(注:Machiavelli,The Discourses,translated from the Italian by Christian E.Detmold,Modern Library,1940,P.114。)所以理想的办法是:建立一种宪政,并且由君主、贵族和平民相互制约,各自明确其政治权利与义务。(注:参见Machiavelli,The Discourses,translated from the Italian by Christian E.Detmold,P.115;PP.16-17,等等。)惟其如此,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由法律确定的自由基础上所建立的政府。(注:参见Machiavelli,The Discourses,Chapter Ⅹ L,form The Portable Machiavelli,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Peter Bondanella and Mark Musa,Penguin Books,1979,PP.254-260。)正如布克哈特所描绘的那样,“我们看到他如何地希望建立起一个温和的民主形式的共和国以为美第奇家族之续。”(注: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第84页。)而这个共和国应当是自由、法制的公民社会。(注:参见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第84页。)具体表现为:第一,在共和国内,政治的基础是人民;第二,人民则靠法来制约,法是维系社会的根本,必须树立法制的权威和严肃性;第三,一切从法考虑出发谈政治治理,谈公共的和个人的关系;第四,按照马基雅维里的设想,一个地域适中的城邦国家是法制社会的基础,这与古代亚里士多德的城邦理论十分相象。(注:各点均参见Machiavelli,The Discourses,translated from the Italian by Christian E.Detmold,第1部分。)
与共和国相关的公民社会始终是马基雅维里考虑的重点问题。马基雅维里分析共和国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以公民社会的立场来考虑国家统治的艺术。(注:参见维罗里《马基雅维里》(Viroli,M.,Machiavelli)第2章" The Art of the State" 。)c马基雅维里在《李维史论》的第1部中对罗马共和国与公民社会诸问题作过非常明确的阐述。在《佛罗伦萨史》(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战争的艺术》(亦译作《兵法七论》)(注:Machiavelli,The Art of War,Da Capo Press,Inc.,1965.)里,马基雅维里对军事、公民社会、共和国三者的关系同样作了详细的论述。《君主论》虽然着重研究当时的不同君主国的情况。但第9章仍涉及到公民社会问题。这一章的标题是“公民的君主国”。D.Donno的英译本(注:Bantum Books,1981.)作Concerning the Civil Principality。“宪政”虽是一种婉转的译法。但作者的想法很明白,根据马基雅维里在不同著作中所表达的观点,只有在公民社会里才谈得上真正意义的宪政。或者说“宪政”是公民社会的主要特征。真正的理想社会就是以公民社会为基础的、能充分体现共和国整体功能的国家。同时,公民在国家中享有的充分的自由。
四、马基雅维里思想的积极影响
在人类文明史上,马基雅维里的思想曾招来许多恶名。本文暂时不对“马基雅维里主义”之类观点的是非曲直加以评论。这里只想提醒一下,从总体上看,马基雅维里的思想对西方治世之道、处世之道、走向成功之道等的影响是积极的方面占主导因素。正如利登所指出的那样,“马基雅维里告诉我们如何去设计并实践成功的战略。”(注:Ledeen,M.A.,Machiavelli on Modern Leadership,New York:Truman Talley Books,1999,P.Ⅹ Ⅶ。)
从16到18世纪资本主义确立其统治的过程中,无论是政治制度的基础还是政治制度的结构,都受到马基雅维里思想的影响。波考克则将马基雅维里的思想、英国16-17世纪的政治思想、美国18世纪的政治思想进行系统的考察分析,认为其中有一条内在的发展线索。(注:参见波考克:《马基雅维里的运动:佛罗伦萨政治思想与大西洋共和传统》(Pocock,J.G.A.,The Machiavellian moment:Florentine political thought and the Atlantic republican tradi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可见,波考克对马基雅维里思想、地位的高度重视。也就是说,从马基雅维里确定近代政治理论基础,到英国确立君主议会制,再到美国确立典型的三权分立国家,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马基雅维里公民自由和权力制衡思想在起作用。笔者以为,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勾勒出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要素。尽管以后西方的政治哲学在体系化方面显得更精致了,但在权利科学和政治社会的基本运作思路上仍沿着马基雅维里的方向在行进。
另外,随着资本主义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也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竞争等的复杂化,人们如何在社会的竞争中取得成功或立于不败之地,这成了众人关注的中心。在西方,出现了一大批试图在马基雅维里的思想中寻找出路的著作。宾格在《马基雅维里式的处世之道》一书中将生活、工作及各种交往中可能要遇到的问题分成近50类,逐一进行对策分析。(注:宾格《马基雅维里式的处世之道》(Bing,S.,What Would Machiavelli Do? ),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2000。)莫利斯《新君主论》认为,透彻、务实、明智等实用主义的方法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就能成功有效地驾御党派之争和各类社会问题。(注:莫利斯《新君主论》(Morris,D.,The New Prince),Los Angeles,Renaissance Books,1999。这方面的著作还有:Jay,A.,《管理与马基雅维里——探求政治的团体生活》(Jay,A.,Management and Machiavelli:An Inquiry into the Politics of Corporate Life),Bantam Books,Inc.,1969;Buskirk R.H.,《现代管理与马基雅维里——权力心理学和权力政治学的行政指导》(Buskirk,R.H.,Modern Management and Machiavelli:The Executive' s Guide to the Psychology and Politics Power),Cahners Publishing Company,Inc.,1974;Blue,N.A.,《马基雅维里式的共和党人——如何赢得一个最佳的美国》(Blue,N.A.,Machiavelli' s The Republican:The Best Possible America and How to Achieve It),Chapel Hill Press,Inc.,2000,等等。)鲁缤《公主论——马基雅维里式的妇女》(注:鲁缤《公主论——马基雅维里式的妇女》(Rubin,H.,The Princessa:Machiavelli for Women),New York:Doubleday,1997。)一书则强调,妇女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并在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上述著作都能贴近现实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使马基雅维里的思想在新的时代里产生出新的效应。
现在,学术界对马基雅维里的评价越趋理性。在现实生活中,从各种书籍的出版情况看,马基雅维里思想的正面影响是主要的方面。我们预料,在21世纪,马基雅维里的许多思想仍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特有的影响。^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5年11期
【原文出处】《历史教学问题》(沪)2005年04期第15~20页
【作者简介】周春生,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上海 200234)
【内容提要】 | 马基雅维里是西方文化史上争议较大的一名思想家。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马基雅维里社会历史观中的一些核心命题和观点进行微观分析,并提出新的和进一步的看法。文章涉及的方面有:务实思维方式;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共和国体制;影响,等等。 |
一、与新柏拉图主义保持距离的“务实睿智”
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维方式是文艺复兴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加弗尔在《马基雅维里与智慧学史》一书中谈到,马基雅维里不喜欢谈论那种抽象的辞藻和判断,他感兴趣的是对具体的事例做出评论。例如马基雅维里一般不对人类的普遍历史规律进行评论,而对特定的政治事例(如古代罗马共和国创立时如何设置法庭、元老院等)十分注重。(注:参见加弗尔《马基雅维里与智慧学史》(Garver,E.,Machiavelli and the History of Prudence),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7,P.156。)加弗尔的看法基本勾勒出了马基雅维里思维方式的特点。从总体上讲,马基雅维里的思维方式与其个性一样,充满着实践理性的睿智。他少有古典希腊时代哲学家的思辨情趣,很少对哲学本体论问题发表评论,而多了一分古典罗马时代的思想家风范,钟情于政治实践原则的分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主流。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主流就是新柏拉图主义。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大都主张,世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只有当一个人具备充分的理性知识,并在思考中达到某种超越的境界才能与理念世界相切合,或者说人与神的某种切合。他们十分强调人的超越性和完整性。同时主张和谐的思想与表现风格,并在和谐中容纳所有的矛盾冲突。这种思想也是人文主义所有美感理论的源泉。许多人文主义者都力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将人的个性与某种神圣的超越性的东西结合起来。在政治法律思想家那里,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如何塑造一个完美的政治人物、如何建构一个完善的社会结构和如何达到一种和谐的道德境界等方面。
但恰恰在新柏拉图主义盛行的同时,有那么一部分政治思想家与新柏拉图主义保持着思想距离。他们有:马基雅维里、奎恰迪尼、维托利等,(注:对于此三人政治思想的比较研究尤其可参看吉尔伯特《马基雅维里与奎恰迪尼》(Gilbert,F.,Machiavelli and Guicciardini-Politics and History in Sixteenth Century Florence,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84.)一书,如其中的第120-121页、第249-250页等。)其中马基雅维里尤为突出。从马基雅维里的著述情况看,字里行间鲜有新柏拉图主义的印记。罗布在其专门论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新柏拉图主义的专著中,几乎不提马基雅维里的思想。(注:罗布《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柏拉图主义》(Robb,N.A.,Neoplatonism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35。)以文学而论,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新柏拉图主义者眼里,诗歌等文学艺术创作是对整体性的东西如神圣的整体性境界等的表达。可在马基雅维里看来,那种所谓的神圣的整体性的东西只是某种幻影,因而文学艺术应该更多地关注对特殊情感的描写,成为特殊生活实在的一种象征。所以从消极的一面讲,文学就是对个体情感(在马基雅维里那里就表现为某种个人情感的失落)的消遣。(注:参见阿斯苛利与卡恩合编《马基雅维里与文学论稿》(Ascoli,A.R.,and Kahn V.,edited,Machiacelli and the Discourse of Literature),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3,P.7;P.9。)再就思想史而论,凡以伦理和审美为出发点对人生和社会进行研究的学者,都不同程度地从柏拉图思想体系中寻找源流。政治思想家卡斯蒂利奥内在其著作中就充分体现了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他这样告诫那些想成为优秀侍臣的人:应该走一条高贵的路,把目光转向自己内在的灵魂,使灵魂超脱肉体的控制,从而达到一个纯粹的美的境界。(注:参见卡斯蒂利奥内《侍臣论》(Castiglione,B.,The Book of the Courtier),New York:Doubleday & Company,Inc.,1959,P.353。)这种思路严重限制了卡斯蒂利奥内对政治人物现实眼力的分析。那些人物也许很温文尔雅,但少了政治家的气质。与马基雅维里笔下那些善于权术的政治家形成了何等鲜明的反差。韦斯不无风趣地说,如果卡斯蒂利奥内用马基雅维里的观点去打扮那些大臣,也许幽雅的外表就会被嫉妒等取代。(注:参见维斯《意大利人文主义的传播》(Weiss,R.,The Spread of Italian Humanism)London:1964,P.79。)与马基雅维里创作《君主论》的同时,另一政治思想家伊拉斯谟也在撰写《基督教君主的教育》。该书开宗明义就指出,柏拉图式的哲学精神和哲学王对君主的统治十分重要。(注:参见伊拉斯谟《基督教君主的教育》(Erasmus,The Education of a Christian Pri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P.2-3。)总之,那些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的人(甚至包括像布鲁诺这样的科学家)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对超越性世界关切的思想印记,这或多或少影响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判断。例如莫尔由于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而在个性中充满神秘、漫幻的审美情趣。这种理想化的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莫尔坚持强化王权、强化国家力量的时代意识。
马基雅维里并非忽视柏拉图的著作和思想,而是其关注的重点不是柏拉图哲学中的本体论思考,包括美学的部分等等。安格罗在他的《马基雅维里:一个剖析》一书中专门就马基雅维里的现实主义问题做了评述。他认为,马基雅维里确实研读过许多古代有关理想的共和国方面的著作(例如柏拉图的著作)等,但他更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那些有关君主统治的文本感兴趣,并做了细心的阅读和评点。马基雅维里从中去理解、批判、吸取那些富有实际意义的内容,而不是沉陷于伦理的、哲学的框架性的东西。(注:安格罗《马基雅维里:一个剖析》(Sydney Anglo,Machiavelli:A Dissection),Harcourt,Brace & World,Inc.,1969,PP.188-190.)罗佛-菲奥里的《马基雅维里》一书也对马基雅维里的研究特点做了述评,认为马基雅维里感兴趣的是古代那些成功的政治实践经验,而这些经验恰恰是被他那个时代的政治家所忘记了的东西。马基雅维里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的比较分析,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以达到政治启示和告诫的作用。(注:安格罗《马基雅维里:一个剖析》(Sydney Anglo,Machiavelli:A Dissection),Harcourt,Brace & World,Inc.,1969,PP.188-190.)
由于马基雅维里的着眼点始终是现实,因而许多学者用“近代政治科学的奠基人”等名称来概括马基雅维里社会历史观的地位。但正如另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马基雅维里的科学分析的真正涵义是,他的整个论述是为了特殊的政治目的如意大利的统一等。所以其宗旨是十分明确的,而他的论述则显得具体和零碎。(注:以上想法可参见布特费尔德《马基雅维里的治术》(Butterfield,The Statecraft of Machiavelli),Bell and Sons LTD.,1955,PP.19-20。)在马基雅维里的著作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新的政治课题,如:一个国家如何能更持久、更强大?一个已经分离的国家如何能重新改革崛起?何种道德和宗教可以强化一个国家?这种问题式的研究方法不仅与新柏拉图主义漫幻式的思维方式有区别,也与传统的亚里士多德体系化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反差。(注:普拉米那茨《人与社会》(Plamenatz,J.,Man and Society: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me Important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from Machiavelli to Marx),London:1963,P7。)同时,马基雅维里的政治理论与以往的神学政治理论相比,更是少了一分神秘的色彩。由于其整个思想体系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严密性,所以也有学者指出用“实在的”这样的语词对马基雅维里所谓科学的、历史的政治分析方法加以限定。(注:普拉米那茨《人与社会》(Plamenatz,J.,Man and Society: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me Important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from Machiavelli to Marx),P7。)这种情况提示人们,在研究马基雅维里的社会历史思想时必须十分注意他的论著和论述的具体情景。例如,马基雅维里是共和国的拥护者,但他又对君主的统治,特别是对强有力的君主统治赞赏尤佳。这是否显得矛盾呢?在马基雅维里看来,当一个国家在创立之初或一个国家在危机时刻,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君主来引导和统治,以便能建立一种国家秩序或恢复国家秩序。也就是说,在上述特定的环境下,君主的个人统治手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此问题,杰米诺在《从马基雅维里到马克思》一书中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注:参见杰米诺《从马基雅维里到马克思》(Germino,D.,Machiavelli to Marx),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2,PP.41-42。)
当然,我们不能用结论式的语气说:因为马基雅维里受新柏拉图主义等超越性的理念影响很小,而使他将政治目光始终聚焦于现实。或者说,马基雅维里与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距离是其务实睿智的根本原因。更不能倒过来讲,马基雅维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决定了他对当时流行的新柏拉图主义始终保持着距离。因为影响马基雅维里思想的形成和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与马基雅维里的家学传统、早年的学习生涯、结交师友等情况有一定的关系。(注: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早年生平一直是个谜。但通过学者的研究已经使我们了解到许多内容。最近从意大利文译成英文的传记《尼可洛的微笑:马基雅维里传》(Maurizio Viroli:Niccolo' s Smile A Biography of Machiavelli,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00),虽然仍未解开谜底,但提供了许多线索。)马基雅维里不像米开朗基罗等人文主义者,曾经和经常在美狄奇家族创办的柏拉图学院里接受费奇诺等新柏拉图主义思想家的系统讲学。另外,在马基雅维里的早期生涯中,最令他激动的是李维、西塞罗、塔西佗等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从卢佛-费奥列《马基雅维里》一书所开列的马基雅维里早先阅读的主要著作书目中可见一斑。(注:罗佛—菲奥里《马基雅维里》(Ruffo-Fiore,S.,Niccolo Machiavelli),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2,PP.2-3.)这种情况至少从一个方面说明了马基雅维里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很小的原因。总而言之,无论就整个西方思想文化传统还是就当时的思想潮流而言,马基雅维里与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距离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马基雅维里是近代欧洲政治思想的分界线:大致上受柏拉图影响的思想家都憧憬绝对的善的理想世界;而受马基雅维里影响的思想家则对现实的政治治理目标和手段十分注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
二、时代感、爱国主义和以有效治理为宗旨的权力论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马基雅维里的思想和生平。或者将其当作犬儒主义者,或者是一个爱国者,抑或是一个政治科学家,(注:简森主编过一本论文集,其名谓《马基雅维里-昔尼克,爱国者或政治科学家?》(Jensen,De Lamar edited,Machiavelli-Cynic,Patriot,or Political Scientist? Boston:D.C.Heath and Company,1960.))也许每一种评论都有其正确的一面。但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应当从整体上去评价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的基石,从而把握住马基雅维里思想的主线。
第一,从国际的大环境看,文艺复兴是民族国家间进行政治较量和综合实力竞争的时期。从15世纪起,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等城市国家的优势就逐渐让位给了西欧新崛起的民族国家。与此相应,在15世纪最敏锐的政治思想家是懂得国家力量的人。马基雅维里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这构成了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的重要环节。马基雅维里在其代表作《君主论》里对当时国际环境中法国、西班牙、教廷等几种政治势力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马基雅维里曾就上述力量在意大利造成的政治影响做了精心分析,例如暴君波吉亚如何利用法国和其他雇佣军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注:参见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5-66页。);教皇朱里奥二世如何利用法国、西班牙、威尼斯等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来实施对波伦尼亚的远征(注:参见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119-120页。)c,等等。他还对当时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做了潜心研究,例如法国在意大利的失势,就是因为没有充分调整与西班牙和教廷之间的关系而造成的(注:参见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17页。);另外对西班牙、瑞士、德国的军队特点和其他军事力量的分析(注:参见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125页。),等等。其中对国家征服的分析尤为精彩。在这方面,马基雅维里曾举了一个国家间有效征服的例子。他只想回答什么是一个国家在征服另一个国家时必然会呈现的权力功能和必须予以关注的权力使用方式。以法国侵入米兰为例,马基雅维里指出,当一个国家再度征服另一个国家时其征服功能就体现得非常充分,所以“凡是一度叛变的地方再度被征服之后就不会那样容易丧失,因为统治者会利用叛乱提供的机会毫不犹豫地惩办罪犯,把可疑分子搞清楚,并且在薄弱的地方加强自己的地位。因此,头一次使法国失掉所占领的米兰,只要一位洛多维科公爵在边境揭竿而起就成了,但是要使法国国王再一次失去米兰,那就必须使全世界都反对他,必须把他的军队打败并将其驱逐出意大利,其原因有如上述。”(注: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7页。)而后来法国在意大利之所以没能站稳脚跟,马基雅维里认为法国至少在国家征服的权力运用方面犯了五种错误。反过来说,法国本应当注意:1.迅速去保护邻近弱小国家并成为其首领;2.削弱其中的强大势力;3.不能让任何一个强大的外国插足其中的事务;4.必须注意外交手段的运用,特别是不能遗忘派驻使节这个最重要的外交环节;5.以国家的名义进行殖民。(注:参见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3章“混合君主国”。另外还可参见第5章等。)
第二,在当时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马基雅维里将所有政治问题归结为一点,即意大利必须统一,只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与其他势力抗衡。布克哈特评论说,“但他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国者。尽管他像他的大多数同时代人一样,言论放任,但国家的兴隆始终是他的愿望。”(注: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84页。)这种爱国主义的激情在《君主论》的结尾得到了最强烈的释放。马基雅维里带着如此强烈的爱国心期盼有一位能够拯救意大利的君主出现,“因此,这个时机一定不要错过了,以便意大利经过长期之后,终于能够看到她的救星出现。我无法表达:在备受外国蹂躏的一切地方,人们将怀着怎样的热爱、对复仇雪耻的渴望、多么顽强的信仰,抱着赤诚,含着热泪来欢迎他!……请你的显赫的王室,以人们从事正义事业所具有的那种精神和希望,去担当这个重任,使我们的祖国在她的旗帜下日月重光……”(注: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125页。)所以马基雅维里感兴趣的是意大利的强大方法;国家治理的有效性手段;国与国抗衡的实力和外交途径(注:马丁利的《文艺复兴时期外交》(Mattingly,Garrett,Renaissance diplomacy,England:Penguin Books,1955)一书仍是这方面的权威著作。),如此等等。也正因为如此,马基雅维里是从国家理性、国家统一的角度来分析思考当时所有的问题。所谓善恶之类的道德问题就退居了次要的地位。马基雅维里从国家利益或国家理性的角度分析政治治理问题的方法到16世纪末已经引起共鸣。(注:参见罗得沃斯基《君主论-历史的批评》(Rodowski,The Prince-A Historical Critique),Twayne Publishers,1992,PP.10-11。)
第三,政治治理的有效性是国家稳定的最重要方面。
按照布克哈特的观点,“最高尚的政治思想和人类变化最多的发展形式在佛罗伦萨的历史上结合在一起了,而在这个意义上,它称得起是世界上第一个近代国家。”(注: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第72页。)因此,如何使这个佛罗伦萨和其他城市国家能够在国际、国内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这是马基雅维里等政治思想家所要解决的政治课题。(注: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第59页。)马基雅维里这样告诫一个君主:“由于他创建了一个新的君主国,并且以好的法律、好的武器、好的盟友和好的榜样,使这个国家繁荣昌盛和强大起来,他就会获得加倍的光荣。”(注: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115页。)这里牵涉到法律、军队、外交这样一些近代政治实践中的关键要素。只有当这些要素形成合力发生作用时,一个国家的有效治理才会实现。从另一角度讲,君主的统治手段只有在近代国家的权力结构功能中才具有真正的效应。例如离开了近代意义上的军队,君主的一千次谎言也不过是一阵风动而已。因此不是君主的谎言能救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国家具备了基本的权力功能时,也许需要一次与某一政治目的相关的君主谎言。所以主流始终是有效的政治治理。在这方面,马基雅维里对他同时代的法国政府赞不绝口。(注:参见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90-91页。)正是抓住了这个主流,马克思才评价说:“从近代马基雅维里……以及近代的其他许多思想家谈起,权力都是作为法的基础的,由此,政治的理论观念摆脱了道德,所剩下的是独立地研究政治的主张,其他没有别的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3卷,第368页。)这科学地点出了马基雅维里对当时国家权力功能的研究在政治法律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
三、马基雅维里的理想共和国特征:公民自由和权力牵制
由于《君主论》的广为流传,马基雅维里也就成了一名君主国的拥护者。但正如苏利文所评判的那样,“尽管马基雅维里在谈到创立一个共和国的时候会推荐君主专权的方法,从根本上讲,马基雅维里是赞成多数人的统治的。”(注:参见苏利文:《马基雅维里的三个罗马——宗教、人文自由和政治改革》(Sullivan,Vickie B.,Machiavelli' s Three Romes:Religion,Human Liberty,and Politics Reformed),P.159。)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逐渐达成一个共识,即马基雅维里是主张共和国政治体制的思想家。马基雅维里一生所思考的政治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共和国稳定基础和统治方式问题。他在《李维史论》(注:还可以参见李维本人的著作,如李维《早期罗马史,第1至第5部》(Livy,The Early History of Rome,Books Ⅰ-Ⅴ of The History of Rome from Its Foundation,Penguin Books,2002.)和李维《罗马与意大利,罗马建城以来历史的第6至第10部》(Livy,The Early History of Rome,Books Ⅰ-Ⅴ of The History of Rome from Its Foundation,Penguin Books,2002.))一书中特别研究了罗马共和国的权力人物;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机构设置;罗马共和国的权力制衡;罗马共和国的军事构成;罗马共和国的公民社会运作机制;罗马共和国的社会综合协调方法,等等。但马基雅维里心目中的共和国结构如何,还很值得学界作进一步的研究。维罗里《马基雅维里》的第4章集中探讨了马基雅维里的共和国理论。苏利文《马基雅维里的三个罗马——宗教、人文自由和政治改革》一书,还特别分析了马基雅维里如何在古代罗马的历史中寻找政治方案的问题以及什么是马基雅维里心目中理想的罗马共和国图景。笔者根据上述研究,将马基雅维里的共和国核心理论归结为两点,即公民自由和权力牵制。其中,那个理想的罗马共和国的立国之本是保护公民的自由性。(注:参见苏利文《马基雅维里的三个罗马——宗教、人文自由和政治改革》(Sullivan,Vickie B.,Machiavelli' s Three Romes:Religion,Human Liberty,and Politics Reformed),P.4。)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和保护这种自由,就必须按照权力牵制的理论设置相应的机构。例如,就有必要在共和国里设置一个能够充分表达公民意愿的议事机构。同时,执政官凭公行事,贵族与平民的权力则处于相互制约之中。在马基雅维里看来,任何出于一人之手的政府总会出问题。他说,“个体只关顾自己的情感,天天都会发生无数非正义的行为,所以出于限制的需要,或力求贤明之士来引导,或为了逃避上述无政府状态,人们又返回由一位君主执政的新政府,一般来讲,人们又会步步走向无政府的状态……”(注:Machiavelli,The Discourses,translated from the Italian by Christian E.Detmold,Modern Library,1940,P.114。)所以理想的办法是:建立一种宪政,并且由君主、贵族和平民相互制约,各自明确其政治权利与义务。(注:参见Machiavelli,The Discourses,translated from the Italian by Christian E.Detmold,P.115;PP.16-17,等等。)惟其如此,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由法律确定的自由基础上所建立的政府。(注:参见Machiavelli,The Discourses,Chapter Ⅹ L,form The Portable Machiavelli,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Peter Bondanella and Mark Musa,Penguin Books,1979,PP.254-260。)正如布克哈特所描绘的那样,“我们看到他如何地希望建立起一个温和的民主形式的共和国以为美第奇家族之续。”(注: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第84页。)而这个共和国应当是自由、法制的公民社会。(注:参见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第84页。)具体表现为:第一,在共和国内,政治的基础是人民;第二,人民则靠法来制约,法是维系社会的根本,必须树立法制的权威和严肃性;第三,一切从法考虑出发谈政治治理,谈公共的和个人的关系;第四,按照马基雅维里的设想,一个地域适中的城邦国家是法制社会的基础,这与古代亚里士多德的城邦理论十分相象。(注:各点均参见Machiavelli,The Discourses,translated from the Italian by Christian E.Detmold,第1部分。)
与共和国相关的公民社会始终是马基雅维里考虑的重点问题。马基雅维里分析共和国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以公民社会的立场来考虑国家统治的艺术。(注:参见维罗里《马基雅维里》(Viroli,M.,Machiavelli)第2章" The Art of the State" 。)c马基雅维里在《李维史论》的第1部中对罗马共和国与公民社会诸问题作过非常明确的阐述。在《佛罗伦萨史》(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战争的艺术》(亦译作《兵法七论》)(注:Machiavelli,The Art of War,Da Capo Press,Inc.,1965.)里,马基雅维里对军事、公民社会、共和国三者的关系同样作了详细的论述。《君主论》虽然着重研究当时的不同君主国的情况。但第9章仍涉及到公民社会问题。这一章的标题是“公民的君主国”。D.Donno的英译本(注:Bantum Books,1981.)作Concerning the Civil Principality。“宪政”虽是一种婉转的译法。但作者的想法很明白,根据马基雅维里在不同著作中所表达的观点,只有在公民社会里才谈得上真正意义的宪政。或者说“宪政”是公民社会的主要特征。真正的理想社会就是以公民社会为基础的、能充分体现共和国整体功能的国家。同时,公民在国家中享有的充分的自由。
四、马基雅维里思想的积极影响
在人类文明史上,马基雅维里的思想曾招来许多恶名。本文暂时不对“马基雅维里主义”之类观点的是非曲直加以评论。这里只想提醒一下,从总体上看,马基雅维里的思想对西方治世之道、处世之道、走向成功之道等的影响是积极的方面占主导因素。正如利登所指出的那样,“马基雅维里告诉我们如何去设计并实践成功的战略。”(注:Ledeen,M.A.,Machiavelli on Modern Leadership,New York:Truman Talley Books,1999,P.Ⅹ Ⅶ。)
从16到18世纪资本主义确立其统治的过程中,无论是政治制度的基础还是政治制度的结构,都受到马基雅维里思想的影响。波考克则将马基雅维里的思想、英国16-17世纪的政治思想、美国18世纪的政治思想进行系统的考察分析,认为其中有一条内在的发展线索。(注:参见波考克:《马基雅维里的运动:佛罗伦萨政治思想与大西洋共和传统》(Pocock,J.G.A.,The Machiavellian moment:Florentine political thought and the Atlantic republican tradi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可见,波考克对马基雅维里思想、地位的高度重视。也就是说,从马基雅维里确定近代政治理论基础,到英国确立君主议会制,再到美国确立典型的三权分立国家,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马基雅维里公民自由和权力制衡思想在起作用。笔者以为,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勾勒出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要素。尽管以后西方的政治哲学在体系化方面显得更精致了,但在权利科学和政治社会的基本运作思路上仍沿着马基雅维里的方向在行进。
另外,随着资本主义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也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竞争等的复杂化,人们如何在社会的竞争中取得成功或立于不败之地,这成了众人关注的中心。在西方,出现了一大批试图在马基雅维里的思想中寻找出路的著作。宾格在《马基雅维里式的处世之道》一书中将生活、工作及各种交往中可能要遇到的问题分成近50类,逐一进行对策分析。(注:宾格《马基雅维里式的处世之道》(Bing,S.,What Would Machiavelli Do? ),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2000。)莫利斯《新君主论》认为,透彻、务实、明智等实用主义的方法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就能成功有效地驾御党派之争和各类社会问题。(注:莫利斯《新君主论》(Morris,D.,The New Prince),Los Angeles,Renaissance Books,1999。这方面的著作还有:Jay,A.,《管理与马基雅维里——探求政治的团体生活》(Jay,A.,Management and Machiavelli:An Inquiry into the Politics of Corporate Life),Bantam Books,Inc.,1969;Buskirk R.H.,《现代管理与马基雅维里——权力心理学和权力政治学的行政指导》(Buskirk,R.H.,Modern Management and Machiavelli:The Executive' s Guide to the Psychology and Politics Power),Cahners Publishing Company,Inc.,1974;Blue,N.A.,《马基雅维里式的共和党人——如何赢得一个最佳的美国》(Blue,N.A.,Machiavelli' s The Republican:The Best Possible America and How to Achieve It),Chapel Hill Press,Inc.,2000,等等。)鲁缤《公主论——马基雅维里式的妇女》(注:鲁缤《公主论——马基雅维里式的妇女》(Rubin,H.,The Princessa:Machiavelli for Women),New York:Doubleday,1997。)一书则强调,妇女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并在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上述著作都能贴近现实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使马基雅维里的思想在新的时代里产生出新的效应。
现在,学术界对马基雅维里的评价越趋理性。在现实生活中,从各种书籍的出版情况看,马基雅维里思想的正面影响是主要的方面。我们预料,在21世纪,马基雅维里的许多思想仍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特有的影响。^